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2023年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 範文五篇

2023年11月13日

- txt下載

【篇1】2023年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


  課題「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是我們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實踐一定能取得非常滿意的實驗效果,下面就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目標、意義及各項實施辦法向各位領導彙報。
  一、有關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幼兒園教育環境: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部分。物質環境指幼兒園內教室、寢室、活動室等場所的教學設施、用具的布置(如何進行空間布置與材料的提供)及幼兒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心理環境指幼兒園的人際關係及一般的心理氣氛等。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們課題研究僅涉及教室環境與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
  「互動」是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學模式,它積極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雙向溝通,鼓勵被教育者積極參與,反應和創造。
  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幼兒不僅僅是在環境中成長,也是在環境里探索和學習。因此也可將「環境視為幼兒的老師」,互動式的教育環境可讓幼兒體會到自己是環境的主人,有利於萌發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研究背景:「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新《綱要》強調給幼兒創設一個豐富多彩、多層次,具有選擇性和自由度的,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的環境,使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在與環境主動積極地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將環境的教育價值擺在了整個教育的重要位置。但從現狀看卻存在許多要解決的問題:環境創設內容上追求精緻美觀,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單調,缺乏多樣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師的設想、願望出發,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應創設與幼兒互動的環境,讓幼兒用環境記錄、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環境成為「會說話」的環境,成為幼兒展示自己的舞台,從而發揮其教育作用,體現環境的價值。
  研究的意義:通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改變教師觀念,不包辦代替: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探索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環境,為幼兒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以支持和引導幼兒積極的與環境互動。促進幼兒感知力、觀察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個性的和諧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
  目標:
  1、改變教師觀念,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引導教師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支持、引發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建構創設意識的內容、途徑、指導策略,利用環境來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積極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幼兒互動環境。以促進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幼兒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萌發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吸收先進教育經驗:在不斷地反思教學中提高教師經驗總結與分析能力。
  內容:
  本課題分為兩個子課題:第一、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第二、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
  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指導幼兒欣賞扎染布藝。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扎染活動。
  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在環境創設中,如何引發幼兒主動提出創設的意願和動機。
  2、研究如何在師幼互動地創設環境中培養幼兒主體性、積極參與性為主線,選擇與安排相關合理、有趣的內容。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發並促進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觀察法:由課題組人員設計觀察記錄表,通過觀察,了解幼兒與現有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
  (2)比較法:通過比較前後測幼兒與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從理論角度分析幼兒如何更好地與之互動,為教育的實踐奠定基礎。
  (3)行動研究法:以實踐作為研究的起點,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採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行動研究,從而不斷探索出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實驗教育過程的回顧、反思、總結,將教育措施、教育觀察、教育效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組織由園長挂帥、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我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展開關於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現狀調查。在研究中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改進教育方法和途徑,以保證實驗研究的效果,具體分三個階段實施:
  20**年9月——20**年11月第一階段:籌備階段:搜集有關資料,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好觀察記錄及實驗方案。
  20**年12月——20**年11月第二階段:實施階段:進行具體的實驗研究階段,根據前一階段的觀察,從改變教師觀念,創設良好的物質與心理環境,指導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布置,真正達到環境與幼兒的互動。
  20**年12月——20**年2月第三階段:總結階段: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資料、信息、音像等進行綜合、歸納、概括、總結;撰寫工作報告及實驗報告、結題報告,最後出版本課題研究的成果集,製作一套環境創設課例光碟和課題研究過程光碟,舉辦有關課題成果的展覽並推廣。
  五、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園雖僅成立兩年的時間,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先後被確立為徐州市一類幼兒園、市示範幼兒園、市巾幗文明示範崗、市優秀家長學校、徐州師範大學社區學院教育基地及青年路小學、公園巷小學、徐師附小、解放路小學等教育實驗小學幼小銜接實驗基地。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如: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出觀察記錄;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幼兒園教育環境如何進行創設才能與幼兒互動,掌握了環境創設的要求、內容和方法,寫出了實驗方案;認真閱讀、理解相關的書籍如《幼兒園環境布置的思考》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讓環境和材料與幼兒對話》等,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幼兒園教育環境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需要,還專門組織教師到蘇州、貴州等地方學習扎染工藝。
  另外,我園將撥出專用經費,應用到科研課題上來,以保證課題實驗的正常進行。
  六、預期研究成果
  1、關於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調查與分析。
  2、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方法與策略。
  3、教師在課題中的觀察指導個案及成長發展。
  4、幼兒成果展示。
  5、與課題有關的教養筆記和論文的發表。
  6、關於《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實驗報告與工作報告。
  7、關於課題研究的音像資料。
  七、課題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用科學發展觀的態度指導課題研究,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進行調查研究,重實證、重理性;合理運用行動研究法、觀察法、比較法和經驗總結法等進行研究。
  2、課題研究人員必須加強教育理論學習,以新的教育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行動。
  3、及時慎重地、細緻地收集實驗資料,注意收集點滴的實驗成果和體會,以保證課題研究獲得良好的成果。
  4、課題研究中要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作用,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入到課題研究中來,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

