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的音樂重構認同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摘要:本文依託筆者在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藏羌彝多聲部藝術作品創作實訓」中的學習實踐,以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作品為例,對藏羌彝多聲部音樂從原生形態到以音樂為符號、以舞台為載體重構的新生態藝術形態,以及當下主流藝術院校對傳統民族音樂的認同和傳承方式等展開分析,探索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路徑,尋求民族音樂的文化認同,以期更好地發展本土藝術教育,並構建民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平台。
關鍵詞:藏羌彝多聲部音樂;新生態;民族音樂
2017年,筆者參加了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藏羌彝多聲部藝術作品創作實訓」的學習,深入了解藏羌彝多聲部音樂藝術的重構情況。此項目集傳承、傳播、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系統挖掘原生態藏羌彝民族音樂的典型樂匯、音樂動機、音樂表現形式、服裝配飾以及文化符號等,從而對藏羌彝多聲部音樂進行重構。
一、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的重構路徑
由於各民族間的大融合,尤其是民族地區生活方式的變化,使文化生態更加多樣性,原生的民族民間音樂退化速度加快,藏羌彝原生態多聲部音樂形態的傳承與傳播也受到了巨大影響。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傳統民族音樂的表現形態得到廣泛認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在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藏羌彝多聲部藝術作品創作實訓」中,學員們通過溯源藏羌彝少數民族的民俗、民風及文化背景,梳理原生音樂的採集整理、創編創作與舞台綜合呈現等,可知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從田野到舞台的重構路徑。其一,田野採風。通過田野採風,可詳細了解藏羌彝少數民族的文化背景、民俗民風、音樂形態等。這種田野採風可以是深入民間,也可以是進入課堂。如本項目的彝族音樂田野採風就請來彝族「卓卓文化」民間音樂的傳承人和彝族宗教畢摩傳承人進行講授,非宗教祭儀場合的畢摩音樂展演是以音樂為載體的藝術傳播,不具有宗教功能。藏族音樂田野採風最具代表性,項目組學員觀看了阿壩州歌舞團的表演,並前往阿壩州馬爾康腳木足鄉採風。在當地組織的節目裡,身著節日盛裝參加表演的村民以中老年為主,因青壯年大多外出學習、工作或遠離家鄉生活。在交談中得知,現在年輕人大都外出生活,很多人已經不喜歡也不會演唱這些歌曲了。這種現象引發了我們的擔憂,生活環境的變遷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民族原生態音樂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其二,編排創作。新生態音樂藝術作品的創作遵循藝術作品的一般規律,挖掘、整理原生態音樂文本,全方位、多角度分析音樂,運用音樂專業技巧對作品進行呈現,以體現少數民族的生活樂趣,展示並傳承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在音樂旋律方面,分析原有旋律的風格類型和結構特徵,從而使新設計的音型與織體能夠烘托、渲染原有旋律,並使原有旋律的表達更加溫暖,更能表現藏羌彝民族的性格特徵。在和聲配置方面,和聲節奏規整,音型與織體布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與持續性,隨樂句或樂段的變化而變化,和聲進行脈絡清晰。在編配伴唱音型方面,力求簡潔流暢,符合少數民族音樂的旋律風格。為此,可將某一種音型與織體作為歌曲編配的主要手法,再進行發展、延伸、對比、再現等。此外,在作品編配中還可適當加入說唱藝術,以恰當的節奏型配以藏羌彝民族語言的常用語氣詞,並運用富於特質的語氣詞作為節奏型的襯詞。