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摘要:通過分析後脫貧時代推進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分析當前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阻礙,探討後脫貧時代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路徑,以期深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
關鍵詞:後脫貧時代;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
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生態產業穩步推進,助力鄉村脫貧和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極大改善了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後脫貧時代,推動農業生態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探索後脫貧時代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發展之路迫在眉睫。
一、後脫貧時代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後脫貧時代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鞏固脫貧攻堅有效成果。2020年10月,黨的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並對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主要幫扶政策基本不變。202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出台,指出「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在精準扶貧脫貧過程中,農業生態產業助力脫貧,成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之一。農業生態產業的良性發展,一方面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降低了農業生產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另一方面帶動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村生活環境優化,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和生態農產品也讓農民的經濟收入明顯提升。因此,後脫貧時代,推進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途徑。
(二)助力鄉村振興
繼黨的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這是對新發展階段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的總體部署,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明方向。《意見》強調「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推進農業生態產業良性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更是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證明,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品質優良的農產品、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蓬勃發展的鄉村第三產業、穩步上升的農村居民收入。總的來說,農業生態產業能夠兼顧並融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在落實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可或缺,將有力有效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步伐。
(三)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報告中,明確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征途上,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重要的一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較大發展,但仍在生態環境、資源利用、生產經營、農產品供給等方面存在突出問題,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農產品質量的需求。推進農村生態產業良性發展能夠有效緩解和破除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環境遇到的困境,能夠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並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聯動,促進農村農產品精細加工、深加工發展,促進農村生態旅遊、休閒旅遊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城鄉一體化,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二、當前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障礙
(一)農業生態產業技術問題偏多
我國農業生態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起步晚,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相關技術領域存在較多難題。首先,一些地方相關部門對所在地農業生態資源實際情況及各區域農業生態產業分布把握不夠,搞不清楚哪些區域適合發展、哪些區域不合適發展,當地農業生態產業需要什麼樣的農業生態技術支持或者是需要哪種程度的農業生態技術支持。由於對農業生態產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農業生態產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其次,多數地區的農業生態產業技術中,最基礎的農業資源再利用加工技術等應用與推廣不夠深入,部分地區仍以使用普通農用物資為主,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生態產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再次,由於農業生態產業技術應用不夠廣泛、推廣力度不足,尚未形成統一的規範標準,容易導致農業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應用與推廣過程中出現一些不正確的操作,影響農業生態產業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第四,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對農業生態產業技術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專業研發平台缺少、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缺失的現象。以上各種現象說明,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產業技術問題依然存在並影響到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分析原因並破解現有難題,推動農業生態產業技術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二)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資金不足
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和人才,更離不開資金支持。農業生態產業前期投入較大,見效較慢,雖然收益會普遍增加並保持穩定上升態勢,但仍需一定的發展過程,而在發展過程中離不開持續性的資金支持。目前來看,我國多數地區農業生態產業普遍存在資金回流緩慢、後續投入不足的困境。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部分農業生態產業的資金支持來源於地方政府,但政府支持的資金有限,選擇的扶持項目也有限,無法保證所有農業生態產業的投入資金和後續資金供給,不能完全保障農業生態產業項目的可持續推進,後脫貧時代的農業生態產業依然面臨嚴峻的資金供給不足難題。二是部分農業生態產業的經營者自身實力不強,多是專業合作社或農民個體,能夠投入和調動的資金遠不能滿足農業生態產業發展需求,致使當前存在生產投入少、經營規模不大、經營模式過於單一、市場開發力度小等問題。綜合而言,當前農業生態產業普遍存在成本回收較慢,後續發展資金極易短缺的窘境。三是農業生態產業發展缺少引入社會資金進入的平台,絕大多數地區農業生態產業的資金除了來自地方政府的支持外,還有來自返鄉創業人員、農民及合作社的自籌資金,缺少社會資金的投入。因此,應打造引入機制吸引大中型農業企業或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中,實現農業生態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加快技術的應用與推廣,農民的收益也會更快見效。
(三)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較少
