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明朝有太監學校 學生香餑餑

2023年08月29日

- txt下載

  在封建皇權社會,太監一直是個離不開但又要防備著的特殊群體。離不開是因為宮裡頭的活須有人干;防備著是因為太監往往可以借著操作日常事務而進入政治生活領域,帶來負面影響。



眾所周知,宮裡頭的活不只是砍柴挑水之類的體力活,更多的是諸如掌管典籍、文書之類的技術活,不識字不行,光識字而不明白意思也不行。朝廷也不得不適應形勢,在皇宮裡開了太監學校。學校開得如何,都讀些什麼書?且聽老劉分解。



學習情況:師資雄厚四書五經都要讀《三國演義》最受歡迎



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對太監是防得最厲害的,洪武十七年,即公元1384年,老朱就在皇宮裡樹了塊牌子,聲明: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朱元璋一死,這塊牌子的實際功效也就過期作廢了,顧炎武也講過:永樂以後,此令不行。老朱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就開始啟用太監管理一些跟文字和文化有關的事務,例如圖書、文籍、典章等等,管這些事,不識字不行,光識字不懂意思也不行。也就是說,使用文職太監勢在必行。



比方說吧,皇上要太監去拿一本書,太監總得認識書名吧。要求再高一點,要太監查一下書中第幾頁的第幾行,太監總得明白這幾頁書的意思吧。提高太監的文化素養問題就擺上了桌面,於是,明成祖考慮對太監進行文化培訓,開始定期選拔一些文化教官進入內廷對太監進行文化培訓。



翰林學士擔任教師



到明宣宗朱瞻基的時候,開始專門設立太監學校,具體名稱叫內書堂。具體設立日期是在宣德元年(即1426年)的七月。



據清朝筆記《蕉軒隨錄》第十二卷的記載,學生來源是宮裡頭的太監,入學年齡為10歲上下,學生人數約為二三百人左右,後來擴招,據該校一位名叫徐顯卿的教授說,他手裡的學生就有八九百人。



從師資角度而言,太監學校簡直稱得上大明王朝數一數二的名校,教師全是翰林學士,第一任教師是大學士陳山,另外有四名翰林學士當助教。陳教授可不是個簡單的老師,朱元璋時期的進士,永樂年間參與編修《永樂大典》,擔任過皇太孫的專職教員,有一年騎馬摔跤,腳上有點小傷,明仁宗還親自為他敷藥。



諸多名師就不一一羅列了,再講一個,就是明朝大奸臣嚴嵩,嚴老師人品不咋地,學問卻頂呱呱。



用的什麼教材呢?明朝太監學校的第一手資料,太監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有記錄:《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是初級的,更高級的有《貞觀政要》和《文獻通考》等,適合不同年級不同資歷的學生學習,教材統稱為內令。不過,通俗才是王道,在一大堆教材當中,最受歡迎的是羅貫中老師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具體理由就不用解釋了。



教學情況:



尊師重教也搞體罰學生不好混



入學時要行禮儀,當然是學生們對著聖人的畫像鞠躬行禮,這是尊聖;接下來是尊師,孔夫子收學生的時候,是要臘肉乾,太監學校里學生給老師的見面禮如下:白蠟、手帕和龍褂香,學費想必是明朝的有關機構掏腰包了。



這還只是小禮物,排場也不小。據該校的張位教授和于慎行教授等教職人員說:任教前的一天,學校會發一張請帖給老師。



去學校任教當天,有四十名學生代表在承天門恭候。接到老師後,走到端門設飯局,學生幹部和學校主管會恭恭敬敬送上一些紅紙帖子,總計九封,上面要寫某某頓首拜。



所謂的學生幹部,就是選出來的學長,所謂學校主管,就是本監提督。一路上,都是學生們分批分站恭候迎接,有前導者,有後隨者,有從旁邀入詹事朝房少憩設飯者。



想必老師在前呼後擁當中,應該很有成就感。



嚴嵩老師是在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去任教的,他回憶說,全體學生都要向他行四個拜禮,嚴老師是站著受禮的,不用回禮。



不過,太監學堂對老師客氣,對學生就沒那麼好了,有很多野蠻的體罰制度。據《蕉軒隨錄》記載,學生一旦背書不過關,或者書寫實在不堪入目,或者污損書籍,還有其他犯規犯過者,翰林出身的老師當然不便親自處罰,於是交給本監提督去修理。



怎麼修理呢?也有記載,按照情節和性質的輕重,處罰措施如下:



最輕的由學長用鐵尺打手;稍重一點的在孔夫子的畫像前罰跪;再重的一點那技術操作難度就大一點了,站在聖人畫像前,直立,上身向下貼著兩腿,用兩手扳著兩個腳板,雙腿不能彎曲,大概相當於體育課裡面的站立壓腿吧。但我們體育課里是動態壓腿,上身可以動,而在內書堂,被體罰的學生必須保持這個姿勢一動不動。



要保持多長的時間呢?學長客氣一點,跟你關係好一點,就罰半炷香的時間,如果嚴格一點,就罰一炷香的時間。設身處地想一想,腦袋長時間向下,而且總是拉扯著韌帶不動,要多難受就有多難受。