【篇2】2023年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


  為了解決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讓孩子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小學,結合本園的實際,制定閻村鎮中心幼兒園幼小銜接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為指導,堅持面向全體幼兒,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教育環境的創設、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長工作的開展等途徑,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二、活動時間和班級:
  活動時間:20xx年3月—7月,活動時間為一學期。
  活動班級:大一班大二班
  三、活動目標
  ㈠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閱讀習慣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務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
  ㈡有入小學的願望和興趣,嚮往小學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㈢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四、動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探索階段(20xx年2月—3月)
  1、成立幼小銜接接工作組,明確責任,分工到人。
  2、加強教師「幼小銜接」的理論學習,通過培訓、討論、辯論等形式,了解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和小學的教育目標及要求。
  ⑴認真學習綱要,深入了解「幼小銜接」的目的和任務。
  ⑵結合各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學習興趣和各班使用的教材,通過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幼小銜接」的工作方法,全面展開「幼小銜接」活動。
  ⑶大班教師之間分享交流,將自己積累的關於幼小銜接互動指導策略的經驗進行分享。
  3、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和教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長們能夠主動配合幼兒園,並能積極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⑴在家長會上介紹《幼小銜接計劃》讓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的目的和意義,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並能積極有效的配合我們的工作,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⑵開展有關幼兒小銜接的系列講座或諮詢活動。
  ⑶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在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實施與調整提高階段(20xx年3月—7月)
  1、開展《我上小學了》等主題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小學生活。
  2、參觀小學、體驗生活,進一步感受小學的生活,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與責任意識。
  3、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⑴入學前思想準備:通過參觀小學請畢業生回園與幼兒座談,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上小學,小學與幼兒園有什麼不同,激發孩子上小學的慾望,同時也幫助他們解決「嚮往上小學、又不知道怎樣做的問題」。
  ⑵身體方面的準備:
  通過體育鍛鍊、疾病預防增強幼兒體質,使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邁入小學;
  為了讓幼兒能夠較快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生生活,我們將採取適當延長幼兒學習時間、減少遊戲時間等。
  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正確的讀書、寫字、握筆姿勢,同時,讓幼兒懂得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種感覺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讓幼兒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道;有困難找警察,記住各種急救電話;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電。
  ⑶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
  通過談話、故事、社會實踐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感知到,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師,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
  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批評、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一定做好;什麼時候不該做事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
  ⑷學習方面的準備:
  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整理自己的書包、鉛筆盒,愛護並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刨鉛筆和其它學習工具。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保證措施
  ㈠加強領導,健全組織。
  切實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領導,加強活動過程的管理,確保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㈡落實目標責任制。
  將各項工作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定責任人、定活動方式,定活動地點,確保活動的紮實開展。

