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從學生抑鬱個案引發的思考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江森連
摘要: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越發引起社會的關注。而抑鬱症的發生,給學生個人、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帶來了不少的傷痛,作為家長、作為老師、作為學校,我們要採取一定的措施,防微杜漸,保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學生;抑鬱;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初,《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發布,從1997-2015年,一項關於中國大學生的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2006年,山東大學碩士劉丹研究了879名初一至高三的學生,在碩士論文《中學生抑鬱狀況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寫下了一個驚人的數字,中學生抑鬱症狀的發生率高達43.5%。
作為一名非心理學專業的普通一線中學教師,親眼目睹了不少學生由於患抑鬱症而需要申請休學的情況。有的孩子是拒絕與人溝通,有的用刀片割自己的表皮尋求痛感快感,甚至極個別發展到出現自殺傾向。抑鬱症,給學生個人、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帶來了不少的傷痛。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應對學生抑鬱情緒,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抑鬱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上是這樣描述:抑鬱症是最常見的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而青少年抑鬱情緒的出現,一般都有一些心理或精神的促發因素,如青少年的父母死亡或離異、父母對子女採取排斥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早年曾有嚴重的不幸經歷,青春期後又碰到精神上的創傷,以及失戀、身患疾病、人際關係不協調、學習成績不良或其他負性生活事件等,均易於誘發抑鬱情緒。
可見,學生抑鬱的出現,除了家族遺傳之外,一般都有特殊的觸發因素。本人在處理學生休學問題時,遇到了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案例一:八年級(1)班某女生,從2018年9月開始不願意回學校上課、不願意出門,經父母、班主任勸說,也只是回來一天半天而已。後來父母帶其到醫院就診,診斷為抑鬱症。鑒於這一狀況,該女生的父母為其辦理了休學,為期一年。在休學半年後,該生父母到學校申請要求復學,說孩子經過專業機構治療後已經好轉,後期需要融入團體生活中繼續輔助治療。鑒於這一狀況,學校約見了該女生的父母進一步了解情況。其家長到學校後一直大吐苦水,指責對方孩子出生後一直都不怎麼理孩子。爸爸去年工作出現問題後,更是借酒消愁,長時間不回家,回家後也經常發脾氣。媽媽勸說無效,壓力很大,兩人為此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嚴重到要離婚的地步。孩子在旁邊目睹這一情況,慢慢變得沉默不語。直到孩子不想上學不願意出門,才引起家長注意。
案例二:2018年入學的七年級(13)班某女生,其父母都是老師,由於工作繁忙,孩子一直在外公身邊長大,直到上三年級才接回父母身邊。兩位家長在開放二胎後,一直很想要個兒子。好不容易,高齡的媽媽懷上了二胎,但身體狀況一直欠佳需要長期住院。由於沒辦法兼顧女兒,父母把該女生送到了朋友的家裡,由朋友負責其生活。弟弟出生後,一直存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媽媽把全副心思都放在了兒子身上,在家裡完全把女兒當作透明。爸爸由於工作忙也沒有怎麼注意女兒的情況,回家後也是一門心思放在兒子身上。慢慢的,女孩變得沉默,拒絕與人溝通,直到同學在該女生的QQ空間上看到各種死亡方法的文章,告知了老師,才引起家長的關注。當他們把女兒送到醫院時,女孩子已經被診斷為中度抑鬱症,需要住院治療。
上述兩個個案,學生之所以出現抑鬱的狀況,都是由於家庭原因誘發的,父母長期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愛,當孩子發生變化時,沒能及時關注和疏導,從而導致了孩子的情況越發糟糕。作為一名普通的老師,我們從上述個案及當今越發突顯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可以吸取一些什麼經驗教訓,做到防微杜漸呢?