其三,舞台呈現。舞台呈現是藝術實踐的重要步驟。在技術上,要進行合唱技術訓練,包括氣息、咬字、吐字、音準、節奏、情感等;在文化上,要注重服飾設計、禮儀、穿戴等;在表演上,要進行多聲部演唱的二度創作、舞台編排;在舞台設計上,要關注燈光、音響、畫面、背景等環節,以綜合展現藏羌彝民族的多聲部音樂藝術。以作品《羌音羌情》為例,其重要道具為羊皮鼓,此鼓是羌族典型的打擊樂器,因此在作品中,羊皮鼓不僅是道具,同時也是樂器,隨音樂的律動而呼應。羊皮鼓的表演多在舞蹈段落的間隙進行,突出鼓的表演,渲染熱烈歡快的氣氛,與粗獷質樸的羌族舞蹈動作渾然一體,使作品具有了更多的羌族符號。另外,創編舞蹈動作時還要考慮動作幅度,過大會影響演唱氣息,過小又會喪失應有的韻味。對羊皮鼓的運用也十分講究,鼓與舞蹈既要相互展示,又必須協調,不顯累贅。
二、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的特點
藏羌彝多聲部音樂在旋律、節奏、節拍、音色和結構等方面均具有典型的符號性特徵,聲音也富於獨特的風格特點,服飾、道具等更是具有顯著的藏羌彝民族特徵。可以說,符號性是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旋律形態、節奏樣態、結構規模的顯著特徵。具體來看,其共有五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伴奏方面。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還原田野中的原生表演形態,用無伴奏合唱手法進行編創,適當加入民族色彩性樂器,通過變音強化民族音樂色彩,用人聲模擬民族樂器的聲音,以突出自身鮮明風格。二是語言方面。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使用民族母語演唱,用羅馬字與漢字讀音相結合的辦法標註歌詞中藏族、羌族、彝族的母語發音,以便作品的傳唱、傳播與傳承。其中還常常加入各民族語言常用的語氣助詞,體現出濃郁的民族色彩。三是聲音方面。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在保持少數民族原生態發音的基礎上多借鑑現代聲樂的發聲技巧,與合唱相比聲音更偏自然,在音色的明暗、聲音的連接、情感的宣洩以及音樂的表達上均有提高。四是音樂方面。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的旋律以民族五聲調式為主,五聲音階加入半音以改變音樂色彩。和聲主要以二度、四度、五度為主的色彩和聲進行,並大膽運用大二度增強碰撞,強化不和諧感,這是受到了民族樂器的影響。二度和聲的運用使作品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性,與此同時,四度、五度、八度和聲的頻繁使用以及作品中寸詞的使用,都使作品呈現出空靈、縹緲的效果。五是舞台方面。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在舞台動作的編排、多聲部演唱的二度創作、舞台藝術展演以及合唱技術訓練、服飾設計等方面都注意凸顯民族特色,如加入羌族的刺繡動作,服裝色彩多用藏族的黃色、白色,羌族的桃紅色、黑色,彝族的紅色等。以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作品《羌山妙音》為例,其運用古羌族民歌的音樂原生樣本,將民族五聲調式運用在作品呈示部與再現部的旋律中,演唱形式為女聲無伴奏多聲部合唱。女生合唱的聲音色彩與大自然雪山、薄霧的空靈意境相吻合,從而賦予作品神聖、聖潔的音樂形象。此外,其和聲結構中大量運用大二度的不諧和碰撞向同度進行,這種非傳統曲式結構的作曲手法反而使作品產生了一種全新的不和諧結構美,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也將主旋律襯托得更加優美動聽。羌族是聚居於高山上的民族,空靈與高遠是其主要文化特徵。這部作品著力強調民族多聲部合唱音樂,突出旋律聲部,注重旋律的橫向對比與走向特點,弱化和聲的結構關係,在樂曲中段運用民族傳統音樂的說唱念白,將其處理成氣聲,由虛到實,由弱到強,由慢到快,隨著氣勢的增強,速度也不斷加快,最後戛然而止。此時,又回到了原來的調式、調性上。作品既藝術地表現了羌民族的音樂性格,又充分展示了演唱者的音樂素質。
三、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的重構認同
