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三生物說課稿

2023年11月02日

- txt下載

高三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生物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第三章第三節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作業設計和說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節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分析群落的演替過程,引導學生比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群落的優勢種、群落結構和類型等知識的理解,為以後生態系統的結構和穩定性、多樣性作鋪墊。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認識問題的層次、程度、學生髮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維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舉例說出群落演替的類型;③舉例說出闡明群落演替的過程;④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能力目標:①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②培養學生課前預習、全面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情感目標:①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認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②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3、教學重點及難點
  從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實際、理論層次、對學生的作用等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和難點:
  重點:群落的演替過程
  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鍛鍊學生提煉重點內容進行彙報。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四章的前三節已經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基礎知識,對種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群落演替的現象並不陌生,但由於生活經歷的簡單性和生活環境的差異性,學生對群落演替現象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的感性認識上,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象之間的聯繫。
  2、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儘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性學習,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聯繫與相互作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並將本節課的新知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我採用的教法是:
  ①參與式教學法(學生課前自主收集並整理相關資料、教師和學生一起製作多媒體課件)
  ②演示法(各種圖片、視頻)
  ③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閱讀參考書)
  ④談話法
  三、說學法
  1、學生課前自主收集並整理相關資料
  第一小組收集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第二小組在校園內觀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圍
  雜草的分布特點及原因。第三小組收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情況;第四小組收集我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的情況。充分體現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2、學生課前依據學案自主預習
  3、聯繫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境,引發學習動機
  利用課本78頁的「問題探討」,多媒體課件展示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前和後及變化的圖片。然後設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這一地區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引出課題「第4節群落的演替」(板書)
  (二)新課教學
  1、例舉群落演替的過程,歸納演替的類型
  過渡:光的岩石上是如何長出森林的呢?
  (1)岩上的演替過程: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78-79的圖4-14「發生在岩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
  然後學生板書岩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
  其次學生回答學案上的問題:①光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麼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麼苔蘚能夠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階段,還能否找到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嗎?取代的含義是什麼?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多媒體投影展示相應圖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岩上的演替過程師生共同歸納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關規律
  學生回答問題④⑤視頻:
  ④在此演替過程中,土壤怎麼變化?特別是植物的變化有怎樣的特點?
  ⑤在此演替過程中,群落的豐富度、空間結構和抵禦環境變化的能力有什麼變化?
  通過學生的回答,師生共同總結群落演替的有關規律:
  ①群落演替是有順序的過程,是有規律地向一定方向發展,因而是能預見的
  ②雖然演替受物理環境所制約,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為後期物種的入侵與繁榮準備了條件
  ③演替的最後階段是穩定的系統,往往生物量,種間關係最緊密。
  (4)與導入呼應:喀拉喀托火山爆發後,這一地區還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新獲得的知識,層層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過渡:演替只能從岩開始嗎?
  (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80頁的圖4-1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過程圖片並思考:所有棄耕農田都能演替成樹林嗎?
  學生板書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並回答問題。
  (6)演替的類型
  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展示「發生在岩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並比較兩者的不同點。並思考為什麼這兩個演替過程的起點不相同呢?師生共同歸納:群落演替的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類依據。並展示相應圖片。
  (7)第一小組同學彙報,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視頻。
  教師總結:在這個演替的漫長過程中,不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可成為引起演替的重要條件。說明群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生命系統。它時時刻刻都發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總是向著相對穩定狀態的方向進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過渡: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還有人類的活動。你了解的有哪些人類的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呢?
  2、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魯迅先生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二小組的同學彙報校園內小路周圍雜草的觀察結果視頻。
  (2)教師: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活動使物種的遷移也越來越頻繁。①第三小組展示相應信息視頻。學生思考:從資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來物種入侵後,增長有什麼特點?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嗎?
  ②教師出示圖片,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其他負面影響。
  ③人類的活動都是破壞現有的各種生物群落的嗎?——視頻展示寧夏治理沙漠情況視頻。師生共同總結: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係。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圖片資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現象的能力
  過渡:以前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不惜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帶來的後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我們如何解決呢?
