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

2023年11月06日

- txt下載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著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著教學內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徵後,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後全班交流。從活動後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說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說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後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著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於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正方形的情況。並說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2


  《圓柱的認識》一課,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得主動積極。因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所以我創設了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情境。通過學生動手動腦,來突破難點——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這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使學生不斷探索交流,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自信心。
  課堂的最後,合作製作一個儲蓄罐。通過小組交流,理解了圓柱的底面是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和側面展開圖的不同情況後,在展開操作。同學們一起動手動腦,合作的去探索,去創造。這樣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主動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
  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如同學們通過摸口袋中的物體後,對圓柱體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馬上又讓他們去發現,去觀察圓柱的基本特徵。意圖和思路都是正確的,但問題的提出不是很清晰和明確,給孩子們的發現帶來了不便,發現什麼呢?如果把「同學們發現了什麼?」改成「圓柱也有它的特徵,看看誰能先發現它的特徵?」就更加準確些了。
  又如,在同學們觀察課件:把圓柱沿著其中的一條高展開後,形成了2個完全相同的圓和1個長方形。馬上讓同學們通過觀察說出:長方形和圓柱的各部分有什麼關係。教學的實施不如先讓同學們小組討論,梳理思路再進行彙報,來得更好些等等。
  總之,我從這堂課中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教學水平,又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鍛鍊了自己,完善了自己,使我受益頗豐!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3


  由於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很低,在形體教學中,往往依靠直觀形象,幫助學生掌握新知。以往通過實物演示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現在再加上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學生印象會更為深刻。上課時,老師叫學生拿出實物進行觀察,進而揭示像椰子汁罐、八寶粥罐這類的形體就叫做圓柱體,簡稱圓柱。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比較差,怎樣由實物轉到立體幾何圖形呢?這時就是發揮多媒體課件優勢的時候了,我用它來演示實物抽象到立體圖形,突破了這個教學難點。接下來,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及周圍的面,引入圓柱的特徵,並配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利用畫面的反覆閃爍引起學生的注意,突出了這個重點。這樣,能更為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識。
  圓柱側面積的推導用動手演示當然也可以,但運用多媒體課件來演示則顯得更為方便。我通過多媒體課件來演示,螢幕上逐步演示沿著圓柱體的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並展開成一個長方形(正方形是特例),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推導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如: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什麼?寬呢?長方形面積等於什麼?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求?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利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圓柱體的面積公式。這種聲情並茂的動態演示,牢牢地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它們十分投入地關注畫面的移動、展現,對每一處的變化都觀察得十分細緻、全面。這樣學生就不用機械地背誦公式,他們的頭腦里隨時會再現出這一場面,為加深學生的記憶創造了條件。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4


