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農業生防昆蟲農藥敏感性研究

2023年10月17日

- txt下載

摘要:黃猄蟻(Oecophyllasmaragdina)是最早用於農業生防的昆蟲,目前已被證明能防治20多種農業害蟲,對農林生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黃猄蟻對常見農藥的藥劑敏感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採集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黃猄蟻,使用3種常見農藥噻蟲嗪、吡蟲啉、呋蟲胺對其進行毒力測定,並在培養皿中放置毒餌和黃猄蟻之後的8、16、24、32、40、48h分別記錄黃猄蟻的死亡情況。結果表明,黃猄蟻對不同藥劑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黃猄蟻對呋蟲胺、噻蟲嗪以及吡蟲啉的16h半數致死濃度(LC50)分別為0.130、0.290、0.382g/L,差異顯著;連續觀察2d後發現,不同農藥對黃猄蟻的致死時間也存在差異,該研究可為黃猄蟻生防的利用和保護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黃猄蟻;生物防治;藥劑敏感性
黃猄蟻(Oecophyllasmaragdina)是隸屬蟻科(Formicidae)織葉蟻屬(Oecophylla)的一種螞蟻,廣泛分布於亞洲和澳大利亞[1]。其由於具有很強的捕食能力,是世界上最早被用於以蟲治蟲的典型昆蟲[2]。公元304年,嵇含在《南方草木傳》中記載了用黃猄蟻防治柑橘害蟲,公元304年之後又有多本古文書籍記載了用黃猄蟻防治多種經濟作物上主要害蟲的情況。由於其防治效果較好,後人將其連同蟻巢一起在市面出售[3-4],最終擴大了黃猄蟻的應用面積。擴大應用面積的同時,黃猄蟻從柑橘園被引遷到了荔枝、橘子、柚子園等,增加了黃猄蟻的應用範圍[5]。直到現如今黃猄蟻的生防效果也不容小覷,其除了能夠捕食柑橘、荔枝、柚子園主要害蟲,還能控制芒果、可可、腰果和樟子松等經濟樹木上的主要害蟲,如紅帶薊馬(Selenothripsrubrocinctus)和蝽象(Cyclopeltasi-ccifolia)等20多種有害生物[6-7],對農林業生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東南亞國家,黃猄蟻可被傳統醫學應用於治療人體疾病、可作為飼喂鳥的珍貴飼料以及作為重要的食用昆蟲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等[8]。此外,在農業發展的需要下,人類長期施用農藥,一些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而大量類似黃猄蟻的害蟲天敵被農藥殺死,導致害蟲再猖獗、糧食作物農藥殘留的現象[9]。隨著人類健康、環保意識的提升,生物防治越來越受重視,19世紀以來,生物防治在很多國家迅速發展起來[10],黃猄蟻作為生物防治歷史最長且有效的昆蟲,其在當代農業生產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於農藥的大量廣泛使用,黃猄蟻也不可避免地遭到農藥的毒害,而目前針對農藥對黃猄蟻毒性的研究基本為空白。本研究擬選擇噻蟲嗪(Thiamethoxam)、吡蟲啉(Imidacloprid)和呋蟲胺(Dinotefuran)3種新煙鹼類殺蟲劑,研究其對黃猄蟻的毒性。這3種農藥由於具有高效低毒、殺蟲廣譜以及對人畜、作物和環境安全的特點,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使用[11-12]。使用這3種農藥進行黃猄蟻的毒性研究符合實際應用,也可為保護黃猄蟻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昆蟲
黃猄蟻(Oecophyllasmaragdina)采自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內,該園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北緯20°04′、東經101°25′),在該園內的一些樹上可見黃猄蟻的蟻巢,有蟻巢的樹周圍地面存在大量的黃猄蟻。將其用昆蟲採集管(直徑20mm)採集後帶回室內,在只提供水的情況下室內飼養1~2d。
1.2試供試劑
供試藥劑為30%噻蟲嗪懸浮劑(河北中保綠農作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50%呋蟲胺可濕性粉劑(正邦集團生產)、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拜耳公司生產)以及超市購買的百花牌蜂蜜。1.3試驗方法將3種供試藥劑用丙酮完全溶解配成母液,然後繼續用丙酮分別稀釋成5個濃度梯度,即4.00、2.00、1.00、0.50、0.25g/L。用膠頭滴管在每個一次性塑料杯(200mL)中滴入1mL蜂蜜,再用25μL進樣器將稀釋好的農藥與蜂蜜混勻,在每個塑料杯臂外用記號筆標記農藥種類和濃度,每個塑料杯中放入大小近相等的10隻黃猄蟻工蟻。放入10隻黃猄蟻工蟻后用雙層濕潤的紗布封住杯口,防止螞蟻逃跑,並保證有一定的水分以及有良好的透氣性,保持實驗室溫度26℃左右。用丙酮加蜂蜜作為對照,每種農藥的每個濃度重複3次。在放入螞蟻后的8、16、24、32、40、48h,分別記錄每個杯中的螞蟻死亡個體數(用毛筆觸碰黃猄蟻,不能翻轉或站立的個體視為死亡)。對照組死亡個體數占比在10%以下為有效試驗。
