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三二輪歷史教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原定教案,在上課進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課後隨時記錄教學效果,進行簡要的自我分析,有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高三二輪歷史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三二輪歷史教案1
《第二次工業革命》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2)通過對壟斷組織的形成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認識到,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力的進步越來越依賴於科學技術的新發現。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導致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本節重點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壟斷組織的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深層次分析,它反映了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繫,即歷史發展的規律性,這是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壟斷組織的形成,就其內容來說,它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它使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基本定型,它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其能力要求來說,它需要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分析,才能對這一時期的歷史現象形成正確的認識。
2.難點分析:本節難點是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的分析,學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難於深入理解其深層含義。
課堂教學設計
師:19世紀中後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背景和條件
師:工業革命的進行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請同學們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條件,從社會政治前提、市場的需要、技術的準備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師:(歸納)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後,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會政治前提條件;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為廣大的世界市場呼喚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進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作了物質的技術的準備。
2.主要成就
師: 1870年前後,第二次工業革命蓬勃興起。科學技術對工業生產的巨大推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製、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四個方面的具體成果請同學們看錶。(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果表
類別 年代 內容 國別
電力 1866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德國
70年代 電力成為新能源
-十年代 電燈、電車、放映機相繼問世
內燃機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內燃機 德國
80年代 本茨製成汽車 德國
90年代 狄塞爾製成柴油機 德國
1903年 飛機試飛成功 美國
通訊
手段 40年代 有線電報開發成功 美國
70年代 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美國
90年代 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義大利
化學
工業 石油化工工業產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藥 瑞典
80年代 從煤炭中提取鹵、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纖維開始生產
(教師概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上有關插圖)
3.特點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兩次工業革命發明的進程看,它們有什麼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一些主要發明)
年代 內容 國別 發明人
1765 珍妮紡紗機 英國 哈格里夫斯
1779 騾機 英國 克隆普頓
1785 水力織布機 英國 卡特萊特
1785 改良蒸汽機 英國 瓦特
1807 輪船 美國 富爾頓
1814 蒸汽機車 英國 史蒂芬孫
生:(議論並回答)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是從紡織部門的紡紗環節開始,然後推動其它環節、其它部門,層層展開,不斷深入。從其各項發明的時間也可以看出,從 1765年到 1814年,各項發明呈逐步遞進的關係。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電力、內燃機和交通工具、通訊、化工工業——幾乎同時展開的。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並相互補充)
師:(小結)是因為兩次工業革命產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主要發明,都是為滿足當時的社會需要而產生的,如:英國出現「紗荒」,促成珍妮紡紗機的誕生;紡織部門使用機器後,對動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繼而有蒸汽機的問世。正像恩格斯所說,社會需求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科學研究的新發現為先導的,19世紀科學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它的新發現在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出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業革命表現為在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幾乎同時進行。
我們教材還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各項發明的產生、發生的地域範圍及其對各國的不同影響等三個方面總結了它的特點。下面我們就逐項進行分析。請一個同學讀教材總結的第一個特點。
生:(讀書)
師:就兩次工業革命中的各項發明產生的特點,教材總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是工匠在總結自己實踐經驗基礎上的發明,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是在科學研究新發現基礎上的應用。請同學們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呢?
生:(回答,並互相糾正或補充)
師:(小結)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當時社會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較少,因此,生產過程中革命性的創造,利用實踐經驗就可完成。而隨著生產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再僅僅依靠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來實現生產過程的革命性發明創造就不夠了,就必需以科學研究的成果作為基礎。英國人W·丹皮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一書中對這一特點進行了總結。請同學們讀一讀。(放投影)
在以前時代的大發明中,我們看見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說除了偶然發現所帶來的發明之外,需要常在發明之先。但在19世紀,我們就看見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並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
科學過去是躲在經驗技術的隱蔽角落辛勤工作,當它走到前面傳遞而且高舉火炬的時候,科學時代就可以說已經開始了。
——摘自[英]W·丹皮爾在《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
生:(讀材料)
師:他所說「科學時代」的含義是什麼?這一觀點對不對?