  本課教學過程是師生積極參與,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內容特點與學生認識特點,儘可能地做到「數學教學應該儘可能展現數學怎樣從實際背景材料中抽象出來,又怎樣應用於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做到了:
  一、方法滲透拋磚引玉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不能依靠機械記憶,而應該是老師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獲取學習的能力。為此,我在開課複習舊知牽引出新知時,刻意強調要以研究長、正方體組成及特徵的方法去研究圓柱體。因為與知識,技能相比,方法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要敏銳地予以捕捉,應用,有時還必須外顯化,刻意放大,並在課堂中予以傳遞。設計一個適當的教學方式,並有意調控,努力營造師生互動的氛圍,從而形成高效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對於教學目標的達成至關重要。這樣既揭示了數學知識前後,內在的密切聯繫,又讓學生知道怎樣去學習,怎樣去思維,讓學生掌握「非言語程序性知識」的思維方法。
  二、合作探究推波助瀾自主合作探索學習,學生是知識的直接探索者、建構者和發現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充當的是組織者、引領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引導與組織學生動手合作,通過觀察、思考、想像、概括、分析、優化等數學思維活動探索出圓柱體側面展開後長等於圓柱體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這一結論。力圖使學生不被動接受數學概念,而是通過「頭腦創造」去探索、發展、生成數學概念,去再現數學概念的形成路徑。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激情的課堂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兒童的思維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開的」。
  三、理解運用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告訴我們:「數學課程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藏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此設計是全課的升華和結晶。旨在讓學生通過前段的學習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應用問題,讓學生從具有原始背景的數學素材中抽象出其中包含的數學問題。是「用」數學,是一種提升與完備數學能力的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以數學的眼光去審視、挖掘出數學信息,並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形成來源於實際的需要與數學內部的需要」。
  總之,數學教學是一種「去情境化,去個人化和去時間化」的過程。數學教學的終極目標是通過生動、活潑的學習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數學素養,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並努力將「文化落實到人格」,直至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5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學習立體圖形對於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學生對於立體幾何的知識僅僅是在五年級的時候學習過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雖然對於立體圖形的學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但是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比較薄弱的。因此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課件展示圓柱體的實物,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師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自主探究,通過親自動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兩個底面的大小關係以及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一道開放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對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還不夠,有待進一步訓練提高。
  總之,整個教學的過程,操作性強,學生參與面廣,思維活躍,不但獲取了數學的知識,又掌握了學習方法,發展了數學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6


  在認識圓柱體的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學生的小組活動各不相同,比較突出的優點是學生對圓柱的特徵認識都是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驗到出現的主要問題:
  ①學生對自己所探索的知識不會歸納,表述;
  ②學生的探研學習是無序的,隨意的;
  ③各組的各位成員對知識的探究和思考,差異很大;
  ④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差;
  ⑤學生不會交流學習。
  研究「圓柱的認識以及表面積」是在學生已有的有關圓面積和長(正)方體的表面積等有關知識,已具有了獨立研究表面積的能力,而且圓柱形在小學生的顯示生活中處處可見,比較熟悉,因此,我們備課組將此學習內容作為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學習的材料。
  通過試驗課:我們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1、這樣的課,讓學生進行探研學習,教師進行引導的關鍵是設計好一張讓學生有序進行知識歸納和理解的表格。
  2、這樣的課還要多讓學生上逐漸培養學生交流學習的能力和獨立思考分析的能力。
  3、在學生動手探索的過程中,教師要做的是幫助,不是引導、指責,指導也應是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再給予
  4、這樣的課,有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觀察和分析。
  只有看清了學生的學習,才能有方向努力做好我們的教。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7


  本節課我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新知,突破難點、疑點,能解決實際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經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比如,我從圓柱模型拼成長方體入手,強調它們是等底等高長方體。由長方體體積公式V=Sh,猜想圓柱的體積公式。再通過學生的具體實際操作、小組合作探究,從而探索出圓柱體積公式,並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圓柱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活動中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比如,回顧上學期所學的圓的面積推導公式,從而理解圓柱的底面積與長方體底面積相等。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本節課中,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採用多媒體課件。但我認為一節好課就非要使用多媒體課件嗎?其實不然。當然,今天我在教學中,確實有許多的不足。比如,將圓柱體切割成若干等份,等份越多,分得越細,就越接近於長方體。倘若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演示,或許效果更明顯
  總之,今天教學中的不足,我會不斷改進。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設計更精、更符合學生髮展的梯度問題,讓他們在有限的時空內愉快學習、成長!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一節課下來,我靜心思考,有以下幾點反思:
  1、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從實物圖形講解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一節好的課,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一節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像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8


