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麥克盧漢媒介視角下的「冷微博」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袁燕飛 冼曉露 張小莎
【摘要】不管麥克盧漢在媒體不發達的年代裡遭受過怎樣的批評和嘲諷,如今他的一個個預言正在變成現實。從「地球村」的預言到「媒介即訊息」理論的提出再到「冷媒介和熱媒介」的劃分,無一不閃爍著他耀眼的思想光芒。本文試以微博為例,分析麥克盧漢的媒介觀在新時期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 微博 冷媒介 延伸
莊子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如今,科技主宰了人們的生活便是「機心」代替了「人心」。媒介的發展就是科技這股力量推動的。於是現在的我們就在麥克盧漢描繪的世界裡:此間的人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封閉的由媒介調節的空間裡。正如他理解的一樣,大眾傳媒的使用派生出一些心靈習慣:「我們自身變成我們觀察的東西……我們塑造了工具,此後工具又塑造了我們。」他的科學思想非凡無比,接連不斷發生的事情,證明他的預言是正確的。當代微博的使用便是如此,融合了多種媒介,延伸了我們的多種感官,於是很多人便願意花大量時間任它擺布。筆者從麥克盧漢的視角出發,淺析當下「微博當道」現象。
一、麥克盧漢對冷、熱媒介的定義
冷媒介是指那些具有「低清晰度」,信息含量少,包容性強,受眾參與程度高的媒介。因此冷媒介如同懸疑劇一樣,留一個回味無窮的想像空間讓受眾自己填充完成。而熱媒介只是延伸一種感覺,並使之具有「高清晰度」,是充滿數據的狀態,具有排斥性。它的包容性弱,要求的參與程度也較低。比如,麥克盧漢將書籍、報刊、廣播、無聲電影、照片等劃分為熱媒介;而認為漫畫、有聲電影、電視等是冷媒介。根據以上定義,無疑當今的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是冷媒介。
二、作為冷媒介的微博
微博顧名思義即微型博客,是允許用戶及時更新的簡短文本,一般允許發布140 個字符,並且支持用戶傳播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公開發布,允許任何人閱讀或者只能由用戶選擇的群組閱讀。隨著發展,這些信息可以被很多方式傳送,包括簡訊、實時信息軟體、電子郵件或網頁。
說微博是一種冷媒介,是因為它的內容只是由用戶簡單的隻言片語組成,提供的信息相當匱乏,一個完整的內容一般需要關注與被關注方進行更深的雙向互動才能完成。140 個字符的限定,使得用戶發布微博時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內容則更傾向於自認為值得分享的有價值、有意義的重大事件或人生感悟,從而引起討論。
正如,簡短的格言警句,意猶未盡,需要讀者深入的參與其間。
例如,日益成熟的微博直播報道,尤其是災難報道。就「4·20」雅安蘆山地震而言,僅僅在地震發生53 秒後,就有網民發出了有關地震的第一條微博。隨後,不少網友對相關救災情況進行更新報道。同時,不少微博名人、認證機構開始通過微博平台,進行地震相關知識點的普及和指導。這就是「微博效應」。用「微言大義」來形容微博在緊急時刻所起的作用並不為過。至於一些名人發表的人生感想、勵志名言生活趣事也是如此。這些想法能觸動草根心中最柔軟的心弦,引起共鳴,喚起回憶。這無疑是最打動人心的一種互動,明星和草根的距離逐漸縮短。人們對「微博女王」姚晨的喜愛便是這個道理。
三、微博的能動作用
在麥克盧漢看來,可以改變世界和人們思想方式、生活習慣的不是媒介傳播的內容而是媒介形式自身。在他眼中,媒介不僅僅是信息、知識、內容的消極、靜態的載體,而是積極、能動的具有強烈反作用的形式。
方興未艾的微博讓人們「隨時隨地分享新鮮事兒」,很多人一大早睜眼第一件事就是刷微博,睡前閉眼的最後一件事還是刷微博。如此看來,微博正在悄悄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著人們的想法、行為,也在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微博」如「圍脖」一樣,溫暖,能暖人、能暖心,可以傳遞彼此間的關懷、提醒、啟發,而這種貼心話還不限於熟悉的朋友,更多來自於在網絡人海里萍水相逢的「路人」。
