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雄霸亞洲.txt

2023年10月05日

  1/4  下一頁 txt下載

-------------------------------------------------------------
下载银行【www.downbank.cn】 提供免费绿色软件下载
-------------------------------------------------------------
由是他们未能在与欧美迥然不同的竞争环境里,针对亚洲文化、市场实际状况和当地顾客期待,订定明确完整的经营策略和执行方案。这种困而知之的经验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因为所有国际性企业现在如果想走对正确的成长方向,基本上一定得仰赖亚洲市场。可是对亚洲任何重大投资若遭到挫败,那不仅是投资没有回收的问题,更会打击企业对其整个亚洲策略的信心。
不过也有很多外商公司在亚洲成功的事例,它们对亚洲市场和本国市场微妙的差异了解透彻。这些企业不见得在其本行是全球第一,可是都很重视在亚洲建立独特专长并有效动员当地资源。它们深知新兴市场比已开发市场起伏大,因此多半肯从中长期观点来拟定成长策略。
本书三位作者参考多种不同产业的众多实例及个案研究,从中突显出根据当地市场特性,包括竞争环境、成本因素和技术能力等等,来制定亚洲策略是多么重要。根据规画完善的执行方案,善用地方资源和赋予经营团队有效的行动力,是在亚洲成功的关键因素。
本书作者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们系统化运用分析模型及简单易懂的曲线,描述复杂的商业环境。例如施先生在一九九二年首度提出的「微笑曲线」模型,现在已扩大应用到好多种以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另外书中提出的所得分配模型对市场规画也极具启发性。作者们又进一步阐述制作商业实力矩阵和策略方向矩阵的计量化方法,帮助读者订出亚太地区经营策略。书中引用的许多方法,像是麦可.波特(Michael Porter)的五力模型和A. T. Kearney顾问公司的商业实力模型,都经过扩大与修正,纳入与亚洲市场相关的诸多因素。我深信读者诸君一旦依循本书提供的模型着手制定其亚太经营策略,必定能从中获益匪浅。
杰姆.摩根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1节 经济重要性(1)
「海洋生物的多样化,充分显示出在漫长演进过程中自然界伟大的适应力。」
经济重要性
前工业化时代(一七六九年以前)
从文明发展角度来说,十八世纪以前全世界仅有有限的商业活动,之后欧陆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剧烈变化。在漫长而一成不变的农业时期,人口多寡和是否稳定成为推动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世界各地的人们大多活在原始生活条件下,不断与种种疾病、天灾和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奋斗。商业贸易活动主要见于少数古文明和人类聚落。黄河长江沿岸中国人、波斯湾一带波斯人、南亚印度人、地中海埃及人和欧陆罗马人都是古代活跃的商人。
中国在此期间因人口众多,科学发达,又有高价值的丝绸磁器等商品,自然形成全球最大经济体,并于十五世纪初明朝年间到达高峰。中国发明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染料,比西方至少早四、五百年。根据退休英国海军潜水艇指挥官盖文˙孟席斯(Gavin Menzis)详加调查,明朝郑和从一四二一至一四二三年曾四度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而中国水手与其妻妾就此定居马来西亚、印度、非洲、美洲、澳纽和大洋洲。中国地理大发现比哥伦布至少早六十年,而且据说哥伦布当年是用中国地图做指引的。那时远洋航行主要是为寻找稀世宝物或珍禽异兽,带回来献给中国皇帝。有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全盛时期约占全球四亿人口总GDP约三五%。相较于目前的超级强国美国不过占全球GDP约二七%,那中国在国际贸易不发达的贫穷年代算得上是世界经济巨人了。
殖民时期(一七六九至一九四五年)
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后,英、荷、西、葡等军事强国靠船坚炮利四处征服落后地区。尽管不具正当政治理由,全世界进入了经济冲突与合作的新时代。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都有成功和失败者,殖民时代也不例外。西方各国靠殖民与次殖民地提供原料、廉价劳工和有价值的土产品,迅速累积财富,迈向繁荣;然而这种成就与全体人口的努力不成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像英国等政府体制健全的国家,是那段时期最能长保荣景者。纯从商业观点来看,大英帝国成功的例子证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政府支持向来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英国由于殖民地众多,遍及各洲与各主要岛屿,不仅在西方,在东方也是第一强国。出身英国的怡富(Jardine Fleming)或和记(Hutchison House)集团,在东方被视为经营国际性事业的准绳。即使当时软硬兼施的贸易型态背后,通常有一纸不平等条约为后盾,但不可否认许多重要现代技术也在此时来到东方。同样,有很多跨国企业也从首次全力经营亚洲中受益良多,甚至到今天依旧如此。
在东方,日本是第一个受西方现代化威胁而奋发图强的亚洲国家,并进行彻底的工业化、教育、军事改革。而改革成功的东方国家只有日本,主要因为日本文化长于辨别、接纳及移植优良外来技术。当日本成功的由军阀割据转为建立中央集权帝国,它同时也跃升为经济强权,最后并追随西方成为向邻国殖民的列强之一。依国际贸易为标准,日本当时是亚太最大经济体,在带动亚太技术趋势及影响亚太贸易上居枢纽地位。其余亚洲国家不是衰弱不振沦为殖民地,就是因内战不断而四分五裂。
二次大战后时期(一九四五至一九七八年)