  3、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第四小組彙報我國有關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情況視頻。
  從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發?
  總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我們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為我們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把新知識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能直觀形象地體現知識結構、突出重點難點、利於鞏固新知識。
  六、說作業設計
  1、課本P80練習常規作業,主要為鞏固和落實認知目標服務。
  2、活動與探究:以「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為題,寫一篇科普文章。——開放性作業,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相互合作,通過自主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經共享,共同整理、歸納、分類,得到一種比較完整的答案。
  七、說教學反思
  1、本節教學過程主要重視運用「動態發展觀」來組織實施教學,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
  2.從學生的講述過程中發現,學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說出主要內容,但是膽量不足,表達能力不強,邏輯思維不夠嚴密。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會更加重視這些方面的教育,並給與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鍛鍊這些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大膽的去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學生素質的教育。

高三生物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減數分裂和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一節是高中生物新教材第五章第一節第二小節的內容,本節的主要內容是以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減數分裂過程。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過程,它以有絲分裂為基礎,又是第六章遺傳變異中「遺傳三大規律」的細胞學基礎,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前啟後的橋樑作用。
  二、設計意圖
  本課首先通過引導學生對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染色體的變化的比較,初步尋找減數分裂的學習策略(用已有的有絲分裂知識間接說明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變化),再引導學生對照教材示意圖、應用剪貼圖,使學生初步領略學習策略尋找的途徑,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的內在潛能得以充分挖掘和發展。其次,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變通,將學習「有絲分裂過程」方法遷移到減數分裂的學習中,使學生占有、運用、享受了知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再次,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即構建減數分裂有關的知識結構,尋找記憶的關鍵內容,把握思維鏈條的關鍵,提高記憶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教學目的
  通過分析大綱,考綱的教學要求,「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內容應達到D(應用)水平。由於減數分裂過程比較抽象,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參差不齊,但有一定的分析、歸納和總結能力。針對學生心理狀況和接受知識能力情況的了解,確定教學目的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變化規律,為學習第六章《遺傳和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4)幫助學生形成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思維活動、推理和總結,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分享「交流」更重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發展、變化的唯物主義觀點,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四、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而且涉及有絲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數量變化知識,還是以後學習遺傳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的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變化比較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也會感到枯燥,不容易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在學習過程中中,關鍵是幫助學生弄清染色體減半的原因以及為第六章學習遺傳和變異的「三大遺傳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所以教學關鍵是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係。
  重點:減數分裂概念、過程
  難點:減數分裂過程中各時期的變化特點
  關鍵:理解同源染色體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而引起的染色體數目變化以及染色體組合方式變化的關係。
  五、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主要採取教師講述和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採用計算機課件的動態演示和學生動手貼剪貼圖,營造一定的學習環境。
  七、學法指導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比較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過程,使學生髮現學習減數分裂的方法,完成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分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同源染色體、染色單體數目變化圖表等關鍵知識點,完成自我監控策略的學法指導。通過設計各種疑問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激勵學生善於思考、歸納和總結,掌握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通過複習、比較,掌握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等。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課
  1、複習提問:用有絲分裂過程的動畫課件,複習其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複製、著絲點分裂、平均分配等)。
  2、導入新課:細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種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我們知道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那麼,減數分裂的過程是怎樣的?究竟特殊在那裡呢?下面我們來學習「減數分裂與生殖細胞的成熟」。
  (二)學習新課
  1、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對比與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並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引出減數分裂概念。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變通,按照學習有絲分裂的方法來認識減數分裂的過程,實現學習方法的遷移。