  1、我對這節課有這樣的設想:對於「圓柱的高」的教學同樣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這一環節的處理應再深入一些。通過課件顯示。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驗到它的高有無數條,而且知道測量外側的高比較方便,同時也為後面布置的實踐作業奠定了基礎 。
  2、在本次活動中,我設想的學習目標是通過學生的的自主探究來認識圓柱體的外形特徵,在頭腦中建構圓柱體的基本形體概念,為此,我必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觀察想像和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學習、活動。於是,我創設了以下的教學程序:
  首先,我創設了一個長方體與正方體圖片,並以課件的形式展示,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探索的熱情,接著,提供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的圓柱體的課件與實物圓柱操作材料,讓學生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滾一滾的方式去親自體驗圓柱體的外形特徵,然後集中學生進行反饋與總結,再引導學生利用一個圓形的紙片對圓柱體上下兩個底面進行大小的比較,再集中學生進行談話,最終得出圓柱體的總體外形特徵。
  圓柱的組成有:一個側面和兩個底面,而總結出。兩個底面是兩個圓,並且大小一樣。為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打基礎。接著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來判斷生活中見過的物品形狀是否為圓柱體,再拓展學生的想像思維,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相似於圓柱體的物品。
  本節課存在的優點是創設了合適的環境供學生進行自由的探索,讓學生在「做中學」,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並且融入了課件的使用,讓課堂氛圍「熱鬧」起來,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同時,師生關係能夠得到和諧發展。最後的延伸活動保持和發展了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和感受探索的樂趣。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9


  圓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成功之處:
  1. 經歷立體圖形的抽象過程,認識圓柱。在教學中,首先呈現了現實生活中具有圓柱特徵的建築物和生活用品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並認真思考:「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麼共同特點?」然後從具體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立體圖形,給出圖形的名稱,讓學生對圓柱的認識經歷由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最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見過哪些圓柱形的物體,豐富學生的頭腦中圓柱形象的儲備,加深對圓柱的認識。
  2. 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和總結圓柱的特徵。在教學中,首先要從整體上把握「圓柱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通過學生的觀察交流指出:圓柱的兩個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周圍的面叫做側面;其次要深入各個部分的研究。通過動手操作發現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各有什麼特徵,讓學生依據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索驗證,如證明上下底面是兩個大小一樣的圓可以剪下來比較,也可以把圓柱的一個底面畫下來,再把另一個底面放在畫好的圓上,看是否重合,還可以量出直徑和半徑來比較。
  不足之處:
  在揭示圓柱的高含義時的過渡比較牽強,應該出示兩個高矮不同的圓柱體,讓學生思考圓柱的高矮與圓柱的兩個地面之間的距離有關,從而得出圓柱的高,若這樣設計就比較好一些。
  再教設計:
  在原有課件的基礎上添加上兩個高矮不同的圓柱,教學起來就比較流暢了。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教學新知識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討論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時,我設置了懸念,先讓學生猜想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在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我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練習階段,我設計相應的練習,不僅檢查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我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這樣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學具: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物品,並將其側面用白紙包好。剪刀、直尺。教師準備圓柱體、圓柱體側面展開圖、可旋轉長圓柱體的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徵
  1.整體感知圓柱
  (1)(出示教材第10頁中的圓柱形物體)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麼共同特點?
  如果把這些圓柱形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麼樣子?(出示圓柱的立體圖形)像這樣的圖形叫圓柱。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圓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麼?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麼?(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問:粉筆是圓柱體嗎?
  3.圓柱的高
  (1)教師出示高、矮不事的兩個圓柱,提問:哪個圓柱高,哪個圓柱矮?
  (2)結合課本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3)師畫一條側面上的斜線,問:這是圓柱的高嗎?為什麼?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是高嗎?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貼在木棒上的長方形紙片,將它快速轉動,看一看轉出來的是什麼形狀?完成教材第11頁的「做一做」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係.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②學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後說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麼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成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什麼情況下圓柱側面展開是正方形?
  ③引導小結: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你能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嗎?
  5.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2)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
  (3)那麼,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根據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係,可以知道: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側面積練習:練習二第5題
  (1)學生審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 這兩道題分別已知什麼,求什麼?
  ② 計算結果要注意什麼?
  (2)指定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教師行間巡視,注意發現學生計算中的錯誤,並及時糾正。
