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城市森林創造最普惠的公民生態福利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特約嘉賓 王 成
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城市森林、景觀生態方面的科研工作,在中國城市森林建設理論、城市森林發展規劃、城市植源性污染防治、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研究,創辦了中國城市森林網站,先後主持了部省級重大研究項目30 餘項,主持完成了30多個城市的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2003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7年獲「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稱號。現任國家林業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林學會城市森林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城市林業》常務副主編。
城市森林是指市域範圍內以樹木為主的植被及其所處的人文自然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統,主體是近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其涵蓋範圍包括建成區、近郊區、遠郊區;功能定位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服務城市和人;組成成分以樹木為主,包括人文與自然環境;發展方向則為近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
自然森林強調林地面積、林分結構等,城市森林強調的是以森林、樹木為主體的綠化模式和成片森林、林帶、林網相連的空間格局,追求自然林為主與園林景觀點綴相結合的配置結構,森林、樹木與城市建築相互掩映的森林景觀效果。
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礎設施,也是一項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基礎工作。
在我國,城市周圍可以用於建設城市森林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也不可能把農民賴以生存的農業用地轉變成林地造林。單純依靠少量的大面積片林和有限的環城林帶來建設城市森林、把有限的綠化土地都建成只注重視覺效果而忽視生態效益的「景觀」綠地等,顯然都行不通。建設城市森林,需要高效利用現有生態用地,退污造林增加生態土地。
城市森林建設的七項原則
要有背景,即大塊森林。我國城市周邊缺林少水,但建築密集、人口集中、污染突出、農業用地居多。
因此,必須明確城市森林打造的城市生態背景,景觀是點綴,不能把過度設計的人工化景觀建設成生態背景,把生態背景變成點綴。
要有關係,即生態廊道。城鎮化進程中,以建築用地擴展、高速公路為主的阻斷性路網建設,導致森林、濕地等生態用地萎縮或退化,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嚴重破碎化。提倡利用現有大型城市公園綠地、城郊森林、主幹道路水系林帶,合理規劃建設核心林地與主幹森林廊道相連構成的城市森林生態網絡。
要有容貌,即景觀優美。城市森林主體是近自然森林,是城市居民休閒遊憩的主要場所。提倡鄉土植物、地帶性森林植被為主,也要加強對城市周邊、公路、河流沿線殘次林的景觀改造與提升,注重培育景觀優美的森林景觀,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美生態福利空間。
要有健康,即鳥語花香。鳥語花香的森林才是健康的森林。提倡森林景觀建設注重棲鳥、引鳥植物的保留和應用,注重豐富植物多樣性和昆蟲多樣性,營造健康城市森林。
要有內涵,即生態文化。城市森林是承載和傳播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城市森林建設中,挖掘和豐富森林樹木的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內容豐富、傳播手段多樣、公眾容易接受的文化林。
要有能力,即生態功能。通過以林為主、林水結合、復層結構、鄉土樹種、喬木樹種、大苗造林等措施,建設自然為主、景觀點綴為輔的城市森林,提高現有生態用地的綠量空間,把20 厘米草坪空間提升到15米左右的喬木復層空間,在現有面積基礎上拓展地上空間綠量。
要有收益,即經濟效益。城市森林建設,特別是郊區森林,要發展森林遊憩、生態採摘等綠色產業,把生態環境的經濟價值發揮出來,增加郊區農民收入。
城市森林建設的三大內容
林業本身具有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現代林業要求構建完美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國家的林業戰略思想是確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由此,森林城市建設需要構建相應的「三林」體系:發展生態林保障生態安全;發展產業林滿足多種需求;發展文化林弘揚生態文明 。
