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羅蘭·艾默里奇災難片中的拯救者形象分析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朱婕妤
【摘要】羅蘭·艾默里奇總與災難片聯繫在一起,在他的每部災難片中拯救者都會有所改變,從白人到黑人,從西方人到東方人,本文從國際政治、導演個性、文化等角度分析拯救者形象變化的原因。
關鍵詞 災難片 拯救者 形象分析
一、羅蘭·艾默里奇的災難片及其中的拯救者形象
1、1996 年《獨立日》
該片主要講述一艘巨型的外星人母船進入地球軌道,並釋放了三十多個小型飛船進入地球大氣層,停留在世界幾大城市上空,造成人們的恐慌。美國總統聯合各國領袖共商解決之道,阻止外星人入侵,捍衛地球的故事。在《獨立日》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是世界警察,所以在危機來臨之際,他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拯救世界的責任,其他國家也唯美國馬首是瞻。
2、2004 年《後天》
該片講述的是地球一天之內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片中,美國在拯救行動中的力量與《獨立日》中相比減弱很多,還出現了其他歐洲國家,如:英國。
3、2009 年《2012》
《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它講述在2012 年世界末日到來時,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在這部電影中,拯救者也以亞洲國家為主,並且亞洲國家也不僅僅是拯救者,還是收容者。
4、2013 年《驚天危機》
影片講述國會大廈警察約翰·凱爾在帶著女兒參觀白宮時,不料趕上恐怖分子欲襲擊白宮。隨著國家陷入混亂,凱爾臨危受命解救總統,化解國家危機,同時讓女兒平安脫身。在該片中,個人英雄主義相當突出,在危機時刻,整個美國都對恐怖分子束手無策的時候,是一名國會大廈的安保憑藉其優秀的作戰能力、靈活的頭腦將總統與其他受困人員解救出來。
二、拯救者形象變化的原因
1、國際政治形勢
在羅蘭·艾默里奇的電影中,美國主旋律色彩最為濃厚的當屬上映於1996 年的《獨立日》,這部電影綜合了諸多美國的價值觀。在20 世紀90 年代末,無疑美國是世界的代表,全世界以美國馬首是瞻,似乎連外星人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外星人們十分有目的的率先打擊美國和北約,並且攻擊的日期選在了美國的國慶日,美國的無數民眾均受到了攻擊。在這場關乎於人類生死存亡的災難中,美國義不容辭的成為世界的拯救者。當美國提出反擊外星人的時候,世界各國立馬積極響應。《獨立日》中在與外星人開戰前的總統演說更是點出了影片的中心思想——「我們要為人類的生存而戰,7 月4 日的美國獨立日即將成為全世界的節日」,「今天我們要慶祝我們的獨立日!」這樣狂妄不羈的言論遭到了眾多英國批評家的強烈抨擊,BBC 的一篇影評就強烈指出這樣的言論是「好萊塢主流電影中最令人驚駭的誇張獨白」。①同《獨立日》相比,2004 年上映的《後天》中,我們可以非常明顯的感覺到美國在國際上的角色已大不如前,世界其他國家的重要性大大提升,片中有一個英國氣候站,由三位英國科學家組成,在災難面前,他們恪盡職守,從容不迫,並且他們在死前共飲,說的是「為英國乾杯!」「為人類乾杯!」「為曼聯乾杯!」,而不再以美國為中心,而是融入了英國自己的文化價值觀。
《獨立日》中已經有部分其他國家出現,我們能隱約感覺到美國角色的弱化與能力的消減,但其他地區與國家都只是一帶而過。《後天》中一些非美國地區大量出現,但主要集中在幾個與美國有聯繫的地區,包括英國、印度以及墨西哥等。而《2012》中出現了很多非歐美國家,不同種類的語言也開始出現。最先驚覺世界不平靜,即將有災難發生的是印度科學家,當災難發生時,由於諾亞方舟是在中國領土上由中國製造的,所以逃難者都千方百計地想來中國,一個畸形的俄國大富豪家庭在逃難時也被導演設置成了主要家庭之一,他們開的是一架龐大的俄國飛機。在電影中,被毀的不止是歐美的標誌性建築,巴西基督山上的基督像也同時被摧毀。事實上《2012》是一部殘酷的電影,不僅僅在於其災難慘烈的破壞程度,還在於它模糊而殘酷的世界觀。②《獨立日》中拯救世界的拯救者美國的英雄形象簡單而清楚。《2012》中的美國政府不僅在災難的處理上無能為力,甚至還對民眾隱瞞諾亞方舟的計劃。雖然顯示了美國黑人總統的正面形象即選擇不離開自己的民眾,但他的力量也是薄弱的,他只能安慰大家,並和大家一起做好去死的準備。③災難片是大眾電影,在電影中表達的任何事物,包括國家、地標等,都要符合觀眾的心理,那些事物若是觀眾熟悉的、關心的、能夠解讀的,那麼才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才能直擊觀眾心尖。在電影《2012》中我們能鮮明的感覺到第三世界國家已大程度進入美國大眾視野,好萊塢電影也不再局限於美國,而是越來越明顯的開始國際化營銷路線。
