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乾隆年間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研究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摘要:物價問題是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 物價的波動是反映國民經濟發展情況的晴雨表, 在“乾隆盛世”時期曾出現過物價持續長久的現象, 物價上漲對不同的社會階層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物價的上漲也是有其原因的, 人口的增加、白銀數量的增加、國家倉儲數量的過多都是糧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乾隆; 物價上漲; 人口增加;
On the Problem of Price Rise in Qianlong Period:Taking Grain Price as an Example
Wang Wei
Abstract:Price issue is a major issue related to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ice volatility is a barometer t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Qianlong prosperity" period, the phenomenon of long-lasting price rise has once emerged, and price rise had a great impact o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The main reasons of price rise in the period are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the 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silver, and superfluous national grain storage.
銀兩和銅錢都有自己的本位, 存在著不同的流通領域。銀兩主要用於批發交易、政府稅收和大量的薪俸支付, 而銅錢則主要用於零售市場及日用工價的支付。柴米油鹽、日用百貨, 在人們的生活中, 用錢的時候比用銀的時候多得多, 甚至求田問舍、買房置地也以錢幾百吊、幾千吊計算, 實際在流通中, 錢似乎是法定的, 銀似乎是變通的。在價值上, 銀是貴重的, 錢是廉價的。銀和錢互相兌換, 比例數並不固定, 時漲時落, 也就直接影響到物價的高低。清朝順治—乾隆前期物價多用銀, 乾隆後期較多以銅錢。乾隆十七年常州府無錫、金匱縣“邑中交易, 銀錢並用, 而昔則用銀多於用錢, 今則有錢而無銀矣。康熙中, 自兩以上率不用錢, 雖分厘之細, 猶銀與錢並用……雍正中猶然……自乾隆五六年後, 銀漸少錢漸多, 至今日率皆用錢, 雖交易至十百兩以上, 率有錢無銀” (1) 。
1 乾隆時期的物價狀況及其影響
1.1 乾隆時期物價上漲狀況
有清一代, 糧食上漲受各種因素的影響, 而水旱災害對糧價上漲的影響尤為嚴重。農業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根本, 小農經濟下的農業種植因為水旱災害而在社會環境穩定, 農業生產有序進行的狀況下,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生產的糧食能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較少與商品貿易發生關係。由於社會上糧食供求關係的平衡, 糧食價格也維持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但是水旱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糧食產量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農民自己生產的糧食難以維持自身的糧食需要, 為了生存, 被迫向社會購買糧食, 糧食價格因此出現了較大的漲幅。
“康熙四十六年, 蘇、松、常、鎮四府大旱, 是時米價每升七文, 竟長至二十四文” (2) 。糧食的價格是相對穩定的, 多是在饑饉時期才會出現大範圍的上漲。糧食歉收, 甚至絕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這顯然會引起各種物價的較大變化, “糧貴物賤”的現象往往出現, 糧食價格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災民的其他財產價格則相對低廉。災民為了生存, 用手中的東西以極低的價格去換取糧食, 以求得旦夕的溫飽。
1.2 物價上漲對社會不同階層的影響
物價的大幅度上漲給廣大民眾的經濟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清朝統治階層對這也有這深刻的認識, 如乾隆十六年, 乾隆皇帝曾說道:“楚省正、二月間米價自一兩一、二錢至五、六錢不等, 雖未至二兩, 而民食已難。” (3) 糧價大幅的上漲, 而基本的稅收收入卻沒有降低, 這使得農民的基本生存受到極大的威脅, 為了生計, 許多饑民不得不用盡一切的方法去滿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自身的農業生產難以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 使得許多農民放棄從事農業生產, 而進行逃荒, 土地荒蕪、勞動力流失成為常態。農民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大量地向自然進行無節制的索取和開發, 這些也對社會生態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總之, 物價的大幅度上漲嚴重打擊了農民原本就脆弱的生存, 進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後果, 對社會生產的破壞不言而喻。
物價的大幅上漲, 社會各階層、各集團都受到了深刻的影響, 國家公職人員對物價上漲也深有感觸。物價的大幅度上漲, 而基本的收入卻沒有得到增加, 清朝的各級官員為了自身的提升和晉級, 而出現了大量的“冰敬”、“炭敬”、“別敬”、“別儀”、“年敬”、“節敬”、“瓜敬”、“筆帕敬”等名目繁多的開支, 這種情況必然會使得他們去剝削普通民眾, 官員的清廉程度也可想而知。清代許多制度承襲於明代, 因而各級文武官員俸祿極為微薄, “火耗”是官員收入的一大部分, 雍正時期, 由默許地方文職官員私征耗羨改為官給養廉。從表面上看, 外官新得養廉之銀, 使得他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強, 但實際上由於物價的波動並未得到什麼實惠。養廉銀的開支, 不足以應付日用、辦公和應酬, 官員們只好以其他名目獲取錢財。軍隊官員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使得軍隊中的人生計難以維持, 戰鬥力就可想而知了。乾隆中期以後, 貪污成風、吏治腐敗, 或許可說是受到了這一現實的影響。
