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觀看電影最後一站有感範文

2024年01月04日

- txt下載

觀看電影最後一站有感範文
《最後一站》又名《最後車站》,是一部傳記愛情電影。是由麥可·霍夫曼導演,克里斯多福·普盧默、海倫·米倫、詹姆斯·麥卡沃伊主演。下面是百分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最後一站觀後感,僅供參考。
最後一站觀後感篇一
電影《最後一站》講的是晚年的托爾斯泰和他的妻子之間的愛與爭吵。
晚年的托爾斯泰崇尚節儉,反對特權,甚至決定放棄個人財產與貴族頭銜,並將他的小說著作權留給俄國人民。
然而他的妻子蘇菲亞卻完全無法接受這個“化小愛為大愛”遺囑,她沒有這麼高貴的情操,她認為托爾斯泰的成就是兩人畢生的努力,最後的結果,不應只是托爾斯泰一個人的決定。
於是,她極力悍衛托爾斯泰家族的權益,據理力爭,一點都不輸男人的膽識,以及時而一觸即發的情緒,使她成為眾人眼中歇斯底里的難搞女人。
但是她是一個敢愛敢恨、忠於自我並堅持自我的女人。
她是一個對愛情始終如一、一直活在托爾斯泰的愛中的女人。
電影中有句對白令我印象深刻,托爾斯泰問蘇菲亞為何要如此挑剔?她說:“結婚以後,我是你的傑作,你也是我的傑作,對我而言,愛情就是這樣。我為什麼不挑剔呢?”
在生命的最後,他受不了這無休止的爭吵,他在家中的地位令他無所適從,他選擇了默默離開她。
但是在他走後,他一直問身邊的人,“她會來嗎?會來嗎?”
直到死之前,他還在一直叫她的名字。
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愛情。
他說過,不管怎麼樣,我都無法停止愛你。
她也一樣,即使她強硬地反對丈夫把財產捐出來,但是在她心裡她其實最在乎的是托爾斯泰是否愛她?
在托爾斯泰彌留之際她只是拉著他的手,告訴他:“ 雖然我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是我對你的愛是真的。”


最後一站觀後感篇二


夜深人靜,我沒有一點睡意。是因為剛看完的那部《最後一站》電影,是因為電影里的主人公——托爾斯泰和他的夫人索菲亞。
和所有美麗的愛情一樣,他們曾經是那麼恩愛,那麼纏綿。在這無數個恩愛纏綿的日子裡,托翁完成了《戰爭與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復活》三部巨著和其它作品,在無數個恩愛纏綿的日子裡,索菲亞為托翁謄寫和整理了所有的著作。
然而,同舟共濟了四十八年後,溫馨芬芳的柔情,隨著歲月漸漸流逝,隨之,爭吵、狂怒、歇斯底里,如硝煙每天燃起。到最後,八十二歲年邁的托翁竟悄然離家出走,病死在一個荒涼的小火車站裡。
我怎麼也不能在腦海里抹去這一幕:一個秋風瑟瑟的夜晚,老淚縱橫的托翁凝望著閃著亮光的索菲亞的窗戶,雙膝跪地向她告別;我也怎麼也不能忘記那一幕:當索菲亞知曉托翁病重危在旦夕之時,即刻趕往小火車站乞求見一見奄奄一息的丈夫那無助的眼神。曾經是那麼深愛過,共度過精彩人生的兩位老人,經受著如此激烈的愛與恨交加的痛苦心理歷程!我的心在顫慄。為什麼,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許多人認為,索菲亞根本無法理解托爾斯泰的志向,琴瑟甚篤的恩愛夫妻到了人生暮年,兩人的理念截然不同。托翁超塵脫俗的偉大理想和索菲亞極力維護個人和家庭利益的世俗觀念的衝突,造成了他們的感情裂變。
有人則感嘆:傷害,是愛的一個組成部分,世上有哪一種愛情是不經受傷害的呢?
是這樣嗎?是不是還有另一種詮釋?擁有的會慢慢平淡,得到的會漸漸褪色,在時間面前,一切的美麗最終都會枯萎?
昔日相濡以沫情甚篤,現今相看生厭心犯愁。
若能理解寬容作甘露,有望溫馨芬芳愛如初。
下載了這部電影。朋友,你看了後是怎麼想的?