1.4統計分析
採用Excel2010進行試驗數據整理,採用SPSSStatistics2.0軟體進行數據分析,用機率單位probit進行分析,計算出毒力回歸方程(Logconcentration-probitline)以及相關係數。用ANOVA分析同一時間不同濃度以及同一濃度不同時間之間的校正死亡率差異。計算公式如下:死亡率(%)=死亡蟻數÷總供試蟻數×100;校正死亡率(%)=(處理死亡率-對照死亡率)÷(1-對照死亡率)×100。
2結果與分析
從噻蟲嗪、吡蟲啉、呋蟲胺3種殺蟲劑的胃毒毒力測定結果來看,黃猄蟻對不同藥劑的敏感性存在差異,其中對呋蟲胺最敏感,16h的LC50值最小,為0.130g/L;噻蟲嗪次之,LC50為0.290g/L;對吡蟲啉最不敏感,LC50為0.382g/L。總體來說,3種殺蟲劑的LC50都較小,說明黃猄蟻對3種供試藥劑均較敏感(表1)。噻蟲嗪濃度為4.00、2.00g/L時,黃猄蟻的校正死亡率在8h達到100.00%;濃度為1.00、0.50g/L時,黃猄蟻的校正死亡率在24h達到100.00%,且8h和16、24h的黃猄蟻校正死亡率有顯著差異性;噻蟲嗪濃度為1.00g/L時,8h和16h的黃猄蟻校正死亡率均高於0.50、0.25g/L時。毒餌為吡蟲啉時,只有濃度為4.00g/L時,到32h黃猄蟻的校正死亡率達到100.00%;濃度為2.00、1.00、0.50、0.25g/L時,48h內黃猄蟻的校正死亡率都未達到100.00%,但在同一濃度下隨時間的增長死亡率變化不大;在48h內,濃度為4.00g/L和0.25g/L黃猄蟻的校正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毒餌為呋蟲胺時,黃猄蟻的校正死亡率與毒餌為噻蟲嗪時相似,濃度為4.00g/L和2.00g/L時,黃猄蟻的校正死亡率在8h達到100.00%,濃度為2.00、1.00、0.50、0.25g/L時黃猄蟻8h的校正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表2)。
3結論與討論
黃猄蟻是生物防治中的典型益蟲,也是最早被用於生防的昆蟲,有利於農業產量與質量的提高。其強烈而有效的攻擊性,使之成為寄主樹上的主要捕食者,捕食體型比其大的節肢動物和農業有害生物,是熱帶亞熱帶森林、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優勢物種[13]。黃猄蟻與植物互惠共生、協同進化[14],對維持所在群落的生態系統平衡尤為重要,故對黃猄蟻進行保護,兼具現實和理論意義,但是黃猄蟻對農藥的敏感性研究基本為空白。為了更好地保護黃猄蟻免受不必要的傷害,借鑑研究紅火蟻毒性的胃毒法,用3種農藥(噻蟲嗪、吡蟲啉和呋蟲胺)對黃猄蟻的耐藥性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黃猄蟻對呋蟲胺最敏感,噻蟲嗪次之,對吡蟲啉最不敏感。2種相對敏感的農藥作毒餌時,在藥劑濃度為4.00、2.00g/L時,黃猄蟻校正死亡率在8h即達到100.00%;而最不敏感的吡蟲啉濃度為4.00g/L時在32h後死亡率才能達到100.00%。說明黃猄蟻對吡蟲啉的耐藥性最好,對呋蟲胺和噻蟲嗪耐藥性較差。整體來說,黃猄蟻對農藥的耐藥性較差,黃猄蟻存在的田間應儘量避免大量使用毒力較大的殺蟲劑,才能達到保護黃猄蟻的作用。黃猄蟻是社會性昆蟲,個體間團結協作、接觸頻繁,噻蟲嗪和呋蟲胺能殺滅出現在作物上的大部分工蟻;而吡蟲啉可能會通過螞蟻的「交捕食性」將毒餌帶回巢內,對蟻后和幼蟻不利。該試驗是在室內人為控制試驗,可能存在不足,比如黃猄蟻對食物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選擇取食蜂蜜毒餌。在野外黃猄蟻選擇捕食的對象和其他食物比較豐富,可能毒餌對其的毒殺效果沒有人為控制試驗的好,在自然條件下對黃猄蟻進行進一步的毒力試驗很有必要。本試驗驗證了不同農藥對黃猄蟻的毒力差異,在使用黃猄蟻進行生防時,需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此研究結果對指導應用黃猄蟻生防以及黃猄蟻保護具有科學意義。
4參考文獻
[3]虞國躍.黃猄蟻:忠實的衛士[J].森林與人類,2008(1):91-95.
[4]楊沛.黃猄蟻史料及其用於柑橘害蟲防治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2002,18(1):28-32.
[5]張祖兵,高世德,周明,等.黃猄蟻對柚子花期害蟲的影響[J].生態學雜誌,2010,29(2):329-332.
[9]祁力鈞,傅澤田,史岩.化學農藥施用技術與糧食安全[J].農業工程學報,2006,18(6):203-206.
[10]萬方浩,葉正楚,郭建英,等.我國生物防治研究的進展及展望[J].昆蟲知識,2000,37(2):65-74.
[14]王亮,張錦堂,李宗波,等.螞蟻與植物的互惠共生關係研究進展[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20,40(1):181-188.
作者:呂曉艷 張媛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生物多樣性保護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