  2、精講減數分裂的過程,並對同源染色體等概念及時解釋。
  3、再演示減數分裂的動畫課件,強調減數分裂的過程是連續變化的,並請學生依照課件說明減數分裂各時期的特點及染色體的變化數目。
  4、鼓勵同學們用磁性模型到黑板上粘貼剪貼圖,這樣既突出了本節的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探索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學法指導。
  5、再對學生們的出色表現及時肯定和鼓勵以後,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這時提出: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原因和組合方式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並加以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解決關鍵點。此過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三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2節。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本章的第1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識、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檢測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蛋白質的結構多種多樣,在生命活動中承擔著多種多樣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為第3節學習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奠定了學法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與本節內容相對應的條目是「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概述」屬於理解水平,要達成這一目標,首先要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胺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由胺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因此,本節的知識目標確定為:「說明胺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胺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考慮到認同生命的物質性對於樹立唯物主義觀點具有重要意義,而本節內容恰好說明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重要方面──許多生命活動是靠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就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目標。
  (三)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1、胺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胺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學習難點:
  由於學生缺乏有關胺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學習時,以下兩個知識點確定為學習難點
  1、胺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二、說教法
  1.支架式教學法:
  (1)拾腳手架:使學生明白胺基酸和蛋白質兩個概念。
  (2)進入情境:提出胺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和20種胺基酸能夠形成多少種蛋白質兩個問題。
  (3)獨立探索:在教師的幫助下,對課本上的「胺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進行探索,並將胺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質等幾個概念排列順序。同時對兩個胺基酸形成二肽的方法提出設想。
  (4)協作學習:對兩個胺基酸形成二肽的設想及蛋白質的形成過程進行小組協商、討論。最後達成一致通過脫水縮合形成,並充分地理解了蛋白質的形成方式。
  (5)效果評價:通過學生個人和小組對個人的評價。教師也可以用課內練習和課外對核酸知識的自學能力進行評價。
  2、探究教學法:本課除了利用支架式教學法之外,還在學習胺基酸和蛋白質概念時利用了探究教學法:
  (1)聯繫生活,創設情景,提出探索問題,
  (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3)查閱課本,小組討論進行驗證,
  (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3、直觀教學法:通過實驗、圖片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於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根據上面的教學方法,本課採用了探究學習法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
  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並不是兩種絕對對立的學習,二者只是相對而言的。從按受學習到自由或完全獨立的探究學習,其間還存在著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學習。而且從教育實際看,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漸進式的,而不是突髮式的。因此,本課在學習方法上,結合學生剛接觸生物學科不久的事實,部分實行了接受式的學習。如胺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等知識方面採取了接受式學習,另外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教師也給充分的幫助和指導。

高三生物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後重點講述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呼吸作用的意義三大部分內容;它系統介紹了生物異化作用的一個重要過程,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前面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主動運輸、新陳代謝與ATP、光合作用、植物對礦質離子的吸收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繫,也為今後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
  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的以下幾個方面:
  知識目標
  ①識記呼吸作用的概念、類型、場所、生理意義、以及在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區別和聯繫、呼吸作用意義。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
  能力目標
  ①設計實驗,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探究精神。
  ②通過學生讀書及與教師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通過學生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培養學生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④學會用化學方程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呼吸作用的實質。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質、能量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計算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生產實踐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聯繫中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使學生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培養學生用辯證統一的觀點思考問題,能通過事物的現象看事物的本質.
