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023年10月20日

- txt下載

摘要:通過對渝東南四區(縣)的實地調查發現,當前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在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等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效,但普遍存在服務活動供需失衡、人才隊伍支撐不足、機構運營管理不善等問題亟待解決。對此,應當建立群眾文化需求表達機制、提高基層文化服務人才素養和完善文化基礎設施管理體制,以期改善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
關鍵詞:新時代;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引言
文化創造美好,美好需要文化[1]。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賴於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力支撐。自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相繼頒布《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一系列綱領性公共文化服務政策,明確指出「新形勢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既為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提供了制度支持,也為新時期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但必須承認,我國西部基層文化建設長期面臨農村空心化、財政投入滯後、人才質量不高等「特殊困難」[2],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功能的發揮受到嚴重掣肘。無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終端和基石,與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息息相關,切實提高其服務水平對於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提升其幸福感和文明水平具有重要意義[3]。那麼在新時代下,廣大基層尤其是西部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進展到底如何?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如何切實提升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水平?這些既是本文需要予以回應的問題,也是本文的研究重點。重慶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4],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部基層的總體情況。對此,西南大學公共文化研究所按照文化和旅遊部統一部署,於2018年3月12日至16日組成調研組,先後赴重慶市彭水縣(國家級貧困縣)、武隆區(西部欠發達地區)、南川區(西部中等發達地區)、巴南區(西部發達城區),圍繞新時代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效、問題及對策等議題,以實地走訪、入戶訪談、會議座談等方式開展調研工作,以期為新代期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論性指導。
二、新時代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成效
(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格局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須以政府主導、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三種力量的作用[5]。現階段,西部基層通過服務模式創新,普遍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這表現為:一是在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管理方面,引入專業化公司,提升管理效率與服務質量。如彭水縣將針對新建的體育館和文化廣場嘗試引入專業化公司參與運營。二是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基層文化活動供給更多地採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如南川區提出「文藝人員辦證」和「政府『下單』—社會『配餐』—政府認證—政府購買」的形式,通過政府購買歌舞、相聲、小品等節目,滿足群眾對多樣化、高質量文化需求。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人才方面,文化志願者不斷壯大、文化志願服務團隊逐步增多,為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注入強大內生動力。
(二)穩標準、促均等的公共文化資源供給機制大致實現標準化、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務最核心的理念、最顯著的特點[6]。為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近年來西部基層從資金、活動和制度等三個方面著手,加大了公共文化資源向「三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農村地區的傾斜力度,確保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有效供給。具體而言:一是在財政投入方面,設置文化專項資金更多用於「三區」文化人才計劃,並為基層文化服務機構的設施設備購置提供補助;二是在推進總分館制建設方面,全面構建功能完善、運行有效的文圖總分館體系,為實現縣(區)級優質文化資源輸送到鄉村提供製度支撐;三是在示範性項目方面,廣泛實施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工程,如彭水縣和武隆區均依據《「十三五」時期文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的要求,先後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中西部農村文化志願服務行動計劃」。
(三)多維度、立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系基本建成從2005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被正式納入國家文化戰略規劃以來,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空間網絡,成為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向[7]。隨著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物質空間的日趨豐富,建設重點也自然轉向追求更高質量的「多維度、立體化」公共文化服務綜合體系。這體現為:一是在服務網絡和服務體系構建方面,西部基層均按照「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搭建「區縣—鎮街—村社—院戶」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形成「陣地服務+流動服務+數字服務」三位一體綜合服務體系;二是在文化服務陣地建設方面,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已由「單一化」逐步向「綜合化」轉變,如巴南區通過深入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打造了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多樣、資源充足、設施齊備、服務規範、保障有力」的基層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和場所,作為文化建設陣地和公共服務平台。
三、新時代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供需失衡嚴重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共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分散化特徵日趨明顯,與此同時,由於公益屬性的要求,公共文化必須將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等納入考量範圍,導致政府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無法完全響應公眾的需求而更多在綜合考慮的前提下進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8],極易造成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容與鄉村居民需求「失衡」現象。基於調研發現,當前西部基層雖然針對鄉村開展了相當數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但總體上看供需失衡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不協調。如部分地區文化場地設施的設置沒有反映群眾的新需求,文化站(室)圖書資源過於陳舊單一,無法滿足鄉村讀者日常需求;另一方面,鄉村公共文化活動供需不匹配,如在各地「送文化下鄉」活動中,普遍存在節目形式單調、內容陳舊、脫離實際等情況。供需脫節現象直接導致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失去其受眾,最終淪為「過場戲」。
