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騰越文化與騰衝地理環境的關係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古老而神秘的南方絲綢之路,跨越崇山峻岭迤邐而來,從這裡向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廣闊地域延伸。 歷史 文化名城騰衝,是這條古道通往國外的邊境口岸,是西南內陸最先對外開放的地區。幾千年來的商貿、文化交流,使這個「極邊第一城」成為西南第一通商口岸,成為翡翠集散中心,成為雲南工商業的發祥地之一,成為雲南第一僑鄉。中原文化、外來文化與當地民族民間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騰越文化,使騰衝以「 文獻 名邦」著稱於世。 古道悠悠,串起無數流光溢彩的名城勝跡。人文景觀與 自然 景觀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本文試對騰越文化與當地地理環境的關係做一定的分析,以期對騰越文化的 科學 開發和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騰越文化 地理環境 關係
文:寸玉洪 彭安菊
一、中關鍵詞語的界定:
騰衝地理環境:是指「生物特別是騰衝人民賴以生存和 發展 的地球表層」,「騰衝地理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 經濟 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這三種地理環境之間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相互重疊、相互聯繫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騰越文化:是指騰衝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
二:騰衝概況
騰衝歷史悠久,西漢時稱滇越,東漢屬永昌郡。隋唐置羈縻州,南詔置(車文)化府,後改藤充府,元憲宗三年(1253)設騰衝府。後幾經更名,於民國2年(1913)改為騰衝縣。民國31年(1942)5月,騰衝被日軍侵占,1944年9月14日騰衝光復。
歷史上,騰衝是西南「絲綢之路」的樞紐,著名的「博南古道」就是從現在的四川成都經雲南昆明、大理、保山,通過騰衝口岸轉向緬甸的密支那、印度的華氏城(今巴特那)、巴基斯坦的咀義始羅(今拉瓦爾第)和阿富汗的布爾,進而通向前蘇聯的塔什乾的一條繁榮興旺的通道。1945年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就是在這條古絲綢道上擴建修通,車輛直通到印度的加爾各答,使騰衝成為通往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重要口岸。自西漢以來,騰衝就成了工商雲集的地方和重要的通商口岸。1890年清政府同緬甸簽訂了《滇緬商務條約》,1899年英國在騰衝設立領事館,1902年清政府在騰衝設立騰越海關。到清末和民國初年,騰衝商貿進入旺盛時期,商賈雲集,貿易繁榮,湧現出一大批以騰衝口岸為依託的跨國商行和內陸各地分公司。以1930年為例,當時的進出口總值就達400~600萬兩關平銀,進口商品約200種,出口商品約80種,年進出口商品為8~9萬馱,使騰衝成為各種物資的集散地和原料加工及輕工產品生產地。同時,商貿的發展也促進了騰衝民族 工業 的發展,1930年辦起了「名揚煙草公司」之後,又相繼辦起了織布廠、火柴廠、製革廠、印刷廠、發電廠、電池廠、肥皂廠等。在 中國 歷史上,騰衝還首開翡翠加工先河,眾多的玉器加工作坊,眾多的玉匠及精細的玉器,使騰衝成了東南亞著名的珠寶玉器集散地。1939年全縣人口就超過30萬人,「昔日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資來」的說法就是騰衝當時繁榮景象的真實寫照。此外,在長期的貿易活動中,大批騰衝人到海外經商,僑居世界各地,使騰衝與世界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商貿關係日益密切,不斷擴大。
騰衝位於雲南省西部邊緣,其地理坐標為東經98°05′—98°46′,北緯24°38′—25°52′,距省會昆明760千米,與緬甸山水相連,距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217千米,國境線長148.075千米。縣境內東西寬69千米,南北長137千米,總面積5845平方千米,有耕地面積137.78萬畝。全縣有21(2001年前為22)個鄉鎮,224個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2730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總人口60.8萬人,有漢、白、哈尼、壯、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納西、景頗、瑤、藏、布郎、阿昌、怒、普米、德昂、獨龍、蒙古、基諾、水、滿、布依等23個民族。