  ②在教學中,通過聯繫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生物呼吸的有關知識,對呼吸的氣體交換現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於初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和認識水平,對呼吸作用的過程幾乎未涉及。高中學習呼吸作用,重點放在使學生認識呼吸作用的基本過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質上,可使學生對生物的呼吸作用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呼吸作用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是理解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繫的基礎。學生認識呼吸作用過程,有利於理解內外因素對呼吸作用的影響,有利於理解呼吸作用的意義。
  教學重點: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1、通過資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通過提問、讀書、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出。
  3、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因為學生的化學知識,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不足。在呼吸作用的過程中,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呼吸作用的過程比較抽象,現又缺乏直觀教具,是學生對其理解困難的又一原因。
  教學難點:1、實驗設計過程 2、有氧呼吸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1、分析實驗設計過程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3、利用化學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和相關呼吸作用的運算法則
  課時安排:2課時
  二、 說教法
  眾所周知,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只在課堂活動中起主導、引導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所以本課採用比較法、直觀教學法、比較歸納法、討論法、閱讀法等教學方法,這樣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閱讀、計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 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 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
  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
  2、 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共同探究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知識。
  3、 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區別和聯繫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
  三、說學法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原則和方法,發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創新性。
  建議同學們聯繫各種親身體驗,理解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概念、過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過程。聯繫課件,並運用對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討論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
  指導學生在預習時以有氧呼吸為主,明確基本概念、場所、條件、產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來去等,接著以同樣的方法對無氧呼吸進行列表比較,最後聯繫生命活動和日常生活識記呼吸作用生理意義。
  指導學生學會形象思維,結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線粒體」「細胞質基質」的相關內容,形象地分析、記憶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場所、條件、原料、產物及其反應機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需要能量。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如果能量供應一旦停止,生命也將結束。那麼,生物體內是通過什麼方式來產生和提供能量的呢? 激起學生的興趣後引入新課。
  提出課題:細胞呼吸
  探究新課:
  (一)、區分呼吸(運動)與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歸納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區別?(圖片)
  2、「呼吸(運動)」和「呼吸作用(細胞呼吸)」有什麼聯繫?(圖片)
  3、細胞呼吸和有機物的燃燒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呢?能不能舉幾個例子?
  5、綜合以上幾個問題的分析:同學們能否歸納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 (從「反應物、產物、場所、條件、本質、方式等多方面歸納)
  細胞呼吸是指糖類等有機物在細胞內通過酶的催化作用進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的過程。細胞呼吸分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片4) 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產生後代。在有氧、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存。(簡單介紹此片:圖1、2、3)。
  (片5) 首先我們看一段小資料 同學們能否從這段資料中,提取出有關酵母菌細胞呼吸的信息?
  學生:(同學們可能分析出:)酵母菌產生了CO2、酒精
  教師:(此時教師要圍繞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酵母菌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的CO2和酒精的呢?根據酵母菌的介紹(有氧、無氧均能生存)酵母菌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還是無氧的環境中產生的呢?
  教師:科學結論的得出,均是通過實驗探究出來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標準嘛!
  教師:下面請同學們設計實驗,來證明或推翻這位同學的分析。
  在設計實驗之前,請同學們注意幾點:
  1、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真菌,依賴外來的有機物進行異養生活,其生活方式與動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們就應該根據具體的生物對象,採用不同的實驗技術手段。(可轉回片4)
  2、 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與原則:(講解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
  3、在檢測觀測指標時,應根據具體的觀測指標採用具體的實驗措施:CO2、酒精可通過其化學性質來的鑑定。橙色的重鉻酸鉀(K2Cr2O7)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灰綠色。(酒精的鑑定需在黑板上寫出)
  (片6) 展示科學設計實驗的一般方法:
  (片7) 教師:我們來分析一下完整實驗步驟(與此同學的實驗過程比較)
  (三)、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片11) 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探究的過程,能否歸納科學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
  1、觀察現象:麵包鬆軟,啤酒的形成均與酵母菌有關
  2、提出問題:酵母菌的產物CO2和酒精是在有氧條件下還是在無氧條件下產生的。
  3、提出假說解釋問題:最可能假設:
  4、設計實驗:明確實驗目的;操縱實驗變量;科學檢測實驗的觀測指標;限制好無關變量
  5、實驗結果預期
  6、實施實驗,
  7、得出結果,對比分析,判斷假說真偽、結果與預期相符,證明假說正確。
  8、得出結論;
  (四)、再探究: 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節課小結:
  (六)、關於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和有關實際應用,我們下節課再繼續講解。
  (七)、作業:以哺乳動物(小白鼠)、植物(小麥、金魚藻)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八)、以植物種子為實驗材料,設計實驗來研究呼吸作用的有關特性;
  1、操縱實驗變量:活種子、死種子
  2、科學檢測觀測指標:(在黑板上寫出有氧呼吸、無氧呼吸的化學方程式,進行觀測指標的分析。)
  A: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有機物量(物理學方法)
  B:觀測指標為消耗的氧氣量(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
  C:觀測指標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學方法結合)
  D:觀測指標為溫度變化(物理學方法)。
  (九)、板書:
  第二課時:
  提問:呼吸作用的概念和類型?提問:有氧呼吸怎樣進行?
