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兒子,你儘管說.TXT

2023年10月05日

  1/6  下一頁 txt下載

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
男孩情感培养手册:儿子,你尽管说
作者:玛丽·鲍尔斯-林琦
一个普遍而又错误的认识,认为支持男孩的情感会有损于其阳刚之气,这是完全不可信的,看过本书之后就会消除我们的担心。作者反对那种认为男孩不成为勇士则成为懦夫的非此即彼的理念。事实上,男孩可以做到既强壮又感情丰富;既善于表达情感又举止得体……,而且男孩仍然是男孩。
书中还对跟男孩谈论内心感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果您希望支持男孩的情感发展,那么用这本书作为行动的指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您在男子汉概念上持什么观点,您都能在本书中获得培养男孩的最实用的知识。
京华出版社 出版
第一章
卷首语
开篇词满怀深情地将此书献给我的母亲和父亲——埃丝特·B·鲍尔斯和安东尼·H·鲍尔斯——玛丽首先要向读者和有心理咨询需求的朋友们郑重声明,出于对前来找过我咨询的男孩及其家庭的尊重,本书中所引用的大量事例与人名都进行了保密性处理,任何人名和事件都无须对号入座,如有雷同,实属偶然。书中披露的有关研究对象的信息也都得到了当事人的同意。另外还有一些我自己的生活小故事,但是为了尊重他人的隐私,只保留了事件的真实内核,而把涉及到个人身份的信息做了虚构。
我审读本书的最后一遍校样时,正值美国“9.11惨案”刚刚发生之后的一星期。那时候很难把精力再重新集中在写作上,不仅注意力难以集中,而且我也怀疑本书的内容对于经历了震撼心灵的恐怖事件之后的人们是否仍然适用。但是,当我和全美国的众多心理学家一道指导家长们该怎样与孩子谈论这次恐怖袭击的时候,我获得了一个可靠的认识——家长应该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加之亲耳听到男人们、女人们公开表达自己关于悲剧的情感,这些都促使我重新关注起这本书来。不管我们的生活中是否发生过恐怖事件——或许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契机——情感的重要性以及与人交流情感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孩子可能是未来的领导人和外交官,因此我们要继续致力于在情感方面支持他们——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都应该这样。

您即将阅读的这本书为您提供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实用工具,这些工具能帮助男孩进入他们自己的神秘世界——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感受。本书不会只是一味地说教,而是邀请您一起来认真地思索男孩的情感发展,或许甚至还会争论,然后将激励您对男孩进行广泛的交谈和倾听。
一本书怎么会有这种功能呢?作者玛丽·鲍尔斯-林琦运用成长心理学和心理医学的专业知识,从一个特别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健康男孩的办法。她把天生的气质、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智慧等几方面联系起来,为我们演示了如何支持男孩从出生到青春期的情感发展过程。她还帮助我们看清楚了文化惯例对男孩向我们表达——或仅仅是自己意识到——心理感受的严重影响。
有一个普遍而又错误的认识,认为支持男孩的情感会有损于其阳刚之气,这是完全不可信的,看过本书之后就会消除我们的担心。作者反对那种认为男孩不成为勇士则成为懦夫的非此即彼的理念。事实上,男孩可以做到既强壮又感情丰富;既善于表达情感又举止得体……而且男孩仍然是男孩。
除了许多很有用的办法之外,另外一个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书中还对跟男孩谈论内心感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果您希望支持男孩的情感发展,那么用这本书作为行动的指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您在男子汉概念上持什么观点,您都能在本书中获得培养男孩的最实用的知识。
米歇尔·居里安
2001年10月9日
序作者简介:
米歇尔·居里安,家庭实用心理治疗师、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著有14本著作,其中包括三本全国畅销书:《男孩的好奇心》、《棒小伙子》和《男孩和女孩不同的学习过程》。他还以顾问的身份为各种人士提供服务,服务对象遍及教区、家庭、心理治疗师队伍、社区心理服务分支机构、教会、政界人士等等。他每年还要到大约35个城市主持研究会、从事顾问工作、出席重要会议。居里安推出的适用于家长和志愿者的音像资料被美国和加拿大的“帮助孩子”服务机构所采用。他现在住在华盛顿州斯波肯市。
内容概要(1)
本书的第一章阐述了讨论男孩情感问题的来龙去脉,读起来或许有些地方稍显生僻,然而却是必要的准备。男孩子的情感世界相当复杂:不仅仅是感受的堆积,也不光是生理上的知觉问题,甚至也不只是反映在他们的头脑里。此外,特定的文化条件也限制了男孩子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把这种文化条件称为“同流规则”,它会导致性别扭曲,使男孩的心灵出现一种“情感真空”。
尽管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都稍微有些不太通俗的地方,但以后的章节里将针对影响男孩心灵的外界负面条件详尽地给出具体的手段和办法。因为影响男孩心理健康的负面文化有上百种之多,所以有必要在开篇进行一下总体的阐述,这才更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具体问题。关于外界条件对男孩子情感世界的负面影响,我并未简单地罗列,也没有完全从生物学角度去分析,我注重的是用尽可能多的心理教育手段帮助读者认识到男孩子情感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重要。
如果你发现这本书的某一章比较有趣,那你就径直去首先阅读它。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一个完整的专题,所以读者可以不按章的顺序去阅读。当然,我建议读者一定要浏览一下第一、第二和第三章,因为这三章很凝练地介绍了男孩子情感发展变化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因素。
为着重强调男孩子情感的重要性,第一章的标题就取作“为什么男孩的情感很重要”,可以说正是这一章剥开了男孩情感世界的外包装。我从影响男孩情感的基本脉络入手,最重要的脉络就是情感心理学。虽然这部分内容有些学术气,但它阐明了男孩子情感的客观实在性。另一个重要的脉络是社会因素,就是在主流文化中无处不在的抑制男孩子情感表达的消极因素。
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上各有侧重,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男孩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社会化潮流密切相关。社会潮流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建立了一个“同流规则”,男孩子往往被引导着去服从这个“同流规则”,从而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地遵循这个原则,都会导致同一个结果:男孩子丢掉自己的真实感情而成为一个带有某种病态的男人(例如:男孩子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退缩),我在第二章里详细论述了这一点。我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在刚性文化的驱使下,男孩经常试图掩藏自己的情感,有时候也会掩饰得很好。
第三章介绍了男孩情感意识的发展过程,跨度从出生一直到度过青春期,而且重点关注了他们的性格特征。无论你关心哪个年龄段,这一章都值得你从头到尾仔细阅读,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只看其中的某个年龄段,则不能全面掌握你所需要的东西。因为过去与未来是密切关联着的,你应该把个年龄段的特点都加以了解,才能全面掌握有效的方法,进而更好地帮助男孩的情感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三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因为我研究的是从出生到成年的整个过程中的男孩的情感,这一章将让你全面了解男孩的情感变化历程。
虽然我们不能看见男孩的内心感受,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是如何把内在的情感表达出来的。第四章讲了什么是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情感表达,并点明了它们的后果。在这一章中,我综合了最新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男孩是怎么抑制自己的情感表达的。还给出了关于男孩情感问题所作的成人调查和访谈,这些调查和访谈描绘出了男孩情感表达的前景,或许有助于我们找到改变现状的办法。
第五章的内容非常重要。同时能够感受到自己和他人情感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上称为神入,这种能力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中是十分重要的,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人类区别于动物或是机器。如果达不到神入的状态,男孩就不能很好地处理伙伴们之间或是与其他人的关系。我认为,对自己内心的把握比对他人的神入更重要。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详细探讨男孩的神入是如何建立的又是怎样被“扼杀”的,本章的重点在于给出了提高男孩神入能力的许多方法。
在第六章一开始,我提出了一个比较夸张的问题:“为什么男孩子总是用敌对行为来表达心中的不满?”一个现成的答案好像是:“是的,在现有的观念下,这才是完全合理的。”在这一章中我利用了一个模型,用来说明男孩的这种对人发怒和敌对的行为其实是源于畏惧心理(习惯上,男孩的畏惧可是不被允许的)。我认为实际过程是这样的:畏惧→发怒→敌对。通过形象地叙述,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个模型把男孩的发怒和敌对行为与极具重要性的理智联系起来。事实上,理智可以化解人际间的冲突,我的意思是,男孩之间可以合理地抑制住发怒的情绪,而并不是让他们变得要么“一团和气”,要么充满敌意。