二次大战后,世界明显区分为两种经济体制,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由美国领导的其它国家则采取自由经济。这两大经济集团虽在不少地点毗邻而居,却彼此互不往来。大战结束初期,欧陆各国饱受战火摧残,亚洲对全球经济仍属微不足道,所以美国无疑是世上最强经济体,GDP占全球四七%。美国称雄自由世界之际,日本受惠于美国全心全意助其战后重建、本身工业基础厚实、政府尽心尽力、及最要紧的人民无比勤奋,终于再度坐上亚洲经济重镇的宝座。战后年代,日本充分把握韩、越战期间供应美军各种非军事商品的黄金商机,也加强认识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的消费行为。早期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雨伞、家电、纺织品等等,形成日本产品质量低落的形象,不过很快就由出口导向的日本商社,从失败中学习且持续推行质量提升活动而获得改善。此时西方仍享有绝对技术优势,所以许多著名管理大师如爱德华˙戴明(Edward Deming)和约瑟夫˙朱伦(Joseph Juran),均应日本财团及政府之邀,就满足顾客需要最要紧的因素之一-质量,去指导日本工人与管理阶层。为多数跨国公司所忽视的品管制度,却成为日本公司最有效的差异化工具。随着日本对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出口越来越旺,不少世界级企业开始在日本崛起,并在全球市场上所向无敌。
一九七三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基本上是油藏丰富的阿拉伯国家与缺油的西方世界之间的政治角力,却给了日本进入另一种重要产业的大好机会,此即汽车业。省油的本田汽车一九六○年代晚期就来到美国,当时并未引起太多注意,到这时刻拜油价飞涨之赐,一夕之间变得炙手可热,取代了底特律多年来供应的耗油大车。日本汽车质量一贯,产品可靠,令美国消费者另眼相看,也为日本厂商赢得质量优良的美名,这一点日后在几乎所有制造业均发挥了很大的价值。
与此同时,日本长达三十余年不断的经济成长,使日圆汇率由一九五○年代的三六○日圆兑一美元,升值到一九七○年代末的一二○日圆兑一美元。许多日本财团因此出走海外,在别的低成本亚洲国家设立独资或合资工厂。日本制造基地外移,被看作是亚洲部分地区经济得以摆脱低潮的主要推力之一,当时这些地区既缺资金也无技术以进军国际市场。另一股重要推力来自许多新兴经济体如韩、港、台、新,其政府所采取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南韩及台湾的政府不仅设置加工出口区,也对某些实业家提供贷款,如韩国现代集团和台湾台塑集团,由他们带动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这个阶段亚洲各国政府对个别企业的经营直接介入,一般认为成效相当卓著,因为这些地区不乏优秀的工程师及勤奋的工人,足以应付那个年代对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不算高的要求。稳定的威权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反而是有利的因素。此时电子、纺织和玩具等劳力密集产业成为某些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支柱。而向来被日本投资人视为理想投资标的的东南亚也飞跃成长,只是在技术水平和经济规模上不如新兴工业体。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2节 经济重要性(2)
亚洲经济崛起时期(一九七九至九○年)
经过多数国家三十余年强劲的经济成长,亚洲如今已不止是跨国公司的廉价生产基地。亚洲弥漫着对未来满怀憧憬的气氛。日本仍极力在几乎所有产业抢攻世界第一,包括汽车、资本财、计算机硬件、营建、消费品、金属、电信和金融业。经济荣景看似永不会停歇,亚洲企业和消费者对未来充满着前所未有的乐观。从贸易顺差和国内投资所累积而来的财富,经过乘数效应导致房地产和股价飙涨,连带使银行业受惠,至少账面上如此。到一九八○年代末,不少西方学者尤其是MIT的沃格尔(Vogel)教授,均看好日本是「升起的太阳」,很快就会取代美国变成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日本银行业也在此时达到颠峰,在世界前十大银行便占了九席之多。在日本的阴影之下,几乎每家跨国公司都采取补救措施以赶上日本,包含让全体主管及员工授受TQM训练。
许多经济学家也正式主张,韩、台、新、港是以出口导向产业、政府强力支持、人民辛勤工作及开创精神,带动经济发展摆脱贫穷的最佳典范。南韩大财团开始进攻全球钢铁、电子、造船、化学品等等市场,彷佛不久就会复制甚或超越日本经验。但台湾和新加坡则除了原先对炼油(新加坡)及石化业(台湾)的投资外,又把大量资源投入信息科技相关产业。
东南亚特别是泰、马在这段期间也有可观的成长,主要归功于外来投资强劲、政治情势稳定、基础建设足够,特别是马来西亚。可惜特定国家或城市的高度成长,并未给东南亚一般大众带来更多利益,因为有很多东协国家为国内政治问题所苦。但眼看整个亚太地区都在成长,大家还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未来将是一片美景。
共产中国经过三十年经济隔绝后,于一九七九年做出关键性宣布,将在沿海广东及福建省四个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式的市场经济,以便吸引外资协助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大部分外商并未立即抢搭此一门户开放政策巴士,但华侨尤其是受不了香港、台湾成本高涨的侨商,很快即加入了第一波投资行列,纷纷在与香港交界处或台湾海峡对岸建立外资企业。最早投资中国成功的事例主要发生于出口导向产业。投资内销市场者成功率不高,因为中国民众还没有什么购买力,政府对国内贸易又设下重重限制。即使到一九九○年中国的国民平均GDP仍不到四百美元,照联合国标准,这种所得水平只够支付食衣住行和基本家电。不过自由经济的种子一旦种下,开创精神立刻席卷冒险能获得合理回报的每个地方。基于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身为投资中国重要门户的香港因此受益不少。
亚洲能否成为世界经济成长动力?(一九九○年以降)
正当一九八○年代末傲视全球的亚洲市场逐渐茁壮中,日本泡沫经济却随呆帐日渐浮现、企业纷纷倒闭而开始一泻千里。经济衰退背后同样令人忧心的是,价值过度高估的股市及房市将永远无力偿还借自金融机构的债务。以往大肆扩张时期帮助日本企业晋身全球市场的低廉资金,如今由于长久缺乏调整而变成已开发国家有史以来最可怕的金融梦魇。
