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篇

2023年11月02日

- txt下載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球之謎》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短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世界,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謎。難點是利用資料交流,古詩句積累和想像等手段,引導學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習本文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了解信息,提出問題,激發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基於上述理念及對教材的分析,我在教學中作了如下設計:
  一、藉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起求知慾望。
  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以保證學生愛學,善學,樂學。學生對學習活動感興趣了,學習的勁頭就足了,自覺性就強了,學習效果自然會好。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媒體數量多,信息量大,覆蓋面廣,使媒體資料能得到充分共享,並且它具有聲畫並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的特點,使往日呆板的教學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利用文字、圖片、動畫等多種媒體,多感觀,多渠道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由於,網絡教學也並不是輸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是看學生接受信息並能正確反饋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過多少信息量。因此,在採集、整理信息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做到適量、適度,效果第一。在課堂,我讓學生進入「奇妙的月球」,接觸適合其掌握的月球資料,學生查閱的興趣正濃,此時,提出查閱要求:通過網絡,你了解了哪些月球資料呢?學生很快有了反饋的信息。這樣既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教學效果甚好。
  二、藉助網絡支持,為學生實踐操作,自由探究提供平台。
  「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傳統的課堂教學,總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書本上,認為唯有讀課本才算是學習。而信息技術的網絡教學,為學生開闢了無限廣闊的學習空間,因此讓學生通過網絡空間的自主實踐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課學習內容的運用和鞏固,又是文本學習內容的補充和擴展。所以實踐操作,自由探究,是網絡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可以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結合新學內容,讓學生登錄教師的專題網頁,進行趣味作業,動手、動腦,很有興趣地輕輕鬆鬆地完成作業,鞏固知識,提高能力。還可以留給時間讓學生圍繞課上學習的內容,自由地在網上搜集其它相關資料,拓展課堂所學知識。
  在《月球之謎》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奇妙的月球」網頁,了解更多的月球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小組成員共同選擇好學習內容後,分工商議,在「共同探索留言板」上,仿寫課文段落,並完成遞交。學生們有分工有合作,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從學生遞交的作品中發現,學生們已在掌握課文內容和構段方法的基礎上,超越了文本並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比如:月球鐵能否被人類運用?既然月球上沒有大氣層,那麼月球上的回聲是怎樣產生的?月球土壤是從哪來的呢……由此可見,在網絡的支持下,學生對月球之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實踐證明,利用網絡資源,擴充信息量,拓寬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的領域,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創造了條件。
  三、藉助網絡的交互性,為全面地評價學生提供幫助。
  學生完成作品後,如果讓學生一段一段來朗讀,再逐段評價,費時又費力,效果也不佳。此時,我藉助先進的網絡技術及時反饋,引導小組交流討論,使教學效果更為直觀。師生之間還可以藉助網絡的交互性,開展多種形式的自評、互評等各種形式的評議,讓學生在橫向比較中看到自己的作品的不足之處和閃光之處,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正,讓學生在「讀」中學到的知識自然地遷移到「寫」中,又通過評價,更清晰了寫作內容和要求,實現了知識由量變到質變的遞進,使學生能力得到綜合提高。
  這樣的討論和評價,充分地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教師在網上啟發性的點撥、開導,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東西,而這正是討論與評價的教育價值所在。
  反思不足:
  因為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實施網絡教學,唱主角的是學生。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對網絡知識的了解,決定著網絡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展。比如,在讓學生通過網絡自主瀏覽,搜集資料的時候,有的學生出於好奇,隨意登錄其它網站,瀏覽與學習語文無關的內容;有的學生在操作上不夠熟練,影響了學習進度;還有極個別學生只習慣聽教師講課,自己動手能力較差。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從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出發,使之能夠跟上信息技術教學的要求,實現二者融合。在進行網絡教學設計時,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適合、適度為原則,對學生適時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如,有的要及時提醒回到語文課堂,有的要多加輔導,提高他們操作計算機的能力,儘快適應網絡教學,這樣才能保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由在優質課、示範課上的「表演」,正式向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邁進。真可謂「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牢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而是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輔助教學的觀點,從課程的整體觀考慮信息技術的功能與作用。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創設條件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接觸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成為學生強大的認知工具,最終達到改善學習的目的,讓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2


