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2023年10月25日

- txt下載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揠苗助長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


  培養學生獨立創造、主動求索的精神,這是閱讀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的重要一環,這 在《揠苗助長》的教學中 有較為明顯的體現。
  首先是 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藉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 為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像,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麼」
  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像,創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像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則是引導介入評價。小學生對蘊含於課文情境中的深刻蘊含往往難以理解,就事論事地引導理解,學生則難以接受。為此,教者引導學生一會兒充當拔苗人,一會兒充當旁觀者,進入情境,介入其中,談看法,提建議,說感受。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籌備和知識積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求索,以淺化知識難點,活化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課文蘊涵的領悟同時,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2


  (課堂上已近尾聲)
  師: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我覺得有時候「揠苗」也能助長。
  師:哦,你說說理由。
  生:西瓜、茄子等本來只能夏秋才能成熟,這也是規律,現在人們把它們放進暖棚使它們長得快,在冬天也能吃到,這不是「揠苗助長」嗎?
  生:我同意,現在有許多蔬菜、水果放進暖棚,不但長得快而且長得好。
  生:我反對。你們說的不是「揠苗」助長。
  師:(微笑)那你說,他們的「揠苗」指的是什麼?
  生:他們 「揠苗」的意思是讓莊稼住進暖棚。
  (前面幾個同學會心地點頭)
  生:為什麼放進暖棚就能長得快,長鍀好呢?
  生:因為暖棚里氣候溫暖,溫度適宜。
  (同學們運用科學課學到的知識,暢所欲言)
  通過討論,孩子們在頭腦中拓展了「揠苗助長」的含義:苗可以長得快,但要注意方法。只要運用科學方法,給苗創造一個更適合成長的環境,苗也會長快。
  大家知道得可真多。如果現在那個農夫正在你面前,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請你把要說的話寫下來。
  生:(交流)農夫,你想讓苗長得快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方法,給廟適宜的水分,勤施肥,讓它們多曬太陽,苗就能長得又快又好,可不能連根拔呀。
  生:農夫,你想讓苗長得快,拔苗是不對的,根斷了,不但長不快長不好,還會死。上面蓋上薄膜,多施肥,苗就能長快了。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農夫那樣「揠苗助長」的事呢?
  生:家長希望孩子成才,把孩子一直關在家裡做作業,孩子反而更不愛學習了。這也是「揠苗助長」。讓孩子多參加活動,如旅遊等,這樣孩子會學得更多更好。
  生:我想讓金魚長快點,喂了很多食,結果金魚死了。我其實應該勤換水,白天水裡放點水草,金魚也會快快長大。
  學生不但從生活中列舉了不少「揠苗助長」的事例,還闡述了應該怎樣做才對。
  這是我探索中的一節課,這節課之所以時時振蕩著我的心弦,是因為它引發了我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許多思考:作為教師的我,聽慣了同學們的眾口一詞,更習慣了那種標籤式的情感教育,而他們是一個個有靈性的人,他們的感悟是獨特的,教師只有超出自己的教學預想之外抓住課堂教學中的細節,才能給孩子們展示的平台。
  點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給孩子們展示的平台。
  它需要的不僅是心靈的真切關注,更是學生話語的耐心傾聽。
  路漫漫兮修遠,吾將終生為之探索。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3


  教學這兩則寓言故事中,學生針對插圖與課文內容提了一些問題,想想還真有些道理。
  如《揠苗助長》這課,學生對著插圖提出質疑:「既然文中寫老農乾的是筋疲力盡,那為何圖中真在拔苗的他連一滴汗也看不到呢?不太符合常理呀!」針對課文內容,學生問:「既然是老農,應該是很有這方面的經驗才是,怎麼連這簡單的道理也不懂呢?是不是改成剛剛學種田的年輕人比較恰當呢?」
  如《鷸蚌相爭》這課,學生也對插圖存在質疑:「鷸蚌身旁不是有一塊大石頭嗎?鷸為什麼不把蚌甩向石頭,讓它破碎,不是可以美食一頓,又不至於被抓嗎?」針對內容,問:「既然雙方的嘴都被夾住,又怎麼能說話呢?」
  看對這麼一群善於思考的孩子,特別欣慰。雖然上面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理由讓他們明白,但這些問題還是有一定的思考價值的。希望自己教出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有個性,這樣社會才會不斷進步。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4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他透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用老師多費唇舌了。二、為了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此刻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著說:「不行,不行。」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一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另外,還設計了續編故事,第二年,這位農夫有去種禾苗,他會怎樣做呢?讓學生透過續說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長過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做什麼事都不能急於求成,要遵照事物發展的規律。透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簡單了。
  老師也會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5