最後一站觀後感篇三


學生時代,曾在課本上看到過關於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的簡史。如今,我關於他的印象,僅限於,一段文字,和一張圖片了。那段文字,大概是這樣寫道:“列夫·托爾斯泰逝世後,他的墓處在一片寧靜的樹林中。這座墳墓,沒有墓碑,沒有名字,如果有人走過,沒有人會知道這是托爾斯泰的墓。”在文字的最後,附上了一張小小的黑白照片,照片還有些不太特別的清晰。
“偉大”、“簡樸”、“無私”這些詞,是我從學生時代一直到現在對托爾斯泰的看法。當我從看完那不完整的文章後,並沒有繼續了解他的作品和生平故事,只覺得他的思想是如此的“偉大”而已。
多年以後,也就是今天,在我看了《最後一站》,關於托爾斯泰晚年時期的電影,過往的看法在此基本改變。反而開始同情他的妻子索菲婭,並且討厭他的弟子切爾特科夫,和他的大女兒塔尼亞。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暫且表述自己的觀點,雖然我可能偏向感性,但也不乏理性。
在托爾斯泰年輕時,他的惡習很多。或許,有人說年輕人總會衝動,可以諒解。是的,可以諒解。人生中,孰能無錯呢?
我一直在猜想,托爾斯泰一定很矛盾的一個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他的晚年時期,他的弟子同他的大女兒,一直合夥提防他的妻子,為的就是把他所有作品版權搶到手中,歸於公有。他,以及他身邊的弟子和他的女兒,總是說索菲婭不理解托爾斯泰為什麼想把作品歸公,為什麼他不想為了金錢而去寫作,為什麼索菲婭總是不能與他的精神有共同的交集,雖然索菲婭和托爾斯泰是如此相愛。也就是種相愛,他們從沒忘記對方,從沒拋棄對方。直到托爾斯泰到最後,受不了索菲婭,受不了那個家庭,留下一封信離開。可是,到逝世之前,他在昏迷的狀態中,嘴裡不停喊著的是索菲婭的名字。慶幸,他和索菲婭彼此見到了最後一面。
恰恰因為這樣,托爾斯泰在晚年為了作品版權,他常常在索菲婭和他的弟子切爾特科夫之間徘徊,不得不做出選擇。雖然,到最後,他還是偷偷的瞞著索菲婭把版權授給了他的弟子,將作品歸公所有。
方才,在看完了電影之後,又看了一篇關於《高爾基為何替托爾斯泰夫人辯護?》。文章說,托爾斯泰逝世後,他的妻子索菲婭飽受指責,只因為索菲婭與生前的托爾斯泰有著強烈的思想衝突。
這篇文章還說,索菲婭基本上不喜歡圍繞在托爾斯泰身邊的人,總覺得那些人是“寄生蟲”,一點一點吃掉著托爾斯泰的思想精神,並且希望在托爾斯泰,這個大文豪的生活留下一絲痕跡,在他日後的傳記里出現似的。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只要身邊有一個人成名,那麼這個身邊的人會有一些附隨他的人,跟他吃香的,喝辣的。”這正是索菲婭討厭托爾斯泰身邊人的原因之一。
另外,電影里有一個重要的情節被忽略掉了,雖然托爾斯泰和妻子育有13個孩子,可是這些孩子中大多數體弱多病。
在托爾斯泰那座巨大的莊園裡,托爾斯泰好像遺忘了自己的生活的來源靠的是什麼。並不是僅僅種些瓜果蔬菜,就能養活家人,僕人,追隨他的人了。那豈不是太可笑。托爾斯泰整個家庭的生活來源,僅僅靠的是他的作品換來的生計。若沒有索菲婭在背後辛勤的打理家務事,托爾斯泰絕對無法靜下心去寫他的.作品,無法養活整個家,包括僕人,和他的那些追隨者。索菲婭所做的一切都為了家。然而,托爾斯泰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然這其中少不了他的弟子和他的大女兒在他的耳邊煽風點火,勸他的作品歸公所有。
一個女人,辛苦的照料一個龐大的家,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更是為了愛,對托爾斯泰的愛。雖然,她無奈的成為所有人的眼中釘,飽受痛苦的指責,她的苦,誰又能明白?!否則,她能為了托爾斯泰守了幾十年的家。在如今社會,一個人在那樣的家庭中當一個妻子,恐怕不是離婚,就是自殺了,選擇留下的寥寥無幾。
不得不說,托爾斯泰為了將作品歸公,多少含有一點虛榮心,也更是滿足了他的大女兒,以及他那位大弟子的虛榮心。畢竟,托爾斯泰曾經在上流社會混過。無奈的是,他好似曾未清楚過家庭靠什麼過活,柴米油鹽從哪裡來,除了讓他的文字,讓他的思想遠遠傳播,他是否關心過他的家庭呢?沒人會知道,也許他從心底關心過。
現在再看那張無碑無字的墳墓,忽然覺得有些可笑。但比雷鋒擺拍,淪為專制主義的傀儡強得多的多了。前者,自我價值的體現,共和的思想。後者,則是體現他人價值,實踐他人的思想。相對於前者,後者更是可悲。不過,也的確讓我們知道了,做好事並不應該在意他人的眼光,因為這是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獨具的人格魅力,與其他人無關。
即使,列夫·托爾斯泰並不喜歡浪漫主義,但實際上,他的潛在意識里還是存在浪漫主義的,對理想的世界有所追求,不僅僅存在對現實中的抨擊,諷刺。雖然,他從心裡都不願意承認。
說到最後,對“托爾斯泰”這個偉人,多少還是心存敬畏。至少,他和索菲婭真心相愛,心裡一直牽掛著她。
電影的最後,也確實讓我感動了。
PS:這部電影,戲劇很有張力。尤其是,索菲婭(扮演者海倫·米倫)的情緒處理上。另外,這部電影是從旁人的角度,去講述托爾斯泰整個的晚年生活。而瓦倫汀的(扮演者詹姆斯·麥卡沃伊)也是我最喜歡的演員之一,之前在《成為簡·奧斯汀》的電影里,就被他散發出的魅力所吸引,讓我極為欣賞。
另外,這部電影里的風景,莊園,基本上就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樣子,對那個時代頗有好感的我,非常喜歡。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