靜網PWA視頻評論

嘗試借鑑「SMART原則」高效實施化學教學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摘要: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SMART原則,即目標管理原則可作為一個先進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化學教學中,以使學生目標明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育期刊網http://www.jyqkw.com/
  關鍵詞:SMART原則;借鑑應用;化學教學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3?0032?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SMART原則即目標管理原則,最初是由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提出。SMART原則中的「SMART」是五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S=Specific、M=Measurable、A=Achievable、R=Relevant、T=Timebased)即「具體性」、「可測評性」、「可實現性」、「相關性」、「時限性」五大原則[1]。它是公司中經理工作由被動轉為主動的一項很好的手段。初看起來,SMART原則似乎與化學教學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稍將其轉化,發現與教學也可以聯繫起來:S=Specific,即教學的具體、詳細原則,課前預習、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都要具體。M=Measurable,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必須是可以衡量的,目標應該是明確的,而不是模糊的,應該有一組明確的描述,作為衡量是否達成目標的依據。A=Achievable,教學效果、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必須是可以達到的,是可操作的,學生能夠接受並通過努力而達成的。R=Relevant,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教學活動設計的前提。教學目標的每個項目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各個項目之間具有相關性。因此,教學中達成一個目標往往會影響另一個目標的達成,甚至會驅使更深層次目標的實現,最後達到實現整個教學目標的目的。T=Timebased,目標的實現是有時限性的,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學習任務。反觀我們現在的化學課堂教學,不少是以表面的熱鬧取代了有質量的思考,以至於一節課下來,師生心頭都慌慌的,不知到底學了些什麼。「師講生聽」被動接受的方式依然盛行,課堂效益十分低下。如果化學老師心中常裝著這五個原則,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多多考慮這五個原則,是否就能提高自主探究課堂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改善現階段化學課堂的窘境呢?筆者以「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1 根據「具體性」原則,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所謂「具體」、「明確」就是要用具體的語言清楚地說明要達成的行為標準。明確的教學目標幾乎是所有成功課堂的一致特點。很多課堂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教學目標定得模稜兩可,或沒有將目標有效的傳達給所有學生。例如布置預習是一項教學常規工作。但一般情況下,這種布置常流於形式,類似地將化學教材認真讀一遍;或者有些乾脆說:認真預習教材第幾章第幾頁等等。試問:預習的要求是什麼?怎樣預習?如何算是「認真」了?這樣的布置由於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難以考核測評,往往形同虛設。
  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取」教學時,筆者在課前根據教材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知道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通過探究活動了解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和製取裝置;初步學習二氧化碳的製取、驗證、驗滿等操作;運用設計裝置、動手實驗等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裝置的探究;教學難點是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裝置的設計。在此基礎上,筆者抓住知識的呈現點,編寫出如下具體的預習提綱:
  (1)回顧O2的實驗室製法,填寫下表:
  (2)閱讀教材的化學內容,寫出實驗室制二氧化碳所需藥品及狀態、反應方程式。討論實驗室製取CO2的反應裝置。
  (3)二氧化碳易溶於水,密度比空氣大,用什麼方法收集、驗滿?
  啟示:課前教師給出具體的預習提綱,讓學生圍繞提綱自學,引導學生根據已知的、學會的知識去進一步學習新的內容,並及時反饋不能弄懂的知識及疑難,使教師的「導」更有針對性,學生的「學」更具有效性。這一預習任務的設置既為課堂教學環節的完成作了很好的鋪墊,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根據「可實現性」原則,組織課堂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所謂「可實現性」其實就是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三維教學目標。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筆者認為,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新課程標準理念認為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而且是教學的主體,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是單純「教」就能培養起來,教師能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要靠學生通過其他信息源自主去學習、掌握,諸多化學概念、原理,要通過學生自己分析、感悟,從而得到解決。故教師的職責不僅在於教,更重要在於引導,最終讓學生「開竅」。運用好教學手段和方式不言而喻是非常關鍵的,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由於有了預習新課的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學生存在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掌握問題的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片斷一:
  [導入]由課前預習的知識,我們可以得出,反應原理、製取裝置、驗證驗滿方法,是研究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主要內容。具體的研究思路是:確定製備氣體的反應原理,也就是確定反應物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確定氣體製取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確定氣體驗證、驗滿方法。接下來,我們就沿著這一思路來研究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室製取。
  [師]我們曾學過多種獲得二氧化碳的方法,同學們能否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儘可能多的總結出來?