【篇3】2023年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音樂活動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鼓勵幼兒用不同藝術形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
  在國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以獨創性的節奏教學而廣泛流傳,並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但在有些教學方法上還不能為我們教師所運用。同時,奧爾夫認為,我們的教學應當結合本國的國情,適合當地的幼兒教育的發展狀況,這是當今世界幼兒教育的發展趨向。
  音樂能陶冶性情,激發幼兒的美感,挖掘幼兒的藝術潛能。音樂節奏活動一直是我園教師的一個薄弱環節,許多教師對它是「又愛又怕」。近兩年,我在對外開放和外出學習觀摩時,重點關注音樂教學活動,感受到現在節奏活動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改革方向及整體音樂教學法帶給我們的啟示。本課題旨在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來研究幼兒音樂節奏活動的教育途徑。嘗試利用生活中的實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實施良好的音樂節奏感的培養,使幼兒對節奏活動產生興趣和敏感性,產生「創造」的衝動,使幼兒在音樂基本素質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時解決好音樂節奏活動教學中教師技能傳播與幼兒主動性、創造性能力發揮之間一個「度」的正確把握問題,真正讓幼兒發現、認識並表現出節奏的美、音樂的美,使幼兒的音樂節奏感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現狀
  20世紀80年代,全球範圍內掀起了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運動,美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將音樂教育就推上了重要的位置,從1838年美國將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波士頓馬塞州的一個公共學校設立至今,美國的音樂教育走過了170多年的發展歷程。
  近幾年來,中國的許多教育人士對幼兒音樂教育也進行了研究,上海一所幼兒園的教師就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進行了研究,她們認為,興趣起著動力和促進作用,培養音樂興趣是幼兒學習音樂、伴隨幼兒音樂成長的第一步。在構思幼兒音樂興趣培養圖式中,一是注重流程化,即把音樂興趣培養放在首位,在日常音樂教育、專業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等各個領域加強聯絡和交流,把激發幼兒的音樂興趣貫穿其中;二是注重系列化,即把音樂興趣的培養目標有序地落實到各個領域,形成培養的系列;三是注重一體化,幼兒音樂興趣的培養不僅局限於幼兒園音樂活動本身,還在於音樂專業教師加盟和家庭早期的音樂啟蒙及教育,三位一體,構成幼兒音樂興趣培養基本網絡。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的源泉。音樂節奏感有助於培養兒童協作意識和技能,兒童對音樂節奏感的意識是很強的。節奏應該是嚴格準確的,決不是機械的,因為節奏是表現音樂的重要因素;音樂是傳達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節奏也應該是活的,有時緊,有時松,像人的脈搏,隨著情緒變化而有快慢的變化;但它的鬆緊是依據音樂的自然流露,不能隨心所欲。音樂的鬆緊較難把握,因為音樂是千變萬化的,沒有一個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種感覺的培養和提高。
  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種日常活動或指人的生存、活著,它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化」是指轉變為某種性質的活動狀態。本課題將「生活化」界定為教師從周圍生活中選取音樂教學資源,使幼兒在感到親切、溫暖、充滿人情味,自然輕鬆的環境中得到教育,促使幼兒各種能力的發展。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1.陳鶴琴的教育思想:「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音樂教育「應利用音樂來改善兒童的意志,陶冶兒童的情感,使兒童表現真實的自己,導向於創造性的發展。……」陳老還認為,教育應當來源於生活,要從生活中尋找事例,對幼兒進行教育。
  2.奧爾夫音樂教育理念: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不是旋律。節奏可以脫離旋律而存在,旋律則不可能脫離節奏而存在,特彆強調從節奏入手進行音樂教育。奧爾夫的教學體系中有一些節奏練習的方法,如:語言節奏練習、聲勢練習、多聲部及合聲的節奏練習、輪說節奏練習,變奏節奏練習等。這些練習方式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方法基礎。
  3.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幼兒通過遊戲和嘗試活動,在不斷選擇、探索中,在與他人及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將所獲得的信息整合成一個組織的建構,這就是知識。」可見環境在幼兒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篇4】2023年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這對於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願望和興趣,嚮往小學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3.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在「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多維互動體」,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展示自我價值。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於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範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係,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其關鍵在於我們到底教什麼、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係,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區」的互動關係,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創建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於教育理念的更新。
  (2)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於教研方式的改變。
  (3)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於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並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儘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於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置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區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1——20**.12)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通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小學、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後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3.1——2013.11)
  1.落實研究內容
  2.資料收集
  (1)對於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13.12)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製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誌: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通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篇5】2023年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