  《月球之迷》是一篇科普性文章,資料比較簡單,學生比較感興趣,教學中,我沒有做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基礎上,圍繞「月亮是怎樣的?課文寫到了哪些關於月球的謎團?你認為還會有哪些謎等待著人類去探索?」的問題為學生帶給了有關月球圖片資料,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課文引入十分優美,遐想的開課語言,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認真琢磨,仔細推敲每一句話,我用優美富有激情的語言導入新課:在浩瀚的宇宙中,有無數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神秘的未知世界。這天讓我們走進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奧妙吧!優美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接下來富有激情和感召力的話語,更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的情感和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在美麗的月空圖片中,我又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相象: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我優美的導語中,學生早已想入非非了,飛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在這句更具有啟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已插上了相象的翅膀,飛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看著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翩的雙眼,我明白,我已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人類探索發現了月球許多奧秘,但也發現了新的未解之謎。你有哪些未解之謎,課文介紹了哪些未解之謎」,老師的一句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一下子開了鍋,學生的思緒在無邊的宇宙中盡情地遨遊。當他們得知月球實際是一片荒漠,沒有水,但有環形山。在圖片、資料中,他們又明白了當年美國太空人登入月球的情形,我就緊緊抓住同學們探索月球奧秘的強烈心啟發學生:「除了文中沒解開的月球之謎,你覺得還會有哪些謎呢?」同學們爭先恐後:「月球上真的沒有人嗎,外星人不會是藏起來了吧?」「月球上的環形山是怎樣來的,高不高?」「月球上舉辦一場運動會,會是一場怎樣的狀況呢?」在一片質疑聲中,我再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這時,大家的眼中閃動的是智慧的火花,迸發的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情感。由此,我自己覺得這堂課還是不較成功的,不但讓小朋友掌握了月面的基本狀況,又培養了學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的潛力!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3


  《月球之謎》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從皓月當空入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後列舉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謎。這篇課文資料淺顯易懂,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月球,課文寫了哪些不解之謎,計劃用一課時上完。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資料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學習資料之後,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透過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生閱讀期盼,自己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帶著急切的求知慾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本,並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後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像:人們會產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之後,我再用「你還有哪些感悟?」讓學生在用心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隨後,又以「為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秘的經過。
  課後覺得這並不是學生的想像力、思維不夠開闊,反看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資料乾癟,沒有生成力。對我們人類來說,月球是一個多麼神奇的星球,它有多少人類未知的東西正等著我們去探索。但在本堂課中,神秘的月球成了乾癟的幾行文字,無數的疑問本能夠串成一串長長的智慧珍寶,卻在此簡化成了文中提出了哪幾個不解之謎。鑽研教材務必深入,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指導教學。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4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完美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之後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文本特點,我把第一課時重點確定為:了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綜觀整節課,並綜合各位評課老師的意見,覺得以下幾個地方比較有特色。
  一、定位明確,有效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著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秘,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維目標定位為: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了解「遐想、奧秘、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2、技能目標——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3、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月球的奇異與神秘。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十分豐富。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完美的遐想!」由於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透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范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啟發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透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透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在讀後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透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美與用詞的準確性,到達「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書聲琅琅。
  三、體現學科特點,注重知識技能教學,貼合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課前,小柯曾向我推薦,上公開課不宜上這類的文章,教學的側重點很難把握。千萬留意別把科普類的文章上成「科學課」。我謹記諫言,多次重複地閱讀教材,翻閱教參,在設計教案時緊緊扣住「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科普知識滲透為輔」這條主線。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大轉折點,課程增加,閱讀量與寫作大幅度提高。無論是讀還是寫,仍需繼續扶持,尤其是像我們農村小學不能忽視。這是第一課時教學,對於讀准字音讀通句子了解課文脈絡我都採取了必須的教學策略。本堂課最大的特點是我將生字詞教學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適時適度地在不同的板塊教學中重點指導讀或寫。在學生在一堂課中真正的學有所得。
  四、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也彌補了教材的不足。
  如:在學生了解「環形山、月球的荒漠」時,我採用圖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有形象直觀的體驗。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謎時,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謎,使學生又一次給月球蒙上神秘的面紗,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
  當然,人無完人,再完美的課也是有缺陷的。在本堂課中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1、情境模擬練習沒有體現它的亮點。讓學生講解月面特點時,我本是想透過「模擬打電話」這一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口語表達潛力。但這類的表演在平時的課堂中訓練太少,幾乎沒有,以至於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主角,發揮它的優勢。所以,精彩的課堂就應是「功在平時,厚積薄發」的。這也是我今後要給學生彌補的一課。
  2、學生學習的模式比較單一。雖然課堂訓練的參與面比較廣,但形式不夠多樣。在讓學生介紹月面特點時,可先同桌模擬練習,再展示彙報,可能效果會大不一樣。在了解月球的未解之謎時,也可小組合作探究,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彙報。學習的形式多樣,學生的參與用心性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面也會更廣泛。
  在公開課中充分肯定自己,正確認識不足。「一課一得」,讓今後的路走得更寬更遠。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5