  [生]列舉:1.蠟燭燃燒;2.木炭燃燒;3.木炭還原氧化銅;4.人或動物的呼吸……
[分析]上述方案均不理想。原因有:實驗條件限制,製得的氣體不純等。
  [師]下面,老師再向同學們介紹三個能夠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讓我們通過一組較為粗略的對比實驗,看看哪些反應適用於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
  [生]學生分組在點滴板上完成實驗探究:(1)碳酸鈉和稀鹽酸;(2)石灰石和稀硫酸;(3)石灰石和稀鹽酸。
  [師]根據你所觀察到的現象,思考上述三個實驗中,哪一個比較適合於實驗室製取氣體?為什麼?請談談你的觀點。
  [生]觀察、對比、分析得出:第三種方法最理想。……
  啟示: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究者、發現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彆強烈。以上教學環節中,教師正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實驗、分析、推理、得出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的設計思路,達到了輕鬆突破難點的學習效果,使得教學目標輕鬆「可實現」。
  3 根據「量化」和「可測評性」原則,組織多向交流討論,增強學生成功體驗
  所謂「量化」和「可測評性」就是要求根據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學習習慣、思維方式等對教材進行取捨,合理設計一系列問題。問題要具體、鮮明,還要有適當的難度。難度太小,思維啟發有限;難度太大則啟而不發。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普遍採取的是教師問學生答的「一對一」形式,學生只能循規蹈矩地舉手,等待發言的機會,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或很少享受到自主思維、自我發展的樂趣,久而久之,學生當中「會做不會說」的現象便比比皆是了,於是學生逐漸失去了思維的主動性,課堂氣氛死氣沉沉。而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交往形式,提倡多向交流,既滿足了學生想說的慾望,提供了學生的自我表現的機會,從中獲取成功的喜悅,又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善於陳述自己的想法,敢於修正他人的觀點,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並修正自己想法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學生也能夠在一種幸福的體驗中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又能使整個化學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教學片斷二:
  [師]我們已知道了實驗室製取CO2的藥品及反應原理,那麼如何來確定實驗裝置呢?
  (學生情緒高昂)
  [投影]實驗室制CO2的兩套裝置,小組討論下列問題:(1)裝置中用到了長頸漏斗,該儀器的作用是什麼?(2)用長頸漏斗時,其下端為何要插入液面以下?
  [師]如果實驗室里沒有長頸漏斗和錐形瓶,我們能找到其他儀器來替代嗎?
