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教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原定教案,在上課進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課後隨時記錄教學效果,進行簡要的自我分析,有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教案1
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高一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後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並作好發言準備。 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高一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高一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高一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麼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高一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於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曆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後,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後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製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高一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說明。在中央,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並奉命征伐。(這裡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高一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高一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陝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說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於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 (「分土封侯制」) (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 (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遊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後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後,他們到底起到什麼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高一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高一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周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並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周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並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後者,也不能用後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麼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係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係的。而血緣關係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餘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制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係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里,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榮」、衝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意義深遠的新政。
學習本課的目的主要在於使學生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以及羅斯福新政有比較全面而清晰的認識。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不僅僅是資本主義世界在經濟上的一次重大危機,也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危機,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治以及國際局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進程。而羅斯福新政則避免了美國經濟的徹底崩潰,不僅保存鞏固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而且開創了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樹立了典範。所以本課在世界現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學生對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內容接觸較少,需藉助更多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針對本課中難度較大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多種形式的歷
史資料,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現象,客觀地去評價歷史事件。
學習方法:自主研習、小組合作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歸納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特點和影響。
歸納羅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點和影響、充分理解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對西方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閱讀課內外多種史料獲取歷史信息、認識歷史現象、
分析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羅斯福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勇於面對危機克服困難的精神。
認識到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不治之症,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重點: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影響。羅斯福新政措施和影響
難點: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CCTV公益廣告《讀書-主持人篇》視頻,
【教師活動】閱讀可以提升我們的品味和文化素養。同樣閱讀豐富的史料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以閱讀課的方式來學習一下《羅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師一起迅速瀏覽課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個子目:
【師生共讀】1.「柯立芝繁榮」;2.衝擊資本主義的大危機3.意義深遠的新政。
【投影展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略)
二.【新課探究】
(一)自主研習
1.自讀課本33頁小字回答:柯立芝繁榮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矛盾?
2.自讀課本33--34頁內容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3.自讀課本35--36頁內容歸納羅斯福新政涉及的領域、措施、影響。
(二)自學檢測、合作探究、教師點撥強調
【教師引導】一戰後,國際環境相對穩定,資本主義經濟也出現了一度繁榮,歷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繁榮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一:柯立芝繁榮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矛盾?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生產的相對過剩,造成產品大量積壓,最終引發了股票狂跌,企業倒閉、一些大股東瞬間變得一無所有【投影展示】資料和漫畫
【教師引導】這樣1929.10.24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就在美國爆發了,那麼這場危機具有哪些特點呢?
【投影展示】自學檢測二:歸納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特點。
【學生回答】學生根據材料分析說明
【教師引導】這場爆發於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波及全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下面大家閱讀以下史料探究」經濟危機的影響」
【投影展示】反映經濟危機影響的歷史資料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國際關係角度說明「經濟危機的影響」
【教師引導】這次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乃至國際關係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受害的是美國,災難中的美國此時迎來了第32屆總統大選。胡佛和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的候選人,下面大家共同讀他們的競選主題,
【投影展示】胡佛和羅斯福競選畫面和競選主題
【學生活動】學生讀競選主題
【教師引導】假如你是美國的民眾,你將把寶貴的一票投給誰呢?
【學生活動】投票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就加一個小插曲,【投影展示羅斯福的生平】據此闡述一下羅斯福最讓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學生自由發言】(略)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了解一下羅斯福執政時遇到了那些棘手的問題?
羅斯福總統又是怎麼解決的呢?
【投影展示】危機中美國面臨的種種問題和羅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師引導】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共同歸納一下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教師強調】新政的特點就在」在它拋棄了美國信奉的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通過立法手段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最後使美國成功渡過了危機。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材料來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後的美國,歸納一下「新政的影響」
【投影展示】新政後美國社會發展的資料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資本主義發展角度歸納新政效果。
【教師引導】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僅挽救了美國,而且使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開創的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在二戰後被資本主義國家廣泛推廣,迎來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無缺」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全面客觀地認識『羅斯福新政』呢?
(三)師生交流園、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從來在美國沒有另外一個人比我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私人企業、私有財產和私人利潤有更堅強的信仰……當這個私人利潤和自由企業制度面臨到毀滅邊緣的時候,是這個政府(即羅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羅斯福
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拒絕了任何徹底的革命計劃。為了永遠地糾正我們經濟制度中的嚴重缺點,我們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羅斯福
【教師引導】問題1.新政有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
2.新政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3.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什麼?