日本虽面临整顿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不可能任务,其它亚洲国家却勉力逃过了原有可能危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劫数,使它们在一九九○年代初仍维持一片荣景。中国经过经济严重衰退及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后西方国家的制裁,待邓小平一九九○和九一年高规格南巡,再度肯定市场改革政策不变。蓬勃的经济发展重回中国,外资大量涌入,使其一九九七年名列吸引外资直接投资的第二名。邓小平也钦定极具宏观视野及决心的经济建筑师朱镕基为副总理,负责经济发展,后更晋升为总理。朱镕基主持经济大计的重大成就,包括奠定现代化会计财务架构,改善基础建设以利未来发展,谈判加入WTO以使中国充分融入全球经济。外资投入益发积极,使中国在二○○二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引直接外来资金最多的国家。次年尽管上半年SARS肆虐,外来直接投资更增至五百三十亿美元。自一九九○年代中期迄二○○四年年中,外国对中国的投资总额在五千亿美元以上,主要在制造业。大量外资及贸易顺差势必对中国的经济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傲人的贸易成长数字,至二○○三年底达八千五百一十亿美元,居世界前三名,外资企业是主要的幕后功臣。
另一极具潜力的经济体印度,实验社会主义多年后,前总理维帕义(Atal Bihari Vajpayee)领导的务实政府,决定实行市场导向政策并逐步解除管制,促使更多外资进入,以刺激经济走向永续成长。目前论断新经济政策对一般印度民众的好处虽还太早,但这种政策确实促成了印度现代史上经济成长最强劲的一段时期。利率降低使中产阶级消费者较愿意花钱和借钱,这对整体经济成长产生乘数效应。拜市场经济及与全球接轨之赐,印度人首次得以享受高成长率的好处而不必遭致高利率的惩罚。这种改革政策来得正是时候,因为信息技术全球化使价格极具竞争力的印度软件工程师、科学家,甚至懂英文的人口,可以无限制的进入国际市场。于是印度又成为另一个经济成长的热门地点,只是受基础建设较差所拖累,会比中国的发展速度慢。就算印度历史最久的国大党和共产党在二○○四年五月选后,连手取代了当时执政的人民党(BJP),曾引起国际工商界一阵紧张。但相信印度政府不太可能完全停止大规模的经济改革。新任总理辛哈(Manmohan Singh)一九九○年代曾任财政部长并主张金融改革,他已承诺要继续推动由人民党启动的改革,同时要解救占总人口至少四分之一的乡间广大贫民,以及全国各地占四○%的文盲。
一九九三年IMF正式宣布,亚太地区由于四小龙、东协、中国和印度创下非凡的经济成就,蔚为了不起的「亚洲奇迹」。乐观情绪弥漫上述所有地方,表现出来的是,对新资金和更多制造产能贪得无厌的需求,彷佛亚洲就要赶上已开发世界了。不幸亚洲也逃不过景气荣枯的循环,长期滥用资金于非生产性投资的恶果,终于在一九九七年爆发。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国际投机作手联合打击泰铢,而泰国政府无力维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到九七年中期各国际银行宣布,有二十六家泰国金融机构无法履行还款义务,实质上宣示了第一次极为严重的亚太金融危机已然发生。同样而且更糟糕的呆帐问题,几乎同时出现于南韩、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没有足够外汇存底来支付外债还款,后来在IMF压力之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重整。这几国引发的骨牌效应,使亚洲面临经济发展史上最惨痛的挫败。外债重整代表还不起钱的企业必须马上倒闭,连带造成大量失业。很多非必要的消费产业几乎完全停顿。受打击的国家破产率创下新高。它们咬紧牙关进行IMF所要求的金融和银行改革,偿还IMF提供的紧急贷款,在近二至五年后才恢复正常。首先在两年内还清借款的南韩学到惨痛教训,从此十分小心的维持美元外汇存底在够高的水平:一千至一千五百亿。泰国多亏有多元化经济基础,又是跨国企业针对东协市场设置的生产中心,在总理塔金斯(Thaskins)领导下和勤奋人民的努力下,又恢复了成长。就连印、马、菲也默默进行若干金融改革,缓慢但坚定的赢回人民和外资的信心。
中国和印度则在这段期间继续快速扩张,在网络泡沫化后的停滞期成为举世羡慕的对象。中国升至全球GDP排名第六,预计印度不久也会进入前十大。无数经济学家预测,二十一世纪或许会是全球经济又一个转折点。高盛公司(Goldman Sacks)二○○三年底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甚至预言,BRIC四国的GDP在三十至五十年内会超越美国及欧盟的总和,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不过必须注意的是,如此乐观的预测是根据许多尚有待证明的假设。比方高盛的研究假设BRIC有充裕的天然资源可用,并有能力改善其基础建设和消除日益恶化的所得差距,这样才能产生高盛所预言的成长。高盛这项研究道理不算深奥,却明白突显出东西方经济平衡正在快速移动。企业领导人势必关注亚洲的兴起,从而订下合宜的策略,才能充分把握随亚洲一起成长的好处。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3节 界定亚太地区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定义
在管理学教科书里,亚洲的定义通常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但不含印度、澳纽,理由是文化背景或商业习惯不同。但从商业策略规画的角度看,亚太地区必须纳入这两部分。澳纽除地理上接近亚洲,在跨国企业眼中也是人才的重要来源,因为当地人具有西方管理背景,待遇也比起欧盟或美国人才合理。事实上澳洲人富冒险精神和朴实天性,对跨国公司的亚太管理团队是一大助力。当聘用外籍兵团的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引起跨国公司关切时,来自南半球的管理老手自有其优势。
至于印度,它正逐步消去对外人的设限,强调与亚洲邻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更着眼于打进全球市场。随着印、中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努力前进,这两个世上人口最多的国度和历史世仇必会有更多的竞争与合作。而跨国公司在亚太策略规画中纳入印度,将可对亚太市场的雷同度、竞争强度、和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有更宽广的视野。基于印度人的购买力更接近亚洲而非西方,特别是中国,在做市场分析、选择原料供货商、寻找适当当地产品、订定最佳研发中心标竿、和分享管理经验方面,将印度与亚太各国相提并论有很大的好处。
