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讀《中國運河與漕運研究》有感範文模板

2023年11月09日

- txt下載

讀《中國運河與漕運研究》有感範文模板


運河、漕運與中國古代社會相始終,對於我國的民族融合及形成統一的政治格局與經濟格局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和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早在五帝時期,中國就開始了河道的治理與疏通工程,唐堯虞舜及夏禹都曾在此項工程上傾注了大量心血。而河道的治理與疏通,不僅僅可以預防洪水的泛濫,同時也為水陸交通和灌溉提供了便利。春秋開始,漕運的功用逐漸顯現,對古代政權的鞏固、軍事的勝利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隋唐以降,漕運作用更加重要,甚至成為維繫經濟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命脈。這正如宋人張方平所說:“今日之勢,國依兵而立,兵以食為命,食以漕運為本。”但是直至民國時期,運河與漕運的研究一直未能受到足夠的重視。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運河與漕運的研究逐漸升溫,並出現了一批相關著作,其中既有通史性的,又有斷代性的,涉及運河開鑿、漕運組織、制度管理、軍事鬥爭、農業生產、商業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但是依舊沒有一部系統地敘述中國運河與漕運的著作。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21年出版的淮陰師範學院張強教授所著五卷本300餘萬字的《中國運河與漕運研究》可以說是這方面的一部集大成之作。
   中國的造船史和船運歷史都非常悠久,不但利用自然河道行舟,同時還建設運河,以疏通河道的運輸障礙。唐堯時期開始的鯀、禹父子治水的歷史,是河渠建設可靠的傳世文獻記載。作者從夏禹治水開始,並且通過對出土文獻和青銅器銘文等的整理,認為“在夏王朝建立的初期即前兩千年前”,已有開渠、疏導河流等行為及意識應該沒有任何疑義,而西周中期則是古代中國開挖河渠的重要階段,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吳、楚、齊、秦等國都積極致力於開鑿與建設運河。
   在運河與漕運的研究史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直處於薄弱環節,張強教授廣泛搜集資料,對這一時期的情況進行了詳細梳理。該書對從建安時期曹魏為轉運糧草等修建的睢陽渠、白溝、五龍渠、賈侯渠、討虜渠、成國渠、白馬溝、廣漕渠到兩晉時期的九龍渠、楊口水道,再到南北朝時期疏浚秦淮河、重修方山埭、赤山塘等,都有專章專節的論述。其中在對宋齊梁陳階段的專章論述中作者指出“劉宋一朝,疏浚了建康以東的秦淮河”,“齊明帝一朝,沈瑀重修了湖熟境內的方山埭和赤山塘”,陳代則重點興修和改造了破岡瀆等,這對進一步認識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
   運河與漕運是與古代社會各領域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對古代的都城選址、城市布局和商業發展等都有重要影響,而新的政治中心的建立反過來也會影響運河和漕運的發展。作者充分關注到了這些問題,在書中都有較為客觀而又全面的論述。如東漢劉秀建都洛陽,與消除漕運障礙、節省漕運費用有關。同時以洛陽為中心,圍繞新的漕運需要,開挖了新的運河,形成了新的漕運格局和形式。特別是元代以後,為了保障大都的物質供應,改變了隋唐以來南北大運河的具體線路,變曲為直,修建了京杭大運河,促進了元大都的繁榮。並且隨著大運河線路的開通,又有一批新的運河城市興起與繁盛。而運河的開通與漕運的發展又促進了不同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尤其是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運鹽河是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指出,“它一頭通往鹽場,一頭與運河相連,為榷鹽提供了便利的水道”,是財政稅收的重要來源,也是穩定社會生活的重要保證。作者在書中運用大量篇幅對運鹽河及其相關內容做了考述,並指出了其功用和重要影響。如“運河與運鹽河串聯在一起,擴大了商貿往來及榷鹽即徵收鹽稅的範圍”,起到了又一商貿大通道的作用,並且擴大了稅收來源。同時作者指出,“宋代江淮之間的運鹽河建設是與海塘建設聯繫在一起的”,“海塘除了可以遏制潮水,保護當地的民田及鹽灶外,還有保護運鹽河的作用”。這對於我們了解古代運河與漕運的全貌顯然具有啟發性。 該書的一大貢獻,是對運河和漕運研究史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仔細梳理,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提出了可靠的意見。
   鴻溝是一條興修較早、橫亘中原、溝通黃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運河,但由於相關歷史典籍及文獻檔案的散佚,今人基本認為鴻溝是一條完全由人工開挖的河渠。對此問題,作者有仔細的辨析,認為在“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的過程中,“鴻溝或利用了相關區域的河流及水資源,或利用了河流行經這些區域的河道”。作者還對鴻溝為什麼利用滎澤,為什麼要“移澤之名於河北”的問題做了詳細考證,解決這一運河史上的難題。
   隋代運河建設始於隋文帝。隋文帝興修了廣通渠,重修了邗溝,建設了十三州水次倉等,後世多將廣通渠與富民渠視為同一條河渠。作者認為,廣通渠與富民渠兩者多有區別,不能視為同一條河渠,因為二者長度不同,開挖時間、開挖者不同,起點不同。“站在歷史的高度,隋文帝興修河渠及加強漕運揭開了隋煬帝從事河渠建設的序幕”。
   過去有“引汶水達舟於御河”和“引汶水以通運道”的記載,似乎說的是會通河的補給水源主要來自汶水,作者認為,會通河是“借用汶水河道”將不同的河流及泉水引入其中,而分水入運河時主要利用的是汶水的支流洸水河道,但前人往往直接以“汶水”代稱洸水。作者指出:“在這中間,調節會通河水位的水源包括以濟水等為代表的黃河水系和以泗水等為代表的淮河水系,兩大水系同時匯入會通河,為其航道提供了基本保障。”作者對這一問題的澄清,成功解決了運河和漕運史上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運河、漕運與中國古代社會相始終,對於我國的民族融合及形成統一的政治格局與經濟格局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和價值。張強教授以時間為縱線,以運河與漕運的政治功能、軍事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各方面為橫線,積二十餘年心力,成就這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運河和漕運研究著作,令人欽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