  (3)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有時題里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4.求圓柱的側面積
  (1)C=12厘米,h=12厘米(展開圖是什麼形狀)
  (2)d=5分米,h=6分米
  (3)r=2米,h是半徑的2倍。
  四、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第14題求側面積部分三道小題。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1、一個調整
  根據學情,我靈活調整了教學內容,將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提早到第一課時完成。其實,由探索圓柱側面的特徵,到推導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可謂順水推舟,輕而易舉,學生理解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這樣的改動可以降低第二課時「圓柱表面積」的難度,給學生在「表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更多的練習時間。
  2、一次討論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及以往知識,在課前閱讀時對於圓柱的特徵就已能基本掌握,通過課堂教學來看,僅在圓柱有多少條高時發生爭議。有的學生認為圓柱只有1條高,也有的學生認為圓柱的高只能在其側面表示。針對這一現狀,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結合圓柱高的概念展開討論,從而明確了什麼是「兩個底面之間距離」的含義。
  3、一處拓展
  在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長方形紙片旋轉後是一個圓柱後,我通過設問對教材進行了拓展。「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旋轉後所形成的圓柱體之間有什麼聯繫?」當學生回答長是圓柱底面直徑時,我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正確結論。然後,我又舉一反三,請學生思考「如果將這個長方形換一個方向粘貼在木棒上,那麼它和圓柱體又有怎樣的聯繫?」通過拓展,提升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2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複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比賽,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後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
  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係。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後的填空題進一步鍛鍊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徵,並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直觀的認識,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學生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係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驗,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樣的活動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3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導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現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徵,並能聯繫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學的信心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在導入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教學圓柱的特徵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採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徵。在學生知道了圓柱的側面積是指哪部分後,我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可能會是一個什麼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了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當於長方形的長,高相當於長方形的寬。接著又問,要想知道老師手裡圓柱的側面積,你會算嗎?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並把「觀察、猜想、操作、發現」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徵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學生學的輕鬆、掌握的靈活,為構建優越的知識認知結構奠定了基礎。但部分同學在計算時不夠細心,結果出錯的較多,還需強化訓練。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4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這節課,以觸摸——合作——交流——討論——形成認知為線索,設計了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做一個圓柱這一活動。最初的設計意圖是想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一方面培養合作的意識和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對圓柱的底、側面的特徵和相互關係有初步的認識。活動結束後,再讓學生互相交流,得出結論。對於圓柱側面展開這一重點,在學生試做的過程中得出,有效地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但事與願違,幾乎每組學生在做圓柱時,都是將紙在圓柱模型上圍一圈得到側面,再用模型的底畫兩個一樣的圓作為圓柱的底,然後組合成圓柱。在做的過程中很少有學生髮現長方形紙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整節課,以活動為中心,不光是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一形式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

《圓柱的認識》教學反思15


  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因此在導入階段時,關鍵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因此,我從主題圖「雖然它們是不同的物體,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數學特徵,那就是都有部分的形狀是圓柱。說明圓柱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一年級時,我們就已經初步認識了圓柱,今天我們還將進一步認識它」來揭示課題。
  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特別注重學生自己操作、討論、探索的過程。學生得到的結論很多,如圓柱體側面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展開圖與圓柱體側面有怎樣的關係。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探索研究、自我發現等過程,掌握了圓柱的基本特徵,加深了學生對圓柱認識,還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圓柱特徵的過程。教學中,無論開始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後來的操作、比較、驗證活動,都是在一個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整體上的把握、較深層次的理解和深化。
  縱觀整節課,以活動為中心,不只是為了有效地組織學習,更重要的是想通過這一形式還原數學的本質,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帶給他們的樂趣,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到成功。
  本節課美中不足的是,在上課過程中有兩家小區的居民結婚,這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但儘管「噼噼啪啪」壓住了學生髮言的聲音,但絲毫沒有減弱學生積極發言的熱情。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