生態林指片、帶、網相連接的森林,以發揮生態功能為主,主要包括山地森林、平原防護林、城區大型林地。生態林的經營要向近自然林方向引導,適當增加生態效益好、經濟價值高的珍貴樹種,使之成為本地區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基礎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地,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長期穩定的保障。
生態林建設有四大方面。一是增加城區綠島林廊:在城市發展區,結合現有林地和城市發展格局,規劃建設一批森林綠島,實現森林進城;在城市出入口、幹道沿線、濱江區段,開展森林景觀帶建設,形成主幹森林景觀廊道。二是提升城周森林景觀: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利用現有山坡農耕地發展特色經果林,促進休閒觀光森林發展;利用城郊片林,改造建設近郊丘岡遊憩林,滿足城市居民日常遊憩需求;加強城市郊區可視範圍內低質低效森林的改造,適當補植鄉土景觀樹種,引導建設具有本地風貌的生態風景林。三是建設生態廊道:結合重點河流治理,保護和恢復一定寬度的自然河岸植被帶,建設生態河岸,保持河流的連通性和生物通道功能;結合道路建設,建設貫通的道路防護林帶,發揮凈化和生物走廊功能;保護和恢復重點生態功能區之間的生態連結,促進基因交流和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四是強化森林生態功能:結合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和石漠化治理工程,開展林種、林分結構改造,提高森林的穩定性與生態功能;結合工業園區發展、沿江綜合開發等規劃建設污染隔離林、濱江防護林等。
產業林指以提供木(竹)材、綠色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林副產品為主的用材林、竹林、經果林等,主要功能是產生經濟效益,也對改善全市生態環境起著補充作用。產業林主要受產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左右,在一定的時期內是隨市場波動的,要結合本地區林業產業發展的區塊特色,以市場為導向,滿足社會對林產品的消費需求。
產業林建設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培植特色林產基地:依託林紙、林板一體化等建設,大力發展工業原料林;依託丘陵山地,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果產業;發展生物質能源林和種苗花卉產業。二是發展生態休閒產業:結合城鄉居民休閒遊憩需求,加快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建設,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文化休閒場所;結合城市居民騎車、徒步健身需求,精心規劃建設貫通主要居民區和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休憩地之間的綠色健身走廊。三是發展林下經濟:包括林下特色經濟動物養殖業和森林蔬菜、中草藥、食用菌等產業。
文化林指以改善人居環境和具有豐富文化內涵森林的總和,主要包括森林公園、城市園林、村莊林、名勝古蹟林、古樹名木、各類紀念林等,是森林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林體系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還具有改善環境的功能,應重點加快各類紀念林、森林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建設,傳承城市歷史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文化林建設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發展各類紀念林:結合森林城市創建工作,規劃建設一批紀念林,提高城市生態文化品位,優化城區森林綠地分布格局。二是建設低碳森林社區:結合城市住宅小區建設,完善住宅區小片林等公共遊憩地建設,強化陽台彩化美化等垂直綠化工作,創新社區綠化的居民參與機制和提高科普功能,打造一批林木覆蓋率高的低碳生態文化居住區。三是打造生態文明鄉鎮:結合鄉村綠化建設,強化村周、庭院、村內路網水岸綠化建設,打造生態文化特色鮮明的森林鄉鎮。 四是建立生態文化基地:包括森林生態文化和濕地生態文化基地。
生態林體系是基礎,體現了現代社會對林業「生態優先」的主導需求,是產業林體系和文化林體系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產業林體系和文化林體系是對生態林體系生態功能的有效補充,實現林業富民,滿足人們的生態文化需求,避免或延緩生態林體系可能面臨的破壞壓力,發展綠色產業和弘揚綠色文明,為城市林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因而,在城市林業發展的結構布局上,要首先滿足保障市域生態安全的需要,在森林資源空間布局方面,以生態公益林為骨架構建覆蓋全市的比較完備的生態林體系,在森林營造、培育、管理的各個環節都要把提高現有林的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在這個森林生態安全體系的框架之下,根據現實狀況和市場需求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發揮本地資源優勢的產業林體系,並與本地歷史文化、環境科普教育等結合起來,加強森林旅遊、城鄉人居森林、各類紀念林等發展,建設以森林為載體的文化林體系。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