第一、家長方面,應加大對家長的教育,明確其作為父母的責任,注重引導家長如何當好父母。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現在這一代初中生的父母,大部分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他們中不少是獨生子女,經歷磨難比較少,雖然現在已經為人父母,但不少人心智不夠成熟,在教養孩子方面往往以個人為中心,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整個家庭的角度、乃至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成為父母前,如何當好父母這一方面的教育也是我們中國社會比較缺乏的。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曾說過:「做父母實在要有一種專門的技能、專門的學識。」[1]在未做父母之前,要研究怎樣教養未來的孩子,怎樣才能有資格配做父母親。
父母的教養方式按父母的要求(控制)與反應(溫暖)歸納為4種教養類型:權威型(高度要求與反應)、過渡溺愛型(低要求與高反應)、專制型(高要求與低反應)、忽視型(低反應與要求)。總的來說,專制與忽視型父母的孩子最容易出現抑鬱。[2]上述兩個個案中,比較符合忽視型教養方式。因此,父母重視並提前研究孩子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有比較清楚的認識,注重及時調整方式方法,將對孩子身心健康產生重要的作用。
如何當好父母,除了家長自己學習外,學校、社會的引導力量不可忽視。除了幼兒園、中小學每個學期固定的家長學校之外,更需要把社區居委會、社會的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定期召開講座,舉行各種親子交流活動、多宣傳好父母的感人故事,打造當好父母的氛圍與輿論環境,讓父母掌握更多好的教養方法,從而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第二、孩子方面,要注重孩子的挫折教育,重視運動的作用。
一個人的成長只有感受過危險才知道安全,經歷過疾病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經歷過痛苦才知道快樂的甘甜。孩子的成長道路,就是一個經歷挫折而逐漸強大的過程。
上述兩個個案的主人公,雖然很多時候被父母忽視了,但家裡的各項事務不需要她們去擔心、去做,而且物質需求基本都被滿足。在學校里,學習成績還比較理想。可以說人生基本是一帆風順的,沒有遭受什麼挫折。當面對家庭的變故時,這兩位孩子不懂得如何去應對、不懂得去尋求幫助,心理沒能及時得到疏導,從而加重了抑鬱的情況。
現在不少家長由於擔心孩子受傷,很多事情都不敢讓孩子去做。當父母代勞得越多,孩子懂得越少,抗挫折能力越弱。家長不能代替孩子成長,作為父母,要把該孩子去做、去嘗試的事情還給他們,允許他們失敗。在孩子失敗時,注重引導其分析原因,提供方法,為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
對孩子來說,磨練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的重要途徑是運動。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李玫瑾進行心理講座時指出,抑鬱的孩子很多都是缺乏運動,神經系統得不到鍛鍊,尤其是小腦(管運動和關節)沒有完全釋放、興奮不到位。因此,必須讓孩子從小養成練就體育的習慣,尤其是長跑和游泳。通過練就體育鍛鍊神經系統,通過體力之苦磨練人的意志,讓孩子在運動中學會堅持和練就膽量。
在學校,可以開設模擬人生的課程,適當增加挫折教育,讓學生了解不同人生階段經歷哪些挫折是正常的,學會用平常心面對挫折,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減少應激事件對學生心理產生的負面作用。
第三,要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價值感。
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而當今的社會,家長往往很焦慮,從孩子的胎教,出生後的早教、幼教,家長願意花費很多金錢在上面,認為要贏在起跑線上,因此大量的琴棋書畫等各種興趣班、補習班鋪天蓋地而來。家長們心急地追求結果,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渴求與成長規律。超年齡、不感興趣的學習,讓不少孩子沒有成就感。每個階段的人生有不同的學習內容,孩子需要慢慢學習並從中獲得價值感。家長需要放慢腳步,學會欣賞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層次的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學會蹲下來與孩子一起仰望天空,讓孩子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的支持、愛的理解。
不少抑鬱的人,能力是微弱的,思考的東西是負面的,不斷懷疑和否定自己。上述兩個個案中,兩位女生就覺得自己是可有可無的,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因此,陪伴在孩子身邊,往孩子心中不斷加滿乾淨的水,幫助他們肯定自我,尋找自己的價值很重要。
第四、學校方面,要構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包括對學生、對老師、對家長的教育。
對學生,學校需要定期安排心理健康講座或者團體心理活動輔導,開展微笑行動,教會學生如何預防焦慮和抑鬱的發生。在學生心理有異常時,必須有心理諮詢老師介入,及時提供幫助。
對老師,要培養老師積極樂觀的心態和耐心,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學校要注重培養老師處理學生異常行為的能力,讓老師在面對孩子眾多突發情況時,能夠知道如何處理,減少老師的焦慮和無助感。
對家長,學校要統一規划進行統籌,做好家長的親子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初中三個年級在每個學期進行什麼教育,學校要提前做好符合學生實際的規劃,每個學期一個主題教育。各年級根據這一主題,開展相關的活動,如家長學校、學校每周印發一個親子故事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讓學生講給家長聽、定期邀請專家或者在家庭教育方面比較成功的家長分享相關經驗,從而培養和諧的家庭關係,創造有利於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此外,還可以藉助微信平台、校訊通、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