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暗戀·桃花源》中第三世界文學藝術縮影與夢境解析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金冰冰
【摘 要】影片《暗戀·桃花源》讓我們看到幾段不同的人生之路,其對人生的思考有強烈的寓言性,通過對其的分析發現,桃花源其實是潛意識中夢境的再現,既有「烏托邦」式的浪漫又有現實的諷刺。
關鍵詞 寓言性 夢境 諷刺 烏托邦
《暗戀·桃花源》和以往我們所關注的電影有所不同,它看似缺失了完整的故事情節,主要的敘事線索,似乎情節很散落,但是經過多次觀看之後發現這確實是一部值得分析的電影,並且有著典型的第三世界作品的特徵。
一、四段不同人生的寓言性和諷刺感
1、關於《暗戀》
《暗戀》給我們講述了一段浪漫且心酸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江濱柳一開始就註定了他人生故事結局。其中演員飾演的江濱柳是一個很有浪漫色彩的人,他一開始就忘不了東北忘不了過去,這就為他之後也忘不了雲之凡做下了鋪墊。當分離要到來了,兩個戀人在回憶認識之初如何相遇展望分別後怎樣聯繫。一切都那麼的符合邏輯就如同一般戀人一樣。可是就在這時導演終止演出,並指責江濱柳你演的不像「江濱柳」。之所以有這樣的評價就源於,每一段過去在過往人的心裡都是一段不可磨滅的剪不斷思緒。這種種過往是不可複製的,有些人選擇淡忘它,有些人把它深藏在心底,可是「江濱柳」卻選擇把它記在心裡。似乎導演就是現實中的江濱柳,可是他忘記了他記憶中的那段過去是只屬於他自己的,再怎麼演繹也不可還原。
直到故事講到台北醫院的病房中,我們發現故事並不像男女主人公起初想的那樣,在天涯海角兩個相愛的人都可以遇見。往往生活中最常見的不是相遇而是錯過。一生當中我們會錯過很多事而那些個錯過便會成為一生的痛。而主人公便也是如此,一個小小的台北兩人就錯過了一生。現實生活的殘酷就是對年輕時浪漫人生對白的最好的諷刺。男主人公說:「就算我們在上海不認識,我們隔了十年在漢口也會認識;就算我們在漢口也不認識,那麼我們隔了三十年,四十年在海外也會認識。」堅定而浪漫的對白,可是現實的諷刺,就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個城市短短几年卻再也不得相見。當雲之凡送給江濱柳一條圍巾時說:「你別管錢嘛」。又一次與現實脫節,單純的如同「山茶花」般的愛情是不需要金錢這俗之又俗的事物來玷污它的。可是往往這俗物才是我們這些身在世俗中的人物無法逃脫枷鎖。兩人為生活都背離了曾經的誓言,男人沒有一直等下去,女人也沒有。可就當歲月一天天過去當再次相遇,男人發現自己午夜夢回時的山茶花少女此時已不再年輕,自己仍然只活在記憶中,當記憶被現實所打破主人公才看到了現實生活中的人,才發現了妻子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事沒有做,可是生命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把自己看得最重的檔案袋拿出,那裡裝的已不再是寫滿回憶的信而是滿滿的現實的俗物。
當一切都結束時,老了的雲之凡走了,門關上了。這扇門關上了兩人關於過往的一切,再也沒有鞦韆,再也沒有山茶花再也沒有美麗的月光,這一切都被徹底關上了。可是不久之後門又打開了,透過門我們看到了江濱柳,穿過江濱柳我們看到了導演。這一切就似一連串的映射,關上了生活中的某扇門可是生活依舊會繼續。你努力的幻想的一切都會被現實所擊垮成為赤裸裸的諷刺。你努力想要記住的一切往往早已不再是最初的摸樣,這個改變他的還是你自己本身。
這一切的一切的變化手法都如同詹姆遜分析的第三世界文學一樣,有諷刺同時也是有強大的寓言性。
2、關於《桃花源》
《桃花源》這個章節寓言性和諷刺感就更加明顯。「桃花源」這三個字分別映射了「陶花袁」這三個人。故事發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當中。原本在男性社會中男性是占家庭的主導地位的可是,當男人的某些功能的缺失後一切就開始出現了傾斜。原本屬於男性特權的酒不能再喝了,刀也不能再用,就連餅也吃不了。一切都出現了失衡的狀態。當現實不停地打擊著劇中的老陶,他無處訴說,也再沒有立足之地時,他選擇了離開。在逃離的過程中他想忘卻,他本以為自己可以忘記,在黑暗的道路上給自己尋找出一個光明的小孔。他開始尋求別的安慰,可以和諧的和春花還有袁老闆生活在一起。當他又一次認為自己已經戰勝心中的困難,並且以一種成功者的姿態回到家中一切都變了。現實又是一記沉重的耳光,他發現一切都與他想像的不一樣。春花和袁老闆不如在桃花源中那般恩愛。他以為自己可以回歸到這個現實中,可是那酒他依舊打不開,證明他的缺失在現實中是沒有被彌補的。
最後他默默的走開了,想要獨自一人回去,可是再也找不到那片桃花源。此處深刻的體現了故事的寓言性。當我們走進自己的世界為自己創建了一個世外桃源,我們在其中似乎放下了一切,也想要忘掉一切,當我們自以為成功了的時候現實往往給了我們強烈的諷刺和嘲諷,那些你所描摹的都不是現實,你所想要忘卻的都依然還在。當你對現實失望想要回到自己的避風港時,你會發現你自己用現實摧毀了自己的夢。因此,不要想著逃避,那是自我的迷藏,只會讓你停駐不前只會讓你迷失方向。
3、關於「瘋傻女」
這個形象出現的次數不多卻貫穿著整個故事都在,這個傻女人沒有自己完整的故事也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只知道她在苦苦追尋自己心中的那個他。
