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藥敷臍加口服參苓白朮散加減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嬰幼兒腹瀉之症多系 現代 醫學所指的慢性腸炎、單純消化不良、吸收障礙性腹瀉、分泌性腹瀉等。近幾年來,我用中草藥敷臍加口服參苓白朮散加減 治療 小兒腹瀉110例,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觀察110例病兒均來自我院門診,其中男60例,女50例,年齡3個月—5歲,平均3歲;病程1—25天。輕型腹瀉75例:每天腹瀉4—10次,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樣,少數病人大便呈黃綠色,大便鏡檢白細胞少許或有脂肪球,患兒一般情況尚好,無明顯脫水症狀和體徵。較重型腹瀉11例:每天腹瀉10—20次,並有里急後重,大便呈水樣或綠肥色稀便,或大便帶黏液,伴有嘔吐,低熱,大便鏡檢白細胞(++),少許紅細胞,有輕度脫水症狀和體徵,如煩燥,脈搏加速,精神較差,皮膚彈性減退。就診時一般已服過小兒瀉痢停、黃連素等腸道抗菌藥,但療效均不明顯。
治療方法:外用:乾薑、吳芋、丁香、肉桂各等量研細末取5g左右納入臍內,外用0.5cm*1.5cm膠布固定,2天換藥一次。3個月以下小兒敷於腹部臍下。
參苓白朮散加減:白朮5g蓮子5.5g炒扁豆10g炒山藥10g苡米6g車前子5g煨訶子6g豆蔻3g蒼朮炭5g陳皮5g甘草1.5g。因驚而瀉者,伴有人中周圍至鼻唇溝外皮膚呈青色,鼻根及太陽穴處色青,睡覺露睛,白天時時驚戰,睡時突然哭叫,大便色綠髮粘,可在上方中加鈎藤3g,硃砂0.5g安神去驚:內熱過盛而瀉者,伴有煩燥不安,大便熱臭味大,發粘色褐,可加黃連炭2.5g達清熱止瀉之目的:飲食積滯而瀉者,納食不佳,則宜加麥芽5g,雞內金5g和胃助消化;因用藥克伐太過而瀉者,久瀉不止,便稀如水,四肢發涼,精神不振,則加人參3g附子1g,米殼2g溫陽補脾止瀉。
以上用量為1歲小兒1日量,分3—4次服完。1歲以上的患兒用量酌加。
效標準(1)痊癒:停止腹瀉,大便恢復每日1次,食慾明顯增強,精神轉佳,停藥後半月內無復發。(2)顯效:腹瀉停止,大便每日1—2次,大便基本成形,食慾有改善。(3)好轉:腹瀉次數明顯減少,但飲食冷熱稍有不注意,每日大便即在2次以上。
治療結果痊癒76例(69.1%)顯效24例(20.9%)好轉10例(10%),總有效率為100%,最少用藥3天,最多用藥10天。
典型病例患者舉例,胡梅,女,2歲,2002年4月就診。受涼和飲食不當後腹瀉7天,每天腹瀉4—10次,大便呈稀水樣,之後呈黃綠色,伴納差,無發熱,大便化驗白細胞(+),脂肪球(++),病後曾在他院靜點抗生素治療,症狀無好轉而來我院。查體:精神差,面色萎黃,無明顯脫水體徵,心肺和腹部檢查無異常發現。
停用西藥治療,用上方外用敷臍,加服止瀉散加減,用藥3天後腹瀉停止,食慾漸進,用藥5天後食慾完全恢復,精神轉佳,大便日一次,偶2日1次,囑其停口服藥,繼續外用敷臍治療一周後停用外用藥。觀察月余未發生腹瀉,體重明顯增加。
2 討論
腹瀉是兒科最常見疾病,此病易耗傷氣液,遷延日久不愈,上導致患兒生長發育遲緩,是影響小兒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臍部敷中藥可使藥物經肚臍直接向血液滲透,參與臍部血液循環,刺激胃腸道,促進已紊亂的腸功能恢復正常。中醫學認為所有內服可治病的藥物,外貼於某些相應在穴位都可收到與內服同樣的療效,相輔相承,達到收澀止瀉的效果。這種方法費用低,操作方便安全,值得在基層 醫院 推廣。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神氣怯弱,故素有脾常不足之說,加之飲食積滯,內熱熾盛,忽受驚嚇或用藥不當。克伐太過,使脾胃受損,脾虛,消化運輸功能失職,排泄水濕功能失常,至水留腸道,清濁不分,並走大腸發為泄瀉,其根本原因當責之於脾,治療以健脾利水為大法,參苓白朮散加減蒼朮炭、白朮炭、蓮子、炒扁豆、炒山藥健脾,陳皮健脾行氣,使補而不滯,可恢復消化吸收功能,苡米、茯苓、車前子利水,可從小腸吸收,自小便排出,此即「別開支河」。訶子、肉豆蔻止瀉,健脾,利水治其本。所以方中以健脾利水兩組藥為主,收斂藥為輔,標本兼治,收效良好,無不良反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