用戶在使用微博時,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發布自己的信息,而這些內容以前是以報紙、電視等媒介存在。這正是麥克盧漢所說的任何媒介的內容都是另一種媒介。如語言是文字的內容,文字是印刷的內容,印刷又是電報的內容一樣。那麼微博的內容就是把印刷媒介、電子媒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媒介,把人的多種感官延伸到一個媒介載體中,既能寫,又能聽,能看,還能創作。並且一個新媒介的出現,並不是對傳統媒介的完全替代,而是在傳統媒介的基礎之上進行疊加,融合。例如廣播新聞欄目《中國之聲》增加了場外互動環節,聽眾可以通過官方微博和微信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意見,或者給欄目組提供新鮮資訊。就如麥克盧漢強調的那樣,媒介作為我們感知的延伸,必然要形成新的比率。不但各種感知會形成新的比率,而且它們之間在相互作用時也要形成新的比率。微博改變了新聞報道的形式,使新聞節目形成新的比率。同時微博也占用了我們的碎片時間,使我們的生活呈現新的形態。換言之,微博其實是新舊媒體雙方共同博弈的結果,以最有效的形式展現出來。
四、微博是一把「雙刃劍」
如今,微博在災難報道、政務公開以及產品營銷等方面有著越來越突出的表現。同時,人們無時不刻,不知疲倦地刷微博,浪費了不少注意力和精力,當後知後覺的意識到「自己正在墮落」的時候,人們就會對微博上泛濫的信息感到反感,從而懷念以前用印刷媒體獲取信息,安靜閱讀的樂趣。現在人們閱讀紙質書籍的時間越來越少,自然閱讀書籍就慢慢的變成人們一個奢侈的「藝術形式」。就像在喧囂發達的城市裡呆久後,人們更嚮往寧靜簡單的鄉村一樣。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會沉浸在微博的世界裡,因為人們在新技術形態中受到肢解和延伸由此而進入催眠狀態和自戀情緒並深深的捲入自己創造的工具和手段里,而缺乏一種超脫的旁觀者態度。一方面長時間的刷微博,打破了人體器官之間的平衡,使人體的眼睛,手指,大腦處於嚴重疲勞狀態,不僅影響視力還影響睡眠。另一方面,微博還是滋生謠言、假消息的溫床,這是因為微博對用戶的技術要求門檻很低,在語言組織編排上要求也不高,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當然我們不能把微博當作替罪羔羊,現代科學的產品無所謂好壞,決定它們價值的是它們的使用方式。火藥可以製作成武器用於戰爭使人們流離失所,也可以用於製作絢爛的煙花。正如麥克盧漢所言的事實:媒介的魔力在人們接觸媒介的瞬間就會產生。所以我們要改變的是我們對微博依賴的心靈習慣。
結語
總而言之,人創造媒介,又被媒介所改造。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而如今看來作為延伸的人體——媒介卻逐漸取代了我們人體本來固有的部分並造成人體感知的衝突。「既然理解能阻止行動,那麼藉助弄懂媒介——媒介使我們延伸,挑起我們里里外外的戰爭——我們就可以節制這場衝突的強烈程度。」當一股「媒介潮流」撲面而來的時候,我們可以順勢而下,但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不被技術所「奴役」。微博雖然改變了生活,但它終究不是生活的本身。所以不論是博客、QQ,還是微博、微信,又或是以後的更新的媒介,只要我們始終保持「身在其中,不受其亂」的心態,那麼我們便能肆意的享受新媒介給我們帶來的精彩。
參考文獻
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商務印書館,2000
②王魯銓,《麥克盧漢視角下的微博時代》[J]《. 新聞窗》,2012(6)
(作者:均為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2 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