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佳作不厭多遍改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鄒清保 盧厚生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0-0096-01
「十分文章七分改。」記得有位作家曾經更加明確地說過,「好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改出來的。」三十多年的教學讓筆者認識到,不會修改自己習作的學生,作文水平很難得到提高。作為教師,教會學生自改習作是寫出好文章的關鍵。那麼怎樣教會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呢?
一、朗讀推敲擇優法
反覆朗讀是修改習作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寫完文章,要自己先朗讀幾遍,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發現習作中的問題。然後再認真琢磨,反覆推敲,理順句子,修改文章中不恰當、不準確、不具體、不形象的字詞,文章就會文理通順,條理清楚,中心明確。縱觀歷史上寫作名家的故事,均可看出朗讀、推敲得到的啟示,唐朝詩人賈島的名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初擬用「推」字,又思改為「敲」字。這兩句詩初看有些費解,難道詩人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見嗎?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良苦。正由於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了鳥兒不安的躁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來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象,來刻畫環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就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這也是「推敲」一詞的由來,而這個故事不正是告訴我們朗讀推敲中得到的效果嗎?我們為什麼不能認真學習、仔細體會呢?
二、抄寫斟酌刪除法
這種方法是在認為自己的習作基本上達到了某種程度,通過反覆朗讀而知道這地方有不妥之處,又不知道怎樣修改的情況下,把習作反覆抄寫,一邊抄,一邊逐句咀嚼,品詞、品句、品片段,對原稿的不足、多餘、錯亂,不斷地修改、補充、舍廢留精,讓語言更加精鍊。筆者曾看過這樣一篇文章:明朝刑部主事茹太素寫了一份報告,要求儘快辦五件大事。這份報告竟有17000多字,朱元璋讓人讀給他聽,讀到6370字時,朱元璋還是沒聽明白什麼意思,不由大怒,下令重責50大板,當讀過16500字時,才明白茹太素說的5件事,有4件事是切實可行並要儘快辦理的大事。茹太素的報告洋洋洒洒17000字,只有最後500字實用,廢話連篇,差點貽誤國事,不能不說是個教訓。明代吳納認為,「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亦不可有齟齬處」。魯迅說得更明白,「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詞、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也正是這個意思。
三、比較鑑別確定法
實際上寫文章就像我們購買商品一樣,我們在無法確定那樣東西好壞的情況下,都會把兩件東西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比較它們的質量,比較它們的價格,比較它們的功能,比較它們的實用性,等等,從各個角度來確定它是不是適合所需求的條件,以此達到最佳效果。往往在修改文章時,也會出現一個意思寫出多句進行表述,那麼哪句話好呢?最好就把幾種寫法、幾種修改法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看哪一種表達得更加準確、精彩、傳神。「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經過比較,鑑別出好的句子,文章就更加生動、形象了。
四、擱置潤色提高法
有時候寫完文章,從頭到尾處處可愛,但總是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如意,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修改好。既然無處下筆修改,那麼就不妨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把文章暫放一下,幾小時,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然後找找靈感,再拿出來看看,也許會恍然大悟,找到修改的突破口,使可愛之處更加可愛;二是看看你的文章潤色的程度夠不夠,表達出來的意境美不美。有句俗諺說得好,「若要甜,加點鹽。」高明的廚師,烹調時很懂得這個辯證規律。寫文章也是如此,我們日常寫作遣詞造句時,就應像廚師在甜餚里撒鹽一樣,恰當插入一些表達更準確的語言,文章一定會妙不可言。《雨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傍晚,天空飄來一朵暗紅色的雲。天還沒黑,就淅瀝淅瀝地下起雨來。」這段文字看似簡單,但色潤得恰到好處。「暗紅色的雲」寫出了雨雲的顏色,「淅瀝淅瀝」寫出了下雨時的聲音,把雨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如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寫得更為傳神: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色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我們給文章潤色就應該具體、生動、形象。那麼怎樣表述出來呢?我們常教學生應用連動詞,應用各種修辭手法,應用各種對話形式等,這些都是潤色的基本特點。當然,潤色必須恰到好處,不可濫用,不可造成文章在運用過程中的不倫不類、語言似通不通的毛病。「若要甜,加點鹽」,但絕不能在一碗甜餚里傾入一缸鹽。
五、借鑑轉錄法
有時文章中的某一段、某一小節你怎麼寫都不生動、形象、感人,特別是與學過的課文或看過的文章相比較,怎麼都覺得不妥,那麼不如乾脆把這句話、這段文字巧妙地轉錄下來,這樣就會使文章錦上添花。在教學中,筆者曾批改過一篇描寫雪松的文章,小作者寫雪松在春天的雨霧中歡笑,就集中了《我愛故鄉的楊梅》、《一顆蘋果樹的來歷》這兩篇文章中的句子內容。他寫道:「雪松傲然挺立在我們校園裡,她長出一個個嫩芽兒,抽出一條條嫩枝兒,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她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舞動著一根根如針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這段文字,筆者認為小作者就是巧妙地採用了借鑑轉錄的方法,把好的語言轉錄在自己的作品中。這未嘗不是一個絕好的方法。
六、觸類旁通法
自己的作文一時改不好,也不要著急,可以找一些同題目、同類型的好文章讀一讀,也可以認真回憶一下自己經歷的生活或觀察、體驗的事物。這樣往往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修改自己作文的途徑,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徵求意見法
作文是經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寫成的,往往不想割愛,捨不得再動手術。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別人往往能比較客觀地找出你作文的缺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去徵求別人的意見,哪怕只是一點點,你也一定會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就一定能把作文修改好,甚至還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葉聖陶老先生早就告誡老師:「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教師如果掌握了一套講解與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何愁寫不好作文呢!
(編輯:朱澤玲)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