生:(議論並回答)
師:(小結)科學時代就是指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並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歷史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此後社會生產的每一次飛躍式的進步,都是依賴於科學研究的新發現。所以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下面我們看教材總結的第二個特點。
生:(讀書)
師:這一點教材說得已經很清楚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而且主要成果也都發明在英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並互相補充或糾正)
師:(小結)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時,只有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基礎,即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當時,世界上只有英國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而其他國家都還處於資本主義前的社會狀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形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請學生讀教材,總結特點之三)
師: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的國家除日本外,還有德國、俄國、美國的西南部地區等。由於這些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較晚,所以,這些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尚未完成,就迎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這樣,對這些國家來講,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最新技術,從而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這又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生:(回答)
師:(小結)說明了後來者居上的道理。因為後來者可以借鑑先行者的經驗,避免或少走彎路,這樣,他們就可以很快趕上或超過者。但要注意,這需要主觀、客觀條件都具備,條件具備了後來者才可以居上。
二、壟斷組織的形成
1.產生
師:第二次工業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推動了社會關係的變革,這就是壟斷組織的產生。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看壟斷組織是怎樣產生的?
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師:(小結)主要是兩個途徑,一是先進的企業擠垮、兼并落後的企業,使生產和資本不斷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需要實行大規模的集中生產,使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2.主要形式
師:壟斷組織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為所在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同、企業部門的不同以及環境等的不同,壟斷組織形式也就隨之多樣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幾種不同的壟斷組織)
師:(歸納、簡化)
流通領域:卡特爾——分割市場(初級)
辛迪加——設總辦事處協調(中級)
生產領域:托拉斯——合股經營(高級)
3.影響
師:從壟斷組織產生的途徑,同學們可以分析壟斷組織的作用和影響。
生:(回答,並相互補充)
師:(總結)首先,壟斷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在競爭中獲勝的必然是設備先進、經營管理完善的企業,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設備陳舊、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設備先進、經營管理完善的企業發展成為壟斷組織,顯然有利於生產效率的提高,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其次,壟斷是新興工業部門生產的需要。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興工業,如電力工業、化工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部門,都需要巨額投資,進行大規模生產,壟斷組織在這些部門發展的程度較高。這些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從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並加快新成果應用於生產過程中的步伐。總之,壟斷組織的產生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出現了壟斷組織,在這些壟斷組織內企業經營管理得到改善,產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我們可以看到,壟斷組織的出現,實際上是在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之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調整適應了發展起來的生產力,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經濟處於高速發展時期。
我們同時還應該看到,資本家生產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利潤,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資本家建立壟斷組織的目的就是為了獨占生產和市場,國內市場顯然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這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給亞非拉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同時也造成了世界的緊張局勢。
第四,列寧說:壟斷是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高三二輪歷史教案2
第四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重點: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 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湧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台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 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台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 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台,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義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義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義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義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義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衝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學設計思想
本課為3課時。設計為活動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發現、探究、解決歷史問題,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學會運用唯物史觀思考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和國際意識。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重視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書設計
第四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一、俄國1861年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改革的內容
3.改革的意義
二、美國內戰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3.美國內戰及其意義
三、德意志統一
1.統一的歷史條件
2.統一的過程
3.統一的意義
四、義大利統一
1.統一的歷史條件
2.統一的過程
3.統一的意義
五、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2.武裝倒幕
3.明治維新及其意義
高三二輪歷史教案3
第六節 亞洲革命風暴
重點:歐洲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性質與作用
難點: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地圖、歷史圖片、投影儀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亞洲革命風暴形勢圖」。提問:世界歷史發展到19世紀上半期時,亞洲哪些國家的領土已不再完整?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引入新課。
二、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提問:歐洲列強何時踏上殖民亞洲之路的?
回憶新航路開闢之後西方殖民歷史,結合地圖,簡介19世紀上半期亞洲一些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問:工業革命前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方式、特點有哪些不同?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點。
通過比較商業利益和工業利益的結果不同,引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害。可結合教材中資料部分所引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的一段話進行分析。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依據教材,重點分析其雙重性。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結合地圖由學生概括起義名稱,分析起義的意義。教師簡介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本目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如下:
首先,由學生閱讀教材中本目內容,歸納起義的原因、概況和意義。
其次,教師設置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起義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義有哪些人參加?起義的主力是誰?是誰?