其副作用就是體罰半柱或一炷香下來,被罰者往往昏暈僵仆,甚而嘔吐成病。《蕉軒隨錄》的作者方浚師也譴責這種不人道的行為:此最酷不近理之法也。



每逢節假日,也會放假一天,也會搞點文藝活動,例如寫寫詩,無非就是雲淡風輕之類的兒童版詩歌。但這種娛樂活動也是有風險的,就是在大家排隊離開時,如果哪位不慎站錯了隊伍,同學們就會群起而攻之,既動口也動手,又罵又打。



學生也會



分配到各衙門工作



學生們的工作怎麼安排?當然,大部分是在內部消化,不過,也會向其他單位提供生源,例如各大衙門缺少寫字的,就會打報告問內書堂要人,朝廷就會下旨給各衙門安排寫字人員。



據說這些文化型太監,還挺搶手的,還是在校生的時候就已經被聘請出去當文書,有時候到了學生被各衙門一搶而空,學校沒人上課的地步。還得從其他部門挪用太監補充生源。



清朝情況:



乾隆對此進行打壓



明王朝深受太監專權之苦是大家都熟悉的歷史,最著名的莫過於魏忠賢,不過,這跟太監讀書似乎關係不大,魏忠賢恰恰是個不讀書的太監。



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的萬善殿還設有太監學校,專門由一名漢人教師向年幼的太監傳授文化知識。



乾隆皇帝對此很不滿,乾隆三十四年冬季,即1769年,乾隆向內閣諭旨,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太監就是用來使喚的,就算讀一點書,無非就是認識幾個字而已,何必驚動朝廷選拔的學士來教他們,讓他們通曉文理?前明時期太監專政的教訓還不夠慘重嗎?對於這種弊端,朕每深非而痛斥之,吸取過去的教訓,要嚴防太監干政,為了安全,就算太監不識字又有什麼妨礙呢?



老師以後就不用請重量級的了,就在內務府里選一個辦理文件文書,讀過漢文書籍的官員筆帖式,對太監進行淺顯的文化課講授就行了。



乾隆說,以後高素質的漢人文化教員就不用請了,而且是永遠停止。



高等級的太監學校,到此算不算是進入尾聲?沒有研究過,不能斷定,但乾隆對太監的防備從中可見一斑。(本版撰文/劉黎平)



鄭板橋:五十二歲得子該怎麼教育



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玩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家人兒女,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使吾兒凌虐他!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喜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忠厚悱惻:忠實厚道,感情真摯。



魚飧(sun):魚湯。



修身養性



鄭板橋五十二歲得子,標準的老年得子,在重子嗣的封建男權社會,其意義非同凡響。當時鄭板橋在濰縣當縣令,而家屬都在老家,相隔千里,鄭老師自然很牽掛他的嬌兒,於是寫信回家叮囑弟弟如何培養侄兒。



鄭老師在家書里承認自己很稀罕老年得子: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至於怎麼來愛,鄭老師就有講究了,愛之必以其道,在玩耍嬉戲中,可培養他仁義真摯的性格,不要把他培養成刻薄急躁之輩。



具體如何培養?鄭板橋是搞藝術的,重視細節,他假設兒子正在吃糖果,是獨享?還是分享?鄭老師的建議是:分享。這個分享現在容易,換在乾隆時代那可不容易。因為那是等級時代,鄭板橋雖然不大富大貴,但好歹也是做官的,可以稱為老爺。鄭家還有一批傭人,在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里,鄭板橋老爺的兒子當然比傭人的兒女高人一等。



鄭板橋設想他的公子在吃糖果時,傭人家的小孩只能流著口水在一旁遠觀,他們的父母不敢跨越身份的鴻溝,只好將小孩支開,這對於天真的小孩而言,無異於割心剜肉的痛。



鄭老師建議他的弟弟,如果碰到這種情況,一定要讓鄭公子拿自己的糖果跟大家分享,都是父母所生,都值得疼愛,沒有什麼老爺下人之分,真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千萬不能讓小鄭去欺負傭人家的小孩。



鄭板橋其實是在培養小孩的平等意識。無論古今,為適應競爭,很多人提倡優勢教育,塑造個體優勢,以換取在社會上的優越生存地位。然而,如果沒有平等心態的觀照,優勢感可能發展成優越感,優越感又發展成分別心,從而發展到凌駕於人,瞧不起人,在小孩的領域裡,發展成誰的糖果誰不能吃。在這樣純粹提倡個體優勢的環境里做人,其實蠻辛苦的。



因此,鄭板橋認為中舉,中進士,作官這些個體優勢,都比不過明理做個好人,明白大家都平等的道理,就會做一個平等待人的好人,把這樣的好人自小一批批地生產出來,就會有一個平等待人的好環境,優勢的衡量標準不再停留在財富地位這樣單一的基礎上,彼此承認,彼此尊重。在這樣的氛圍里,個體的優勢反而發揮得更好。



一顆糖果,讓鄭板橋想到平等意識的培養,鄭老師果然有藝術家的聯想力。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