  這節課每個環節的過渡語,都經過我仔細地推敲,反覆的琢磨,使得整節課我的語言都是那樣的優美,具有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如:指導學生朗讀理解第一段後,我又用"千萬年來,月球用它特有的美麗折服著人類,人們夢想著能登上月球,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自然的過渡到第三自然的學習,學生讀書的慾望更加強烈了。在指導朗讀,學習第二自然段後,學生對月球有了初步的認識,明白月球景色十分奇異。這時,天真可愛的孩子們迷茫了,這麼美麗有魅力的月球,在他們的心中是何等的美麗。但是事實卻與想像截然不同,孩子們全都驚奇了。探索月球秘密的慾望吞沒了孩子們的心。他們的心裡由最初的完美的遐想到渴望探索,到驚奇景色奇異,到產生疑問。我抓住這一契機,順勢引導"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人類探索發現了月球許多奧秘,但也發現了新的未解之謎。你有哪些未解之謎課文介紹了哪些未解之謎老師的一句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里一下子開了鍋,學生的思緒在無邊的宇宙中盡情的遨遊。最後,我緊緊抓住孩子們探索月球奧秘的強烈心啟發學生:"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說"孩子們爭先恐後:"我長大了要繼續探索月球的奧秘。""將來我想當一名科學家,到月球去探秘。""我要……"這時我再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這
  時,孩子們眼中閃動的是智慧的火花,迸發的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情感。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6


  《月球之謎》是一篇有趣的介紹月球科普知識的短文,從皓月當空入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然後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為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了解月球是個怎樣的世界,課文寫了哪些不解之謎。
  根據以往的經驗,老師在上科普類的文章最易上成「科學課」。因此,為避免此問題的出現,在設計時我緊緊扣住「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科普知識滲透為輔」這條主線。
  一、直擊語言,重視積累。
  在第一課時課,我從一輪明月,月的別稱,關於你所知道的月亮的詩句導入新課。圍繞月,讓學生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理解,對「月」的認識更加立體、豐富起來。再講述民間傳說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引入古人面對著這輪高掛空中的月亮,產生哪些遐想?讓學生去朗讀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由原來想像中的廣寒宮等美好的景色與眼前所見到的景色的強烈反差中理解「奇異」一詞的意思,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月球的「未解之謎」慾望。
  二、創設情境,激發探索興趣。
  第二課時開課時將課文中的詞語複習與一些月球知識以遊戲的形式結合,目的是想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奧秘的興趣,可是因為課堂組織還欠缺一些點撥,並沒有達到我預期想要的效果。在下午的語文課中我又將此環節補白了一下——「天狗吃月」的遊戲……月食是一種難以遇到的自然現象,不過今年很幸運可以看到兩次月食。今年4月份我看到過一次月食,當時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也看到了,還拍下紅月亮發在微信上。你們看到了嗎?沒看到的不要遺憾,今年九月份還有一次看月食的機會,今天回家後趕緊上網查找9月看月食的具體時間,可不要錯過了。這樣一交流課堂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三、將學法貫穿課文學習,讓學生有章可循。
  關於月球的三個未解之謎,課文在表述上十分平淡,但是一讀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在設計梳理文章脈絡的時候,曾經想到過在「難道這些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這句話後面補白一句「其他的植物種在月球的塵土中會是怎樣的結果呢?」使得講述「塵土之謎」的三個自然段聯繫得更緊密些,更貼近課堂上的學法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我缺少了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學習填寫「塵土之謎」的表格時就有些思路不清楚了。總的來說,課堂上我力求將語言的品味、內化和方法的運用有機結合,在學生學習語言形式的同時,也比較深刻地認識了三個謎,從而實現意與文的兼得。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7