  [分組實驗]學生利用提供的儀器組裝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可供選擇的儀器用PPT投影出來)。教師巡視引導,經過交流討論後,各組選取儀器情況如下:
  (1)試管、單孔塞、導氣管、集氣瓶、鐵架台;
  (2)試管、針筒、單孔塞、導氣管、集氣瓶、鐵架台;
  (3)廣口瓶、單孔塞、導管、集氣瓶;
  (4)圓底燒瓶、鐵架台、單孔塞、導管、集氣瓶;
  (5)錐形瓶、鐵架台、單孔塞、導管、集氣瓶;
  (6)錐形瓶、長頸漏斗、鐵架台、雙孔塞、導管、集氣瓶;
  (7)錐形瓶、分液漏斗、鐵架台、雙孔塞、導管、集氣瓶;
  [師]同學們已設計出不同的實驗室制二氧化碳裝置,請小組代表闡述一下你們小組設計的裝置的優缺點,看看到底哪組裝置是較好的。
  [生]展示交流:①學生展示交流用本組給定儀器設計的實驗裝置和實驗成敗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實驗裝置的同時,與另外幾組設計的實驗裝置進行比較,找出異同之處,反思自己所設計裝置的不足,並總結歸納實驗最佳裝置;
  ③討論實驗室製取氣體,在選擇儀器組裝成裝置時,要思考哪些方面的問題。
  ……
  啟示:教育社會學認為,同輩團體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的現實因素,課堂中應改變班級「靜態的集體背景」,使班級、小組等學生集體成為一種「動態集體力量」,教學中針對教材的關鍵處、學生的疑難點,組織學生課堂互動交流、討論是引導學生群體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措施,也是自主學習與廣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2]。此教學環節中,通過學生相互合作,利用提供的儀器設計氣體的發生裝置,再交流討論,從而形成對方案進行反思、診斷、改進、補充、完善的群體探究方式。學生在準確介紹方案,評價優缺點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學會探究,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4 根據「相關性」原則,布置課外拓展學習,延伸學生思維觸角
  所謂「相關性」是指實現某個教學目標與其他目標的關聯情況。如果某個教學目標實現了,且對其他的目標完全相關,或者說相關度很高,那麼,此時教學目標達成才有實效。
  二氧化碳製取實驗是初中化學學習中重要的氣體製取實驗之一,在學生已有的實驗室制氧氣實驗的經驗基礎上,學習實驗方案的設計。從原料原理的選擇到實驗裝置的確定,從實驗步驟的安排到實驗細節的注意,從實驗操作的規範到實驗的成功,給學生全方位思考與實踐體驗。學完本節內容,學生興趣高昂,此時正好是個契機,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利用家裡的廢棄物品(給學生提示:貝殼、蛋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食醋中含有醋酸),設計並完成製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與本節的另一個教學目標,即「運用設計裝置、動手實驗等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又有很大的相關性。
  在課外動手實驗過程中,有些同學發現用貝殼和蛋殼做實驗時易產生一些不溶解的大泡泡,直接刺激他們的求知慾望,課後他們有的上網查閱資料,有的請教老師。在弄清原因可能是貝殼和蛋殼中含有蛋白質等雜質時,有些同學建議做這個實驗時,應先用「鐵刷」把貝殼或蛋殼表面及內部刷洗乾淨後再與醋酸反應。墨魚骨在實驗時會浮在液面上,不利於與醋酸反應,有的同學就建議把墨魚骨和小石片捆在一起……
  再如,有些學生設計的實驗裝置真可謂獨具匠心。其中,有位學生是用塑料瓶和吸管製作的,用一個塑料瓶作容器,並在瓶蓋上打兩個孔,一個孔插「漏斗」,一個孔插吸管作導管,「漏斗」又是用另一個塑料瓶剪掉距離瓶口1/3的部分,並在瓶蓋上插一吸管,然後倒置做成的,再用另一個塑料瓶收集,此裝置的優點是廢物利用,節約資源;另一位學生只用一個注射器來做製取CO2裝置,在針筒中先放少量CaCO3,再抽取少量酸,製得CO2就收集在針筒中,該優點是集氣利用率高,純度好,而且取用方便,推動活塞形成CO2氣體流隨意進行相關實驗。
  啟示:課外的拓展學習,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使實驗從學校走入家庭,從常規實驗進入微型實驗,探究活動逐漸深化,逐步提升,學生親歷了一種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改進完善的探究過程,有效地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樣做,再次「升華」了教學目標。
  透過這節教學案例,SMART原則的運用始終貫穿於教學的整個過程,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在化學教學中,諸如布置預習、確定教學目標、處理各個教學環節時,若能借鑑SMART原則,以此為指標來考量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性,那麼在這樣的基礎上組織的教學肯定是有效的,這樣的做法也一定能消除開篇所說的當前課堂中的一些弊端,構建生動高效的課堂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子慶. SMART原則及其與績效管理關係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7,(19):94.
  [2]吳運來.初中化學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47.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