印度的封建王公為什麼要參加起義?發揮了什麼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最後,教師進行總結、歸納。並可擴展、引申:
探討印度人民怎樣才能取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勝利?印度的獨立最終採取了什麼方式?
四、小結
亞洲革命風暴之所以發生在19世紀中期,是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結果。它是亞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和本國的封建勢力,體現了亞洲人民爭取改變現狀的進步的歷史要求。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板書設計:
第六節 亞洲革命風暴
一、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2.起義的爆發與發展
3.起義的失敗
4.起義的意義
高三二輪歷史教案4
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
一、教學目標:1.欣賞《四歲的紅鬃馬》、《歡迎》、《巴雅提木卡姆》和《星星索》等幾首有代表性的亞洲傳統音樂,引導學生感受、體驗亞洲傳統音樂的風格特徵。 2.學生自學亞洲音樂的概況,了解亞洲各地區音樂文化與地理、經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密切關係,加深對亞洲傳統音樂風格的理解。3.學生觀看印度影片片段、分兩個聲部學唱《星星索》,認識蒙古的呼麥、印度的薩朗吉和印度尼西亞的克隆宗歌曲的音樂特點。
教學重點掌握亞洲音樂,特別是南亞——印度和東南亞——印度尼西亞音樂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用手劃出體現印度音樂旋律特點的線條;分兩個聲部視唱《星星索》並用肢體語言感受克隆宗歌曲「一松一緊」的特點 課間大螢幕顯示課題:歷史悠久的亞洲傳統音樂。(背景音樂是《梭羅河》)一、組織教學上課!(學生起立)同學們,今天老師將以一種新的方式向你們問好,!它表示早安、晚安和你好的意思。你們可以雙手合十表示回敬,一起說:「請坐下」!
二、導入 :人類在漫長的歲月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亞洲是人類古代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亞洲傳統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亞洲燦爛的音樂文化是人類音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其他大陸音樂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亞洲可分為五個音樂文化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和西亞。 (螢幕上出示亞洲區域圖,由學生上來指出五個音樂文化區的位置)
三、新課:(一)同學們,你們知道剛才老師所說的是哪個國家的語言嗎?(學生都在猜測)它是印度語言,處於哪個音樂文化區呢?(學生回答:南亞)這個國家雖然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落後,但文化相當繁榮,比如印度的美女(課件出示四張印度美女像),最近的幾屆世界小姐選舉都由印度小姐當選。下面,請同學們看「拓展與探究」第4題,聆聽三個音樂片段,判斷它們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背景是一張印度音樂的演奏圖)第一段:小提琴優美、含蓄第二段:二胡柔美、深沉 第三段:?它的音色有點接近什麼啊?(學生回答:小提琴)對了,它是印度這個弦樂之國,最精巧的一種弓弦樂器——薩朗吉演奏的(出示圖片),這個印度的「小提琴」,是由硬木雕出來的,長方形,有4根弦,10—20根共鳴弦,演奏時可坐可站。在印度有一種奇特的現象,西方傳入的樂器如小提琴、吉他等都徹底地印度化了,靈魂完全屬於印度,這件樂器(出示演奏圖)音色和吉他非常接近,被稱為「西塔爾」,這些都說明印度傳統音樂強大的生命力。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印度拉賈斯坦的一首民間樂曲,由薩朗吉主奏的《歡迎》片段,請思考用怎樣的線條來表示這首曲子的音樂進行?課件出示:(印度泰姬陵背景出示《歡迎》的結構和音樂情緒) 引子A B西塔爾、薩朗吉西塔爾、薩朗吉、鼓、鈴西塔爾、薩朗吉、笛子、鼓、鈴緩慢、自由 抒情、柔美抒情、柔美 欣賞的時候給予提示:特別是演奏樂器和音樂情緒。有的同學已經會用手臂和手指大膽地劃出旋律的音樂進行,有:波浪線、曲線、螺旋線等,然後鼓勵大家一起跟著音樂感受。印度音樂根深葉茂,除了剛才欣賞的民間音樂以外呢,還有五類,分別是:古典音樂、輕古典音樂、部落音樂、泰戈爾音樂和電影音樂,幾乎每一部印度影片中都有歌舞表演,這與他們傳統的藝術保護政策有關,印度政府、工商企業乃至於全社會都對傳統音樂和舞蹈進行保護。接下來,我們就來觀看一段印度影片《兄弟情誼》片段中的歌舞表演,注意其節奏和舞蹈動作,他們善於運用身體的哪些部位來表現情感?可以用手和腳等跟隨一起舞動。學生回答:節奏感很強烈,善於用頭、肩頸、跨和手誇張地舞動。總結印度傳統音樂的特點:(出示課件,學生完成拓展與探究第3題)波浪式、曲線式、螺旋式的音樂進行,如怨如訴、綿延不斷的旋律;蜿蜒曲折的西塔爾、令人腸斷的笛聲、濃郁帶鼻音的歌聲;各式各樣的滑音、裝飾音,強烈多變的鼓聲和節奏;變化多端的即興演唱、演奏……這些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的印度音樂畫面,使人為之驚嘆、迷惑、傾倒和陶醉。許多現代音樂家,都熱衷於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