  《月球之迷》小學三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本文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性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收筆。《月球之謎》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貼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我講解得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小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一、俗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在撰寫《月球之謎》教學設計的時候,經過認真鑽研教材,仔細推敲每一句話,設計了非常優美且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入新課程,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浩瀚的宇宙中,有很多很多美麗的星球,每個星球都是一個神秘二獨特的未知世界。這節課我們一起了解離我們最近的星球——月球的奧妙吧!優美且富有山洞裡的語言很快地把學生帶到了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激發了學生探索月球之謎的慾望,使得這節課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接著,我展示了幾幅關於月球的美麗圖片,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當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樣的.遐想?」在這句更具有啟發的語言激勵下,學生想入非非了,插上了想像的翅膀,飛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
  看著孩子們充滿渴望又浮想聯翩的雙眼,我知道,我已經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慾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月球之謎》這節課每個環節的過渡語,都經過我仔細地推敲、反覆的琢磨,使得整節課我的語言都是那樣的優美,具有吸引力,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
  比如:我用「千萬年來,月球那特有的美麗使人類折服,人們夢想著早日登上月球,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自然的過渡到第二自然段,學生閱讀課文的慾望更加強烈了。在指導朗讀,學習第二自然段後,學生對月球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月球景色十分奇異。
  探索月球之謎的慾望吞沒了孩子們的心。他們的心裡由最初的美好的遐想到渴望探索、到驚奇景色奇異、到產生疑問。我抓住這一契機,順勢引導「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人類探索發現了月球許多奧秘,但也發現了新的未解月球之謎。你有哪些未解之謎?課文介紹了哪些未解之謎?老師的一句話,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里一下子開了鍋,學生的思緒在無邊的宇宙中盡情的遨遊。
  最後,我緊緊抓住孩子們探索月球奧秘的強烈心啟發學生:「此時此刻,你有什麼話想說?」孩子們爭先恐後:「我長大了要繼續探索月球的奧秘。」「將來我想當一名科學家,到月球去探秘。」「我要……」這時我再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這時,孩子們眼中閃動的是智慧的火花,迸發的是探索科學奧秘的情感。
  二、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情境,營造學習氛圍。
  神秘而又遙遠的月球,遠離人們的生活,孩子們很難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特別是「環形山、月海……」這些概念十分抽象,現代化教育技術此時發揮了他的優勢。優美的月光圖片是那樣具有魅力,引起他們無限美好的遐想。藉助環形山、月海等圖片,把學生帶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揭開了月球的面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課文內容。「阿波羅」號探月車和兩名太空人在月球上的圖片,激發了孩子們繼續他所科學奧秘的信心和自豪感。也很好地體現了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8


  《月球之謎》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推進課文內容的發展,而不失為一堂語文課?這是我設計教學時的主旨思想。
  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是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孩子們在課前的預習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據課文需要收集了月亮詩句,登月圖片和資料,及月球其他相關知識,人類對未來月球的計劃,孩子們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裡迅速接受許多課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師在課堂里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為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里充分展開交流與對話。
  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才是前提。這節課,教師以讀為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里感悟文本內容,拓展自如。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9