  1.小組活動的主題得以體現
  本次我們名師成長小組的活動主題是讀寫結合,怎樣讓讀寫結合不僅僅是個形式,而具有自己實實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擾我的問題,後來聽了張小娟老師、李冬梅等老師的幾節課,發現課上都有寫法的指導,那麼我一個三年級的老師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寫作指導?讓學生現場開寫嗎?《小學教學》此時為我解開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問題與重建》,裡面明確指出:改變只有動手才是寫的觀念,讀與寫應是一個整體,讀寫結合有外顯的,能及時練習,看得見,摸得著,更有內隱的,很多閱讀中的積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看到這些,我豁然開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這個點,而是尋找預言中的空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讓孩子在不斷地想、不斷地說中,感悟農夫的愚蠢,就在這不斷地說中,孩子們更好地積累語言、走入文本,感受農夫一次次內心的變遷。
  2、語文上出語文味
  語文最基本的是什麼,就是對文字的把握、對詞語的積累,在教學中,以詞為基,以句為本:他終於想出了辦法,幹嘛用終於?對呀,想出辦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辦法,最後才選擇拔?沒有意思的講解,但就在這猜猜中,就在學生的解讀中推進了文本,終於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內涵孩子們也刻在了心中。
  整節課,引著學生在文本中走了個來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達,才有了後面續說的水到渠成。
  3、教做人應滲透於每一個細節
  很感謝那位評課的老師如此細緻的點評,孩子們對農夫說的話: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太笨了,這都不知道?在我聽來,正常不過,然聽了那位評課老師的一席話:講話要注意方式,這在課堂上也要教給學生,語氣委婉一些,農夫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我們在唾棄畢嬌狂妄的同時,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的課堂有沒有給孩子指引一條說文明話的道路?在我們的課堂上,知識的吸收,成績的取得似乎高於一切,考好了,一個個眉飛色舞,成績差了,我們恨不得把這孩子置於身外,其實,這些孩子身上也有許多閃光點,我們一味要求他們成績出眾,是不是也在拔苗助長?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6


  這篇寓言故事很老了,基本的含義是教育人們萬物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違背。但是一年級學生不容易理解這點。本單元主題是「願望」。和這個主題結合,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應落腳到人不但要有美好的願望和理想,還要有正確的奮鬥方法。我設計了讓學生分析這個農夫的.思想行為這個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讀書、思辨的過程中明白道理,發展孩子的思維能力。
  我沒有用多媒體課件。語言本身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所以需要的不是再現情景,而是邏輯思維能力,是思維的廣度,是發散思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確體現出了思維的不斷提升。他們不斷討論,傾聽,思考,爭辯。我都不置可否,沒有直接給出我的判斷。而是適時的給與引導。最終道理很自然地擺在大家面前,一點也不勉強。)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7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明確本則寓言的寓意成為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通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課文並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課文通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蠢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的道理。對於三年級的同學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教學《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時, 首先,我從《揠苗助長》的課題著手,引導學生質疑:揠苗是什麼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麼還要揠苗呢?帶著這些問題,我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來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章內容。
  二、為了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過類似於急於求成而辦壞事的情況嗎?」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已的見解,道出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有趣的事。
  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一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同時也設計了例如:「請同學發揮想像力,如果你是小苗,你被這個人拔起時,你會怎樣說呢?」續編故事環節,又使學生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通過續說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長過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
  當然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一、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可以採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說話等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二、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8


  《揠苗助長》是S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講的是古時候有個農夫為了能夠讓禾苗快些長高,而將之一棵一棵往高處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本課生字詞語,讀懂課文,並能從中明白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在第一則《刻舟求劍》的教學時重點教會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自悟,掌握學習的方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課教學基本上能夠達到我預期想達到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聽完課後,老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課教學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真正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確實落實新課程改革。在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上做得到位,也是這節課的亮點之一。首先,在初讀課文的設計上,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初步感知,並能利用觀看動畫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時,帶著一定難度的問題深入學習,步步深入,循序漸進,自瀆自悟,在小組裡合作探究,真正落實單元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敢於放手,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將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但不足還是存在的,如果教師能夠更全面地關注全體學生,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將更錦上添花。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優點,禰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成長。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9