定义次区域
亚太地区原则上可分为(1)东北亚、(2)东南亚、(3)印度、(4)澳洲纽西兰。有时因市场规模及控股公司旗下关系企业和合资企业业务的复杂性,日本或中国会特别被区分出来成为次区域。
因全球化和IT使用的便利性使国家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界定次区域的重要性跟着降低。企业在建置商业活动组织时,加入次区域管理层级已不再是优先要务。反而首要着重商务,其次着重行政及法务支持,放眼市场并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架构,更合乎企业的需要。理想的亚太管理团队应包含散布亚太各国的重要主管。以IT如此进步,这种虚拟管理团队在许多跨国公司已属常态。所有次区域均应在全球经营团队的管理之下,全球团队是商务和营运活动的主导者,区域及次区域团队则在符合整体的区域执行方案指导下,负责协调和支持全球经营目标。定义次区域主要为了方便,针对特定市场需求订定不同经营计划,以及有系统的追踪经营成效。
除了上述四个次区域,阿拉伯或回教国家则经常由欧盟直接管理,或归类为欧盟下的中东(或近东)次区域。把中东纳或不纳入亚太,对跨国公司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除了石化、国防及营建等特定产业,中东的新商机往往并不多。很多印度贸易公司和若干亚洲公司早已掌握了中东例行的商业需要。中东十分仰赖出口石油和相关基本产品的收入,经济相对并不活络,它缺乏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当人数的中产阶级,而这些都是长期繁荣的必要条件。
人口、GDP、PPP和HDI
亚洲以超过全球半数的人口,在以人数和人口学为标准的评估中必然占有极高的比重。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前十名当中,亚洲就占六国:中国(十三亿)、印度(十亿)、印度尼西亚(二亿四千万)、日本(一亿三千万)、孟加拉国(一亿)、越南(九千万)。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亚太大多数人口仍很贫穷,几乎没有什么购买力。以中国为例,尽管沿海超现代化都市比起西方各大都会毫不逊色,但十三亿人民当中,仍有至少七亿人生活在落后的乡村或极其原始的农业区。这些贫民的平均所得不到两百美元,除拥有电视机等基本家电外,几乎买不起任何现代商品。印度也有众多只能勉强糊口的贫民。因此拟定亚洲经营计划时,务必清楚的界定目标顾客和目标顾客人数多寡。西方国家常用于模拟或约略对照已知和未知市场的桥梁因素法(bridge factor),绝不可用于研究亚太市场。没有确切顾客群为对象的市场研究等于白做。更糟糕的是那会导致整个投资计划陷入灾难。
GDP
亚洲GDP约占全球GDP的二五%,日本最高,中国第二,韩国第四、印度第五(请参考表1-3)。
南韩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符合个人财富标准和全国经济实力,而有资格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国家。能够成为OECD的一员也显示,南韩与西方已开发国家一样是工业强国(全球GDP排名第十二)及消费导向国家。
目前中国和印度是世上GDP成长第一名。但这两国至少需要三十年持续的成长,才能变成真正的经济强国。直到最近中、印的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才成为刺激其国内耐久财像住宅、汽车、消费电子品、个人计算机、珠宝和全家度假等消费的重要因素。
平价购买力
依照平价购买力(PPP)定义,亚洲经济的排名又截然不同,请看表1-3。以当地与生活水平相关的一群产品与服务,包含食衣住行、教育、医疗、家电、计算机等等为准,将其价格转换为美元,由此得出的实际购买力综合指数,即称为平价购买力。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因长期实行自给自足政策,现已拥有自行生产几乎所有工业品及消费品的能力。在经济孤立时期实行的节约配给制度,突显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物资多么缺乏。后来人民币经过一九八三至九四年间对美元数次大幅贬值,其购买力才开始超越名目币值。这使得中国的名目生活费用,含住屋、义务教育、医疗、公共运输、米、食用油和冬季取暖燃料等,比世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低。若以美国经济为基础来做比较,中国的PPP是其GDP的大约五倍。这是到二○○四年中期,中国的水泥消耗量已占全球近四○%、钢二九%、铝二五%、米三三%、行动电话二○%,而其GDP却仅占全球约四%的主因。事实上,若把GDP乘以五,再对照PPP总数,得出占全球比例一六%,就代表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实力。颇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数字比全球第一的美国,占世界PPP二二%,并没有差很多。
印度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同样受惠于PPP高过面值(GDP),在以PPP衡量整体经济规模时可获得额外加分。依PPP的定义,印度经济规模约三兆五千亿美元,占全球九%。这是企业想要达到全球规模就不能放弃印度经济的主因。
日本排名则落至第三,因为日本的生活费用比起做为标准的美国高出太多。相对较低的PPP也代表虽然所得水平高,一般日本人其实买不起昂贵的商品。
研究亚洲经济切不可忽视PPP,尤其GDP与PPP差距显著的中国、日本和印度。PPP值得注意的是,它真正反映出在当地市场环境下,民众购买日常用品的能力,GDP则可换算为美元,列于全球综合财务报告中。有关这个主题第二章会详述。
人文发展指数
