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非遺教育融入藝術設計課程探索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摘要:根據學科教學改革的需要,和南京非遺傳承教學的需要,將非遺項目引入課堂,採取一系列措施,培養了解傳統文化、具有實踐經驗的設計人才,挖掘有興趣、有天賦的非遺傳承人才;同時建設符合非遺傳承教育需要的教學結構,打造建立在南京傳統文化背景下的學科特色,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
關鍵詞:非遺;傳播;傳承;創新
國家對高校參與非遺保護早就做出了政策指導,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非遺保護需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合力。」高校參與非遺教育,不僅要求學者參與到非遺的研究中來,更重要的是向青少年廣泛傳播非遺知識。
一、國家政策,高校對於非遺傳承教育的責任性
2002年「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言》,指出高校在非遺傳承中的使命:「大學應當積極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向世界的傳播、宣傳,增進人類文化的交流。大學現行教育知識體系中應當反映出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和文化價值」,並提出了實施措施「大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應落實到學科創新發展和課程與教材的改革中。」文件對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將非遺課程引入課堂,讓大學生成為非遺的傳播者、傳承者、創新者,可以有效的提升非遺傳承隊伍的文化層次、創新活力;另一方面,非遺項目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徵,非遺課程可以打造出學科特色。江蘇是非遺大省,2006年制定並實施《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08項,僅南京市就有各級非遺項目145項。南京的高校中南大、南藝、南師等已經先後開設了非遺專業和研究機構,積累了辦學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鑑。
二、系列舉措,非遺傳承教育的實踐性探索
在藝術設計課程中引入非遺教育項目,一方面是出於教學需求,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徵的設計專業教學特色;另一方面,出於地方文化傳播的需求,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內涵,擴大傳播效果;第三方面,是出於非遺傳承教育的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傳承人,為非遺傳承、創新做出探索和努力。根據設計專業的教學特色和培養人才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南京非遺項目,如雕版印刷、雲錦、剪紙、摺扇、絨花等項目,從培養興趣到實踐體驗,循序漸進的引入教學,採用「課堂教學+課外體驗+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方法,集結校內外資源,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推動多元化的教育改革。
1.提高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學生對於非遺知識了解不多,甚至有一些項目平時接觸不到。所以,保護傳承首先要從傳播做起,增加了解,提高興趣,通過多接觸增加體驗和感受。(1)與行業協會合作,舉辦「非遺進校園系列講座」。自2014年起,先後與省、市級的學會合作,邀請非遺傳承人和專家開辦系列講座,與學生現場交流。例如雕版印刷項目,先後邀請省級傳承人李江民、鄧清之老師來講座,讓學生們感受雕版技藝的魅力,增加了解和興趣。(2)帶領學生參加非遺活動。組織同學們走出校園觀摩、參與各項非遺活動,與非遺專家們對面交流,加深對各項目的感悟。
2.參與非遺的體驗和實踐
傳統技藝是以人作為實踐載體的知識和技能,對非遺傳承的重要學習方法,就是參與非遺的體驗和實踐活動,技藝實踐必不可少,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請專家來學校、走出校園實習兩種方式來實現。(1)與非遺單位合作,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學院先後與南京及周邊地區的非遺單位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提供本科生實習、研究生進站機會。由校內派出專業教師負責對接,基地為實習生配備校外導師。實習期間,校內和校外導師共同策劃並輔導完成實踐性設計課題,讓學生充分體驗工藝、市場、創意之間的關係,提高對非遺與現代生活產品相結合的認知。(2)開辦非遺技藝傳習班,體驗工藝環節。開辦非遺技藝的傳習班,增加學生的實踐體驗,提高對非遺技藝的體會。「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首先需要傳承者從主觀上體驗(學習)到相應的技藝、技巧,通過主體的演化成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後才可以談得上傳承和延續。」1利用第二課堂的業餘時間,面向全校學生,先後開設了雕版印刷、剪紙、盤扣、紙鳶等項目的傳習班,讓學生在傳承人的指導下先學習技藝,再進行創新設計,
3.探索適合非遺教育的教學方法
非遺不是為了放在博物館裡作為古董觀賞,要「活態」傳承,就要讓這些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融合,進行生產性保護,「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產生經濟效益」。2設計學院的優勢,就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念,為非遺產品的創新做服務。因此,非遺教學的方式與傳統的課程教學有所區別,不僅要對技藝本身有直觀的體驗,還要對產品的市場轉化做實踐性的感悟。(1)現場教學,走出校門真實體驗改變過去關在教室里給學生看圖片的上課方式,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博物館和非遺企業參觀,現場觀摩傳統手工藝的流程以及成品的精美效果,通過觀看、觸摸、交流等形式,了解傳統工藝的魅力,激發創作靈感。(2)雙師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校內專業老師和校外導師共同指導的方式,完成實踐課題。校外導師由教學實習基地的指導老師、非遺傳承人和文創企業的資深設計師等構成。為了開闊眼界,啟發同學們對非遺技藝在時尚產品中應用的創意,先後邀請南京、台灣著名文創企業的資深設計師來講座,展示成功案列,開拓設計視野。並邀請設計師走入課堂,與校內教師共同策劃實踐性的課題,共同指導作品的設計過程,將他們寶貴的實踐經驗傳遞給學生。
4.建立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實踐平台
非遺的教學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更多地建立在學生的切身感受基礎上,將非遺技藝應用於現代生活,必須要與市場接軌,將設計作品轉化為生產力創作效益才能真正體會到。(1)課程中引入實踐課題。改變過去脫離實際的虛擬練習,在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設計中,納入實踐性課題,與企業合作,共同策劃既有市場開發前景、又滿足學生個人興趣和能力的課題,由校內外導師共同指導,由企業完成產品的生產和後期市場銷售。(2)參與社會服務。在課程中,有針對性的與社會服務性項目結合,開發非遺文創產品。例如參加南京各級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設計;參加南京市政府組織的「南京文化主題的文創產品設計」各項活動,推進市場轉化;與實習基地合作,參與企業的十二五重點項目等。通過實踐課題練習,增加學生對非遺與市場結合的設計經驗。
5.組建教師團隊
非遺教育課程,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對非遺項目有所研究,又要有設計實踐的經驗,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積累,因此師資團隊的建設是必要的。學院成立非遺文創設計中心,由對非遺感興趣和有研究的老師組建成團隊,與非遺傳承人、企業、行業協會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繫,及時策劃組織各項活動,帶領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三、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代代相傳的工作,而高校擁有教育資源優勢,對非遺的傳承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對非遺課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還有更多的工作需要繼續深化,探索科學的教學方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更好的服務社會,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去、綻放新的光彩做出應用的貢獻。
注釋:
1.張文珺.藝術院校「非遺」專業實踐教學初探—以南京藝術學院為例.藝海,2014(9):149-150.
2.汪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理念的認識.藝苑,2011(2):97—100.
參考文獻:
[1]何佳,王朝陽,周麗敏.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品牌的構建——以南京剪紙為例[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7(02):24-27.
[2]張暘.中國高等院校設計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探討[J].藝術百家,2014,30(06):217-218.
[3]張暘.設計領域創造力研究的必要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7(04):20-23.
[4]梁晶,顧秋彧,蔣暉.基於南京地域性色彩的城市意象色譜化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7(06):56-58.
作者:馮曉娟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