(二)對於南亞音樂,同學們是否了解了呢?那麼,你們知道這是哪個文化區域的音樂呢?鋼琴上彈段旋律(《櫻花》),提問是什麼音樂?學生回答。師介紹這首歌曲屬於日本的都節調式:師哼唱正在熱播的《大長今》主題歌《希望》,提問這是哪個國家的音樂,學生回答是韓國。對了,它的創作素材來自於朝鮮古老民歌《拮梗謠》。這首曲子和《櫻花》,都是吸收了中國傳統音樂而被民族化了,它們都屬於亞洲哪個文化區域呢?回答:東亞。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東亞另外一個國家——蒙古國,還記得在《獨特的民族風》中介紹過我國蒙古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嗎?蒙古國卻把馬頭琴的演奏和人聲的演唱進行了結合。欣賞蒙古民歌《四歲的紅鬃馬》,回憶並思考(課件): 1、這首歌曲表現了蒙古人的一種什麼情感?給你怎樣的心境?2、樂曲開頭屬於蒙古民歌中的長調還是短調?3、歌曲中的人聲有什麼特點?學生回答後總結:1、表達了蒙古人對自己親密伴侶——馬的熱愛。體現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諧和交融。各聲使人的心靈得以純化和升華, 令人進入一種新的境界。2、樂曲開頭屬於長調,舒緩。3、這是一種叫「呼麥」的歌唱藝術,是蒙古國人民和我國蒙古族人民中特有的一種民間唱法,由一個人同時唱兩個聲部,這種方法只有經過特殊的練習才能掌握,一般傳男不傳女,但最近已有女性進入這個領域,也引起了我國音樂界的重視,現在內蒙古歌舞團的音樂家們已開始學習「呼麥」。
(三)這首採用「人聲器樂化」的演唱形式具有東亞音樂的特點,但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有的民族音樂表現形式。那麼,屬於伊斯蘭文化的中亞音樂又有怎樣的風韻呢?這首《巴雅提木卡姆》將給你們帶來別樣的風情。它的主奏樂器是流行於阿拉伯和伊朗等國的民間樂器——卡曼賈。課件出示圖片:卡曼賈:弓弦樂器,用半個椰子殼做成,4根弦,流行於我國西藏地區的卡曼賈稱為「根卡」。(圖片)欣賞亞塞拜然《巴雅提木卡姆》的片段,學生結合書本,感受中亞的音樂風格(調式、節奏和音樂情緒)總結:獨特的旋律小調——木卡姆調式,節奏變化多樣,風格柔和持重,抒情含蓄。我國新疆也有木卡姆,課件出示「十二木卡姆」 演奏圖片,欣賞新疆「十二木卡姆」 片段並與亞塞拜然《巴雅提木卡姆》比較:前者是熱烈奔放的風格。(結合拓展與探究第5題)最新信息提供:中國申報的「中國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榮列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納入公約保護範疇,不僅是偉大民族的精神記憶,更能啟迪和激發今人創造輝煌燦爛的未來。(四)同學們,你們知道「千島之國」是哪個國家嗎?學生回答:印度尼西亞(出示課件)印度尼西亞,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青山綠水,四季皆夏,故被稱為 「赤道上的翡翠」。 印度尼西亞音樂的最普遍和最的形式是gamelan(甘美蘭), 包括鼓鑼和釘 與竹、長笛一起被定調的打擊樂器合奏。克隆宗是印度尼西亞音樂與16世紀傳入的葡萄牙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多用四句為一段,首尾押韻的「班頓」詩體,樂句節奏多前緊後松。 《星星索》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中部巴達克人的一首情歌,他們以農業為主,生活在拖巴湖地區,經常駕船在湖上航行,在划船時用「Sing Sing So」的哼聲為划船時船槳起落做節奏伴襯,歌曲由此得名。欣賞《星星索》並思考:(出示課件)1、全曲的結構如何?(師提示不同的伴奏音型)2、曲調和歌聲分別有什麼特點?3、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學生回答後總結:1、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A+B+A1,首尾是用「星星索」伴唱,中間是「嗚」聲。 2、曲調緩慢悠揚,有搖晃感,柔和鬆弛;歌聲委婉抒情,略帶哀傷色彩3、表達了對心愛姑娘的深切思念之情提示學生可以一邊用手臂模仿划船時船槳起落,一邊用「星星索」伴唱,老師唱主旋律……(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克隆宗歌曲前緊後松節奏特點的認識) 《星星索》和《哎喲,媽媽》(師哼唱主旋律)、《梭羅河》(課前播放)等被列為印尼民歌的代表曲目,也被其他國家和地區改編為各種藝術形式,請大家來欣賞我國的「女子國樂坊」用民樂演奏和演唱相結合的方式表演的《星星索》。 師:這是本堂課介紹的亞洲哪個音樂文化區域的歌曲呢?生:東南亞。師:很好!下面有哪位同學能夠按照這張「亞洲行政區域圖」總結一下本堂課欣賞的各個音樂文化區的代表樂曲和歌曲呢?生:東南亞 《星星索》克隆宗歌曲前緊後松的節奏中亞 《巴雅提木卡姆》柔和持重,抒情含蓄東亞 《四歲的紅鬃馬》《希望》《櫻花》 「呼麥」南亞 《歡迎》薩朗吉、印度音樂的豐富多彩 (同時出示課件)