農業生態產業的發展事關農業農村現代化,事關鄉村振興建設。保障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相關的一系列政策法規,為農業生態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目前來看,近年來部分地方政府先後下發了相關文件,鼓勵引導和推進當地發展農業生態產業,例如省級下發的相關文件有《浙江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行動方案》《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動全省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這是從促進全省農業生態產業發展現狀著眼未來,推動省內農業生態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有些地市也出台了發展農業生態產業相關政策規定,例如《新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推動新鄉市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的意見》《衢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意見》,這是從全市農業生態產業發展現狀入手展望未來,謀劃全市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藍圖;《杭州市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則更細化農業生態產業布局,具體到畜牧業的發展規劃。近年來,部分省市根據國家農業生態產業發展布局及趨勢,逐步著手謀劃布局,先後推出一些農業生態產業相關的政策法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態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但綜合來看,各地有關農業生態產業的政策法規仍然不成體系,並且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連貫性,對農業生態產業的指導性意義有限。由此可見,打造配套的適應當地農業生態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勢在必行。
三、後脫貧時代農業生態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推動農業生態產業技術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農業生態產業發展必須要不斷進行農業生態產業技術創新。後脫貧時代,農業生態產業的技術創新要堅持因地制宜、應時而為的原則。第一,要組成專業的調研隊伍針對各地不同的農業生態產業類型和特點進行分類,對迫切需要且廣泛需要的技術創新要放在第一位,研究針對性強的農業生態產業新技術,也可根據本地農業生態產業創新發展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引入先進農業生態產業技術理念進行創新。第二,要對基礎性的農業生態產業技術不斷進行創新,尤其是要堅持對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等創新,提高農業生態產業效能,降低生產成本,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第三,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根據各地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趨勢,出台農業生態產業評價指標並進行監督管理,以確保農業生態產業始終堅守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第四,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打造農業生態產業技術服務平台,定期開展技術交流服務,為農業生態產業提供創新和普及的路徑。
(二)加大農業生態產業資金供給
農業生態產業發展是長期的過程,其成效也是長久造福後代的。在農業生態產業發展初期,資金的扶持必不可少。第一,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在現有農業生態產業支持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和分類幫扶措施,避免同類型農業生態產業重複性幫扶,首選推廣性強的農業生態產業進行扶持,並且要加強對扶持資金的監管,確保專款專用,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第二,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可嘗試設置農業生態產業基金,鼓勵和引導農產品企業和社會閒散資金投入到農業生態產業領域,擴大資金來源,擴充資金規模,推動農業生態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定期舉辦地方特色農業生態產品銷售會、交易會等展會,打通生態農產品銷售渠道,打開當地生態農產品走出地方、走遍全國、走向世界的大門,讓生態農業產業的資金快速回流,提高農業生態產業的資金供給。當然,合作社和農民個體還要運用新型網絡銷售模式,讓生態農產品為更多的消費者熟知,讓農業生態產業走上特色發展、質量發展、品牌發展之路。
(三)著力打造農業生態產業新業態
農業生態產業發展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給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動力。但在農業生態產業快速發展的初期階段,一定程度上存在著重複性高、模仿性強的問題,長此以往難以為繼,不利於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扭轉和破解發展初期難題,必須在現有基礎上結合本土實際著力打造農業生態產業新業態。第一,以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為指導,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和保護的前提下,依託地方山水自然風光、田園風光開拓和優化鄉村生態旅遊,包括休閒觀光游、農耕文化游、養老度假游,還可以根據當地特色生態農產品舉辦農業生態文化節,把農業生態產業與文化產業、旅遊產業緊密結合起來,打造新業態。第二,以現有的農業生態產品標準為基本依據,嚴格管控農業生態產品品質,設定農業生態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做好農業生態產品的認證管理工作並進行定期監督,打造出有品質有標準的農業生態產業新業態。第三,以農業生態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為主,加大政策性扶持,尤其是在樹立品牌意識,打造特色農業生態產品,在擴大品牌知名度上給予幫扶,以本地為主逐漸擴大影響到省市再到全國乃至世界,品質和品牌都有保障,才能促進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推進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建設
後脫貧時代,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建設應愈發完善。針對存在的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不完整、不系統、不連貫的問題,應加快定製和實施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為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首先,要注重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制定的完整性。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法規之前要進行充分調研論證,確保儘可能覆蓋當地農業生態產業的各方面各層次各領域,要具有統領全局、指導全局的大局觀。其次,要注重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制定的系統性。在制定政策法規時,從資金投入、品種選擇、經營方式、銷售模式等各個環節和流程入手,保證政策法規的系統性。最後,要注重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的連貫性。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法規時,要在已有相關政策法規的基礎上逐步完善,而不是推倒重來,更不是照搬照抄。根據當地農業生態產業發展情況,結合市場需求變化,定期調整政策法規,保持其連貫性。在落實農業生態產業政策法規時,要逐步推進、完整落實,而不是斷章取義,確定好政策方向和法規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生態產業持續發展。此外,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還應適應農業生態產業發展趨勢,鼓勵合作社和農戶個體學習相關政策法規,定期舉辦講座或宣傳活動,整體提升農業生態產業經營者的專業素養,為農業生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姬翠梅.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政策基礎與制度展望[J].農業經濟,2021(05):15-16.
[2]王金勝,王楓.「雙循環」視角下我國推進鄉村振興的邏輯路徑與對策研究[J].鄉村論叢,2021(02):35-44.
[3]李星林,羅胤晨,文傳浩.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推進理路及實現路徑[J].改革與戰略,2020,36(02):95-104.
[4]敬艷麗.中原經濟區背景下的河南省產業生態化發展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16):46-47.
[5]高尚賓,徐志宇,靳拓,魏莉麗,居學海,習斌,薛穎昊.鄉村振興視角下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19,27(02):163-168.
[6]江澤林.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生態與生態產業[J].中國經貿導刊,2018(09):23-24.

作者:趙俊亞 單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