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東亞自由貿易區:模式與趨勢.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區域 經濟 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 發展 的一個重要趨勢,而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卻相對滯後。其原因何在,模式與趨勢如何?結論是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模式有:三個「10+1」合一;東北亞自由貿易區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合二為一。其趨勢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正在向自由貿易區方向發展。
  關鍵詞:東亞地區;自由貿易;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目前 已經向世貿組織報告的區域貿易安排已達293個。其中,在關貿總協定近50年歷程中,共有124個自由貿易區(FTA);而1995年WTO成立後,新建立的自由貿易區就達169個。作為世界三大經濟重心之一的東亞地區,其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勢頭如何,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的可行性,以及東亞自由貿易區未來應選擇何種發展途徑?本文擬就這些 問題 進行探討。
  
  一、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正向自由貿易區方向發展
  
  目前,東亞制度性區域經濟合作正向著 金融 貨幣合作與自由貿易區建設兩個方向展開。現實地看,東亞國家已經或者計劃簽訂的貿易協議大部分是自由貿易區協議。如 中國 已經與東協達成協議,計劃在2010年之前與東協發達成員國建立自由貿易區;到2015年之前與東協不發達成員國也建立自由貿易區。日韓同東協關於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也在進行中。韓國與日本的協定也已經在討論中,並且雙方同意於2005年底完成協議。另外,還有區內的其他一些國家或地區也逐漸加入到雙邊或者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區協定中(見下表)。相比之下,在整個東亞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的速度卻是遲緩的,這主要是由於東亞各國之間在經濟、 政治 、制度、文化等各個方面存在較大差異, 影響 因素太多。因此,一般認為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不可能一步到位,應循序漸進。
  
  
  二、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 分析
  
  1.經濟全球化以及應對來自其他區域集團的壓力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外在動力。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直接後果之一是區域經濟合作的迅速興起。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地區經濟集團已成為一大趨勢,尤其是自由貿易區已蔚然成風,不僅被稱為世界經濟三大板塊的西歐、北美建立了自己的區域經濟集團,拉美洲也在大搞自由貿易區,東亞卻遲遲未能建立這樣的組織,這使東亞在世界經濟格局中沒有一個有形的實際載體而缺乏實在感。隨著歐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北美自由區向美洲自由貿易區擴展,世界範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這對於大多數實行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大量出口ICT產品依賴世界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的東亞地區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壓力。東亞地區迫切需要建立起自由貿易區,增強其整體實力來與迅猛發展的歐美特別是美洲區域經濟集團相抗衡。
  2.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和APEC、WTO在推進貿易自由化方面受挫促使了內在需求的提升。1997年,從泰國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於當時正處於巔峰時期的東亞地區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危機迅速波及其他東亞國家,給東亞各國和地區帶來巨大的損失,日本更是從那次危機後,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至今經濟仍不見起色。而由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APEC,所奉行的是開放的區域主義,所達成的任何協議對於成員國沒有約束性,加之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成員之間在貿易自由化速度、範圍上存在分歧,已開發國家成員之間在農產品市場開放等因素上造成的差異,都使得APEC在推動貿易自由化方面困難重重,至今效果仍不顯著。
  WTO雖長期致力於推進全球性自由貿易的發展,但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千差萬別,有著各自利益的一百幾十個國家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顯然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1992年12月舉行的「千年回合」WTO西雅圖部長級會議的失敗,多哈會議上各國仍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以及WTO中仍是少數已開發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局面,使得新一輪的多邊貿易談判仍是一場十分艱難的磋商。
  3.東亞自身發展需要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根本內因。東亞地區經濟相互依存在加深,過去對區域外經濟過度依賴的經濟增長模式在改變。有數據表明,東亞各國和地區對區內其他成員的貿易依賴度均已超過對美國的貿易依賴度,達到總貿易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時各成員間已出現越來越多的產業內貿易。區內貿易的不斷加深,使各成員在建立自由貿易區方面的共識不斷增強,甚至對建立自由貿易區一向謹慎的中國和對東亞地區不甚重視的日本一改過去的態度,轉而積極參與支持建立自由貿易區。東亞成員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關稅水平均處於較低水平,韓國、東協的一些成員國關稅水平低於10%,中國總體關稅水平也從過去35%下降到目前13%左右,日本關稅更是不到5%,這都為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創造了條件。
  4.從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現狀來看,建立自由貿易區已具備了較好的實踐基礎。首先,近年來在東亞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的共同努力下,東亞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在實現貿易以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自由化方面已取得一些進展,並呈現良好態勢,表現在東亞區域內的投資和貿易不斷發展,區域內經濟的相互依存度不斷增強以及東亞各國經濟合作領域的不斷深入等方面,東協、中日韓「10+3」合作機制有了很大發展,為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統計,1980年東亞各國間貿易占其貿易總額的比重只有25%,1992年上升到45%,2000年躍升為60%。東亞區域內的投資也有大幅度增長,從1990年起,東亞區域內各國之間的相互投資已超過境外對該地區的投資1996年東協七國及日韓港台地區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占當年中國協議利用外資總額的75.5%。另一方面,東亞區域內產業分工逐漸向水平加垂直的復合型產業分工轉變,產業內貿易不斷增長。1990—1998年,東亞地區中間產品,如部件和原料貿易額的增長速度超過了製成品貿易,域內製成品貿易額總體上升了92%,這同時意味著東亞產業結合程度也在不斷加深。其次,為推動本國及地區經濟發展,東亞各國開展經濟合作實踐的程度不斷加深,各種次區域、小區域經濟貿易合作發展迅速,加強了區域內外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探討,並簽訂了一些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東協不僅自身邁出了自由貿易區的步伐,而且也成了整個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在1995年東協曼谷首腦會議上,東協首先提出與中日韓三國舉行會晤的設想。東協成員國還單獨與東協以外國家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如泰國已開始探討與中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之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此外,東協還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積極推動更廣泛的地區合作。再次,東協、中日韓「10+3」合作機制有了很大發展。在當前「10+3」框架下,東亞國家的經濟部長、財政部長、央行行長定期舉行會晤,以經濟合作為重點,金融合作為先導,推動各個領域合作的全面展開。1999年,馬尼拉會議發表了《東亞合作聯合聲明》,進一步確定了經濟、 社會 、政治和安全等8個重點合作領域,同年又成立了東亞展望小組。2001年汶萊會議上,各國領導人一致認為東亞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2000年5月,在泰國清邁舉行的財長會議上,各方締結了有關維持金融穩定的「清邁協定」,創設了當出現流動性危機或金融危機出現阻止投機風波的基金,標誌著東亞合作邁出了重要一步,整個世界開始向三大板塊格局轉變。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