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全結腸型及遠端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點分析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易 玲
湖南省岳陽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湖南嶽陽 414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PUC)與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DUC)臨床特點與區別。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該院就診的PUC及DUC患者各80例的臨床、內鏡資料。結果 兩組各種主要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指標存在明顯區別,DUC大便次數(4.15±2.42)次/d、血便程度(0.29±0.11)分、紅細胞沉降率(21.9±5.83)mm/h、臨床活動指數(168.1±32.62、血紅蛋白(112.1±16.5)g/L、白蛋白(35.1±4.57)g/L;PUC大便次數(6.63±4.45)次/d、血便程度(0.67±0.15)分、紅細胞沉降率(38.5±8.17)mm/H、臨床活動指數(216.7±28.26)、血紅蛋白(96.7±11.2)g/L、白蛋白(30.7±3.12)g/L。與DUC比較,PUC大便次數、血便程度、紅細胞沉降率、臨床活動指數明顯增高,血紅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UC組輕、中、重度分別占17.5%、45%、37.5%,DUC組輕、中、重度分別占12.5%、77.5%、10%。PUC組中度患者所占比重明顯少於DUC組,而重度患者明顯多於DUC組,P < 0. 05;但輕度患者所占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UC在臨床特點方面與DUC比較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在發病機制方面存在一定差異。
[
關鍵詞 ] 潰瘍性結腸炎;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574.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b)-0102-02
UC是一種病因未明的非特異性炎症性腸病, 可能與遺傳、感染、 自身免疫、 精神症狀等因素有關,臨床及內鏡下表現複雜多樣[1-2]。研究表明,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範圍與整個病程中的併發症發生率、手術率、臨床症狀輕重及預後都有關係[3-4]。因此,為探討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與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特點的區別,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該院就診的PUC及DUC患者各80例的臨床資料,發現兩者存在明顯差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就診的PUC及DUC患者各80例,所有患者無糖尿病、甲亢等基礎疾病。其中PUC組男36例,女44例,年齡17~68歲,平均年齡(41.2±12.8)歲;DUC組男38例,女42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0.5±13.2)歲。兩組患者的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5],根據內鏡所見定義降結腸以遠為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所有大腸粘膜均有病變者為全結腸型。
1.2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嚴重度分級
①輕度:腹瀉4 次/d以下,便血輕或無,無發熱、脈快或貧血,紅細胞沉降率正常。②中度:介於輕度和重度之間。③重度:腹瀉6 次/d以上,明顯黏液血便,體溫37.5 ℃以上,脈搏90次/min以上,血紅蛋白<100 g/L,紅細胞沉降率>30 mm/h。
1.3 臨床活動指數
根據Seo等設計方法計算臨床活動指數(AI):AI=60X1+13X2+0.5X3-1.5X4-0.4X5+200;其中X1為血便程度,X2為大便次數,X3為紅細胞沉降率,X4為白蛋白水平,X5為血紅蛋白水平。定義血便輕或無為0分,血便明顯者為1分;定義每日大便次數<5次/d為1分,大便5~7次/d為2分,大便次數>7次/d為3分。
1.4 方法
詳細統計兩組患者腹瀉次數、便血情況、體溫、脈搏、血紅蛋白、紅細胞沉降率、白蛋白,評價患者臨床嚴重度分級及臨床活動指數,利用統計學方法分析PUC與DUC臨床特點與區別。
1.5 統計方法
採用spss 16.0軟體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採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徵
與DUC比較,PUC大便次數、血便程度、紅細胞沉降率、臨床活動指數明顯增高,血紅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嚴重程度比較
PUC組輕、中、重度分別占17.5%、45%、37.5%,DUC組輕、中、重度分別占12.5%、77.5%、10%。PUC以中、重度為主,DUC以輕、中度為主;PUC組中度患者所占比重明顯少於DUC組,而重度患者明顯多於DUC組,P < 0.05;但輕度患者所占比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結腸與直腸的炎症性疾病,其病因與發病機制不明,學術界認為可能由多因素參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而腸道粘膜免疫系統異常是主要原因[5-6]。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逐年增長,人們對其認識也逐漸加深。2008年1月—2014年1月該研究根據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診斷標準確診了160例患者,根據內鏡所見定義降結腸以遠為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所有大腸粘膜均有病變者為全結腸型。
該研究發現,相對與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大便次數增加、血便程度加重、紅細胞沉降率增快、臨床活動指數增高,而血紅蛋白水平及白蛋白水平明顯降低。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以中、重度為主,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以輕、中度為主,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組中度占45%,明顯少於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組所占77.5%;而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組重度患者占37.5%,明顯多於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組的10%,但輕度患者所占比重無明顯差異。這證實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症狀及相關指標異常與病變範圍大小存在緊密聯繫,病變範圍大者臨床症狀總體水平要更為嚴重。
岳文傑等[7]以半定量PCR法檢測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黏膜組織中的細胞因子IL-4、IL-17的表達水平,發現IL-4、IL-17在病灶部位中的表達水平高於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二者的表達水平明顯高於輕、中度UC患者。他們認為IL-4、IL-17的蛋白表達水平亦與UC的炎症活動程度存在一定相關性。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他們的研究:在潰瘍性結腸炎病程中,重度與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免疫應答機制及免疫應答強度可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學者做了隨訪研究,發現很少(2%~10%)有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發展至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若向近端結腸發展則常在發生在病程早期,也即難以排除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誤判可能[8-9]。以上研究與該研究對照分析並不矛盾,反而從不同角度詮釋了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特點。可試認為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和全結腸型潰瘍性結腸炎在發病機制上相近但有著一定差異,臨床特點相同但程度不同,可能為可能為不同的機制產生的相同或相近的臨床特點,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
參考文獻]
[1] 陳曦,田耀洲,夏軍權. 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研究進展[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3):293-296.
[2] 廖信茜.中西醫結合治療近段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0):1655.
[3] 徐燕,何樹泉,李洪亮.潰瘍性結腸炎的腸黏膜免疫細胞研究進展[J]. 贛南醫學院學報,2013,33(1) :156-158.
[4] 艾永華,陳嘉雯.小劑量巰唑嘌呤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7例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志,2014,12(2) :236.
[5] 梁潔,周林,沙素梅,等. 炎症性腸病診斷與共識意見(2012年.廣州)潰瘍性結腸炎診斷部分解讀[J].胃腸病學,2012,17(12):763-781.
[6] 魯兵,余萬桂,吳國棟.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建立的研究進展[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10(6) :102-105.
[7] 岳文傑,劉懿,徐薇等.潰瘍性結腸炎(UC)腸黏膜中IL-2、IL-4、IL-17和IL-10的表達特點及其疾病活動度的關係[J].復旦學報:醫學版,2012,39( 5) :454-459.
[8] 張月凡,李楠,張林,等.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特點及復方血竭灌腸療效分析[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2,33(5):470-472.
[9] 鍾英強,黃花榮,朱兆華,等.全結腸型與遠端型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病理和內鏡特點分析[J].中華消化雜誌,2006,26(41) :232-235.
(收稿日期:2014-03-15)
基金資助項目或攻關課題
論文若系部、省級以上基金資助項目或攻關課題(作者應附證書或文件複印件,並按期編號保存),或者曾在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可在題名頁標註腳註(左下角)。曾在國內學術會議上報告的論文一般不必註明。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