(二)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支撐不足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身處文化建設工作的末端,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以貫徹落實的執行主體和關鍵一環。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數量多少、質量高低,均會對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從調研情況來看,現階段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仍然缺乏足夠支撐力,難以勝任日趨繁雜、日益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一是編制不足且「在編不在崗、專干不專用」情況突出。目前,西部基層每個鄉鎮文化站多為2—3名文化專項編制,但多數被挪為他用,同時部分區(縣)圖書館、文化館在編人數偏少,具體工作僅能依靠文化志願者來推進。二是人員配比不合理。當前,按照政策規定各鄉鎮文化專項編制是均等劃分的,沒有與服務人口數量相掛鈎,顯得不夠科學。三是鎮村兩級文化服務人員培訓和培養不足。儘管省市級文化行政部門已對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培訓天數作出具體規定,但由於缺乏專門的經費保障,大多「以會代訓」。
(三)既有基層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管理不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提升,有賴於基層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管理效率的改善。當前,西部基層部分文化服務機構的運營管理狀況不佳。一是公共文化服務場館對外開放程度不高。開放程度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利用率。此次調研發現,不少基層文化服務機構尤其是鄉鎮文化站在工作時間未正常開放,即存在所謂「不開門,不見人」或「開門,不見人」現象,導致文化資源長期閒置甚至「沉睡」[9]。二是公共文化服務標準規範管理體制不健全。儘管西部省市級文化行政部門早已出台針對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但其約束力尚有不足。例如,調研發現部分鄉鎮文化站未對免費開放的內容和具體時間按要求進行公示,使得周邊群眾無從知曉設施開放情況與活動開展情況。三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技術水平不足。這點主要體現在,各鄉鎮文化站的大多數電子閱覽室處於無人使用的狀況,同時電腦設備普遍存在陳舊老化、開機時間久、無法聯網和無WIFI覆蓋等問題,致使公共數字文化流於形式。
四、新時代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群眾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切實優化供需協調水平一是增強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通過設立「黨員先鋒崗」、開展宣傳教育大會等方式,促進基層文化工作人員轉變傳統管理者角色定位,積極踐行「服務為本」的行政理念,打造服務型文化機構。二是完善群眾文化服務需求表達制度化渠道。制定詳細的服務規則和程序,提升「文化熱線」「區長信箱」等原有制度化渠道的問題整改、信息反饋效率,還應依託第三方專業機構,每年定期獨立開展文化產品和服務供需滿意度調查並形成調研報告,輔助政府文化建設決策。三是規範群眾文化服務需求表達非制度化渠道。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平台的作用,藉助群眾文化需求洽談會和隨機街頭採訪方式深入了解基層聲音;另一方面,要重視網際網路平台的建設,在官方網站設立群眾文化服務需求表達專欄,以實名投票、定期統計、統一實施的方式,滿足基層文化服務需求。
(二)提高基層文化服務人才素養,著力強化專業服務能力一是調整基層公共文化人才選用標準。要在原有選用標準基礎上,針對公共文化人才特殊性,適度提高准入標準,如可將選聘條件向擁有文化類專業學歷、文化志願工作經驗以及公共文化專業技能的人才傾斜,吸引其投身文化服務工作,確保有限編制下人才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的最大化。二是落實基層文化人才「縣管鄉用」垂直管理。規定文化站長由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直接任命,避免文化人才挪用現象,同時根據服務範圍與服務受眾數量來設置專兼職人員數,緩解人手不足問題。三是要構建以引領人才、專業人才和民間人才為主的西部基層文化人才分類培養體系。著重培育文化服務機構主要負責人等引領人才,嚴格管理從事專業技術崗位的專業人才,還要充分吸納退休教師等民間人才,使其成為支撐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中堅力量。四是設置基層文化人才培訓專項經費。明確人均年度培訓經費標準,保障文化人才參與常態化職業培訓的機會。
(三)完善文化基礎設施管理體制,努力提升文化服務效能一是要強化公共文化服務獎懲機制。一方面,設置專項獎金獎勵品德高尚、工作負責的文化工作人員,另一方面,細化基層機構管理規章,明確懲罰措施,並按照一定比例與個人薪資績效掛鈎。二是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探索「網際網路+文化鄉村」模式,將網際網路文化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領域深度融合,拓展公共文化物聯網、數字圖書館、文化共享工程等文化內容,實現技術應用、平台終端、創意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體化、多維度的運行機制。三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協調機制。可從部門協調和資源協調入手,一方面建立西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組,突破部門界限,促成各方合作,形成「優勢互補、協調並舉」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將縣級工青婦科教系統的設施資源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範疇,並統籌整合鄉鎮農家書屋、鄉村圖書館,建設統一的農村公共閱讀服務體系[10],提升文化資源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吳江,申麗娟,魏勇.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政策演進、效能評價與提升路徑[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
[2]彭澤明.西部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建設的特殊性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8).
[3]荊曉燕.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路徑研究[J].行政論壇,2013(4).
[4]李夢竹,周建伶.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主要特徵及未來展望[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6).
[5]中共青島市委黨校課題組.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J].理論學刊,2008(9).
[6]張永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點任務[J].行政管理改革,2014(4).
[7]耿達.公共文化空間視角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J].思想戰線,2019(5).
[8]傅才武,劉倩.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失衡背後的體制溯源———以文化惠民工程為中心的調查[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9]吳江,張福磊.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重慶市公共文化治理與政策創新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6).
[10]李國新.建立協調機制是重中之重[N].中國文化報,2014-07-30(03).
作者:金萬鵬 孫道進 單位:西南大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