亚太区人文发展指数(Humanity Development Index,HDI)的成绩就没有GDP和PPP好,原因是亚洲各国发展经济唯GDP成长率是问。大家过去只以国民平均GDP成长多少以及其它国家增加多少,视为经济成就,以此衡量成败。我们常看到亚洲各政府以GDP为中心的经济计划,经常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政治改革、多元文化及社会安全制度。除澳洲、日本、新加坡和纽西兰,其余亚太国家的HDI得分都不高,这反映大多数亚洲人的生活质量被打了折扣。不过由于大众媒体和现代信息科技发达,已开发和开发中国家更易于互动,使亚洲人对精神层面质量的意识日益高涨。不少亚洲人认为,即使经济发展是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GDP外还有很多努力空间。由注重GDP转向注重PPP的过程也是黄金商机的所在,第二章一并讨论。
商业成长关键地区
从地理观点看,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加上创业风盛、中产阶级快速增加、科技人才素质优、科学基础扎实、劳工勤奋及政府政策务实等等有利条件,未来亚太商业成长潜力最大的非中国与印度莫属。日本则向来是重要的成长地区,只要能提供别出心裁而非大宗产品即可把握其市场潜力。韩国也有某些产业存在着不少商机,如金融和先进科技。至于亚太其它地区,若能进行有系统的彻底研究,同样可以发掘成长的机会。只是亚洲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比欧美更激烈,因为在这里无论高低阶产品市场都有数不清的公司投入其中。有关成长机会请看第三章。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4节 地缘政治课题
规画任何商业策略的第一步一定是调查当地的政治风险。每当企业要决定投资固定资产时,势必先考虑至少十至十五年的外在重大风险。笔者无意针对政治体制各有千秋的亚洲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像澳洲、纽西兰、菲律宾、印度的开放式民主,新加坡、香港的家长式民主,印度尼西亚、台湾、南韩的发展中民主,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的君主立宪式民主,还有中国、越南的改革式共产制度。但认清某些国家的潜在风险十分重要;有些地方在投资人眼中风险很大。我们应该了解,目前在亚太地区政治制度与经济成就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民主政体并不保证经济繁荣,经济发达也不必然是民主的副产品。不过一般都同意,高度发达的经济有赖人民脑力的解放,亦即让人民能够不受官僚体系箝制自由创新。人类迄今的历史经验显示,唯有在进步的民主社会才能孕育高度创新精神。
历史分隔
亚洲长年纷争不断,特别是在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冷战时期,因此说它是世上最动荡的地区之一并不为过。在柏林围墙倒塌和苏联解体后冷战终于结束。但南北韩北纬三十八度线及台湾海峡,仍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分隔。美国以唯一超级强国之姿,一直想要把民主标准强加在中国和北韩身上,彷佛那是国际社会唯一承认的政治体制,而中国或北韩却无意于让外人来决定其政治改革的脚步。因此亚洲最可能演变成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地点即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南北韩人民已有共识总有一天会统一,但台湾对是否与中国统一意见相当分歧。基于赞成统或独的民意仍属少数,维持现状应是保持第一个以华人为主的民主体制的合理选择。当前两岸政治领袖最大的挑战,是负责任的处理如此高爆炸性的课题,使民众不再走向两极化,而把这个地区推至灾难边缘。台湾政治领导人不可或忘他们的历史使命,即让台湾成为经济成就和民主胜利的闪亮明珠。反之,处理不当就会使台湾经济地位边缘化,或使台湾变成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风险区。果真如此,则不论在掌握中国的商机上,台湾居于多有利的地位和拥有多丰富的专长,它仍然很可能在全球策略伙伴的竞赛里败下阵来。
相较之下,亚洲其它地缘政治冲突就没有那么严重。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核子强国在克什米尔的边界冲突,有时好像会高到令投资人却步的地步,其实它们正努力发展经济,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已显著降低。这两国是否会发生毁灭性战事,取决于巴基斯坦政治稳定与否的成分高于印度。印度民主政治成熟,片面挑起战争的机率不大。
就算印巴和两岸发生军事冲突,对中国和印度追求经济发展的雄心应不致产生长期影响。反而战争对规模较小的经济体为害可能更大,复原可能更难。中印原本是宿敌,自从把重心从意识形态逐渐转向经济后,近年来已和解不少。不久前两国政府首长互访,及针对海盗船攻击的联合军事演习,无疑已揭示双方的当急要务为何。
其余亚太地区唯一明显的政治风险,在于印度尼西亚、菲南和一小部分的马来西亚有恐怖活动和恐怖组织存在。恐怖主义的负面形象不但伤害国家吸引外资的能力,也直接影响国内整体经济活动。然而与恐怖主义有关的宿仇不是这一代人所能解决的,尤其在美国铁腕单边的外交政策之下更困难,其对经济的影响将十分深远,也必定是上述各国政府未来的一大挑战。
持续对立与区域合作
在受瞩目的亚太经合会(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之外,重视经济发展的亚洲国家也积极推动次区域合作,包括谈判签署自由贸易协议或优惠关税条约。新加坡二○○三年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条约后,亚洲国家纷纷扩大合作。中国与日本最近与东协达成相互减免关税的协议,朝向自由贸易迈进。印度为防止让中、日抢得竞争先机,也加强与东协特别是泰国的经济合作,经由大幅互减关税来强化在这些国家的地位。
由此可见,亚洲各国及全球主要经济势力在现阶段的经济竞赛中,一定得确保在大风吹之后,自己还能占有一席之地。在区域或次区域合作条约中缺席者久而久之必然成为输家。其中以台湾最具争议性。台湾GDP达二千八百六十亿美元,每年外贸金额更超过三千二百四十亿美元,居全球第二十二大经济体,很难想象它会被排除于亚太重要的合作条约之外。台湾必须尽快找到摆脱经济孤立的解决之道,否则其将来的全球竞争力会受到伤害。