  (一)選題經過
  「孩子不應該輸在人生的起跑線」,在我們所生活的周邊無時無刻不聽到這樣一句話。其實,這樣的一句話剛好也反映了我們在這個日益激烈競爭的社會上,教育問題也慢慢的凸現出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關心的是孩子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的一個升學情況,相對而言對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這樣一個階段還不是特別的重視。那麼我認為幼小銜接的問題也應該成為這些教育問題中相對比較重的一個問題,對孩子以後的發展也存在著長遠的影響和很大的意義。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那麼,很顯然,幼小銜接就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在做幼小銜接工作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會感到焦慮,老師也會很盲從,幼兒更是迷茫。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更快地得到轉換,更好的適應,例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上等諸多方面上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
  在幼小銜接方面,幼兒園加強與家庭、與小學的溝通聯繫,共同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小銜接的問題,這對於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現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對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研究。秦振飈認為教育的銜接要求課程的銜接,幼小銜接教育最終借力於幼小銜接課程的實施來進行,並提出了幼兒園中幼小銜接的課程理念。香港中文大學李子建教授和西南大學楊曉萍教授等人提出了幼兒園與小學與小學語文課程銜接必須充分關注兩個學習階段的差異,體現「五化」課程銜接理念。第二,對幼小銜接策略的研究。蘇偉認為,在幼兒園大班的管理上應該實行幼小一體化,讓幼兒園教師定期參加一年級教師的講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有意識在大班階段對幼兒進行聽說讀寫能了的培養,還可以調整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為幼兒適應小學時間做鋪墊。余玉茹認為在幼小銜接中,家庭應該為孩子做好物質和心理兩方面的準備。第三,對幼小銜接與兒童發展的研究。馬以念等人認為兒童在入小學前普遍存在任務意識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差,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差,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差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弱等社會適應問題,兒童社會能力與學業成績呈顯性正相關。
  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目前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從生態學理論模式來思考幼小銜接。生態學理論模式並不排除兒童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但著重強調兒童個性特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存在幼兒可能對於某種學習環境做好了準備,而對另一種環境沒有做好準備的現象。生態學理論認識到幼小銜接中各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認識到兒童和所有與幼小銜接過程中相關的參與者為此帶來了很多互相交疊的經驗,從而為分析幼小銜接的複雜性提供了一種方法。同時它還認識到各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可以根據其對於現存關係和對兒童的影響分為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影響。第二,從社會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小銜接。羅戈夫認為發展史個體在社會文化活動中不斷改變自己參與其中的角色的過程。根據羅戈夫的理論,在幼小銜接中要考慮到通過參與與適應學校生活意義重大的活動事件,兒童、家庭和教育者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同時還要考慮這些活動和事件伴隨著他們的參與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科薩羅等研究了兒童以協商、分享和創造文化的方式參加到幼小銜接中的重要性並且將幼小銜接構建成為一個人們和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通過這些活動,兒童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角色發生了改變,科薩羅等強調了幼小銜接引導活動的重要性,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兒童為適應學校的社會文化環境做準備。
  (三)初步設想及突破點
  初步設想:
  1.建立「師」「幼」互動關係,關注幼小銜接內容中如何建構「師」「幼」間的互動以及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影響。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的課程實施相結合,與幼兒發展的特點相結合。
  3.研究家園關係,整合「幼小銜接」工作中「家」與「園」在銜接方面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4.調查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與小學之間是怎樣的斷層,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什麼樣的影響並找出相關應對策略。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