第七、第八章是写给对男孩的成长有特殊影响力的人们的,其实这个角色我们大家都可能做。在第七章,我特意告诉家长们在男孩的情感发展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我希望能让所有的男孩都把自己的家庭当作是发展和表达情感的理想环境。我热切地期待着,男孩的家庭、学校、和他们的朋友圈子都成为适合他们的情感建立和发展的恰当场所。家长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行为能够根本性地决定着孩子们的情感心理的发展。
内容概要(2)
第八章是写给那些对孩子的生活有很大影响的人们的,因为这涉及到了对男孩的情感世界颇有影响的更大的生活环境,所以我建议家长也要认真阅读一下。在这部分我分别探讨了可能与男孩生活相关的养父母、学校教师、教练员、祖父母、长辈、心理医生、生理医生、家庭教师、宗教和精神领导人等等,这些人应该怎样帮助男孩在成长中保持健康的心灵呢?书中给出了具体而可行的指导。时刻让男孩感觉到他的情感备受关注是很有效的办法,所以关键之处就在于对情感的表达,这部分内容特别介绍了加强情感表达技巧的一些方法,包括成人怎样担当起情感表达的表率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引导男孩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男孩成长为有情有义的男子汉,我希望读者能就男孩子的情感问题与人多交流一下,并把阅读此书当作是一次我们之间进行的很重要的对话。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1)
情感丰富不是女性的专利,相反地,它能让男孩在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时候更加人性化。
——约翰·林琦 《隐藏的痛苦》
耶利米是一个很活跃的四岁男孩,但是他总是欺负她刚刚出生的小妹妹。当他被鼓励着说出“妈妈不能陪我玩,我伤心极了”这句话之后,他的“敌对”行为在两天之内就减少了一半。这一现象令他的父母亲都不敢相信,他们几周来一直都在劝阻他欺负小妹妹,但却没有效果。与这件事相仿的是,当十二岁的米切尔向父母坦陈了“他已经被女朋友甩了,自己的感觉坏极了”这件事之后,他就不再狂躁了。而且他的父母注意到在把他的感受告诉父母之后,他的面部表情也轻松多了。
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够认识到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由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局限,低年龄的孩子大多数时候是用行为来实现表达,但是,如果教他掌握了有关的词汇,即使是2岁的孩子也更愿意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耶利米和米切尔最初都是用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的,但当他们的父母亲注意并重视了对他们的引导,情况就得到了改善,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来建立起情感的,像这样教会耶利米表达内心感受和倾听米切尔诉说自己的苦衷这种小事情,实际上是非常重要而且积极的培养步骤。
当孩子不能用口头方式表达情感时,他就会转而用行为动作方式来表达情绪。事实上,一些诸如头痛、消化系统不适(胃痛)等症状在青少年中发生率很高,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关联已经引起行为医学界的注意,本章将着重从生理学角度讨论大脑-情感-身体之间的关系。
特伦斯·瑞尔在1999年问一位美国老人怎样造就一个好男人时,这位老人回答:好男人就是适时地会笑会哭而且有责任感,这个回答不同于我们的文化中对男子汉的规范。虽然相对来说美国的文化还算是比较重视个人感受的,但是直到今天,对男孩的情感仍然远不如对女孩的情感那么重视。鉴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我们应该大方地告诉男孩怎样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重点介绍男孩的情感之前,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情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般作用。
情感的作用
各种各样的情感及其表达方式伴随着人类历史而存在着,但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人们在科研和临床方面一直关心着忽视了情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并且努力探索着解决情感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实用方法。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情感的作用,就极易导致对抗情绪,当我们在教育男孩时不经意地忽视或者明确地压制他们的情感时,这种对抗就必然会发生。
思考一下,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会有情感?它有什么作用?一个说法是,情感使人类的生存变得更加多姿多彩,我认为情感的存在提升了人的生存质量,至少表现在这四个方面:个人需求、个性标志、沟通方式、思想意识。
情感表达了需求 婴儿如果不痛哭可能就得挨饿,他们天生就会看别人的脸色,而且他们需要大人的慰藉。随着他们的长大,他们的需求也在发展,并且不断把生活中的各种需求表达出来。
情感给了我们个性 它是阅历的组成部分,并且让我们具有了独特的个性。她或他都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着生活,我们大家是靠“看”来认识别人,靠“感受”来认识自己的,个体的个性反映在种种感受上。
情感促成了人们之间的表达和沟通 必须从情感上才能衡量一个人是否孤独。人们总是把自己的经历与他人分享,有时候即使是完全的私人经历也不例外。情感让我们大家紧密联系起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颇有滋味。
情感与思想是紧密联系的 一些理论家强调,没有情感的伴随就不会有思想意识,别的不说,至少这种伴随关系会使情感从正反两方面影响记忆中的印象和其他知觉能力,而印象和知觉能力反过来又控制着我们的情感。
从男孩到男人
如果不能诉说自己的需求;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如果没人和他沟通;如果他的思想与情感不一致,男孩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假若存在这些情形,那男孩将会变得孤傲而且听不进话去,他们会对自己的处境和能力持怀疑和恐惧的心理,他们会感到孤独并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表现得极其冷漠。
事实上,很多从事男性研究工作的人(基莫尔 1987;莱温特 1995;琳琦和基尔马丁 1999)都撰文说明了这点,即许多男孩恰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的。长大后的男人往往发现自己很孤单;不能确认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意识和情感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性别造成的,而正是由于严格地坚持了男性的特点所致(诸如:坚强、独立、竞争意识,绝不儿女情长等等)。文化给了男性这样的要求:体格健壮并成长为家里的顶梁柱,这是男孩甚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于是,很多歪曲的情况发生了,其中之一就是错把“强壮”和“深沉”等同起来,而且进一步成为男子汉的标签了。我并不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男性造成的,而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对男性的“拔高”。这种毋庸置疑的男子汉概念和规范对男孩子极具影响力。简单地说,女孩子往往可以不受性别规则的限制,而男孩子就只能按男性的标准来做事。男孩子是以放弃体验完美生活或表现完全特征的权利来适应这种不容商量的规范并被人们接受自己的,结果到他们长大成人后才被发现在人格方面有很多缺陷。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2)
男孩情感的不利因素:畏惧心理
对男孩情感不利的因素是无处不在的。我一说到这个话题,家长、学校、所有的女人和男人都会不太自然(只有男孩自己看上去很轻松),很可能男孩的家长就是最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觉得把“男孩”和“情感”联系起来不那么可接受,或者说是荒唐的。
最初,这种局面让我很惊讶,但是当我注意到种种拘囿男孩情感的文化传统的时候,我明白了。在我走访了一些男孩的家长之后,我清晰地掌握了男孩的情感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原来家长对男孩情感不以为然的态度是来源于无法想象男孩子的情感表达会导致什么后果,他们担心,一旦男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会被人不理解、嘲笑或遇到其他不公正的待遇,并被看作是欠缺男性化的。大家都认为男孩是否表现得够男人味(用十分狭隘的观念作为准则)是评价男孩的首要标准,在这种习惯意识下,男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很可能受到伤害。
当然,男子汉的概念是我们的文化氛围造就的,美国的情形是:在表露情感方面,男孩子比女孩子受到的限制要多得多。在我们的文化中,把缺乏情感和够男子汉气等同起来是司空见惯的。于是,虽然家长们主观意图仅仅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别的男孩嘲笑,但客观上的负面影响却是维护并保持着这种荒诞不经的习惯意识。下面这些故事将让大家看到即使是出于家长想保护孩子的好意,这种负面的氛围也会给男孩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耶利米的故事
萨姆是一位很聪明而且善于表达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 15岁的史蒂文,14岁的耶利米。萨姆很赞同男孩子应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实际抚养自己的儿子时,他却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护耶利米的情感不受到别人的冷落,而不是耶利米表达情感的能力。萨姆把这解释为“在尊重孩子的个性上做出的明智选择”,耶利米无论如何都不外露情感,相反大儿子史蒂文却很敏感并及时地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来。另外,耶利米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和好几位喜欢打闹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他们也都是从不情感外露的小家伙们,他们直到整个中学时代都在一起,结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团伙”。
