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三國演義哪三國

2023年10月25日

- txt下載

三國演義是哪三國:
魏:
奠基時間:208年,曹操被封丞相,漢朝領土幾乎和後來魏國領土差別很小,曹操為實際漢朝最高領導者
魏稱號由來時間: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魏公國建立,三國之魏國國號由來。
魏建立時間: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三國之一。
魏滅亡時間:265年,司馬炎稱帝,國號晉,魏國滅亡
魏實際存在時間:213-249
魏存在時間:220-265
蜀:
奠基時間:214年,劉備入蜀,自領益州牧,後來的三國之蜀前身。
蜀稱號由來時間: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為與東西兩漢分別,稱蜀漢,亦稱蜀。
蜀建立時間: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為三國之一
蜀滅亡時間:263年,魏南下,蜀主劉禪投降,蜀滅亡
蜀實際存在時間:214-263
蜀存在時間:221-263
吳:
奠基時間:198年,孫策平定江東,此時領土與後來吳差別很小,為三國吳前身。
吳稱號由來:198年,曹操上表漢獻帝封孫策為吳侯
吳建立時間: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為三國之一
吳滅亡時間:280年,晉南下,吳亡。
吳實際存在時間:197-280
吳存在時間:229-280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本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中的經典之作。小說描述了公元三世紀東漢末年,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由於各國後主過於無能而亡國。蜀後主劉禪被鍾、鄧合軍擒於成都,吳後主懼戰而降,魏後主曹奐被迫移位於司馬炎改年號為晉,從此天下皆歸司馬掌控。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語言生動、場面宏大、個性鮮明,塑造出曹操、劉備、關羽、張飛等許多不朽的歷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學成就,使它的影響事實上已深入到中國文學、藝術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從漢朝末年的十長侍亂朝綱和黃巾起義開始。劉備、關羽、張飛桃源三結義連接,開始了他們自己的艱辛的發展史。
正值亂世,梟雄崛起,以曹操、孫堅、劉表、袁紹等人勢力最為強悍,統領一方,而劉備還是一個區區縣令。
後董卓因變而得意控制朝綱,在曹操的號召下面,各路諸侯積聚,展開了一場討伐之戰,此時的三兄弟,還是公孫瓚手下的兵卒,但是才能已經日漸展露出來。
後幸得徐州,但又因為無義呂布的陰謀而失去了發展地。
布滅。得失徐庶,三顧臥龍、終得飛龍入海時。
不料曹操在荊州原主劉表去世之後大舉南下,妄圖一統江東。
孫劉聯盟,草船借劍,火燒赤壁,春聲不得索二喬。
再臨荊州,鬥智斗勇。
收二川,孫劉聯盟,力敵曹操,三足鼎立。
陰謀現,關羽忘亡,荊州失,聯盟破裂。
張飛故,征江東,率大軍。無奈火燒聯營,得了陸遜名頭。
白帝託孤,換的孔明忠心。勵精圖治,親擒孟獲,重得三足之勢。
無奈天妒英才,六出祁山未得寸土功勳,命隕五丈原。
姜維獨憑氣力高,九進中原空夠勞。
鄧艾鍾會分兵進,劉氏江山盡數曹
司馬憑空出江湖,獨亂朝綱獲大權。
受禪台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紛紛時世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三國演義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是我國產生較早,影響較大的一部著名長篇歷史小說。描寫了東漢未年和整個三國時代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藝術創作上也積累了不少值得借鑑的經驗。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品。開頭有「話說……」,結尾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都是口頭講說的痕跡。說書人講故事一次一段,就成為後來小說的分回;一段有一標題,便是回目。最早講故事有說有唱,所以章回體小說中常常夾入一些詩詞韻語。這一形式,長期以來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三國演義》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它採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淺近文言,明白流暢,對讀者掌握古代漢語有所幫助。它的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見側出,搖曳多姿,波瀾曲折,在寫作上對讀者也有一定啟發。它的結構宏偉,把百年左右中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照應,環環緊扣。