從女人瘋傻的隻字片語中我們不難看出女人曾經有一個很相愛的男人,他們一起吃小吃一起看桃花一起約定在某個地方相遇,可是時過境遷一切都變了。曾經的戀人沒有再相見,沒有按照約定出現,女人不停地尋找著這個人,直到這一切占據了她生命的全部。這個故事展現出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當我們面對愛情我們盲目追求,在愛情中我們往往失去自我。可是這種失去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意義呢?它只能讓你不能自拔。我們不斷地追求自己的夢境,可是現實需要我們清醒的去面對。如果你戰勝了自己的心,那麼就可以繼續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不然就如同瘋傻女一般在自己的夢境中打圈。
4、關於「墨鏡姐」
「墨鏡姐」這個人物出現的就更加少了,只有簡單的幾個鏡頭,沒有台詞也沒有劇情,是另一種獨來獨往的旁觀者的人生。這一種往往是大多數現代人的生活,他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每天帶著一副有色的眼鏡看待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人,冷漠的觀看著身邊發生的事情。似乎這些事情都與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冷漠是代名詞,有色眼鏡是生活的偽裝。每個人都在給自己做掩飾,掩飾自己的內心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總結看來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了四種人生,一種是拚命想記住過去,渴望活在自己的歷史中,渴望曾經的浪漫,可是現實卻不是如此。一種是拚命想要忘記過去,渴望生活在自己構建的夢境之中,可是現實也不是如此。第三種是拚命想要回到過去,在自己的思維中迷失了自我,現實卻絲毫沒有改變。最後一種是拚命想要掩飾自己的內心,冷漠的以旁觀者的身份看待生活,生活也同樣冷漠的回應他。細想來不管是怎樣的人生道路我們都會遇到如同這樣的選擇人生的時候,而這四種不同的選擇也決定人生的不同方向。
二、以精神分析學方法看這部影片
在這部影片中出現了眾多似夢非夢的劇情穿插。夢可以說是用幻想的方式來滿足非理性的願望。尤其是源自童年,尚未轉化為反向或升華的性慾,當我們的意識控制微弱時,譬如睡覺時這些願望就顯現出來好像得到了滿足。
就如同在《桃花源》中的老陶就是一種夢境的體現,在桃花源中的一切都如同一個「顯意夢」,夢中的故事是對現實的一種扭曲,看似夢中的一切都與老陶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其實都有他們存在的必然性。如果這樣看來在桃花源中的生活可以說是一種「夢的運作」。可是就老陶來說桃花源的一切又如同是一個「隱意夢」它表達了老陶的內心所隱藏的一種慾望。是一種潛意識的爆發。老陶進入自己設定的桃花源實際上是開啟了自我精神系統的「防禦機制」。這種防禦機制是本能的自我控制,是化解焦慮的一種方式。
首先,這種防禦機制開啟都源自一種自我的「情感矛盾」。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事物同時產生愛恨交加的情感。就如同老陶對春花一樣既愛又恨往往這個時候本人也不能清楚地區分這種愛恨。接著人們往往選擇「逃避」,大多數人最初都會選擇拒絕面對這件事。老陶的逃走就是最壞的表現。接著往往就開始了一種自我的「情感壓抑」潛意識本能的願望的爆發慾望等受意識的排斥禁止最基本的防禦機制。再接著就是「抑制」階段的出現,這一時期被抑制的事物很容易被喚醒。接著就是「認同」的出現這事人往往要找一個精神認同者,比如「要像某個人」,就如同老陶發現自己要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樣生活。接下來的一個階段就是「理性化」的階段,對無意識或非理性行為給以邏輯性的推理和藉口。老陶開始可以和桃花源中的袁老闆和春花生活在一起,他為他們也是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藉口。最後當一切都看似理性了之後人們往往就會選擇「回歸」,回歸到一個早期階段,選擇迴避壓力和焦慮。這個過程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這是一個正常的人的慣性思維模式,老陶遇見桃花源看似是一個偶然其實是一個必然,也可以說桃花源是他自己一手建立出的「防禦港灣」。之後他選擇回歸現實可是現實太過諷刺,一切都與他的夢境所不同,這也是為何老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因為他自己打破了自己的夢境,並且此夢境再也不可能建立。
總的來說《暗戀·桃花源》正如詹姆遜筆下所說的的第三世界文學那樣有著發人深省的寓言性,同時也是對這個社會現實強烈的諷刺。它不斷的給人們展現一個又一個「烏托邦」,卻也在時刻提醒現實,無論你如何選擇人生,那條路依然以它固有的姿態和腳步向著早就決定好的方向前進,就是看你選擇停在何處。
參考文獻
①袁先來,《德希達的解構主義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3
②廖世奇,《「第三」的含義:傑姆遜的故事和我們的處境》[J].《電影藝術》,1991(1)
③魏寧,《論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文學寓言觀》[D].山東師範大學,2009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戲劇與影視藝術專業研究生)
責編:周蕾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