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讀」好《月光曲》,教出語文味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張勇華
朗讀是一件美好的事,我認為最美妙的聲音便是讀書聲。在琅琅書聲中,學生走進文本,在腦海中勾勒文字呈現的畫面;在琅琅書聲中,學生走近作者,在字裡行間捕捉作者的深邃思想和高尚情操。琅琅書聲中蘊含著濃濃的語文味兒。
初讀《月光曲》,了解到文章講述了貝多芬即興寫作《月光曲》的過程。怎樣開展教學呢?我一籌莫展。於是我再讀《月光曲》,發現文章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如果僅停留於文字表面,教學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具體經過,似乎無法滿足學生的語文訴求。
經過反覆研讀,我最終決定用「讀」的方式完成這篇文章的教學。如何組織本堂課的教學環節呢?我發現,在《月光曲》這篇文章中,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過程交代得十分清楚,詳細寫了兄妹倆和貝多芬的對話。至於月光曲的曲調,作者也頗費心思,將其獨立成段,隱藏於哥哥聯想到的畫面中。確定了這兩個教學重點,我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繼續思考,作者寫這個故事,難道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月光曲》的誕生過程嗎?為了開展更進一步的教學,我翻閱資料,查找貝多芬的相關典籍,發現貝多芬的作品都和貧苦大眾有關,他的音樂是寫給窮人的。基於以上思考,我引導學生和我一起「讀畫面」「讀對話」「讀名言」,讀出自己的理解,讓課堂充滿語文味兒。
一、讀畫面,尋找曲調
《月光曲》是一首鋼琴曲,是音樂,教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傾聽這首曲子。但我覺得語文課要有語文課的特點,不能為了讓學生知道《月光曲》究竟是一首怎樣的曲子,便簡單粗暴地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讀完《月光曲》,我發現「曲中有畫」,而這《月光曲》中的畫面就是藉由哥哥的聯想來展現的。於是,開始上課,我單刀直入,直接進入課文的第九自然段,通過「一讀」「二找」「三品」「四填」的環節,讓學生自己想像月光曲的節奏。
一讀:讓學生默讀第九自然段。
二找:找出作者寫了幾個畫面,在每一個畫面前用序號標註出來。
三品:學生找出畫面後,我逐一擊破,帶領學生尋找關鍵詞,感受月光曲的曲調,如「微波粼粼」,是細小的波浪,所以此時的曲調應是輕柔的;「越升越高」「穿過」又告訴我們此時的月亮有速度、有力量,所以這時的《月光曲》應該充滿活力;最後的「大風」「巨浪」氣勢強大,所以此時《月光曲》應該是慷慨激昂的。當然,我在具體教學時,並沒有採用單一的教學模式,第一個畫面我採用情境教學法,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讀;第二個畫面我採用直觀教學法,抓關鍵詞指導學生讀;第三個畫面,我採用自主學習法,引導學生自學。這樣由扶到放,學生不僅讀出了《月光曲》所描繪的畫面,還感悟到了《月光曲》的曲調。
四填:趁熱打鐵,整體感悟。
起先,樂曲旋律______________,就像一輪皎潔的明月正緩緩地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接著,樂曲旋律逐漸______________,如同越升越高的月亮正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微雲;最後,樂曲旋律變得______________,猶如______________。
填完之後, 我再安排學生進行簡單的「現場演奏」:第一個畫面請女生讀,第二個畫面請男生讀,最後一個畫面大家一起讀。這樣,學生通過讀畫面,就感悟到了《月光曲》的旋律和曲調。
二、讀對話,感悟內心
對話,即人物與人物之間的交流,所謂言為心聲,對話往往能真實地反映人物的內心,表達情感。對話,有時是非常直白的,直接表露說話者的意圖,但有時也是委婉含蓄的,也就是所謂的弦外之音。所以,讀好人物對話,對認識人物極為重要。
《月光曲》構思巧妙,將貝多芬寫作《月光曲》的過程通過人物對話一點點呈現。
欣賞了如此美妙動聽的《月光曲》後,學生肯定會心生疑問,貝多芬是如何寫出這首曲子的呢?沒有過多的贅述,我直接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的2-7自然段,讓學生到文中尋找自己認為觸動貝多芬內心的句子。很快,學生就找到了兄妹之間的對話: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哇!」 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仔細品讀這段對話,你會發現,這段對話非常有趣,也是觸動貝多芬內心的部分,它直接表達了妹妹想去聽貝多芬音樂演奏會的渴望,同時包含了哥哥無法帶妹妹去現場聽音樂會的自責和難過,還表現了妹妹的懂事和善解人意。教學時,我通過引導學生讀「多好哇」來表現妹妹對音樂的熱愛和嚮往,又通過添加提示語,讓學生感受哥哥的愧疚和無奈,抓住「隨便說說」一詞,讓學生讀出妹妹的弦外之音。做完這些教學鋪墊,我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通過讀兄妹之間的對話,學生知道了他們家境貧寒,了解到他們熱愛音樂、感情深厚,更從貝多芬聽到對話後,決定親自為他們演奏這一行為,認識到貝多芬的善良。
三、讀名言,升華情感
正如開篇所說,這堂課的教學,我不想只停留在《月光曲》的寫作過程上,我認為教學應該有深度,並且是學生能夠理解的,容易聯想到的深度。
於是,課堂上,我以「我的音樂應當為窮苦人民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多麼幸福」這句貝多芬的名言做引,引發學生思考,一步步抽絲剝繭,讓學生對貝多芬的這句話深入理解,讓貝多芬的形象更清晰。再研究貝多芬的兩次彈琴,學生明白了:第一次彈琴,是為了彌補盲姑娘因貧困而不能聆聽音樂的缺憾,第二次是為知音而彈,知道了月光曲是貝多芬為這對窮苦兄妹而寫的,學生因此更加敬重貝多芬。
教學《月光曲》這節課時,我打破常規,重組教學內容,雖然只是簡單地讀,卻讓學生對這篇文章有了深刻理解。學生「讀」好了《月光曲》,我的課堂也上出了語文味,本色語文,不就應該如此嗎!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