【投影展示】全面客觀評價羅斯福新政資料
【教師引導】目前我國改革不斷深化發展,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們從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應該吸取哪些經驗呢?
三.以史為鑑: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寧新經濟策:——借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探索社會主義道路
羅斯福新政:——借鑑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教師點撥】啟示:開拓國際視野,相互學習、相互借鑑、不斷發展進步,走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教師引導】本節課我們利用大量的可內外資料探究了「羅斯福新政」的重點知識,下面大家根據老師提供的知識結構梳理一下本課內容,以便幫助我們構建一個整體的知識結構。
四.知識梳理、課堂小結
【投影展示】學生根據板書自行梳理知識結構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教案3
五四愛國運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上承辛亥革命即舊民主主義革命,下啟五四運動以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又是歷史學科的主幹知識,故教材的地位相當重要。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二十一條」的嚴重影響;巴黎和會的概況、性質;五四運動的爆發、口號、發展及結果;五四精神的內涵;
通過對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對比,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哪裡,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探究,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②通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設置場景及相關問題,角色表演,探討五四運動的經過和結果,加深對五四運動的認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二十一條」是日本妄而提出的,「二十一條」激起了人們的反帝鬥爭,為五四運動的發生提供了深層背景。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②五四運動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青年學生應該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鬥。
③使學生體會到,青年是國家的希望,學生是時代的主人翁,愛國是學生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難點
重點: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結果及五四精神
難點:五四精神的內涵
二、教法、學法(為了解決剛才所提到的重點難點,我設置了以下的教法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本課教學本人將採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如講述法、提問法、設問法、多媒體交互演示法、引導討論法、小組討論回答得分法等,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本人還將採用倒敘法,打破教材結構,把五四運動背景放到五四運動經過、結果之後並採用學生分組討論的方法講授。對五四運動經過和結果的講授,本人將採用指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學生融於其中。
教師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一定要充滿激情,自始至終的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教學之中。
三、學法指導
由於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五四運動的背景、五四精神等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採取「提出問題—閱讀材料及課本—分析理解—分組討論—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搜集歷史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課堂中指導學生扮演角色,並採取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培養學生各種能力;課後指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加深對五四精神內涵的理解等,並指導學生用歸納法構建知識結構。
三、教學過程(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本節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一)、導入新課
設問:五四青年節的由來?直接引入五四愛國運動。(引出五四青年節是為了紀念五四運動而設定的,激起學生了解這場運動的求知慾望,從而揭示課題。)
(二)、講授新課
1.「二十一」條與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的背景)
本目是教學重點,我先通過對當時國外、國內的背景進行分析。用PPT提供背景材料,指導學生回憶學過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分組討論,並歸納出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
2.「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這一目主要講述五四運動的經過和結果)
這一子目的講授,可採取指導學生營造歷史情境,進行角色表演的方法來了解五四運動的經過和結果。
場景:
時間:1919年6月28日
地點:民國電視台
事件:《新聞關注》節目錄製現場
人物:《申報》記者邵飄萍北大學生許德珩
北大校長蔡元培本台評論員
主持人播放《五四運動》片段(課前準備的視頻)回顧五四運動的經過。
通過採訪邵飄萍,根據他的所見所聞及出示的材料分析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
通過採訪許德珩,根據他的親身經歷——五四運動前的籌備:口號和傳單的確定;運動的-路線及其發生的重大事件;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以及被捕到最後的釋放等種種經歷,進一步落實五四運動的經過。
通過採訪蔡元培,根據他的所見所感掌握五四運動初步勝利成果及青年學生、工人階級、陳獨秀和李大釗等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的作用及其地位。
角色表演後,多媒體顯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口號、二個階段(爆發和高潮)的時間、中心、主要力量、方式和結果(用表格製作),對基礎知識進行梳理。
3.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
本目的講授,採用學生閱讀法和歸納法相結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五四精神」一目的內容,並歸納。
在講授到「五四運動」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時,通過新舊民主主義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哪裡。
4.五四精神
這既是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先指導學生對照課本找出五四精神的具體表現,然後設置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五四精神的表現。
5.課堂小結
採用概述法進行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學習了87年由北京的青年學生髮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這場運動中,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顯示了偉大力量,中國歷史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青年學生應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努力奮鬥,勤奮學習。
6.課堂反饋
通過練習,鞏固學生本課學習的知識
7.課外延展
布置一個課外探究課題,把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延伸到課外,深入現實,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學能創新的精神。
四、板書設計:
一、「二十一條」與巴黎和會(五四運動的背景)
1.日本提出「二十一條」
2.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工人階級壯大
3.新文化運動興起,馬克思主義傳入
4.巴黎和會外交失敗
二、「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五四運動的經過和結果)
1.導火線: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
2.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