  1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我應該採用逐字理解的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使學生容易體會這篇寓言故事。
  2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只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卻忽略了最基本的教學方法-----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我反而像故事裡的主人公一樣,做事急與求成,只顧把問題羅列出來要求學生解答,本來是想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但卻把事情弄的更加糟糕,而且還造成他們學習上的困難和回答不出問題時心理受到的壓力。學生不懂問題更不懂答案,所以課堂氣氛較緊張。我應當讓學生多讀課文,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對他們提出問題並且要求他們解答問題。
  3我羅列出的問題沒能抓住重點,沒能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應當將不必要的問題去掉,整理出重點問題,一步步將他們引導到寓言的含義上。
  4我本想讓學生在輕鬆、愉悅、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所以才自作聰明的讓這些根本不懂課文內容的學生對本課進行表演。
  這次的教學中,我由於緊張和上台經驗不足,把原本備課時就規劃好的一些內容給忘記了,沒能將他們完全展現,望各位領導老師理解並給予指導、批評。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0


  閱讀是學生重要的語言實踐活動,只有加強閱讀實踐,才能真正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積累和說寫表達,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
  小學閱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
  我認為自己在這節課中較為成功的是:
  1、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讀」貫穿始終。
  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等,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
  既培養了朗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2、引導學生拓展想像。
  寓言故事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教學課文時,我指導學生想像種田人當時的心理活動、表情、動作、語言。教學課文結尾時,引導學生想像禾苗會對種田人說些什麼?作為一個懂得科學知識的小學生,你會對種田人說些什麼?在學生奇妙的想像中賦予故事新結尾,揭示故事所反映的道理。不足之處:
  上完課之後,聽了劉教授的話,很多我原本沒有意識到的錯誤讓我嚇了一大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劉教授說我沒有關注所有學生,應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進步。說實話這點可能使大多數老師在上公開課時的通病,為了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就專門找優秀的學生回答問題,那些差生不管不問,只要教學過程順暢、好看就行了。今天我明白了:不管什麼課,我們都是在為學生講,而不是其他人。今後講課時,一些容易理解的問題要留給差生,不能把課堂變成好學生表現的專場。
  其次,在出示朗讀的方法時,順序不太合理,課文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讀通,特別是文言文,暴露出自己對文言文的教材沒有研究透,暴露出自己的備課有些飄,這一點是今後教學文言文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本節課教學還有其它一些不足之處:設計不夠新穎,部分學生的朗讀不夠入情入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強化浮於表面,本來應有練習背誦這一環節,但由於時間限制,沒能如期完成。今後要努力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亮點頻現,精彩紛呈。
  教學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在教育這條路上我才剛剛起步,就好象是蹣跚學路的小馬,外面的世界太大太大,需要進行的磨練還有很多很多,只有不停地學習,才能夠有所成長。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1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明確本則寓言的寓意成為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文通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對於二年級的同學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總結寓意時也就得心應手。
  二、聯繫實際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過類似於急於求成而辦壞事的情況嗎?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已的見解,道出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有趣的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現在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著說:「不行,不行。」請學生舉例說明。
  三、拓展延伸對話。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
  四、扮演角色表演讀。學生扮演拔禾苗的人,根據課文內容表演,加進自己的動作,語言,神態、語氣等,切身體會這個人的作為。通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輕鬆了。整節課最終在學生的分角色讀文和繪聲繪色的故事中結束了。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2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儘管內容簡單,但這是學生初次接觸寓言這種文體,所以承載著讓學生學會學習寓言方法的任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側重於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並利用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讀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並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廣泛的寓言故事閱讀。第一輪磨課是在二(2)班,有些環節處理也不是很妥當,也缺少應變能力。如讓學生表演種田人焦急的樣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學生很難表現,儘管在語言上進行了引導,但學生的表演還是稍顯粗淺;再如,第三段學習中讓學生通過「揠苗」體會「筋疲力盡」,可是部分學生覺得很好玩,並沒有深入體會。而且課堂容量太大,複述故事環節來不及完成。在第二輪磨課活動中,更重視了細節的處理。如生字「焦」的學習,「焦急」意思的理解。讓學生說說焦的意思嗎?學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導學生看圖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麼?」再引導學生想像「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鳥,在火上烤,會怎樣?」「要是這火在人心裡燒,會怎樣?」進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義詞。「現在這把火燒到了種田人心裡,他是怎樣的?」再引導學生朗讀,讀出那種焦急的心情。而且在這堂課中,更重視了對學生反饋情況的及時調整,解決了第一堂課中的一些問題。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3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樣一個小故事。課文主要分三個部分組成: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故事通俗易懂,二年級學生能讀懂故事的表層意思,但由於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趨於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體會深層寓意,對多數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針對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重難點定在體會本則寓言的寓意上,並採用「創設情境「來突破重難點。預設與生成總是有距離的,執教完後,我對這堂課教學有滿意的也有遺憾的,下面把自己的感受反思如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一開始,由自己周末在家讀到的寓言小故事入手,說說你讀了什麼寓言故事懂得了什麼道理,練習說完整的話。孩子們爭先發言,進而也明白了寓言就是藉助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道理。然後讀課題質疑,學生提出許多問題,老師總結了最具代表性的幾個問題,拔苗的原因,如何拔苗,拔苗的結果,然後帶著問題學習課文,由於是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特別有興趣。