《三國演義》有多方面的藝術成就,其中以戰爭描寫和人物描寫最為突出。
《三國演義》充分汲取了《左傳》、《史記》等古代史書記述戰爭的成功經驗,而又有所推進發展。這不僅在歷史演義中是最傑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說中也是不多見的。《三國演義》寫了那麼多戰爭,讀者並不覺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於它寫出了每次戰爭的特點,亦即寫出了具體條件下不同的戰略戰術的運用,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的較量上。在整個宏偉的長篇結構中,《三國演義》所寫各次戰爭彼此關聯照應,顯得全部描寫勻稱和諧而又波瀾起伏。官渡之戰,曹操統一華北;赤壁之戰,決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戰,鼎足的局面開始向統一轉化;這些關鍵性的重大戰役,都是《三國演義》的描寫重點。事物發展,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總有前因後果,因此,《三國演義》在重點描寫的戰爭之間,又描寫了大大小小的許多戰爭作為鋪墊或餘波,輕重主次配合協調。如果全部作品從頭到尾都是金戈鐵馬的殺伐之聲,那麼,非但戰爭描寫顯得平板單調,讀者也勢必久而生厭,有所不為而後才能有所為。正如音樂之有休止,舞台之有沉默,畫面之有空白,《三國演義》在戰爭描寫中同時展開其他活動的描寫,是符合藝術欣賞的要求和規律的。劉備躍馬檀溪之後,驚魂未寫,沒想到眼前出現另一種境界,看見的是「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聽到的是幽靜村莊上「琴聲甚美」。赤壁鏖兵的戰場上,正所謂「舳艫千里,旌旗蔽空」,卻加入幾段抒情插曲:久別重逢,飲酒作歌;荒山草舍,挑燈夜讀;江平浪息,對月吟詩。類似這樣的描寫,都不是同戰爭本身游離的,它們或是戰爭的前奏,或是戰爭的輔佐手段,或是戰爭的某一方面因素,而驚心動魄、緊張激烈的戰爭,卻由此表現得具有旋律節奏,富於詩情畫意,取得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
《三國演義》人物描寫的最大特點是「略貌取神」,不單純追求細節的逼真。它往往借人物自身的言語行動或通過周圍環境來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加以浪漫主義的誇張渲染。曹操奸詐,一舉一動好象都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上天真而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是那樣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藉助烘托氣氛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三國演義》運用得相當成功的一個表現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僅僅通過「聲如巨雷」的三次大喝,便使張飛威武勇猛的性格活龍活現。一喝,曹兵「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二喝,曹操「頗有退心」,「後軍陣腳移動」;三喝,「喊聲未絕」,曹操部將夏侯傑嚇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曹兵「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曹操本人「驟馬望西奔走,冠簪盡落,披髮奔逃」。其實,張飛不過孤身一人「怒目橫矛,立馬橋上」而已。第五回寫關羽斬華雄,完全沒有正面展開戰鬥場面,也不直接描寫關羽武藝如何高強,華雄如何被斬,只是從不同方面造成氣勢,用周圍人物的反應來作襯托。華雄挑戰,俞涉、潘鳳先後出迎都被殺了,說明華雄是一名非同小可的武將。曹操敬酒,一是預祝關羽取勝,二是為關羽壯膽。然而關羽置酒不飲,說「某去便來」,見出關羽有手到擒拿的必勝信心。以下完全從各路諸侯所聞所見及其反應上來恣意渲染。先是寫諸侯聽到關外喊殺之聲震動天地,可以想像戰鬥之激烈,戰勝華雄決非輕而易舉的事。這裡,用諸侯的「失驚」,反襯關羽的鎮定。然後寫諸侯提心弔膽,正想派人打聽,卻見關羽已經縱馬回營,斬了華雄首級。作品最後回到那一杯酒上,酒還是溫熱的,進一步點出斬華雄時間之短促,同時關羽喝酒時那種豪邁的神態,也可想而知了。這樣著墨不多,而關羽勇猛善戰的形象已經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的描寫都沒有多少細節的精雕細刻,大都依靠粗線條的勾勒,環境氣氛的渲染,使人物神態活現,形象栩栩如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