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欧美国家常采用总体经济措施激励经济发展,比如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亚洲许多政府除这两种政策外,也常订定四到六年的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因此经济学宗师亚当.斯密(Adam Smith)曾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管理自由经济和其市场导向的活动,这只手在除澳、纽之外的亚洲国家,总会面临另一个层面的变量。政策操纵经济最严重的后果,便是西方管理理论基础的供需原则遭到扭曲。供应可能取决于特定政府规画人员、著名科学家、实业家和经济学者的判断,并由公家提供资金,以致根据市场需求反应来调节供应的基本原则,或是应用时机或规模不当,或是根本无法适用,最后损失的还是大众利益。至于由政府主导的投资计划,像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动的先进电子材料、台湾政府推动的半导体、韩国政府推动的钢铁与汽车业,虽大获成功,却经常掩盖了政府支持的投资计划,多半白白浪费在非生产领域的事实。当技术专长只限于少数菁英团体,或做投资决策者没有利益回避,看在民众眼里会觉得政府十分腐化。
显然很多亚洲企业的表面下政府占有相当大股份。尽管要计算究竟政府对民营企业掌握着多少所有权并不容易,可是西方背景的企业高阶主管务必牢记,在亚洲,供应不见得是由市场需求所决定。政府在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角色,与日常经济活动和重要商业谈判是不可分割的。
全能政府概念源自于日本、NICS和中国的经济成就,在亚洲多数国家的日常商业活动中随处可见。所以有经验的企业高阶主管在亚洲,必须不断注意顾客、供货商和竞争者的背景。当某个产业政府介入甚深时,西方人习惯的供需原则大半就无法适用。MIT克鲁曼教授(Paul Kruggman)分析得很对,一九九七亚洲金融风暴的主因在于尽管有大量外资涌入,投资报酬率却停滞不前,生产力也日益恶化。那些无力偿还的债务,当初大部分是针对短期营运资金需求而借,后来却流入众多投机性投资中,有些甚至是政府出面借贷或背书的。
透明指数及其意涵
亚洲很多政府习于由一小群特权人士掌管经济,所以在做出重大投资决定前,一定得仔细研究相关国家的政府施政风格。有一群德国社会科学专家及政治学者,采取能见度、效率、正直、政府法规取得难易度、政府招标对外资开放度等等西方标准,发展出一套针对各国政府的系统化评估法,称为透明指数(Transparency Index)。最近的亚洲各国透明指数排行榜见表1-5。
进行这类评估难免有主观成分在内,不过表1-5显现的一般趋势,与长期在亚太工作的企业高阶主管的看法相符。笔者对任一亚洲国家并无特定成见。事实上随便举几个企业治理失败的例子,如难看的美国恩隆(Enron)案与世界通讯(WorldCom,现名MCI)案,均证明贪婪腐化可存在于不分东西方的任何公司内。文化向来不是政府贪污与否的主因;人性普通存在的贪念才是规避制衡的缘由。本书只是提供一些在亚洲毁誉参半的公开数据。有些亚洲政府认为,这又是西方国家仅根据本身以往经验公布的另一份人权报告。有些则比较认真看待并会反省自身缺失。中国则派出许多共党干部,到亚洲贪污程度最低的新加坡和哈佛商学院等西方管理学校,去学习解决与其政治制度相关的诸多问题。企业高阶主管一定得对投资环境具备基本认识。毕竟正确的商业决策得建立在可靠信息和审慎评估上。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5节 财务稳定及风险分析
常见亚洲财务特征
多年来累积的贸易顺差,使亚洲各国在全球外汇存底排行榜上多名列前茅,以二○○四年四月为准,日本七千亿美元居全球首位,中国四千四百亿第二,台湾二千二百八十亿第三,南韩一千六百四十亿第五,香港一千二百四十亿第六,印度一千一百三十亿第七,新加坡一千零三十亿第八。如此厚实的财务基础使这些亚洲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当稳定,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都低,国内投资也源源不绝。
可惜多数亚洲国家一九九○年以前的保守财政政策,渐被赤字预算政策所取代,政府经费或是用于刺激金融风暴过后的经济发展,或是用于在政治更民主化后争取更多选票。而中国的财政稳定问题与其余亚洲国家很不一样。固然全球外来直接投资最多、全球外汇存底次高,让中国的财务地位看起来很健全,但其呆帐问题严重,总数达五千亿美元,相当于未偿债务余额的二○%至二五%。社会安全的养老金负担也面临经费大幅短缺,预计缺口将达三千亿美元。由于中国一般大众缺乏投资管道,政府多年来是靠高家庭储蓄、贸易顺差和外资,挹注问题重重的财务金融部门和社福计划。想要透过对呆帐资产进行重整或折价出售来降低呆帐金额,却时常遭到高风险不动产贷款和浮夸不实的基础建设计划所妨碍,因此中国的财政能否稳定,很大一部分端视政府实行现代化财政和会计制度的步调有多快。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领导下,中国必须积极履行在二○○六年底前,对国际竞争者开放零售、金融和银行等等市场的义务。中国政府还负有照顾失业者和弱势团体的社会重担,这些人估计占中国人口的两成而且多数集中于乡间。这是中国势须平衡经济成长和社会公平,以避免重蹈前苏联覆辙的理由。中国当前的领导人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坚持用宏观调控来冷却偶而过热的经济。中国人代会正首次草拟保障农民和盲流工人权益的法案。在中国把低收入人口,目前指平均所得二百美元者,提升到小康程度五百美元之前,其经济发展会持续受到仔细观察和监督。
经常帐情况
亚太国家大多靠出口导向产业来发展经济,所以贸易盈余通常都不错,在学到九七年金融风暴的教训后尤其如此。由于多数国家的政治人物对保护本身政治利益均不遗余力,因此亚太各国基本的财政弱点,往往来自政府不遵守维持预算平衡的财政纪律。这是民主国家通病,朝野政党只顾争取眼前选票,忽略对下一代选民的责任。各国经常帐情况请看表1-6。
国际收支经常帐余额之所以重要,在于一国偿还外债及为将来大规模建设计划借款的能力,与它密切相关。若经常帐余额不足以支应其还款义务,那暴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很高。唯一例外的是美国,它靠大量流入的外资来弥补巨大经常帐赤字,在二○○四年年中,每天约有二十亿美元进入美国。亚洲各国既然是美国最大债权国,美亚某种程度便形成了难以打破的特殊政治关系。以中国为例,据摩根史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指出,中国是美国国库券主要购买者之一,过去八年又使美国消费者节省开支达六千亿美元之多。美中如此复杂的经济互赖关系,使两国风波时起并可能撼动全世界的政治关系,多少得以稳定下来。