我仔细地听萨姆回忆起耶利米在幼儿园时期就不再和爸爸妈妈吻别了,他和他妻子,特丽女士都非常羡慕那些女孩儿的父母们,人家能得到的吻别仪式男孩子的家长却很少能得到。当他们拥吻耶利米时,小家伙几乎不会有任何的回应,而且他的那帮小朋友们也都这样。无奈之下,萨姆和特丽也不在坚持要求孩子这样做了,转而尊重起儿子的这种在人前不露声色的个性来了。因为这群小男孩们不赞同这样的行为,一切公开的亲情表示就都停止了,这是发生在幼儿园秋天开学的时候的事情。遗憾的是,从此以后即使在家里耶利米和父母亲的亲密景象也越来越少了。
放弃这种亲昵行为对于萨姆和特丽这对慈善的父母来说是一种牺牲,他们很愿意拥抱“乖巧的”大儿子,他也很接受这种爱的行为。按照耶利米家长自己的说法,耶利米以及他的那些伙伴们在气质上有点不同寻常。虽然这么解释可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气质的孩子的情感就不重要,而恰恰说明了他在情感表达上的困难。
在和他们的讨论中,我提出了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究竟为什么不能自在地把自己的感受表现给别人呢?特别是对自己亲爱的父母亲也如此。我提出这点之后,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萨姆首先告诉我,作为家长当时他们考虑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认为强制孩子和他们吻别是很困难而且不恰当的事。事实上,尊重意愿对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培养感受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也同等重要。当时的情形所导致的后果我们大家都能想象得到,萨姆和特丽克制住了而没有再鼓励他们的儿子表达情感,如果他们努力去要求儿子,那就意味着他破坏了小伙伴集体的行为规则。
米切拉的故事
米切拉的父母是萨姆的邻居,他们讲述了过程类似但结果完全不同的故事,当他们的女儿米切拉长到四岁时,她开始拒绝家长拥抱或亲吻她,在家或在学校都不行。米切拉的家长把她形容成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她宁愿跑开也不和别人拥抱。像萨姆和特丽一样,他们也选择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不强求她和他们亲热。但是等孩子长到八岁时,她开始自愿地拥吻父母亲了,而且整个中学阶段都是这样。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别的?
是什么左右着孩子的情感表达
当然,主宰个性和行为特点的因素绝不仅仅只有一个或有限的几个,不过,发育心理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帮助。下面的内容看上去有些抽象,但我认为对于男孩的情感发展具有非常实用的帮助。
对发育的剖析
发育心理学遵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延续和转变”,在生命历程中,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要么延续要么转变。《相互影响理论》(萨莫罗夫和詹德勒,1975)与《基因环境学》(斯卡尔和麦卡特尼 1983)都持这样的观点:环境条件应该与孩子的成长相适应,也就是说:孩子和他们的成长环境具有相互作用,并贯穿成长过程而同步发展。儿童的成长(包括感知能力、情感、气质等等)会得到环境(父母、家庭、伙伴、学校等等)的响应,环境因素反过来又分别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且这个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不断地持续着,并且环境和儿童的相互影响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看起来有些复杂了,不过我认为可以归结为:儿童和环境一起延续并转变着。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3)
理论的应用
现在,让我们把以上理论应用到米切拉和耶利米身上。当米切拉固执地拒绝情感表达时,她的家长(环境因素之一)作出了回应:他们没有强迫她,于是她延续了对他们的冷淡。尽管如此,米切拉的家长并没有停止对她的亲情表示,而萨姆和特丽则没有保持对他们的儿子耶利米这样做。米切拉的父母即使不被她接受也没有停止过这种亲密的表示,从家里到幼儿园并一直到她上小学,他们以特殊的方式向女儿传递着感情。虽然他们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去拥抱或亲吻她,但是家庭环境仍然不断地促进着米切拉的亲情表达。
米切拉和耶利米同样厌恶家长的亲情行为,但他们的结果却不同。最初,他们由于性格和感官的原因都不接受身体方面的亲密行为。他们的这种拒绝行为很难准确地从他们自身找到某种特定原因,也无法证明是不是由于家长或小伙伴们的某种回应影响了他们的童真。
我们看清楚的是最终米切拉对他的父母表现出了亲情而耶利米没有这样。如果当初米切拉的家长不再发出感情的信号,而是认定“她是那种冷酷型的孩子”,她的行为也许不会转变,或许她会像耶利米那样感情冷漠。然而,如果情感发展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实际上正是这样),那就总是有机会来改善家庭环境因素,从而教会像耶利米这样的男孩理解并表达感情。
直面顾虑所在
把米切拉和耶利米的例子综合起来看,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双方家长的思维方式,他们分别按照自己对规范儿童情感表达的文化规则的理解,做出了自认为是最好的决定,这就是顾虑所在。整个文化环境对家长们不断施加着压力,它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看起来“多愁善感”。性格软弱对儿子自身极其不利,而且让家长也感到很羞愧。但女孩的家长就感受不到这种顾虑,米切拉的父母亲苦口婆心地向他们幼小的女儿“示好”的行为是非常适应文化环境的,而耶利米的家长就缺少了这种文化上的支持。
虽然评价的标准不尽一致,但以上两种情形哪一种会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经验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家长们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儿子的情感表达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家长无论是努力试图让自己的“脆弱的”儿子“强大”起来,或是把儿子看得不懂规矩又无可奈何,他们的愿望都是良好的,但是我觉得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它们妨碍了家长认真考虑儿子情感的重要性。
先入为主
家长们的一些顾虑可能是在于“先入为主”,我用“先入为主”这个词形容家长们希望从孩子的现在判断出他们的未来。例如:一个三岁的男孩爱哭,父母就担心他到了中学也会有爱哭的习惯。有些家长全然不考虑儿子尚处在一个幼小的、脆弱的年纪,应当以适应幼儿的正确方式去对待,而是急于培养小男孩的坚强性。如果这样的家长抛开先入为主的想象,他们也许能找到适应这个爱哭的三岁男孩的最佳心理引导方法,那就是安慰他,然后让他获得心理平衡(与培养情感健康的女孩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很多家长出于担心儿子长大了变得“多愁善感”或性格懦弱,总是急于给孩子灌输坚强的意识。
先入为主的想法对孩子永远是不公平的,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不能“三岁看大”,而且先入为主的根据也往往是荒唐的。社会文化对男孩情感表达的限制和压抑,对他们温柔和脆弱的内心情感尤其不利,对于这些家长们怎么会意识不到?实际上,家长们的顾虑来自于风行于世并不断被强化的文化信仰,在这种文化信仰下,男孩的情感被认为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根本无需感受和表达的,这种信仰和我将要在以下几章中提到的贯穿全书的“同流规则”是完全一致的。
认清障碍的实质
当我们认真思考来自于家长的对男孩情感表达的不利因素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米切拉的家长和耶利米的家长做法上有什么不同以及这种做法会如何影响孩子的情感表达,真正的问题是:“男孩的情感确实很重要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家长和其他相关的成年人必须克服顾虑而把注意力投向男孩的情感问题上来,与此有关的成年人包括:父母亲、祖父母、教师、辅导员以及他们的朋友。
限制男孩表达情感的文化障碍不允许男孩表达——抑或仅仅简单地感受——他的情感。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现象,而且要反对这样的传统,具体的反对方式就是鼓励并帮助男孩去体会、承认并表达他们的情感。如果男孩在情感上不被重视并得不到指导,当他有一些感觉表达不出来时,就会用不太健康的方式来处理,会表现得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并且脾气暴躁。
情感的意味
有关情感的生理学知识对情感的探讨是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以把另一个抽象概念——瞬间的感觉——变得更好把握些,而且一旦理解了情感的生理学基础,男孩的情感就不会被认为不重要而被忽视掉。事实上,人体每时每刻都洋溢着情感因素。正因为如此,而且也是为了兼顾男孩的生理和心理,懂得一点与情感有关的生理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大致描述一下这些的目的在于让大家了解情感活动的复杂性,并非是在卖弄知识,当掌握了一些有关情感的生理学知识之后,你就能更好地认识到为什么当男孩感到沮丧的时候总是听不进别人的劝说;为什么说引导男孩表达情感对他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以及为什么生理行为可以调节情感。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4)
我想把这一小部分的内容表达得尽量通俗些,但有一些“行话”还是不可避免。不过,当你感觉到有些词句比较生僻从而暂时不宜流畅地理解时,尽管先跳过它们,甚至可以把前边都跳过去而直接去读本部分的小结(“揭开生理学的面纱”)。在你决定跳过这部分之前,需要明白我引入情感的“硬件”是为了强调人类情感的实在性。最重要的是:尊重科学!