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4%。騰衝縣在四周少數民族聚居地中,是唯一以漢族為主體的縣。1984年,騰衝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和省級對外開放口岸;2000年,騰衝猴橋口岸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一類口岸。騰衝是雲南省的著名僑鄉,在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16萬餘人,分布在緬甸、泰國、新加坡、日本、加拿大、 台灣 、香港等23個國家和地區。
騰衝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最高海拔3780米,最低海拔930米,縣城海拔1640米,年平均氣溫14.8℃,最高氣溫30.5℃,最低氣溫―4.2℃,年降雨量1470毫米,適宜發展糧食生產和種植多種經濟作物。騰衝資源豐富。境內森林面積393萬畝,覆蓋率為46.9%,活立木儲量3613.7萬立方米,年生長量115.7萬立方米,居全國縣級首位。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2000多種植物和珍稀動物,世界著名大樹杜鵑花王和部分名貴藥材就生長在這裡。來鳳公園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3年,騰衝被國家林業部列為全國6個「資源林政管理示範縣」之一。礦產資源豐富,品位較高,金屬礦有鐵、錫、鈾、鉛、鋅、鎢、錳、銅、銀、金等;非金屬礦有硅藻土、矽灰石、高嶺土等。鐵礦儲量為6500萬噸,屬低硫磷高品位優質礦床,平均品位為58%;硅藻土儲量為4.7億噸,約占全國國已探明儲量的1/3;矽灰石儲量超億噸,屬國內特大型優質礦產;天然礦泉水遍布全縣各地。水利資源主要有龍川江、檳榔江、大盈江3大水系,水能蘊藏100多萬千瓦,可開發水電50多萬千瓦。
騰衝是我國大陸罕見的火山、地熱並存地區,全縣境內有高溫沸泉、噴泉、氣泉、冒氣地面達80多處,溫度在90℃以上的有10多處,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排列有序的火山錐60餘座,有馳名中外的地熱奇觀──「熱海熱田」。經國務院批准,騰衝火山、地熱已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熱海景區開發為主的 旅遊 業已初具規模,省級旅遊渡假區的各項建設正日趨完善。保存完整的國殤墓園(騰衝滇西抗日戰爭紀念館)和艾思奇故居是省級愛國主義 教育 基地,還有享譽東南亞的雲峰寺等一大批人文景觀。騰衝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地緣和人緣優勢決定了騰衝口岸的特殊性和較強的外圍輻射力。
三、騰越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騰衝的文化資源優勢主要根源於其獨特的生存環境和社會歷史這兩個方面。處於高黎貢山之西的騰衝,是西南極邊之地,正當滇西與境外聯結的古今通道上,距離東南亞和南亞較近,而離漢文化的發源地中原地區較遠,龍川江、大盈江、檳榔江穿境而過,火山、地熱遍布,山川秀麗,物阜民豐,構成了騰衝人獨特的生存環境;在歷史上,騰衝是一個為歷代王朝所重視的戍邊重地,元明以來,大量的漢族移民通過戍邊、屯墾、經商等形式遍布騰衝各地,而原聚居於此或後來遷徙進來的少數民族也仍有一部分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保留下來,與漢族人群雜居共處,文化上既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又各襲傳統,從而呈現出了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的清戲,傣族的嘎光、傣戲、麒麟舞等,都是表現了這些特點。隨著漢族人群的大量遷入,漢文化也在騰衝這塊土地上生根成長,四處傳揚。由於它遠離故地,為高山大川所阻隔,所以,還保留了漢文化早期的諸多事象和形態,其中有不少是內地已經消失或極少見到的,工藝方面如:人工抄紙、皮影靠子、油紙傘製作、打錫箔等,民俗演藝方面如洞經 音樂 、皮影表演、耍燈做會等;同時,由於緊鄰異國,又處於古代對外交流的「蜀身毒道」和 現代 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上,過去人們要到內地得先出國,從而使騰衝較早地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包括東南亞、南亞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使騰衝僑鄉四布,成了一個以寶玉石為中心的多種商業的集散地,鑄就了一種中西合璧的文化形態,如和順鄉和綺羅村的一些建築,就展現著這樣的風貌。