政府财政及货币政策
亚洲各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仰赖美国的程度多于仰赖欧洲,其货币政策通常也密切追随美国联准会(Federal Reserve Board)。联准会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例行性新闻宣布,变成了决定全球包括亚洲利率调整步调的第一重要事件。
货币政策另一要素即外汇汇率,亚洲多数国家除澳纽外,汇率均以钉住美元为主。紧钉美元政策使大多数亚洲国家为出口商品订价时较有迹可寻。但因长期延宕依市场需求调整币值,紧钉美元政策也易形成,当累积外汇存底远超出正常投资与贸易的外币资金需求时,会产生泡沫经济。日、港、新、台、中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因政府严苛的货币政策,导致来自各方的热钱把不动产市场、股市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抬高到离谱的程度,使大部分消费者深受经济成功之害。比起西方相同所得水平的经济体,上述各国并未充分享受到大量外汇存底的好处,经济成长亦未反映在一般大众的生活质量上。
各国竞争力
国际企业在做重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前,标的国的地缘政治风险及财政风险是两项基本考虑。同样重要的是须衡量各国竞争力长短,更恰当的说应是衡量每个济经实体的竞争力,因为自由贸易与信息科技已使国界日势模糊。IMD二○○四世界竞争力年鉴指出,有九个地区性经济体具备独特的全球竞争特点,包括德国巴伐利亚(Bavaria)、印度马哈拉希(Maharashtra)及中国浙江。为进行完整的比较,IMD把竞争力分为四类:经济表现(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物价),政府效率(公共财务、财政政策、体制架构、商业立法、社会架构),商业效率(生产力、劳动市场、金融业、管理措施、态度与价值观),相关建设(基础建设、科技基础建设、医疗、环境、教育),并给予数值评等。
IMD二○○四世界竞争力年鉴调查了六十个国家与地区性经济体,结果发现亚太各国有令人鼓舞的进展。十分重视策略的新加坡不出所料排名全球第二、亚太第一。澳洲因基础建设、经济表现及政府效率得分高,全球排名第四。台湾以世界级创投和技术创新温床,即使有与中国爆发政治冲突的潜在危险,基础建设与政府财政也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排名第十二。马来西亚也很难得排到第十六名,主因是基础建设完备,政治透明度提高。日本第二十三名,只比中国前一名,原因在于政治改革步调太慢,及经济景气始终未能持续性复苏。第二十四名的中国,经济成长依然令人刮目相看,但政府效率同样有待提升。印度落后中国十名,排第三十四,理由为基础建设和社会架构欠佳。南韩由于问题很多,诸如劳工抗争频仍、国内投资不振及国会对立,也只到第三十五名。印度尼西亚有可能是下一个亚洲商业成长的明日之星,目前排名五十八,几乎等于垫底,因为它在四个类别进步都不够多。可惜的是这份报告内没有越南和孟加拉国的资料。
IMD也对这六十个经济体做了投资信用评等全球排名。像澳洲、日本、新加坡、纽西兰等得分虽高,但没有一个亚太国家进入前十名。显然亚太各国还需投入更多资源,改进财务信用通报制度,并加入全球信用通报数据库。中国自前总理朱镕基开始推动相关计划后,投资信用已有长足进步,足证建立可靠的基础软件建设,对维持经济成长于不坠极为重要。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6节 个案研究:奇异对海尔(1)
以奇异二○○三年超高的业绩一千三百四十亿美元,中国海尔才九十五亿美元,这种个案研究似乎太不成比例。不过从海尔每两三年成长一倍的模式看来,在八到十年内其营收即可达五百亿美元,而奇异的事业组合经常增增减减,营收极可能维持在一千五百亿至二千亿美元之间。这样比较看似大胆突兀,然而中国创业家过去二十年来的成就绝对不容忽视。举海尔董事长兼执行长张瑞敏为例。海尔公司前身是共产主义下典型的集体企业──一家遵循中央计划经济指导制造产品的普通工厂。当时是由政府决定人民需要什么,以及人民透过配给能得到什么,工厂不必在乎市场需求或顾客喜好。但厂长张瑞敏在沿海以啤酒著称的青岛市,抓住第一波市场改革契机,把僵化的工厂脱胎换骨为活泼进取的事业。他在工厂管理委员会与散漫的工人面前,大胆做出捣毁劣质电冰箱的举动,之后便展开大刀阔斧的行动,着手改善中国产品质量欠佳的形象,并经由与一家德国公司设立合资企业,取得不少西方技术。这样一位不凡的领导人所带动的学习过程,很类似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一九八○年代末接掌奇异公司时实行的作法。威尔许有鉴于来自日本的竞争,对历史悠久的奇异集团的存续造成很大阴影,于是决心把公司带往与过去一百五十年成功之道相异的方向。
两人都从明确的愿景出发,矢志把公司改头换面,否则就要面临惨遭淘汰的命运。奇异由以制造业为主的集团,十分成功的转型为以价值为基础的多角化经营大企业,那段过程足堪做为西式管理学院的教材,但这非本书重点。本书要强调的是海尔的企图心、积极进取的经营计划和努力追求优良作业方式。在奇异也经营的白色家电业,海尔不但稳坐中国第一,在每一季季报里,它与国际领先厂商惠而浦的差距也持续拉近。二○○三年海尔抢下美国五成小型电冰箱市场、六成冰筒市场,登上全球排名第五。二○○四年中期,它更超越奇异公司成为全球第四大白色家电生产者。如此了不起的成就不单因为其成本比别的国际厂商低。海尔最擅长的,其实正是西方公司想经营亚洲市场时最根本的弱点,即能够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提供优质服务。海尔的标准作法是,维修人员准时到顾客家中免费安装家电,过两、三天后再打电话做真正的售后服务。顾客若有怨言或问题,公司会立刻安排后续服务,由另一组人员彻底加以解决而且同样免费。唯有等顾客对产品完全满意时安装才算完成。如此着重服务的销售法,是在中国或亚洲做生意的西方厂商很难匹敌的。海尔由此建立了白色家电业服务最好的形象。它运用与其它电子业和电力业的合作综效,正迅速扩张其版图,不止只制造家电。从客服人员获得的大量顾客反应里,海尔得以大幅改进其产品质量。该公司又推出专为农村家庭设计的洗涤器等等创新产品,帮助农民有效清洗蔬菜和为农产品脱水。