关于知觉的生理学
“情感”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的本意是“动作”,在生理学上这个词意味着感受、生理反应、相应的行为等。大量文献表明情感的源泉既是人脑又是肢体(是的,情感存在于全身!)。大多数人都知道中枢神经系统,但是不知道这个“第二神经系统”,它遍布全身(波特和乔普拉 1997),并有许多传送接收元所组成。
“传送”通常来源于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机理,它像信使一样把信息传递到遍布全身器官的细胞当中;“接收元”是细胞中接收传来的信息的一个特殊地方,传送接收元理论上承担了情感信息与身体各器官之间的绝大多数联络任务(波特和乔普拉 1997),大量的情感接收元是在胃部,这也难怪为什么孩子们为什么经常会肚子疼,我们也经常会用“一肚子……”来形容某种感受。
很多知名的神经学家(例如:达马西奥 1994、莱杜克斯 1992,1996)专门从事于人的情感传递路线的研究。我获知的最具说服力的“大脑-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例子来自于脑外科手术,脑部接受器械手术的患者仍然保有一定的知觉,事后他们还会描述出手术中的感受。譬如,当他们的脑皮层的某一部分在手术中受到刺激时,他们事后会说感到非常气愤、害怕或有其他感觉,很有可能那部分受到刺激的脑组织恰恰是掌管着情感的。
情感的物质化原理
一般认为,大脑-情感-行为之间的关系大体上类似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就像是计算机的硬件,计算机的中央处理系统相当于脑组织的“边缘系统”,这个边缘系统包括:脑灰体、沟回、丘脑、视丘下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个系统接受着主客观的刺激,进而影响到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继续和计算机类比的话,可以把我们的阅历和行为方式看成是计算机的软件,通过神经传导和激素的作用,各种信息传递并影响到我们全身的各个部位。
脑灰体主导着我们的愤怒和恐惧过程(瓦伦、希恩、麦克英纳尼、费舍尔、怀特和劳奇 2001),沟回看起来处理着所有好的或坏的情感(达马西奥 1994),莱杜克斯在1992和1996年两度发表文章指出了前部脑皮层(大脑的思考和推理部分)和边缘系统与情感的密切关系。所有这些大脑的组成部分处理着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知觉、味觉)得到的各种信息,并给出一种情感来。我们看到,大脑的每部分组织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功能,并且各组织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在大脑-情感-行为的精密回路中
前部脑皮层和边缘系统之间的联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界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思想和感触就是在这里发生联系的。男孩的大脑当然也不例外,与他们的情感有关的生理学因素和主观的思想相互影响着。可以借助这个界面教会男孩情感智慧,男孩也可以利用这个界面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植物神经系统是影响人类情感的主要回路,它通过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发挥作用: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能使人的心率、血液循环和肌肉收缩速率加快,你害怕当众讲话吗?害怕在散步时突然蹿出一条狼狗吗?这种惊惧之下的生理反应(口干、反胃、心悸等)就是出自交感神经系统。当你受到惊吓时,它会自动地把信息传递到全身,使你产生应激反应,这就是恐惧的感受或情感。
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起着相反的平衡作用,它使人的心跳放慢、血压降低、缓解胃部不适。让你感到全身轻松舒适就是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精密工作过程产生的作用,可以说它在“松弛反应”中起着主要的作用,缓解长时间的压抑对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森 1975)。
作为对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它的两个子系统的补充,内分泌系统也是调节每个人情感反应的重要系统。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通过血液、淋巴系统或神经细胞传递到目标器官,内分泌腺包括肾上腺、甲状腺、副甲状腺、脑垂体、下丘脑、松果腺、胰腺、睾丸和卵巢。
活动中的情感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实际当中是怎样共同发挥作用的。设想有个男孩被人故意用棒球击到脸部,于是交感神经系统将会把他的痛苦反映出来,他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肾上腺为他的肌肉调动了更多的能量,如果具备这些正常的反应,他的交感神经就将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典型反应。被击中之后产生了如此多的内在反应,所以很容易理解男孩接下来做出的哭喊、跑开或是反抗的决定。当然,这些生理反应会驱使他做出何种举动取决于个性和环境条件,有些男孩会表现得很激烈,有些则不然。但不管是什么性格的男孩,年龄越大就越是掩饰他们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5)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的伤害和威胁刺激了男孩的交感神经系统,他必须得到安慰才能够放松下来,需要一种安全感来调动他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他的对安全感的体察能力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是相辅相成的,一旦他感到安全了,内分泌系统不再受到刺激,从而副交感神经就让他的心跳平缓下来,血压也恢复正常。调动副交感神经系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让男孩走出时常出现的不由自主的恐惧→发怒→报复的怪圈。
剖析体内的信息传递
詹姆士-朗日学说主张情感来源于生理反馈,生理反馈发生在边缘系统并导致行为上的反应(卡尔森 1992)。这种生理、大脑结构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每一个依靠生理化学方式互相联系着的单个细胞,这方面有一些不同类型的生理化学例子,已经确知最典型的与情感相关的生化物质是激素和神经传递元。
前文提到过,激素产生于内分泌腺并随着血液作用于身体的各部位;神经传递元是大脑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分为复合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兴奋激素)和乙酰胺。大脑的接收区根据这些物质发出动作指令,发生在大脑中的这种化学活动对于情感和心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遍布全身的体细胞中也有着不同类型的接收元,其中在腹部、肩部、背部和胸部比身体其他部分要多些。在大脑里边缘系统的其它区域情况也很复杂,诸如与记忆有关的海马状突起等部位有着丰富多样的接收元,而存在于与恐惧和愤怒相关的脑灰体的情感接收元则相对形态简单但是数量巨大。当一种情感产生时,98%的信息来源于全身的体细胞,只有2%的信息来自大脑中的接收元(波特和乔普拉 1997)。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取决于从外界得到的信息,例如,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可能会引起你的恐惧或愤怒就是脑灰体受到刺激的缘故,而另一件事又可能刺激到你的大脑沟回激起你的愉快感受。事实上,某一种情感所展示出来的就像是由这些生理反应经过复杂而精细的共鸣而成的和弦。
当感受与情感不合拍时:从生理学看“违心”情感
至此,在了解了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知识以后,我们就应该非常严肃地来考虑一下:是什么让男孩的内心感触封闭了起来?导致如此后果的的往往是一些熟悉的行为。他们的一些表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在前来找我接受心理调整最初的时候。他们说:“我不怕”(在我发现他身上留着在学校被人欺负的伤痕时);这对我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他的父母亲离婚了);这件事对我来说再好不过了(当他回忆起童年时被继父打过的时候)。
