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踐行學科育人 轉變語文課堂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潘靜倩
摘 要:語文課堂應秉承育人目標,在新形勢下真正把握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在《霧在哪裡》一課的課堂教學中,發現在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外積累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繼而從轉變課堂的教、學方式,內化實踐活動三方面去思考,提升和發展語文核心素養能力,為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而努力。
關鍵詞:基於學情; 任務驅動 ;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11-084-002
以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部分組成的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目前的育人方向。想要在培育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推進課堂轉變,就需要往教、學方式的改變、實踐活動的內化三方面繼續發展。筆者以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霧在哪裡》一課為例,進行了探索與思考。
一、現象描述
教授《霧在哪裡》一課時,在講到「無論……還是……都……」和「……甚至……都……」的句式轉換和自主運用時,學生一臉茫然,即使有學生試著回答,卻也是錯誤百出,需要教師不斷指正。並且學生在這一環節設計的自主說話訓練中,聲音比較輕,更多的學生都是表現出一副努力思考的樣子,只有少數幾個可以獨立試著說一說,交流過程中積極舉手發言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這樣也直接導致了本節課後面的寫字環節時間不夠。
二、原因分析
1.不了解學生,教學目標過高
由於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不了解,使得以上教學環節設計過於簡單。雖然給了圖片,但這兩句句式上稍有不同,最重要的是詞語之間有遞進關係,學生並沒有仔細關注到,更不論說要短時間去理解甚至模仿。教師在教學中也只是簡單的解釋了一下「甚至」的意思是更進一步,沒有分解訓練。學生在此之前沒有接觸過這類遞進詞語,讓他們一下子根據圖片內容完整地說出一個同樣的句式,並且再把這種句式換成另一種類似的句式,如此有難度且邏輯複雜的教學內容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能力。
2.知識點未消化,教學任務繁難
這一教學環節原本預設時間是5分鐘,但在實際講授中,卻花了10分鐘不止。究其原因,是學生對其中的知識點未能掌握,導致教師在此環節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在課堂教學中,一共涉及到三個知識點,一是詞語遞進;二是地點包含;三是轉換句型,三個知識點層層推進、步步為營。然而一個預設只有5分鐘的環節,卻設置了三個不太簡單的知識點,且缺少教師講解,這對於後續讓學生自主說話增加了很大難度。
另外,在說話訓練中,教師要求學生獨立進行訓練,也對教學效率低下產生了影響。如果教師能認清教學任務的繁難,靈活變通訓練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教師從旁點撥,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3.課外積累欠缺,削減學習自信
這節課其實有另一個學校的另一位老師也上過,在同樣的教學環節中,那位老師的教學過程流暢、教學效果極好,學生不僅簡單地就能說出兩種句式的轉換,而且也注意到詞語遞進和包含的關係,答案堪稱完美。為何同樣的環節會有如此不同的差別,可能學生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原因。可以看出,那個班級的學生課外知識豐富、語言運用熟練、語感準確流暢,相對於這節課堂中的學生來講,更加具有語文優勢和學習自信。因此,課外積累的欠缺,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給整節課的學習帶來了倦怠感。
三、教學對策
在探討「學科育人方式」的課堂轉變策略中,我們仍然要把「教師的少教,學生的多學,實踐的體驗」作為基本綱領。但「少教」不等於不教,「多學」不等於同一個知識點花費雙倍乃至更多的時間學習,「體驗」不等於走馬觀花。在教學中,我們要能夠「基於學情的教」「任務驅動的學」,再輔佐以「實踐活動的悟」,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育人陣地,踐行立德樹人的目標。
1.基於學情,奠定教學基調
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該以學情為出發點,通過學情前測對學生已掌握的學習知識有清楚的了解,在教學設計中刪易解難。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際教學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學情,靈活修改教學環節,並且以學情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只有知道學生學得如何,才能真正檢驗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成功。
心理學上曾經有一個理論:為學生制定教學目標要使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要讓學生通過完成一個個夠得著的目標來一步步完成最後的教學目標,那麼即使再難的目標也最終能夠完成。以學情為基礎,從低層次的學生學習目標開始。慢慢的,有步驟的逐層提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台階開始起跳學習,最後完成全班的學習目標,並且不會使學生感到吃力。
講學的過程不是為了讓教師表演,即使教師講得再好,表現得再棒,課堂氛圍再熱烈,如果最後學生不能學到點什麼,那勢必是一次失敗的教學。基於學情的教,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對於語文學科的育人目標的實現,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
2.任務驅動,促進深度學習
不同於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當代語文課堂更強調「學生學——教師引導」的新常態,轉變課堂方式的重點漸漸傾斜到研究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來。具體來說,著力於學科育人的深度學習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要深度認識學習。真正的學生應該是學習中的學生,因此,真正的「學習」,不應該僅有認真科學的學習方式,還應強調積極主動學習的動機。教師只有真正樹立科學的學習觀,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質量,踐行學科育人目標。
其次,要深度實踐「任務驅動」課堂。不同於教師「填鴨式」「滿堂灌」的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通過教師發布任務,學生自主探究、互相協作,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的經驗解決問題,是集探究性、多元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學習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合作能力等。
最後,要深度突破空間束縛。隨著科技進步和發展,信息的傳播愈發方便和快捷,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也愈發多樣和簡單。語文課堂在這樣的科技浪潮背景衝擊下,理應開拓視野、嘗試結合科技的力量轉變傳統課堂策略,從場地的創新到資源的利用,更好地滿足更高育人的需求。
3.實踐活動,發揮育人能量
所謂「外化實踐,內塑靈魂」,語文學科要進一步實現育人目標,提高學生的思維發展、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綜合素養,參與實踐活動,參觀課程基地等是很有幫助的。
實踐活動除了可以讓學生有感而發,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思維發展能力,引導他們關注社會、關注現實之外,還有助於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參觀英雄紀念碑時堅定愛國的信念,在欣賞大自然風光秀麗時感恩生活的美好,在徜徉文化古都時敬畏先人的智慧……王尚文老先生在《語感論》中曾經說過這樣一個觀點:「當兒童初次看到梅花時,他母親告訴他這是『梅花,於是『梅花這個詞就連同他所看到的形象、色彩,他所聞到的香味一起被攝入腦海。爾後,當他看到或聽到『梅花這個詞時,留存在他記憶中有關梅花的形象、色彩、香味等表象往往就會同時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可見,實踐活動像一座橋樑,把語文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把語文課堂的「學得」和實踐體驗的「習得」結合起來。利用好課外實踐這一特殊課堂,充分發揮實踐活動在語文學科育人過程中的作用,想必也是新形勢下課堂轉變的必然方式之一。
轉變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課內、外的教學空間,總的目的是提升和發展語文核心素養能力,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娟娜,馬學生.語文學科育人的整體推進:教學研一體 課內外同步[J]中小學管理,2019(11)
[2]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李新,龔嵐.規程與范型:培育發現素養的課堂實踐[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