四、總結世界各民族傳統音樂是各國人民幾千年文化的積澱個藝術創造才能的集中反映。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民族音樂藝術,不僅在本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國外同樣生根開花,說明:越是民族風格的藝術越具有國際性。你還知道哪些與我國毗鄰的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請課後搜集欣賞,並填寫在「拓展與探究第6題」的表格內。
高三二輪歷史教案5
羅斯福新政
1.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終於爆發,美國曆的「大蕭條」時代來臨了。
(2)這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劫難逃。
(3)這場經濟大危機不僅範圍廣泛,持續時間也特別長。
(4)這場經濟大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罷工等-運動不斷發生。
(5)在經濟大危機初期,美國胡佛政府採取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自由放任是西方傳統的經濟思想。結果,在胡佛任內,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
2.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1)「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救濟、復興和改革三個方面。
(2)救濟是指救助急需幫助的大批失業者和貧民;復興是指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使陷入蕭條的經濟恢復運轉;改革是指採取長遠措施改善全國總體經濟狀況。
(3)「新政」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1933~1935年,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1935年以後,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的全過程。
3. 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1) 羅斯福新政吲起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在美國曆留下深刻印跡,對後來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2)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3)羅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
(4)羅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5)羅斯福新政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影響,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4.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新政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
第二單元: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的表現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戰後20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2)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出現滯脹局面。
(3)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到1983年初,美國經濟開始復甦。
(4)1993年柯林頓人主白宮後從1991年3月到12月,美國經濟出現了歷空前的持續1 17個月的增長,失業率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
(5)然而從年起,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表現
(1)聯邦德國經濟發展原因
a.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殘餘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
b.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c.出於美蘇冷戰的需要,美國對德國採取扶持政策,並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
(2)表現:到60年代初,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