必须释放情感的能量
在前面简要提到的几个例子中,那几名男孩自己也许真的没有感到恐惧和愤怒,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变得麻木起来。我们知道,在外界的刺激下,体内的生化信息经由神经传递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能量必须得到释放,我认为释放的方式要么是通过行为“管道”,要么是引起身体内部的变化。
本书中所讲的大部分男孩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很多男孩的情感被自己和他人忽略了——不得不以另类的方式传达出去,这是一种病态。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男孩的情感得不到重视时,主管平静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普遍认为男孩实际上在主动回避副交感神经的积极作用。无论在读书或参加体育活动当中,关注并引导男孩掌握镇定和自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们与人相处的技巧。对情感不敏感的男孩往往不能激发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使自己平静下来。和所有人一样,男孩一旦学会感受情感,就能够按照生理学规律适时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从中获益匪浅。
控制情感的开关
在承认情感回路存在的前提下,如果情感的回路畅通,对父母的离婚感到惊慌失措的男孩是可以“感受到”这份经历的。但是文化氛围也会对心理和生理造成影响,受此影响而习惯于忽略情感的男孩会造成他的大脑-情感-行为系统“短路”,这将导致男孩误解了自己身体内部的信号,从而畸化了原本正常、健康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男孩一再忽视自己的悲伤就会使他的生理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会变得伤感甚至沉沦,而最好的方式是表达出伤感并恢复常态(没有悲伤的)。在遇到恐惧和愤怒的事情时也会有类似的情形,除非他意识到愤怒和恐惧的存在并把这种情感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来,否则他将受到来自亢奋的神经系统的负面影响。
晓之以理
对于生理状态、情感和控制情感的意识,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假如男孩有意回避自己的情感感受,那他就很难使自己平静下来,这样的男孩常被人看作是“急脾气”的,或者由于他们总是坐不住,被人们称为“淘气包”。由于不会真正控制自己,那些有意回避情感的男孩往往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做出无理行为的毛病。
幸运的是,只要具备了全方位的帮助条件,这些男孩“能够”学会驾驭自己的情感。简言之,了解思想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到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对认知的阐述(思想)是大脑-情感-行为回路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了男孩解释自己情感的合理方式。例如,对他的同学说“你在吃午饭的时候嘲笑我令我很难过,请不要再这样了”就是合理的表达愤怒的方式,而抄起课本痛击那位同学的头就是不可取的方式了。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6)
作用是相互的以下各章讲述的的内容旨在帮助男孩主动驾驭情感,绝不是让他们成为情感的俘虏。在正式展开之前,有必要先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大多数人都很了解大脑对行为的影响,但是很少有人考虑行为和经历是如何影响着大脑做出相应反应的。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了不同环境的历练对大脑的影响作用,但不知为什么,一般人还是不太接受这个论断,可是大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实是“相互作用着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有着一条通道):大脑←--------------→环境(情感和身体) (行为和经历)这种相互关系对男孩的情感有着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想过试图从很小就教会男孩掩饰自己的情感,那么在生理学上,他的掩饰情感的实际行为就会在大脑-情感-行为回路当中形成一种影响。简言之,让男孩“忽视”情感是“具备”可能性的。一种称为雅司病(“自闭症”)的心理疾患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林琦和基尔马丁 1999),这说明男性受到的影响更大。他们既对他人封闭,也不认真感受自己的内心;既欠缺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
不易发现的生理学现象男孩的情感像器官一样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身体中,对一个12岁的男孩来说,一个大力投来的棒球、恐吓、持续的嘲笑、遭到白眼、被孤立等等事件会让他感到恐惧和愤怒,大脑立即和腹部的接受元取得联系,激素和神经传递元也各自发挥着作用,促进着细胞之间和器官之间的联系;交感神经系统也参与了进来;肌肉和呼吸都变得紧张起来;位于边缘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神经化学物质的活性增加;大脑-情感-行为回路完全调动了起来,同时副交感神经系统也做好了让一切平静下来的应对准备。
或许这一切的变化并不会显现在男孩的脸上,假如你问他有什么事,他或许会回答说:“没事。”如果你接着问他:“一切都很好吗?”他也会用“很好”来回答。而且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他说谎,很可能他真的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生理活动。这恰恰是男孩的情感不被重视所造成的。
情感的智慧梅耶和萨洛维(1997)曾经给出了一个情感智慧的理论模型,他们指出了四大技巧,对于清楚地认识男孩需要掌握的情感技巧大有裨益,它们是:(1)情感的意识和表达;(2)情感和理智的联系;(3)情感的解析;(4)驾驭情感。
情感的意识和表达准确把握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了解别人的情感、体会诸如艺术、文学、音乐等等所表达的抽象情感,这几方面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男孩需要具备全方位的情感能力,才能建立起完全的情感,在体会情感方面某一种能力的欠缺就会成为人生阅历的一个断点。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体察他人的情感都是必需的技能,能够准确地“读出”别人的感受就能与老师和同学们建立起更融洽的关系,所以男孩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并读懂他人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男孩必须先有准确的内心感触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当然,体会自己的情感和体察别人的内心世界这两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情感和理智的联系对自己的情感的清醒认识会带来理智的思考并有助于判断、联想和行动:“我要认真准备考试了,该看书去了,不看最后一节比赛了。”或者“我可不想被学校开除,所以不和那家伙计较了,免得把事情弄麻烦了。”这是两个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的例子。
情感的心境也会影响思想和行为,当男孩高兴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反之,在他沮丧的时候,他便会厌学或是不愿意做作业。心情影响着思想,反过来思想也影响着心情。悲观和乐观的想法总是交替出现的。
理解思想和感受之间的关系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是一种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情感技巧,当两岁大的男孩得不到想要的玩具时,显然只会发怒而不会去想道理。但当前部脑皮层(主管复杂的推理)慢慢发育起来(大约到8岁),男孩就“积攒起了”相应的推理能力。一旦认知能力和情感伴随在一起,就会有更多的让他们增长见识并做出完善决定的素材。