  杭州市第四次小學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暨語文新課程研討會於4月21、22日在餘杭臨平舉行。兩天的觀摩活動共有九位老師為本地區的八百多位教師上了觀摩課。每位老師都是有備而來,上課得心應手,有條不紊。可4月22日上午,來自下城區大成實驗學校的俞竹華老師在上《月球之謎》一課時,引起了全場聽課教師的一片反響。
  俞老師準備很充分,有1969年美國太空人登月的課件,有資料袋,按照產生疑問——查找資料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問題的步驟進行上課。學生積極性很高,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水平。由於教師有備而來,因此解決的遊刃有餘。本來這節課是上得滴水不漏,忽然,有學生抓住其中的一句話,提了個問題。
  「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月球採回的一塊岩石,估計它的年齡已有46億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塊。我認為,41、42……46、47都在40億年前,地球上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頭,並不能說明月球比地球的年齡大。」
  俞老師被學生的提問一時蒙住了,沉思了一會兒說:「我們說40億年前,自然包括41億、46億年前,看來是教材出了問題。」並稱讚這個學生讀得仔細,能發現問題。可接下來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俞老師這樣說:「這個40億年「前」的前應改為「後」。」說到這裡,俞老師把「後」代進去讀了一遍:「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後的石塊。」當時台下一片譁然,俞老師也覺得有問題,就把這個「前」到底是否要換成「後」的問題滑了過去不再提及,又回到第一次解答上來:「看來教材編寫有問題,我們可以向編教材的老師寫封信,談談大家的看法。」
  從這裡,我不由想到了我們教師自己對所教文本的解讀。沈大安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一文中講到課堂學習是學生生命活動的組成部分,語文教學具有豐富性和展開的多種可能性,時代和形勢的發展也要求教學具有生成性。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生成性的教學。既然是生成性的教學,那麼課堂上有許多內容是老師無法預設的(就如「40億年前」這個問題)。因為無法預設,所以我們就得拋棄以往那種事先設計口袋讓學生鑽進來式的教學設計,多閱讀我們所要教的文本,吃透教材,把准文本的教學價值。但是,現在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張化萬老師在這次觀摩活動的小結中提到這次觀摩活動中存在的不足,其中一點就是,未能充分認識教材的教育意義,也就是沒有深入地閱讀文本。他說教師應認真鑽研教材,反覆閱讀文本,不是帶著功利性地讀,不要把文本當作教本,在讀中設計如何教,而把自己當作一個普通的讀者,在閱讀中自覺感受打動你的東西,因為教師自己「披文以入情,課堂上才能情動而辭發」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0


  本文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晧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
  本課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本課教學重點
  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難點是了解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謎。
  在實施本課時我有如下體會﹕
  一、結合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本課導入我結合本課的課後練習題﹕「我要把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句抄下來」設計導入環節。
  先出示其中的兩句詩,通過讀使學生達到積累,再要求猜出詩中所說的同一種事物,之後再根據課題設疑,這樣使學生在積累中又帶著問題有興致地去讀課文,可謂一舉兩得。
  二、語文課不能少了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是對學習語文最適用的方法之一。本課採用的是「高效課堂基本範式」施教,雖然在課上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二十分鐘內自己獨立學習或者與同學合作學習,但畢竟大多數學生還沒能達到能夠自學這個能力。況且如果讓學生自學,這對設計的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否能達到是個問題,所以我在施教時把自學互動和適當點撥結合在一起,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時教師能及時點撥,同時起到及時檢測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三、生成讓我意想不到
  生字詞教學我課前沒有想到學生在造句時說出讓我意想不到的句子。如用「努力」造句,學生說了一些關於學習的句子,這為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
  四、學生是否預習是上好課的關鍵
  曾幾何時,我總認為上公開課讓學生預習是作秀的一種,然現在我深深認識到預習是的關鍵。
  學生如果預習了就會對課文或多或少有了認識,特別是對文中的不懂的生字、句子,他們會請教同學或者通過解決,這為上課教師節省了一些時間。所以課前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是上好課的關鍵。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1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藉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秘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為這篇課文是科普文,所以與其它的文學作品相比,語文性不太強,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難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所以我在課堂上作了一些嘗試。
  一、激發興趣,誘發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激發學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體驗的慾望。因此,開始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中,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後自然導入新課。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今天學習的課堂。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著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無邊的想像: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麼?」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並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為學習下文,進入創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加深體驗。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因此,我充分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為學生創設了力求逼真的情境,進行了一次模擬的月球探險之行。
  「因為旅途遙遠,我們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月球,利用路上的時間,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手頭的資料,對月球的特點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以便於順利完成這次月球探險。」在宇宙飛船飛向太空的動畫中,和著飛船起飛時的轟鳴聲,我用播音員的語調向大家提出這樣的要求。由於這些情境的渲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本來枯燥的文字資料也變得生動起來。「資料袋中的知識很快就掌握了。」當我宣布我們已經抵達月球的時候,他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裡奇異的景色:
  「我看到月球上的陽光特別明亮!」
  「我看到月球上到處是環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為聽不到一點聲音,真擔心與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陽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舊是黑沉沉的,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孩子們這些生動的描述,把我們一起帶上了神奇的月球。
  課後,我看到好多孩子還在繼續閱讀一起有關月球的書籍,不時有學生跑來與我交流,或者詢問有關的問題。後來,從他們的日記中反映出來,他們對這堂課印象深刻,感覺像親身經歷的一樣。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2