除领先中国家电市场外,海尔现在也向海外发展,设置了二十二个域外制造中心,其中之一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该公司在美国的营销策略,极类似本田汽车一九七○年代初,用以吸引无经济能力者首购汽车的作法。大学刚毕业、刚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购买第一辆车所培养的忠诚度,将来可延伸至更高阶产品。今天海尔在美国被视为入门家电供货商第一品牌,主要顾客是大学宿舍和出租公寓房客。等他们日后成家要大肆采购时,海尔因质量可靠、服务好、价格低,很有机会成为首选。海尔在每个生产基地均配置设计小组,针对标的市场设计差异化产品,所以市占率增加的机率很高。目前其研发经费为总营收四%,即使就国际家电业标准而言也算很可观的。由于采取顾客导向成长策略,所以海尔特别为中东国家设计了专用冷气机,首重最大冷却效果和在恶劣环境下经久耐用。海尔在美国市场的工程师则特别设计出一种冰箱,不但符合宿舍空间需求,还附有折迭式计算机桌等针对大学生的额外功能。至于日本消费者,海尔会加倍重视更安静、更小巧的机型,以方便放进日本一般住宅狭小的空间里。海尔也是少数在印度建立研发中心和工厂的亚洲企业,对这重要的新兴市场商机该公司不会放过。
海尔成功的把典型社会主义企业转型为现代化国际集团,由于这史无前例的成就,该公司重建市场链的商业模式,即重塑企业组织及其功能以满足顾客需要,如今已是许多西方管理学院的热门讨论主题。海尔模式基本上是为组织内每个员工设定财务责任。像公司要求研发人员的创新必须值回票价,所以会持续追踪由他们开发的产品所带来的营收,再对照包括研发费用在内的总成本,直到成本完全回收并有盈余为止。同理生产部经理也须追踪销售业绩,并对照总成本,以便做出审慎且能够响应顾客需求的商业决策。
奇异则已不再自视为制造商,当然会更着重于高阶家电,特别是用摇控与人工智能整合多种电子家电这一部分。奇异也会提供分销商金融服务或资本贷款,以求充分发挥其实力。该公司无疑仍将是世上最受羡慕的企业之一,因为它有出色的管理团队,绝佳的事业组合,使它得以受惠于全球经济循环的各个阶段和广泛的地理区域。不过电子家电部分占奇异事业的比例,会随原本属于量产的产业持续转至专业化产业而下降。奇异及其它跨国企业需要注意的是,海尔正快速扩张至五花八门的领域,如金融服务、制药、旅馆、餐厅、和其它产业。我们从商业发展史的经验知道,大规模多角化经营可使十分成功的公司,要不就是变成勇猛无比的巨人,要不就是变成绝迹的恐龙。
表1-1
全球重大政治、经济、贸易事件及发明
3500BC:文明开始在波斯、埃及、中国发源
2781BC:埃及发明阳历
2300BC:印度文明进入灿烂期
841BC:中国开始有信史
776BC: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551BC:孔子诞生
509BC:罗马成立共和
104BC:中国发明阴历
4BC:耶稣诞生
AD105:中国发明纸
AD399:佛教自印度传至中国
AD610:穆罕默德宣扬回教
AD1038:中国发明印刷术
AD1275:马可孛罗游中国
AD1421:郑和下西洋
AD149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AD1557:葡萄牙侵略澳门,开启帝国主义
AD1600: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
AD1624:英国制定专利法
AD1689:英王威廉三世宣告权利法案
AD1697:俄罗斯推行现代化政策
AD1769: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AD1776:美国成为独立国家
AD1776: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
AD1792:法国推翻专制建立共和
AD1840: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中国
AD1850:奔驰(Mercedes Benz)发明第一辆汽车
AD1858:英国正式统治印度
AD1868:日本明治维新
AD1895:日本击败中国并占领台湾
AD1905: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
AD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AD1917:俄国共产革命
AD1919:日本并吞韩国
AD1929:美国经济大恐慌殃及全球经济
AD1933:希特勒取得德国政权
AD1937:日本侵略中国,二次大战爆发
AD1941: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大战
AD1945:二次大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超强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7节 个案研究:奇异对海尔(2)
AD1950:韩战
AD1953:越战
AD1957:苏联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
AD1958:柯比发明单石微芯片
AD1969:两名美国航天员登陆月球
AD1973:石油输出国组织抵制西方:第一次石油危机
AD1979:中国开始对社会主义经济进行市场改革
AD1982:贾布斯推出个人计算机
AD1989:柏林围墙倒塌,苏联解体
AD1993:盖兹因开发软件成为史上最富有者,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AD1995:管理全球贸易的WTO成立
AD1997:京都议定书承认「温室效应」
AD2000:恐怖份子攻击纽约世贸中心
AD2003:丰田混合引擎车受市场欢迎
表1-2
亚太各国全球GDP排名
2003年
国家/地区 GDP
排名 国民平均GDP 排名 GDP成长率 排名
(十亿美元) (美元)
(%)
日本
中国
印度
大韩民国
澳洲
台湾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纽西兰
孟加拉国
越南
柬埔寨
寮国
文莱
缅甸
表1-3
亚洲四个次区域重要国家的GDP、PPP及人口数与排名,并特别强调中、日、印、韩
国家/地区 GDP排名
PPP 排名 人口
排名
(十亿美元) (美元) (百万)
日本
中国
印度
大韩民国
澳洲
台湾
印度尼西亚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菲律宾
纽西兰
孟加拉国
越南
柬埔寨
寮国
文莱
缅甸
第一部分 从策略观点看亚太地区第8节 个案研究:奇异对海尔(3)
表1-4
亚洲各国HDI得分及排名

  0/4  下一頁 txt下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