情感的解析弄懂复杂的情感并把握住经历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种能力是随着年龄和实践经验而发展的。举个例子:当米奇的爷爷因患病中断了每个星期天带他去钓鱼的时候,七岁的他尽管很失望但是也能理解,但是放在三年前他就只会感到失望和不满。事实上,在情感的意义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是复杂和多层面的。“爸爸,虽然我很生气,但是我仍然很爱你”或“尽管妈妈对我发脾气,但我知道她还是爱我的”,这样的说法就是很好的证明。(在此也可以看到情感和理智之间的密切关联。)把握复杂的情感还要有另一方面的能力,那就是能够预料到情感之间的转换。当安全感来临时,恐惧就转化为恬适;当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对立情绪可能演变成神入(从内心深处理解对方);当完成了学习计划时,焦虑可能就会被骄傲和喜悦所代替。解析这种转化需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幼小的男孩根本不可能独自实现。但是和其他的情感技巧一样,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教会并指导男孩去掌握。为此花点时间是值得的,因为掌握辨识情感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7)
驾驭情感
驾驭情感的能力是成熟的一个标志,它意味着能够认识到情绪的好坏并且知道该如何表达出来。一个男孩如果一直忽视自己的情绪,就不能认真体会情感(前面的生理学知识中曾经讲到)。男孩只有具备了感觉、体察和剖析自己的情感的能力,才能驾驭、控制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到聪明的处事办法。
最终目标是化解消极情感并享受积极的情感。有效的情感驾驭意味着适时地强化、保持和控制情感。所以,能成功地抑制住愤怒的男孩,或虽然期盼着学校的晚会但仍然不放松文化学习的男孩,都是很好地驾驭了情感的男孩。
情感的“分类”
谈到分类,大家或许要问哪些是本源的情感,对这个问题,学者、心理医生和科研人员有着不同的解答。虽然很难确知新生儿的情形,但是根据儿童成长学学者(沙菲尔 1999)的推定,婴儿在两个月大甚至一个半月大的时候就能显示出兴趣、痛苦、厌恶和满足的情绪来,到7个月大时,一些基本的情感诸如愤怒、悲伤、高兴、惊讶和恐惧等会相继表现出来,而且几乎是同时具备了表达这些基本情感的能力。长到一岁以后,孩子就有了第二层级的情感能力,这包括得意、害羞、内疚和羡慕。
每个人都体验过不同类型的情感并且各种情感都表现得很鲜明。之所以在标题“情感的‘分类’”中加上引号,是因为心理学家们的“理论”定位以及各自的目的和作用有所区别。例如,实用临床心理学专家海蒂·凯杜珊(1998)就强调,接受心理治疗的孩子至少要学会表达快乐、悲伤、激动和恐惧四种情感。
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应该在种类里加上“痛苦”,“他让我感到痛苦”是一种无须科学演绎的普通经历。通常我们会本能地在腹部和胸部感觉到这种伤害(由于情感接收元),这个说法阐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和心理经历。当我仔细了解的时候,总是发现受伤害的感觉会导致恐惧感。
显然,情感的根本特征取决于年龄和个人气质等内因,随着孩子的长大,同伴的影响以及场合的规范等外因也会作用于孩子的情感特征。在本书中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男孩往往受到太多外因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看到他们的情感呈现得非常单调。
向轻视男孩情感重要性的习俗挑战
研究表明,体会并表达情感而不是掩饰或者抑制情感是保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例如,理查兹和格罗斯(2000)对表达和抑制情感的后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他们指出,持续地强迫自己掩饰愤怒、焦急、失望等情感会使得注意力分散并损害到推理能力。
另外还有两项研究评估了隐藏强烈的好坏情感所造成的生理影响。其中一项记录了隐藏情感引发心血管系统的明显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要求不隐藏情感的对比组成员身上则不存在(格罗斯和利文森 1997);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当要求被测试者极力隐藏自己的厌恶情绪时,也观察到了与以上情形类似的生理变化,接受测试的人在规定的情况下表现得不停地眨眼,而且交感神经系统活跃,同时身体(生理)活性降低,心率减慢(格罗斯和利文森 1993)。
研究结果对男孩意味着什么
研究认为,抑制和隐藏情感会影响思考、记忆和肌体健康,因此,当男孩有意使自己的情感“不外露”时,他们的身体正遭受着负面的影响。从生理角度来关注情感是很有意义的。应该特别指出,不是情感本身影响了思维和身体健康(斯伯克在《漫漫星空》中曾这样说),对睿智的思维和良好的身体健康形成阻碍的恰恰是在情感上“缺少表达”。
在过去10年中,情感表达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已经在临床上受到关注(彭尼贝克 1995;1997),同样被关注的还有情感和包括焦虑、沮丧和行为古怪等现象在内的心理紊乱之间的联系(格罗斯和曼诺兹 1995)。这些研究结论不见得适用于“所有”男孩的情况,但至少促使我们去考虑阻碍情感表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了解了抑制情感和认知能力以及健康之间的联系,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抑制情感与在男孩中多发的像多动症、自闭症和自虐倾向之类的心理紊乱之间的关联。
结论
前不久,我遇见一位6岁的男孩,他在参加少年棒球联盟比赛被一次失误的投球击中了脸部,突如其来的伤害令他放声大哭,疼痛难忍之下,他跑向他的父亲。我看到他父亲把他搂在怀里轻声安抚着,仅仅几秒钟之后,男孩觉得“一切都好了”并止住了哭。当他父亲把他放在场边的运动员休息区时,男孩立刻跃跃欲试地想继续上场参加比赛,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看到他父亲抱起来轻摇他的时候,我深有感触。他没有听到这样的话:“拿出点男孩子样来,别哭”,“没事,根本就没受什么伤”,或“行了,回去继续比赛”,相反地,他得到了表达痛苦并获得安慰的机会。说到这里,我联想到在前来找我治疗的成年男人或男孩当中,许多人都不会哭诉也不会得到安慰,而习惯于把自己的感受深埋在心里。像8岁的鲍比,他告诉我: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有哭……11岁的米切尔,他最要好的朋友为了让他理解什么是坚强一次次地把他摔倒在柏油地面上,直到严重受伤他也没有哭。
为什么说男孩的情感很重要(8)
如果说情感的目的之一是表达人的基本需求,那么重视这种表达的信号就是十分重要的,这种信号理所当然地需要向能够回应并提供帮助的人发出。男孩往往会在沟通方面出现问题,因为与女孩和成人一样,男孩也需要有恰当的方式表达并调节他的情感,但是对男孩来说,表达的原则却过于苛刻,甚至可以说,要求男孩必须遵守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原则是不公平甚至不人道的。
向轻视男孩情感重要性的习俗挑战,这就会和主流文化的主旨发生冲突。这场挑战反而使家长们感到忧虑,因为他们认为让儿子因为“阳刚之气”不足而被社会拒绝,意味着对儿子的故意伤害。他们担心,如果促进儿子的情感发展,孩子就会被同伴们视作懦弱、幼稚并且女孩子气。没有人能对他们的这种直觉给出科学的根据,因为:男孩的情感非常重要,家长要做的事还很多幸运的是,情感表达是一种很容易教会的技巧。家长以及所有成人应该懂得,要创造条件让那些能够感受和表达情感的孩子们多交流——当然也要懂得怎样帮助那些已经让情感“蒸发”了的、年龄稍大的男孩。
第二章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1)
虽然规范男孩及其行为的老一套规矩依然盛行,但是在我们当中大多数人的内心中,这些过时的观念是非常荒谬的。
——威廉姆·波拉克 《真正的男孩》
以人性化的眼光看待男孩
我最近在当地一所小学放学的时候见到了一位二年级的男孩,他正和一群同学站在学校大门口,他一看到他父亲就飞跑过去,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扑进爸爸的怀抱,孩子的渴望霎时间转化为喜悦。看到父子俩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样子,我相信他们经常这样子“打招呼”。
他们应该是没有受到我所说的同流规则的束缚的,同流规则歪曲了男子汉的概念,它要求男性不露声色,即使是正面的感情也不能表现出来。成年人往往忘记了男孩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认识不到其实男孩和女孩在心理需求方面的一致性远大于差异性,形成这种一致性的根源就是,无论男孩也好女孩也罢,他们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在本章中,我在阐明文化如何影响男孩的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将探讨男孩内心情感活动的本质规律,还将讨论家庭内外的成长环境对男孩的影响。首先关注的就是“同流规则”,这是左右男孩情感的主要外因条件。“同流规则”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要求男孩遵守的形形色色的行为规范,另外也意味着作为规则它们又统治着男孩的内心世界。这两种含义都表明了男孩在主流文化的氛围中长大成人的困难之处。