  (一)有氧呼吸全過程
  出示課件:(展示有氧呼吸過程圖)由學生先自學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 提出問題要求分析並討論: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別產生於有氧呼吸的第幾階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別來自哪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 從何而來?
  ③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H]產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過程中哪幾個階段有ATP產生?最多的是哪一個階段?
  ⑤有氧呼吸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⑥C6H12O6能否進入線粒體參與有氧呼吸?
  再請學生講述,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處理髮現的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既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教師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講解:有氧呼吸各階段的場所、各階段的物質變化和能量的釋放情況及反應式,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的原因,以解決學生中的疑難。
  展示:有氧呼吸三個階段的比較過程圖;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有氧呼吸 場 所 反應物 產物 釋放能量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討論:總結有氧呼吸的`概念和總反應式(關鍵詞:氧氣、酶、徹底、分解、大量)
  通過以上處理,使得有氧呼吸呼複雜、抽象的過程變得形象、具體,既突出了重點,解決了難點,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二)無氧呼吸全過程
  提問:蘋果、香蕉儲存久了,會有什麼氣味散發出來?(回答:酒味。)轉入無氧呼吸的學習
  展示: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提出要求:閱讀無氧呼吸的概念及過程圖,自學無氧呼吸過程、產物、能量的釋放、概念、發酵等,教師只起組織、提示、引導和歸納性總結的作用。
  (三)、有氧、無氧呼吸的比較
  提出問題:討論並分析:1、為什麼無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2、為什麼不同生物無氧呼吸產物不同?無氧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變化的特點是什麼?
  3、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異同?
  展示: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較;請學生分別回答,獲得有效教學反饋信息.
  4、那細胞呼吸有什麼意義呢?學生閱讀;教師指導: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遷移,聯繫動植物和人體的其他代謝過程加深理解
  (四)、鞏固練習:展示:知識目標檢驗小結:讓學生自行檢驗有無達到知識目標.
  (五)、課後探究課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農村有家庭釀製甜酒釀的技術,請同學們組成合作小組一起探究甜酒釀的釀製過程並能提出相關問題繼續探究。(如:①加酒藥前為什麼先要使米飯冷卻?而後為什麼還要保溫?②加的酒藥是什麼?③既然是酒為什麼會甜?④在瓷壇內的米飯中間挖一個洞的目的是什麼?⑤釀製甜酒釀時,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為什麼?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釀嗎?等等問題)
  (六)、板書設計(略)
  五、效果預測:
  在這兩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探究引入,利用多媒體等直觀教學手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引起加強學生有意注意,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在推理、判斷中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與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能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預測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課後的探究性課題將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高三生物說課稿5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塊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二節的內容。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習題設計等七個方面來簡要談一下我對這節內容的構思和設計,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一節課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概念、過程、特點及研究意義四部分內容,在教材內容的設計上首先由能量流動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動的方法: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發現科學規律的能力。在學生揭示能量流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桑基魚塘、草原放牧兩個實例分析,使學生切身體驗生態學規律與現實生活及生產實踐的密切聯繫,自覺樹立生態學觀點,遵循生態學規律,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而努力。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在整個高中生物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陳代謝、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等知識為基礎,同時又是學生鞏固生態系統結構,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以及生態系統等知識的基礎,它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是重點和難點。
  (二)課程標準內容
  分析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三)考綱要求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Ⅱ)
  (四)教學目標
  為落實課程標準內容,結合本節教材內容設計及高中二年級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心理水平,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及特點
  2.在運用能量流動規律進行實例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並概述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能從整體水平對生態系統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統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判斷的思維能力。
  2.應用能量流動的規律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並能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措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農業的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注重生態學觀點的培養。
  2.認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觀點,養成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五)重難點及其突破
  1.重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1)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
  (2)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的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用準確語言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的過程。
  (3)研究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更好地服務於人類自身(調節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學觀點,自覺堅持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原理。
  基於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現實生活的需要,確定了以上教學的重點。
  2.難點及其突破策略
  難點: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難在能量流動比較抽象和學生缺少揭示規律的方法。針對這一難點主要採取了以下突破措施:
  1.採用由局部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先定性再定量的分析方法,逐步引導學生理解能量流動過程,歸納能量流動的特點。
  在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時,先由一個個體的能量輸入、儲存、轉化和散失途徑分析,逐步種群、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最終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在能量流動的特點的教學中,先由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定性分析作出推測,然後以賽達泊格湖能量為例定量分析,最終得出能量流動的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2.設計合理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的合作進行推理探究,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師生互動,共同探究規律。
  在學生完成能量流動概念學習之後,教師提出問題:一個個體的能量如何輸入儲存和散失?一個種群呢?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學習和思考;接著提出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如何流動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小組探究:第一營養級的能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第二營養級呢?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歸納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然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歸納:
  ①生態系統的能量來源是什麼?