  二、情境創設點明主旨。
  課堂是學生的,就該讓他們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說出來。老師在指導讓學生清楚了解禾苗的生長過程時並不是通過枯燥的解說、問答,而是創設了兩個情境,教師直接讓學生演一演田裡的小禾苗,來問學生:小禾苗,小禾苗,你怎麼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呢?小禾苗,小禾苗,讓我來幫助你把你拔高?你高興嗎?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自然地抒發,一下子就闡明了禾苗的生長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不能違反事物的規律,孩子們接受的又輕鬆又明了。這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朗讀指導切實有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本節課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讀的訓練,形式多樣,並在讀後給予鼓勵性評價,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落實了讀的訓練目標,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琅琅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值得一提的是讀到農夫一邊喘氣一邊說時,通過初讀、評價、比較、示範、再讀,學生們都能讀出自己感受到的又累又高興的情緒,張揚了個性又提高了朗讀興趣。
  四、激發想像引出道理。
  寓言是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後順著文章的內容設計了這樣一個提問:故事的結果在意料中也在意料之外,種田人犯了一個錯誤,你知道是什麼錯誤嗎?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啟迪引導下,學生紛紛打開了思維的窗口,展開了想像的翅膀,張津銘說:什麼東西都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不能違背它。祁晉熹說:種田人如果嫌他兒子長得慢
  了,也來拔一下他兒子,那會怎麼樣呢?並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於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像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的作用。而且在後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我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著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於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為了再加深寓言理解讓學生扮演農夫、小禾苗進行誇張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續編等,身臨其境的去感悟、體會、想像角色的心理活動,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
  在課的最後,向學生推薦課外也可以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了解蘊含的道理。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是急於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在上完課後,我認為還有幾個地方在處理上還欠到位:
  1、整堂課中,教師說的似乎多了點,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還不夠。
  2、朗讀指導最好再有層次性一點,體現一定的坡度。
  3、在創設情境這一環節中,教師引導方面還可以再好一點。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4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揠苗助長》就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並概括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看圖猜故事名」這個遊戲導入,既複習了學過的寓言故事,又順勢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於課文篇幅短,故事內容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讀和感悟結合起來,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課堂上,我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從第一遍讀准字音讀通句子,到第二遍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再到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點。最後,利用圖片展示課文主要內容,並依此複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雖說在上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課後,仍不滿意,覺得這節課存在以下不足:
  一、 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例如學習「精疲力竭」這個詞時,如能結合上下文並加以表演,學生肯定會有更深刻的記憶。
  二、理解課文內容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淺顯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如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把文本加以更生動的形式去呈現解讀,相信這節課會更加成功,也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以機會和舞台,不僅是「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5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寓言是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後順著文章的資料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想像說:農夫來到田邊一看,他後悔極了,他想(學生能夠說農夫會怎樣做,也能夠說農夫會怎樣想)」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啟迪引導下,學生紛紛打開了思維的窗口,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並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於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像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的作用。而且在後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教師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著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於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
  在課的最後,教師還告訴學生像我們這天學的「揠苗助長」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呢,叫——寓言。並且向學生推薦課外也能夠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僅是急於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