有人說美國人拍電影,那麼美國作為拯救者形象出現那是毋庸置疑的。而透過艾默里奇的災難片我們不難發現,美國充當世界英雄的功能已經越來越弱,而越來越需要依靠第三世界國家的幫助。其實,世界的多元化顯然是把雙刃劍,它既為美國提供了創新的機會,也對其造成了不小的威脅。而國際政治的這些變化,常常會被我們在作為文化工業的電影產品中窺見一斑。
2、導演個人觀念
20 世紀90 年代後形成了災難片這一類型,羅蘭的電影也始於那個時候,他生於德國,在德國接受的繪畫與電影藝術導演教育。德國是一個崇尚民主、自由、英雄主義精神的國度,導演羅曼·艾默里奇也擁有了這個國家的特質,其實我們在他最擅長災難片這一電影類型中就不難發現。「地球」被艾默里奇當成了他的戰場,他的幾乎所有電影都是戰場,小到美國白宮,大到宇宙,他的電影都處於一片戰亂中,也正因為如此,他將災難片推向了高潮,把災難片帶進了好萊塢。
在他的災難片中有非常突出的英雄主義,在無數人面對災難只能等死的時候,總有一個英雄出現,拯救世人於危難之中,最明顯的莫過於《驚天危機》,當整個國家的警察都只能在白宮外眼睜睜地看著恐怖分子對白宮進行著摧毀,卻無人可以解救的時候,一個原本平凡到可以忽略的國會安保出現了,他有矯健的身姿、精準的槍法、冷靜的頭腦以及一顆忠誠的心,他一個人就拯救了整座白宮。
導演的這種的價值觀,從深層上說,對於在歷史上曾經發生的或者未來不可預測的災難的恐懼與好奇——對死亡的恐懼、對生命的留戀、對親人的愛和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災難淬鍊下的優秀品質和純潔友誼、劫後重生的巨大喜悅……都超越民族、國界,能喚起觀眾極大的共鳴。④
3、美國文化的影響
雖然羅蘭·艾默里奇是德國人,但是進入好萊塢後,在電影中美國文化是他電影的奠基石,就好比《驚天危機》中總統問身邊人:我為什麼要允許這些人(記者)隨意的在我的草坪上搞些亂七八槽的東西。回答說:「新聞自由!」所以自由民主是這部電影的基石。但是,由於美國高度的開放,導致了百姓或者娛樂文化產業對政府的消遣與消耗,往往會使得我們忽略其背後的愛國之心。其實在《驚天危機》中我們就能看到愛國的影子,恐怖分子炸了白宮,他們把野心這件事歸罪於某些人,而不是主要領導人,但我們都知道,美國在世界領土上的野心從未削減過,只是不同時期的博弈強弱導致了政策的調整而已,所以某種程度上,《驚天危機》還是有一種洗滌的意味,本質上它還是美國的愛國主義商業片。⑤
從總體來看,20 世紀90 年代的外星人入侵影片完全沒有20 世紀50 年代陰沉、恐怖的氣氛,相反卻帶有濃重的荒誕和滑稽的色彩,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後冷戰時期美國社會樂觀、自信、自大的意識形態。⑥特別是《獨立日》中,美國的獨立日變成了人類的獨立日,領導人類抗擊外星人的是美國,是美國拯救了世界。於是,「美國是人類的領導者和拯救者」這一「意識形態腹語」通過影片實現了有效的表述。
結語
藝術世界無國界,電影藝術往往作為最具國際化的媒介產業來宣傳自己的文化,其背後隱含著創作者以及國家或集團的意識形態。好萊塢電影作為美國社會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其一直都在專注於對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表達。羅蘭·艾默里奇的災難片是典型的好萊塢商業片,但是在這些商業片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們包含的各種現象,包括美國在國際地位上的變動、對我們地球生態環境的思考,以及獨特的美國文化等。
正如朱光潛先生在《文藝理論學》一書中所指出的:「好萊塢電影總是想方設法地將本國意識形態包裹於電影所創造的影像之中,若隱若現,無處不在」。⑦艾默里奇的災難片通過製造一個又一個科幻、驚險、荒誕的故事,成功地輸出了美國至上的意識形態,展示了美國典型的自由、平等、樂觀以及英雄主義的價值觀。羅蘭·艾默里奇的電影中拯救者的形象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在世界角色、傳統文化、意識形態上的改變。
當然,艾默里奇的電影在創作的同時也不乏針砭時弊,意味深遠的經典科幻影片,如《哥斯拉》、《後天》引發觀眾對環境污染的思考;《2012》引發觀眾對種族主義的思考;《獨立日》引發觀眾對科技發展和人的主體性等問題的思考,為人類命運敲響了警鐘。
參考文獻
①③秦立彥,《美國末世災難片中的國際政治》[N]《. 書屋》,2011(1)
②於澎,《通過災難片,反思人類的發展之路》[N]《. 中國藝術報》,2012-8-15
④《商業價值和文化精神——兼論中國災難片的興起》,http://www.docin.com/p-244729734.html
⑤《〈驚天危機〉:民主的自由與娛樂的精神》,http://group.mtime.com/bjfilm/discussion/2575170/
⑥王艷,《解讀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文化內涵》[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2)
⑦朱光潛:《文藝理論學》[M].灕江出版社,2011
(作者:揚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