  一、識字教學——以學定教,讓孩子快樂學習。
  三年級的孩子已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因此,在預習時,及時掃清字詞障礙是一個重點。
  運用「提前預錯——互相提醒——及時糾正」的方法,讓孩子們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可根據預習情況針對性的以學定教,強調易錯字、形近字、多音字等,從而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
  二、閱讀教學——關注差異,讓孩子快樂學習。
  例: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環節時,教師設計了:你在閱讀中發現了哪些月球之謎?
  要求:
  ★有條理地說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謎。
  ★★鼓勵學生依據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疑問。
  ★★★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推測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月球之謎的謎底。
  此處設計體現差異教學,問題分層,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三、課外延伸——激發興趣,讓孩子快樂學習。
  課堂上,孩子提出的關於月球的問題五花八門,其難度和深度可不是我們老師可以解決的。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孩子的課外閱讀興趣,把課堂延伸到課外,鼓勵孩子課後廣泛閱讀,了解自己有興趣的問題。其實,這些關於月球的問題有很多是目前人類無法解開的謎團,但我們要的不是結果,而是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及閱讀的過程,不是嗎?這才是語文課語文味的體現,而「謎」只是激趣的手段。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3


  怎樣引導學生讀書?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問促讀。聽了林青的課深深感到學貴有疑。無疑,學生的學習就好像是少了動力,學習活動就難以進行下去;有疑,便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要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進程中來,引導他們如何發現問題這是關鍵。
  一、引導學生抓課題質疑初讀課文。
  如:《月球之謎》一揭題,林青老師先引導看課件,引導學生:看到月亮,我們會想到什麼問題?(這月球有哪些「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便會帶著課題的這些疑問去研讀課文。
  二、引導學生抓課題再質疑細讀課文。
  朗讀課文,林青老師又可引導學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麼問題?(月球的哪些「謎」已經解開,哪些還沒有解開?)有了這個疑問,學生便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的學習才是學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在讀文的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或工具書來輔助自己解決問題。
  此外,引導學生學文過程再質疑,即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隨時去發再問題。如當學生學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異後,讓學生來說此時在頭腦中會產生什麼疑問。學生便會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為什麼會這麼奇異?這樣就更有利於知識的課外延伸——去閱讀更多的科普說明文,以致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4


  這篇課文的最大特點是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接著寫人們對月球的了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謎,其實,處處生謎。然後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 課文為學生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學生去遐想、去探索。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貼近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我講解得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多媒體課件,增強小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小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小學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之後,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自己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帶著急切的求知慾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本,並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後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像:人們會產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隨後,又以"為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秘的經過。
  第二部分,我讓孩子們閱讀有關月亮的詩句,想像有月亮的美好的景色,與眼前課文中所見到的景色的強烈反差中理解"奇異"一詞的意思,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未解之謎"。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疑問,理解"令人費解"的意思,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反映並不是很積極。學生無非是繞著課文中的幾個不解之謎,而很少有自己的疑問。顯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一目標沒有達到。
  雖然課堂教學結束了,但我想,小學語文教學,感情朗讀是一重點,閱讀教學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語言文字的規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知--品讀感悟--總結升華--遷移運用。"本節課,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教學思想,由於本人的教學理論水平、教學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還相對較差,因此,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得還不夠到位,感情朗讀方法的指導還有所欠缺,學生的想像力還不夠豐富,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15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著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秘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了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了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這是一篇科普文,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上的並不成功,
  學生雖然對這類文章很感興趣,可是由於這裡的文化背景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作業都不能完成,學生家裡沒電腦,課外書又很少,所以他們的知識面不廣,上課時僅僅局限於書本上的知識,很多學生叫他說說對於月球的認識,他們都說不上來,課堂上學生聽的很認真。
  現在對於課堂的駕御能力感覺比以前好多了,學生可以隨著我的思路發展並延伸下去,但是課堂的評價語還是太枯燥和單調。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