3.經過、結果
階段時間中心主要力量方式結果
爆發1919.5.4北京青年學生--、口號部分學生被捕
高潮1919.5.6-6上海工人、商人、學生三罷鬥爭罷免賣國賊
拒簽和約
釋放被捕學生
三、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
1.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性質)
2.傳播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思想解放運動
4.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四、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教案4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闡述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歷史。初中教材中,已經介紹了民族資本發展的一些基本史實,所以在講授中需要學生把握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線索: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近代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出現短暫春天。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抗日戰爭爆發後,特別是抗日戰爭結束後,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課標要求:
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有何變動;理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概況;思考買辦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了解張謇和榮氏兄弟的事跡,並進行評價,使學生能把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思考。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圖片以及教師的引導,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為了使學生感性地了解歷史,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和閱讀法等學習有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教師要使學生理解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艱難,讓學生體會到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背景及意義。
難點: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與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關係;初創時期的民族工業多集中於輕工業的原因;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遠遠超過官僚資本主義,成為中國工業資本的主體的意義;基於民族工業而產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與壯大對於此後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以上幾個難點多帶有一定的理論性,也比較抽象,需要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理解。
教學建議
(1)以黃梅戲《天仙配》音樂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會逐漸瓦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2)「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目,首先需要學生回憶專題一的內容,理解在鴉片戰爭前,中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兩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內容,理解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讓學生看書,找出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最後,使學生理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3)「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一目,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關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後引導學生歸納出近代民族工業產生的原因、時間、產生途徑、代表性企業、早期發展情況。注意在講述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時,可以補充介紹洋務運動。指出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工業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一定的誘導作用。在介紹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概況時,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圖片,加強教材的直觀性。
關於「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看書,找出民族資本主義取得初步發展的原因、發展的狀況、代表性企業、特點以及意義。打出民族工業分布示意圖和與民族工業發展概況相關的資料,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民族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的自然和社會(或地理、歷史)原因,培養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意識。同時通過幻燈片打出於張謇、周學熙以及榮氏兄弟相關的資料,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課標要求:
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民國初年的興辦實業潮、抗戰前夕民族工業的短暫發展、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發展的困境等史實。理解民國初年出現興辦實業潮的主客觀因素、幣制改革的影響和導致抗戰勝利後民族工業陷入困境的因素。認識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發展的曲折歷程。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民國初年興辦實業潮出現的原因,學會將歷史現象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從分析「幣制改革」、「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結果,學會辯證地看待國民政府的這兩項改革舉措。學會運用整體與局部的關係看待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發展的曲折歷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間民族工業發展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工業很快蕭條的原因,理解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阻礙民族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全面了解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歷程,認識民族工業要想健康成長,必須-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民國初年民族工業呈現出「短暫春天」的原因和表現;1935年國民政府的「」幣制改革及其意義;民國後期民族工業發展困難的原因。
難點:民國年間民族工業發展的曲折性;國民政府建立後採取的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官僚資本對民族資本的控制與壓迫。
教學建議:
(1)分析子目,從整體上介紹本節內容包含三方面內容:一戰間—短暫春天;抗戰前夕—短暫發展;國民黨後期—陷入困境。
(2)「民國初年的興辦實業潮」一目,是本課重點,「春天」的出現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建議教師從辛亥革命的影響導入。在分析原因時,還可適當增加臨時政府獎勵實業的法令和《臨時約法》中的部分條款, 展示一些抵制日貨的圖片或影視資料,揭示反帝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此外還需教師補充一點,北洋軍閥政府推出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經濟政策,使民族工業得以繼續發展。講外部條件時,需闡明這是「春天」出現的主要原因。發展概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歸納要點,教師可簡單介紹榮氏兄弟和簡氏兄弟及其企業的發展,(幻燈片展示),接著師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間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3)「抗戰前夕民族工業的短暫發展」一目,可以結合教材指出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取得發展的原因,重點介紹「法幣政策」,注意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評價這一政策。關於其發展概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煉信息,歸納要點即可。最後,需要指出民族資本主義在發展的同時,受到了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道路曲折而又艱難。