面对很多的规则,我首先关心的是限制男孩体验和表达情感的那些。其他的也会加以探讨,但是限制体验和限制表达是两个突出的、备受关注的桎梏。本章还要讨论外因条件的力量和对“出格”(不像文化所默许的男子汉那样的)行为的惩罚以及男孩的性别特征。这一章的根本目的是要强调男孩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并且揭示了男孩的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社会条件影响的。
同流规则
“同流”也可以作为一个类别的隐喻,很贴切地代表了存在于男孩群体中的基本原则。这个词也代表了一类男孩,他们会忽然冲进厨房、书房、储藏室或车库,眼皮也不抬地打声招呼,旋即又跑得没影了,骑上单车或摩托,去破解电子游戏的下一关了。这个“同流”也可以是一群在学校或其他场合抱成一团的小男孩组成的一个小“帮派”,他们在情感表达方面互相之间很有影响力。这种“同流”体现了了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一致性,它让男孩感到很有面子、有人缘和善于交际,而且有些刺激和乐趣,但是它也制约了男孩的自主体验。
像任何社会组织一样,“同流”也有有形或无形的标准。“同流规则”扭曲了男孩需要遵守的男子汉标准,男孩们很早就学会了用这些规则来评价别人和判定自己。威廉姆·波拉克 在他的划时代著作《真正的男孩》中,把类如这种的规则比喻为“男孩密码”;金德伦和汤普森(2000)在《抚养亚当的儿子》一书中则称其为“残酷的文化”,这些都是对这个规则本质的不同说法。怎么说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正视它的存在。
虽然“同流规则”或许是让“同流”得以存在的粘合剂,但是了解并服从“同流规则”的男孩并不见得就是“同流”的成员。不管在不在“同流”中,男孩们都会认同这些规则,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假如不服从规则会是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担心自己不是真正的男孩、不够“男子汉”、将来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很神奇吧?男孩们并没有读过同一版本的“规则”,但是每人都知道“同流规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的效应,它在一代人与另一代人、一伙人与另一伙人之间流传着,而不需要一本具体形式的书来传播。男孩们之间的交往似乎很好地传授了男子汉的概念。这些规则的对错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奉为原则,将对男孩极为有害。
对“同流规则”的讨论是本书的主要任务,因为这些规则对男孩有严重的伤害性,特别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那么,这些规则具体地都有哪些呢?以下就是我从男孩和男人身上观察了解到的一些:
年幼的男孩:受伤也别哭;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都没出息;男孩要坚强;强壮有力才是真正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十岁左右的男孩:受伤也不能哭;除了比赛中得分之外任何时候都不要喜形于色;不要对他人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担心或拿不定主意时别让其他人看出来;什么事都要从容面对;和别的男孩的关系不要太亲近,以免被人误以为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丑恶的);千万不要显得女孩子气;女孩子应该是性感的;男孩子要坚强;能当运动员才是令人钦佩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敢做敢当;对弱小或看不起的人可以嘲笑他;要笑对挫折;真心不可外露。
十三到十五岁的男孩:受伤也不能哭;不要喜形于色;不要对他人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担心或拿不定主意时别让其他人看出来;什么事都要从容面对;和别的男孩的关系不要太亲近,以免被人误以为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丑恶的);千万不要显得女孩子气;女孩子和女人都是祸水;可以讲一些黄色笑话或故事;能当运动员才是令人钦佩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男人应该占统治地位;要敢做敢当;对弱小或看不起的人可以嘲笑他;要笑对挫折;总是要摆出冷酷的样子;回答问话尽量简短(“哦?”“行!”“不!”);真心不可外露。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2)
十六到十八岁的男孩:受伤也不能哭;不要喜形于色;不要对他人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担心或拿不定主意时别让其他人看出来;什么事都要从容面对;千万不要显得女孩子气;和别的男孩的关系不要太亲近,以免被人误以为是同性恋(同性恋是丑恶的);可以讲一些黄色笑话或故事,有性行为才会成为真正的男人;女孩子和女人都是祸水;能当运动员才是令人钦佩的男孩;做事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世界是属于男人的;在这个世界上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称号;喝酒是很有气派的事;要敢做敢当;对弱小或看不起的人可以嘲笑他;要笑对挫折;总是要摆出冷酷的样子;要坚忍不拔;真心不可外露。
所有年龄段的男孩:不能对“同流规则”评头论足。
事实上,还有很多与此类似或大同小异的规则,以上这些是当今美国灌输给男孩的严格的男子汉概念的一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男孩的情感甚至各方面的生活。即使男孩或男人宣称自己不受这些死板的教条的约束,他们依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因为这些“同流规则”在男性头脑中太根深蒂固了,而且它们又是一环套一环的。它们也许可以稍稍变通一下,但是依然会归结到这样一条原则:男孩必须有所作为而又不能随心所欲。
男孩是怎样沦为“同流”的奴隶的
不幸的是,男孩们认为,违反这些规则比放弃它们更糟糕,被冷待或被称为胆小鬼、有毛病、“阴阳人”,这些可能的情况严重威胁着男孩在内心深处的根本自我定位。但是,我希望大家能找到真正的危险所在,思考一下男孩“遵守”所谓的规则将对他们的内心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当这些“同流规则”深入到男孩的内心时,则不管他们是不是属于“同流”的一员,时刻都在这个规则的控制之下。当男孩认为不该把烦恼或喜悦与其他男孩分享时,他们也不会把自己的感受与别的人分享,包括对自己的家人也不说。身处“同流”中是这样,在“同流”以外也会时常被“同流规则”提醒着。男孩一旦听从了这些规则并随之关闭了自己的情感大门,那是极不健康的做法,并且从此会导致一些男孩使自己的情感“蒸发”掉。
与自身的性格和年龄无关,男孩都会从“同流”中认识到只有懦夫在受伤后才会“哭”;只有“女孩”才关心父母的离异,而且学会了不对任何人吐露情感。如果不接受情商教育,又缺少有关成年人的引导,男孩会一直秉持着这些规则直到长大成人。这些规则对男孩情感表达的严格约束作用或许就是男孩成为“同流”的奴隶的最可怕的例证。
男孩是输家
特伦斯·里尔(1997)描述了社会文化接纳男孩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他们掏空,去除掉他们的情感;第二步再把男性的特权意识灌输给他们。我觉得这种表述算是权威的,因为这是男人自己说的话,是出自一个“圈内的”对此有兴趣的人之口。这种不太人性的做法对男孩有极大的潜在威胁。剥夺一个人的自我感受并授予他另一种特权,这种办法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处方。危险还在其次,让我更多地想到的是:男孩的宝贵的天性被人偷走了。
在我们的文化中,男孩的心理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男孩不能或不愿向任何人展现或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情形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对成人的调查研究表明,限制情感表达会引发诸如沮丧、多病、人际关系紧张甚至精神错乱等严重后果(彭尼贝克 1995)。学术界普遍认为,正是由于试图隐藏自己的情感,男孩和男人们常常会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举动来。