如果與其他地區作一簡單比較,騰衝文化資源的優勢就更清楚了。與相鄰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比較,它弱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奇姿異彩,但其優勢在於有著深厚的漢文化傳統,有著以漢文化為主的文化多樣性,是中原漢文化落腳於邊地特殊環境的產物。同時,「小聚居」的少數民族人群,既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又保留著自己的傳統,也呈現出了與民族自治地區不同的一些文化風貌。與中原漢文化比較,它沒有隨中原文化的變遷而變遷,而是在自己的地緣環境中,在與周邊文化的溝通交流中,形成了自身發展的態勢,既保存著不少早期的文化事象,又中外融鑄,自成一體。如:中國最具魅力名鎮和順,家族興旺與濃厚親情的文化積澱,和順鄉人約於明時由中原遷到此,有詩曰:
天予佳山水,五姓初結廬。
地造數百家,富庶有結餘。
初為寸,劉,李,尹,賈五大姓,後又有張,趙兩姓遷入,之後發展為十多姓。由軍墾農業發展而壯大,由村變為鄉。無論世事如何變化,幾百年來和順人傳承的是中原文化,儒釋道文化,伊斯蘭文化皆可找到痕跡。和順人出生於斯,而長於斯,一定要成就事業於斯,是因為漢文化中的兩個字-「忠」、「孝」深植於此,「忠」是對國,「孝」是對祖宗。國家讓他們「忠」心,宗族讓其「孝順」,和順鄉人的事業一是國家,二是宗族,所以他們一定要成就事業於斯,「齊家、治國、平天下」。和順人世代積澱了漢文化的諸要素,他們為家國所牽,絲絲縷縷。走出和順的一天,他們就肩負著回鄉光宗耀祖的使命,就懷著成就事業的信念,更多的拋妻別子,懷著割不斷的兒女私情。生於斯,長於斯,結果是牽掛於斯,必然使其歸於斯。遠離異鄉它國的華僑以「和順鄉」這個共同的根紐結起來,但「和順鄉」中的鄉情結並不止於土地的依戀,而是各種不同情形的宗族意識與親情意識的載體,宗族意識與親情意識是「和順鄉」的根上之根,用「和順鄉」紐成的組織依靠了這些根的網而運行,變化。「和順人」通過宗族意識,親情意識吸取營養,深扎不枯。
此外,在騰衝開發建設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若干具有廣泛影響,乃至國際意義的重大事件,留下了眾多有價值的史跡,形成了深厚而獨具優勢的歷史文化。例如古西南絲綢之路的「蜀身毒道」就在騰衝出境,而今還有不少深陷著馬蹄印的路段在訴說著數千年的歷史;高黎貢山西麓的「蠻酋古城」羅古、羅密,狼牙山的「西京城」等「土圍子」,揭示著早期開發騰衝的多元文化態勢;明清時期為「威定邊疆」所設的「八關九隘七十七卡」,就有相當一些處在素為西南門戶的騰衝地段,如古永隘、明光隘、滇灘隘等,以及檳榔江沿線的「上七卡」、「中八卡」和「下十卡」等,其中位於檳榔江與棕包河、黑泥塘河交匯處的「得勝雕」,石堡高矗,殘垣依在,弩孔森森,至今仍不失當年威儀;近現代以來,騰衝起義的槍聲,同盟會員先賢的足跡遍及騰衝;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憑藉怒江天險,擋住了日寇的鐵蹄,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卓越貢獻。騰衝作為中國第一個依靠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全殲日軍而獲得解放的城池,在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而今當人們俯仰在國殤墓園,或在古建築的廊柱上剔撫累累彈痕的時候,無不喚起一種深沉莊嚴的歷史感。這既是一份愛國主義教育的好題材,又是一份優勢突出、潛力無限的文化旅遊資源。總之,騰衝文化生長於其獨特的生存環境之中,深厚的歷史積澱、源遠流長的民族傳統與外來的影響同時並存,處在一種既開放又封閉,既變化又停滯,既交融又獨立,這樣一種既矛盾又統一的形態之中。從現代旅遊開發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文化上的開放、變化、交融是一種優勢,而封閉、停滯、獨立也未必就是劣勢,它因此而保留了更多傳統的東西,若能加以合理的發掘和引導,也可能轉化為優勢,為文化產業的開發發揮作用。當然,一種文化資源優勢既表現在顯形的方面,也有諸多隱性的內質尚待發掘。文化的顯形與隱性之間具有對應關係,但卻曲折隱晦,難以一眼洞穿其中的奧秘,需要加以具體分析,綜合地看待。在一個文化事象中,一旦充分發掘其隱性的內涵,顯形的文化價值就會凸現出來。對於騰衝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就應同時從顯形與隱性兩方面著眼,其重點是:
1.要讓各種有價值的文化事象傳承下去,使之後繼有人。由於騰衝獨特的自然及人文環境,使得一些在中原地區已經絕跡或很難得見到的文化事象至今還在苟延殘喘地生存著,但其中有許多也都處於後繼乏人的困境和瀕臨滅絕的危險之中。在固東鎮劉家寨,傳了好幾代人、曾經聞名遐邇的皮影班子,現在只剩下57歲的劉永周一人會製作皮影靠子,只有2個人會表演皮影戲了。而劉永周有2個兒子,本也是喜歡造型 藝術 的,卻因為做皮影賺不了錢,而轉行去搞泥塑。固東鎮甸苴村委會的滎陽村本來是一個製作傳統油紙傘的專業村,已經延續了200多年,傳承了9代人,可是由於油紙傘的工序複雜,製作費力,賣價卻很底,而今全村會製作的僅有5個人,其中有3個是70歲以上的老人。71歲的老藝人鄭應樓自己估計,如果這樣下去,再過3~5年,這門手藝可能就會全部消失掉了。像上述兩種文化事象應該給予投入扶持,及早搶救,使之傳承下去,同時也要花力氣幫助他們開拓市場。
2.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挖掘出各種工藝、演藝和民俗活動等文化形態的隱性內涵,變革其顯性形式,使之不僅僅為當地人的生存需要,而且要走向市場,通過引導,加以提升,使之從一種生活形態變為一種藝術,使之增值,反過來又讓這些文化形式獲得自養和自傳承的動力。如上述的皮影和油紙傘,它們都曾經是人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娛樂形式和生活用品,但由於受到電影、電視等形式的衝擊,受到了新型洋傘的衝擊,如果還讓它們自生自滅地一如既往,它們的消失只是遲早的事。而如果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扣住旅遊開發的契機,充分發掘和張揚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變革其形式,使之成為人們所樂於接受的觀摩形式,成為藝術品和收藏品,那麼它們就將獲得新的生命。同樣,騰衝的洞經音樂也需要借鑑麗江「納西古樂」開拓成功的經驗,充分挖掘其隱性內涵,揭示其美學意義,去開發適應市場的文化產品。
3.要結合騰衝旅遊發展和旅遊景區的開發特點,對一些自然景觀注入更多的文化含量,同時,將一些文化資源改造、提升、開發為獨具魅力的旅遊景觀。騰衝地靈人傑,得天獨厚,火山、熱海、濕地、流泉以及山川地貌等自然景觀獨特而豐富,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提出了建設旅遊大縣和文化強縣的口號,建造了許多必要的文化旅遊設施,甚至以大手筆修建了一個在國內其他縣級單位所難以見到的文化廣場,連續5年舉辦了「火山熱海文化旅遊節」,致使目前騰衝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旅遊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然而在實際開發中,卻存在重硬體、輕軟體,重自然景觀、輕文化景觀,重外在形式、輕文化內涵的不足之處。這也說明,在旅遊開發中,文化建設和軟體建設的難度更大的道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既要有形也要有實,只有形實相符的文化景觀與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兩者同時並重,成為旅遊的雙翼,其旅遊業才能飛騰得更高更遠。
實際上,騰衝還有許多歷史文化資源的優勢,可以開發為文化旅遊景觀,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加以利用。就說半個多世紀前的抗日戰爭,它使騰衝遭到了空前的劫難,損失慘重,幾成焦土,但是隨著硝煙的飄散和人類和平樂章的奏起,經過歲月的洗禮,戰爭的歷史可以變成一筆無價的財富,戰爭留下的戰壕、彈痕,乃至斷壁殘垣,都可能成為人們追往思今的旅遊勝地。在調查中,我們很遺憾被譽為「極邊第一城」的騰衝古城早已經被徹底拆除,不見了蹤影,要不然這破舊的古城本身就是最有魅力的旅遊景觀。不過,而今在城中的文廟、藥王宮和英國領事館等古舊建築的廊柱上,還留有許多槍炮彈洞,我們很擔心它們將來在古建築修復時會被覆蓋或清除掉。騰衝的這些古舊建築固然寶貴,但重大歷史事件留下來的瘡痍也彌足珍貴,希望好好保護,相信它們遲早會變為財富的。
馬幫文化
中緬貿易發展到清末及民國時期,已進入鼎盛階段,騰衝至密支那、八莫、南坎、保山等各路線,商旅貨運往來十分頻繁,據1922年騰衝商會統計:進口商品棉花2000馱、棉紗40000馱,還有煤油、乾魚、靛精、雨傘和日用百貨亦近10000馱;出口商品有石磺、黃絲、細麻線、斗笠、干鉺絲……等土特產品,大量的商品均以騰衝為集散中心,未通公路以前,全靠騾馬運輸,其歷史久遠矣。
如果說北方絲綢之路的 交通 工具主要是靠水沙漠之舟——駱駝,那麼南方絲綢之路由主要是靠山地之舟——馬幫。馬幫的史遠在漢唐時期就已存在,數千年來,在一條條崎嶇不平的山間古道上,一道道江河上,馬幫一程又一程,一站又一站,像接力賽一樣,擔負起貨運重任,馬幫既要克服沿途的山高水險、風雷雨電、瘟疫瘴毒……還要經受兵匪的阻撓搶劫,官商的盤剝刁難,還有各幫之間和利害衝突,等等。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一種艱苦的事業,但由此也就孕育了邊地的馬幫文化,馬幫文化自成一體,有其固定的模式,其中包括組織領導、規章制度、行業忌諱、騾馬裝飾等,它在各種文化類型中獨立突出,形成了一道奇異的風景線和流動的「小社會」。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