2 乾隆時期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物價是因生產量和貨幣量等外在量性因素而變動的數值。 (4) 本文認為乾隆時期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產生的壓力、市場中流通的貨幣過多即通貨膨脹、國家糧儲過多等方面造成的。
2.1 物價上漲與人口壓力
糧食漲價與人口激增有著很大的關係, 清朝以來實行的取消人口稅的“攤丁入畝”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人口的增殖, 這在清朝初級對於恢復社會生產力和促進社會進步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而人口增殖陷入一種快速增加而無法控制的狀態, 這就成為了國家和社會的沉重壓力, 乾隆年間的人口問題更加明顯, 人口對土地形成的巨大壓力。乾隆時期, 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乾隆十六年 (1741年) 統計全國人口1.43億, 四十年 (1776年) 達2.68億, 五十九年達3.13億。 (5) 即在半個世紀之內, 中國人口增加一倍還要多。而耕地面積則增長有限, 僅僅增加了1.2千萬畝, 難以滿足大量人口增加的糧食需要。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 農業技術革命難以有突破性的發展, 糧食總量的增長就十分有限, 市場上有著大量的糧食空缺而無法填補, 這就導致了糧食的奇缺, 使得物以稀為貴, 糧價就居高不下。乾隆也不得不承認人口的壓力:“況國家承平日久, 生齒日繁, 物產祗有比數, 而日用日漸加增。” (6)
2.2 物價上漲與通貨膨脹
另外, 乾隆時期物價上漲與市場中流通的貨幣量和銀錢比價的波動有關。清朝前期的中國社會處於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高度發達, 對西方國家的商品需求量不大。而中國的瓷器、絲綢在西方國家則屬於高奢侈品和消耗品, 需求量極大。西方國家在與中國進行貿易時, 沒有足夠吸引中國的產品, 不得不用白銀來中國購買相關產品, 這使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 使得中國的銀錢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最近一個世紀以來, 大量的白銀從歐洲流入” (7) 。在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的同時, 清政府投放流通領域的制錢數量也有了大幅度增加。白銀和制錢數量的增強使得“錢賤物貴”的現象持續不下, 這對百姓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2.3 物價上漲與國家糧儲
為保證國家對糧食價格的有效掌控、對災荒救濟的有效救濟, 清代國家有著完備的糧食儲備制度。乾隆時期的糧食儲備尤其豐富, 這也成為物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因素, 乾隆皇帝曾說:“乃體察各省情形, 米價非惟不減, 且日漸昂貴。不獨歉收之省為然, 即年穀順成, 並素稱產米之地, 亦無不倍增於前……細求其故, 實系各省添補倉儲, 爭先糴所致。” (8)
為了控制倉儲過多, 保證糧食價格的穩定, 乾隆曾下令暫停採買和納谷捐鹽, 只允許在豐收年景和豐收地區少量採買。乾隆十三年更明確下令, 各直省常平貯谷數量, 應按照康熙年間舊額, 多出部分以次出糶, 或撥運補鄰省不足。與此同時, 乾隆還指示要充分發揮常平倉調劑糧食供應的作用。常平倉每年除了按“存七糶三”原則進行周轉外, 還要在荒年米貴之時, 壓價平糶, 以賑災民、抑糧價。
乾隆時期物價特別是糧價出現持續增長的局面, 是糧食供不應求、生產量與貨幣量等矛盾激化的結果。首先, 人口的增長加重了對糧食的需求, 在生產水平以及社會整體的生產量沒有很大提高的情況下。政府的糧食儲備較之前期又比較多, 雖然倉儲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調節物價的作用, 但因政府採買過多, 導致市場上流通的糧食更加少。另外, 乾隆時期市場上流通的銀錢又多於正常的需求量。供大於求, 勢必導致物價的持續上漲。
總之, 乾隆年間出現的物價上漲是受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而成, 它對當時的社會各階層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參考文獻
[1]許夢博.被物價支配的經濟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9.
[2]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張研.清代社會經濟史研究[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
[4] 清聖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 1985.
[5] 清高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 1985.
[6] 錢泳.履園叢話 (上冊) [M].北京:中華書局, 1979:27.
[7] 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M].台灣《近代史料叢刊續編》影印本.
[8]張國輝.晚晴錢莊和票號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 1989.
[9]周志斌.試論康雍乾時期清政府的糧價平抑政策[J].學海, 1995 (4) .
[10]江太新.關於清政府糧食價格政策的考察[J].經濟研究, 1990 (3) .
[11]崔憲濤.清代中期糧食價格發展趨勢分析[J].史學月刊, 1987 (6) .
注釋
1 乾隆十七年所修黃卬《錫金識小錄》卷一《參備》上《交易銀錢》.參見 (日) 岸本美緒.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95.
2 錢泳.履園叢話 (上冊) [M].北京:中華書局, 1979:27.
3 清高宗實錄 (卷三八六) [M].中華書局, 1985:76.
4 (日) 岸本美緒.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86.
5 唐文基.乾隆時期的糧食問題及其對策[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4 (3) .
6 清高宗實錄 (卷一三七零) [M].北京:中華書局, 1985:383.
7 (英) 斯當東.英使謁見乾隆紀實[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5:481.
8 清高宗實錄 (卷一八九) .北京:中華書局, 1985:504.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