旁观者清
在电影院 要了解男孩敏锐的感受能力是怎样失去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随时随地地观察他们。我曾经在一个周末观察到下面两件事,第一件事发生在一个星期六,我去看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叫《西蒙的白桦树》,是从约翰·埃尔文的小说《为欧文·米尼祈祷》改编的。讲的是一个残疾男孩的故事,他是一个早产儿,个子出奇地小,一直到十五、六岁也只有3英尺高,影片着力渲染了他如何度过一段对正常男孩也很不容易的痛苦时光。
在影片开始后的15分钟内,每当残疾的西蒙出现在银幕上,有四个男孩(可看作是一个“同流”)总是夸张地大声发笑,或许是他们尽管看上去还是孩子,但声音已经像是成人的缘故,他们莫名其妙的笑声在剧场里听上去很刺耳。他们似乎在模仿某些电视连续剧的场景发出很做作的笑声,好像他们故意摆出一副男孩们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必须作出的虚假姿态:“当你觉得不舒服(处于弱势、悲伤、恐怖之中)时”就装作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把感受隐藏或伪装起来,只管放声大笑。这就是‘同流规则’”。
我注意观察了一下我的丈夫约翰,也证实了我的看法。是的,这些男孩的反常举动令他也有些不耐烦。全场观众都被电影所打动,而这几位少年却在竭力抵抗着真实的感受,别人只好耐着性子去体会电影中摄人心魄、催人泪下的场景。后来,我意识到这就是“同流”,在其中的个人的感受要服从集体的要求,这就是“同流”效应。
说实话,要不是离他们较远,我可能就要管管了,我不希望他们破坏我们全家体验西蒙的故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我坐在那里想象着:我走近其中的一个男孩,和颜悦色地制止他的失礼行为,就像是一个班主任一样,他们在制止同学打架时一般不使用强硬的手段,代之以一种更有效的平静的方式。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3)
庆幸的是,无需影院的管理人员和观众干涉这些男孩,他们渐渐地进入到了应有的状态。在开演一小时以后,他们开始安安静静地观看了。当演到西蒙好朋友的母亲去世时,他们笑不出来了,当看到西蒙由于自认为这位朋友的母亲之死和自己有关系而独自去海边哭泣时,他们也开始伤感了。由于没有他们的不和谐笑声,所有的观众都被电影感动了,影院恢复了应有的气氛。
在一座教堂 再举一个需要“恰当气氛”的场合的例子。我去出席一个专门为16岁孩子举行的宗教仪式,参加的人有几个女孩、两名男孩和两位成年女性。这项活动要求孩子们自我检验并反省自己对信仰的忠实,是一个严肃又充满私密的聚会,通过它可以唤起内心深处的积极的情感。我注意到,女孩子们都表现得很恬适,而男孩子则不然。对他们来说,能够忍住不笑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他们一旦歇斯底里地笑起来,就很难制止得住。
如果房间再大点或人数再多些,男孩们就可能分散注意力并把我们的注意力也引开。通常,“同流”越大,它的效应就越明显。但在这个小环境里,尽管没有可以效仿的男性告诉他们“同流规则”在这里不适用,两个男孩也无法做出不恰当的表现来。我希望经过这次做礼拜让这两位男孩懂了很多事,可事实令我失望了。当大家举起手祈祷时,他们再也抑制不住一直控制着的笑声了。我觉得他们对这种场合特有经验,那就是:当感觉不太合拍时就把感觉隐藏起来。(“同流”规则。)
以上两个例子有一个共同之处,这两种场合都是让男孩在公众场合体验并表达个人的情感。当我和教堂的负责人交谈以后,我得知各年龄段的男孩都有这样的行为。回到家中,我不但为他们也为我们成年人感到失望。当我们的文化把男孩隐瞒情感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都是输家。“男孩就要有男孩样”,我设想一种文化氛围,在其中男孩可以尽情地表现:既可以胆小也可以咄咄逼人;既可以很有礼貌也可以很粗俗;既可以清纯也可以老于世故。我进而设想出,17岁以下的男孩都非常乐意参加教堂的礼拜仪式,当着其他男孩的面,探索他们的感觉和灵魂。哦……
如此来看,在男孩从孩童时代到青春期的过程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错在了哪里?是什么让男孩失去了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能力?用什么办法来教育孩子远离毒品?又如何避免“同流规则”导致他们的情感压抑?可否通过谈心或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来唤醒他们,让他们不再一笑置之?
彼得·潘和其他迷失的孩子
很多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关心着以上提出的疑问,我们也从研究成果和文章中(居里安 1996,1999;金德伦和汤普森 2000;波拉克 1998)得到了一些答案,但是我认为首要的环节是“家长”能够主动地对这些问题自问自答。要帮助男孩从“同流原则”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家长们就必须弄清楚男孩是怎样受到“同流原则”约束的,并且要知道如何避免让这些规则植根于男孩的心中,否则我们就将继续维护着一个让孩子迷失的文化氛围。
在詹姆斯·巴莱所作的著名的小说和电影里,彼得·潘和其他迷失的孩子们远离父母生活在“理想国”里,我们不知道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和家长在一起,只知道这些孩子是离家出走了。他们每一天都过得充满快乐,追随着他们的领袖彼得·潘一次次地冒险,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做法和每一次精妙的脱险构成了精彩的故事情节。
但是他们依旧渴望得到一种典型的来自父母的童年幸福:睡觉前家长给他们讲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又了解到原来他们想拥有的还不仅仅是听故事,这些都来源于他们的记忆深处。在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背后,他们渴望着“物质和情感的双重满足”。(临睡前听故事的愿望就是包括了两者的一个典型象征。)彼得·潘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每天晚上都会离开他的伙伴,到温迪家的窗外,聆听她给她的小弟弟讲故事,听完以后他再迅速离开。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说明彼得和他的伙伴们光靠所谓的勇敢表现是不能满足内心的情感需要的。
把温迪带到“理想国”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白天无忧无虑地玩耍,晚上还有故事伴着他们入睡……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但是当温迪和她的弟弟因为想念妈妈而哭泣的时候,“理想国”里的孩子们也会跟着哭起来。
我们看到,所有的孩子们都被温迪描述的幸福的家庭生活所打动,我们也明白了温迪是怎样“化解”这些孩子们的悲伤的。她讲出来的幸福感和男孩们的出走形成鲜明的对照。或许大多数男孩很早就没有了情感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迷失的男孩》这个题目起得恰如其分,因为其中的这些男孩们失去了健康的心灵和完整的家教。我相信,巴莱的这部饱含感情的作品对今天的文化环境依然是非常恰当的。
家长在拽回迷失男孩中的作用
在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方面,男人可以做的和女人一样好。我认为温迪和那些迷失的男孩需要的就是一位男士,假如不介意的话,可以定义一个“男妈妈”(迪纳斯丁 1976)。这也要求我们的文化环境要更加尊重男性(不仅仅是男孩),让他们更加感性化,同时也起到表率的作用。应该相信,男士是可以担当“做母亲”的角色的,而且可以做得相当好。特别之处在于男孩很乐于效仿他们心中的偶像。
男孩面临的社会条件(4)
当我从学校毕业到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全部注意力都在文献、论文和研究工作上了,那时我的丈夫约翰就对我们幼小的孩子摩根表现了足够的“母爱”。我曾经在约翰一边做科研一边工作的时候独自照顾过我们的大孩子,这一次女儿摩根体验的是她的“男妈妈”。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紧密接触意味着什么,但是当她到了四岁时,看到了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依偎在父亲怀中 ,摩根好奇地问道:“我是不是爸爸生的呀?”
受父亲影响较多的摩根的情况或许与其他孩子有所不同。在圣经或大多数文章里都主张由母亲对孩子进行情感抚慰和培养,这是一种文化,当今的大多数媒体也是这样宣传的。

  0/6  下一頁 txt下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