新生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是植根於民族基因的音樂符號的表達,注重挖掘音樂本體元素,突出民族性格色彩,甚至運用非民族傳統調式賦予原生樣本以寫意再現。這種以多聲部音樂形式對民族傳統音樂的重構,適應現代以民族音樂教育為中心的傳承特點與傳播方式,體現出強烈的民族歸屬感、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其一,基於本土化藝術教育的認同。中國的音樂教育深受西方十二平均律的影響,教育體系以歐洲音樂文化為中心和準則。在此語境中,多聲部音樂形態歸屬西方,中國聲樂主流則以美聲為價值評判,聲樂的概念成了美聲的代名詞,就連傳統民族音樂也以此為評判標準。因此,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在教育體系中不被重視,甚至被排斥在主流音樂教育之外。主流音樂教育對自身民族音樂文化的不認同也影響了民族音樂的根基和自信。「藏羌彝多聲部藝術作品創作實訓」項目依託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旨在培養民族藝術專業人才,使其擔負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重任。在作品創作中,項目要求學員遵循藝術作品的客觀規律,堅持作品必須源自生活的原則,注重民族的性格特徵、生活特性以及歷史文化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項目進行合理專業訓練的同時,還鼓勵學員走向山間田野,收集整理原生態音樂,學習如何重構原生音樂樣本,在舞台上加以展現,並進一步傳承、傳播民族新生態音樂藝術作品。藏羌彝多聲部音樂在編排、唱法、服飾等方面大膽創新,讓民族多聲部藝術形式趨於多樣化。這一實踐表明,只要能引發觀眾共鳴,使觀眾獲得美的享受,讓傳統民族音樂得到彰顯與傳播,在表現民族多聲部藝術作品時就不應拘泥於何種演唱方法,這樣的重構才會有生命力。其二,基於音樂人類學立場的認同。藏羌彝多聲部音樂的舞台表演具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它走出偏狹的合唱表演範疇,轉變傳統合唱表演只重視聲音表現的固有思維,注重舞台表演藝術的呈現,因而具有人文化特質。在進行藏羌彝多聲部音樂的重構時,是將其視為一個封閉的音樂表現形態,還是一種開放的藝術類型呢?事實上,音樂與舞蹈、戲曲、曲藝等從來就密不可分,如果僅從音樂一端展開研究,雖然專業,卻可能狹隘。藏羌彝多聲部音樂的重構是在原生型藏羌彝民族音樂、舞蹈受時代多重影響的背景下,對藏羌彝民族音樂藝術進行的活態保護與傳承。民族音樂在舞台實踐中融入了當代審美意識,從田間到舞台,努力挖掘其中的最美和聲,凸顯藏羌彝民族符號,擴展民族藝術教育的內涵。這是少數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的具體實踐,也是藏羌彝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傳播的創新之路,更是藏羌彝民族音樂文化得以延續和弘揚的根基。重構藏羌彝多聲部音樂還必須重視研究藏羌彝文化主體。文化主流的認同不能代替藏羌彝族群的認同,因此,要從多視角進行研究,並探討、詮釋音樂實踐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和審美實踐,夯實藏羌彝民族音樂藝術的教育實踐基礎,挖掘藏羌彝多聲部音樂代際相傳的核心價值,以構建活態化的本土藝術教育和民族音樂保護、傳承平台。
參考:
[1]楊民康.藝術切入→隨緣選擇→文化思考———論音樂人類學與藝術學的學科視域及研究過程[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2).
[2]徐學書.「藏羌彝走廊」相關概念的提出及其範疇界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7).
[3]趙書峰.多重文化語境中的傳統音樂保護與傳承問題———由「瑤族style」表演文本所引發的系列反思[J].人民音樂,2016(9).
[4]蒂莫西•賴斯著,魏琳琳譯.構建一條「民族音樂學」學科新的路徑[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5(2).
作者:陳纓 符輝 單位:樂山師範學院 西南民族大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