  ②如何輸入?
  ③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④能量在各個營養級的來源和去路?
  ⑤能量流動的起點和渠道?通過探究和師生互動準確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
  在解決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你能總結出什麼規律?」通過小組合作,最終歸納出能能量流動的規律。
  3.重視聯繫實際,鞏固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生歸納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為什麼一山不容二虎?」「食物鏈長度一般只有4-5級?」「魯賓遜荒島生存策略」等實例分析,既鞏固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分析實例的同時,體驗了生活實際中的科學規律,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發現規律、運用規律、揭示事物本質的科學探究_,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為高二年級學生,從學生的認知水平來看,已經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通過高一年級的學習已經養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且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邏輯推理能力;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學生通過初、高中學習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傳遞,能量守恆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學學習中,已學習了儲存能量的物質、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等內容,這些都是理解本節內容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以「自主、探究、合作」作為學習的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材、媒體等資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問題、加工信息、推理判斷、合作探究、歸納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思考、合作、探究、歸納,教師啟發引導、歸納、拓展延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在樂學氛圍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直觀性,條理性、動態性、高效性等優點,設計多媒體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
  四、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由現象發現規律、掌握規律,並運用規律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去分析問題、揭示問題,方法很重要。本節內容教學中教師重在指導學生掌握由個別→一般,由局部→系統的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規律常用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方法,同時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聯繫生產、生活實際,進行規律的理解和應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重要途徑之一。
  五、教學過程
  (一)教學流程
  1.問題探討、設疑激趣
  2.理解概念、問題引導,學生由個體→種群→營養級→生態系統逐步進行能量流動分析。
  3.小組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綱總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
  4.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能量流動,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歸納能量流動特點並探究其表示形式。
  5.實例分析,運用能量流動的規律。
  6.小組探討實例、歸納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7.課堂小結
  (二)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思路
  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導誘,使學生樂學、會學、學有所獲是本節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
  本節課一開始通過問題探討,使學生置身其中;與生存挑戰相聯繫,激發學生求知_。自覺主動投入本節課的學習。
  接著通過教師問題引導,指導學生進行能量流動的分析,在學生學習活動中,學會由個體→群體→系統的分析方法。然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小組交流探究,師生共同總結出能量流動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做出定性推測:能量有逐級遞減的趨勢。
  教師進一步提出這一推測的準確性有待驗證,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_。教師因勢利導轉入定量分析賽達泊格湖的能量流動,通過定量分析和小組的交流探究歸納出能量流動的規律。
  學生沉浸在發現規律的快樂中,教師趁熱打鐵引入實例分析,使學生在分析實例中體驗規律應用的快樂進而加深對規律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農田生態系統與桑基魚塘,以及小組變流如何更好的進行草原放牧,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於新情景中,解決實際問題、理解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突出學生由現象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發現規律的教學思路,容易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的幾個注意點
  1.注意區分攝入量和同化量
  2.在講能量金字塔時要避免學生在理解不透或知識鞏固不牢時,引入其他的金字塔造成干擾,暫不拓展其他生物金字塔。
  3.區分提高能量利用率與提高能量傳遞效率不同。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