(4)抗戰時期的民族工業發展,教材中沒有介紹,需要教師結合教材「知識連結」中「民族工業的西遷」,指出抗戰中民族工業受到了沉重打擊。
(5)「國民黨統治後期民族工業發展的困境」一目,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抗戰勝利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反而日益萎縮呢?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對教材提供的資料進行認真分析,認識到美國的經濟掠奪、官僚資本的擠壓、通貨膨脹三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民族工業陷入絕境,紛紛倒閉。
三、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課標要求:
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為了生存和發展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鬥爭等史實。理解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認識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帝國主義對中國民族工業壓迫的史實,學會史論結合的方法。通過分析民族資產階級的雙重性,掌握一分為二看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的壓迫和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本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利益所進行的鬥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帝國主義對民族工業的壓迫與摧殘;本國封建主義和軍閥官僚政府對民族工業的摧殘與破壞;民族資產階級鬥爭的目的。
難點:為什麼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關係。
教學建議:
(1)首先讓學生回憶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狀況,指出發展曲折,設問:為什麼中國民資發展曲折緩慢呢?由民族資本主義受雙重壓迫的漫畫導入新課。
(2) 「在夾縫中求生存」一目,教師需要講述兩方面問題:外國資本主義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壓迫。然後結合教材,分析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壓迫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題加深學生的理解。
(3)「在鬥爭中求發展」一目,則需要依據教材分析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帝國主義鬥爭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補充介紹民族資本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鬥爭具體的一些表現。最後教師需要總結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受到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不可能有充分地發展。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課教案5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重點:①同盟會的建立;②同盟會的政綱。
難點:如何評價三民主義。
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講解法;②電教手段應用: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建立」等內容並思考、回答有關問題。引入本課主題。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關於「同盟會的建立」,教師首先介紹背景,然後要求學生從規模、領導機構、組織形式、政治綱領、人員構成幾個方面分析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最後得出結論: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關於「同盟會的政綱」,教師首先提示學生記住這16字政綱,然後由教師分析16字政綱的涵義。這16字政綱後來被闡發為「三民主義」(詳見「重點突破方案」)。
關於「三民主義及其評價」,教師首先要使學生掌握「三民主義」概念及涵義。其次要使學生明確三民主義與同盟會政綱的關係。最後,明確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詳見「難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關於「論戰的起因」,教師講明背景(20世紀初,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已成當時中國歷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卻站到維護清朝專制統治的立場上,成為保皇派,對革命進行攻擊,阻礙了革命的發展,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擊)之後,對康、梁在歷曾起過的進步作用略加概述,培養學生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看問題。
關於「論戰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論戰的三個焦點,明確雙方觀點之差別。
關於「論戰的作用」,在明確論戰的結果後,提醒學生要一分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這次論戰中的功過(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張,是順應歷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論戰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問題上,迴避了帝國主義必然干涉、破壞被壓迫民族革命運動的反動本性,不利於人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警惕)。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關於「萍瀏醴起義」,教師重點強調它是在同盟會影響下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這次起義是由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聯合當地的會黨發動的,參加者達3萬餘人。範圍波及湘贛兩省,它擴大了同盟會的政治影響。
關於「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關於「黃花崗起義」,教師重點強調:第一,這次起義是同盟會領導的諸次起義中有充分準備的一次,孫中山吸取以往起義失敗的教訓,起義前,領導做了三項準備工作:首先他到歐美華僑中募款,支援起義;其次,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會;另外組織了「敢死隊」作為中堅力量。第二,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同盟會領導上的軟弱,始終沒深入群眾做思想發動,對各地分散的群眾鬥爭,也沒聯繫、組織和配合,使起義陷於孤立而失敗。第三,起義的影響,補充說明它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使-清朝專制統治成為人心所向,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新課結束後,讓學生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
教學設計思想
①通過學生比較中國同盟會與興中會的區別,整理中國同盟會1905~1911年的活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②通過教師分析相關問題,補充相關材料,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二節 同盟會的建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
一、同盟會的建立及其政治綱領
1.同盟會的建立
2.同盟會的政綱
3.三民主義及其評價
二、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1.論戰的起因
2.論戰的內容
3.論戰的作用
三、革命黨人發動的武裝起義
1.萍瀏醴起義
2.浙皖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3.黃花崗起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