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語文教學不要這樣炫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湖北省荊州市荊南高級中學 雷聖環
【摘 要】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遍,語文教學「聲光電」的過度運用,造成了教學情境的晃動,消泯了學生的想像力。正確使用多媒體應做到適時介入、適當運用、適可而止。語文教學用不著炫,它需要師生沉潛於文本之中,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圍繞這個根本任務,發揮好輔助作用。
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運用原則;輔助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1-0089-02
這幾年,隨著電子白板的普及,加上網際網路的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遍。無可否認,多媒體在創設教學情境、渲染氣氛、製造氛圍等方面帶來了諸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但「聲光電」的過度運用也使課堂越來越炫起來:各式各樣的幻燈片和圖片應有盡有,一些音像資料也走進了課堂。許多教師沒有PPT就上不了語文課,學生與書本面對面的相處時間遠遠比不上與大螢幕的對視。現在,隨便走進什麼會場,只要是各類教學競賽,特別是比武課,更是少不了這種「聲光電」的「轟炸」,致使課堂越來越喧鬧。
有專家曾歸結此類教學的幾種典型表現:照屏宣科、快速瀏覽、講屏分離、陷於操作、淡忘板書、本末倒置、花哨零亂、拿來主義、漠視過程、驅散注意。
這樣炫的課堂越來越讓人憂慮,它的弊害也顯而易見——
一是造成了教學情境的過分晃動。這些課的教學鏡頭切換太厲害了,就像不斷變換畫面的電視螢幕一樣,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信號不穩定,為變化而變化,為活潑而活潑,為生成而生成。問題設計太多、太碎,缺乏系統性;教學過程展開不足,教學環節一滑而過,不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間;脫離文本的感性體驗、發散活動太多。
課堂作為特殊的教學情境,一定要保持相對穩定性。課堂教學要十分關注學生有效思維的時間長度,儘可能讓學生形成有效思維。如果課堂教學情境變化太快,把教學過程搞得支離破碎,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包括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智慧的養成、情感的薰陶等等。教學情境過分晃動,課堂表面上繁榮,背後往往是實質深處的蕭條。
理想的課堂教學情境,應該是個平衡的生態系統,既要保持動態生成性,又要保持相對穩定性。這種穩定不是靜止,不是封閉,而是誘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情感活動,這是「豐富的安靜」。教學情境不是不能變化,但變化的過程應是思維打開的過程,是探究展開的過程,是情感深化、體驗的過程,所以,這種切換應該有利於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促進教學的最優化和有利於學生形成有效思維。
二是消泯了學生的想像力。快速切換的PPT畫面,既造成教學情境的晃動,也使學生疏離了語言文字,語言的模糊性和多義性被畫面定格了,使得學生的思維被動地跟著課件走。在語文教學中,語言是最值得品味的,能夠喚起讀者的想像。但現實中多媒體畫面逐漸代替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想像力。例如,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有些教師總喜歡先播放一段視頻,以為這樣形象鮮活,殊不知一開始林黛玉的形象就被定住了,林妹妹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形象就無從談起了。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在語文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們保持並繼續豐富自己的想像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一階段的教學應該重視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傳播教師的思想、思維、思路,而不僅僅是知識本身。
怎樣避免上述誤區,正確地使用多媒體呢?筆者以為應遵循如下原則:
1.適時介入。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捕捉到最佳演示多媒體的時機,是決定教學效果的核心問題。一般認為激發興趣時、知識遷移時、解決疑難問題時和鞏固提高時,都是演示多媒體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多媒體在教學中何時用、什麼環節用、怎樣用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切忌多媒體使用的隨意性。
例如,背景的介紹,教師多將背景知識放在文本學習之前,尤其是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等說明性背景知識,常常會聽到這樣的開場白: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某課,首先來了解作者……下面再來介紹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它寫於……伴隨著教師的講解,是PPT的依次播放。這種程式化的做法使得多媒體對文本的閱讀沒有發揮最好的輔助效果。何時算得上「適時」?一定要在最需要它的時候引入,有它沒它會有很大區別的時候。它不會局限於固定的位置和套路,可以在課前,可以在課中,也可以在課後。如果引入這個背景,能讓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那這個時機就是適時的。
2.適當運用。多媒體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要防止濫用和誤用。即使是適於使用多媒體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也不必全部使用多媒體。每節課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也不是越多、越複雜就越好。因此,教師使用多媒體課件時要適度,要有所選擇,要給學生思考、質疑及師生互動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還是以背景介紹為例,由於有多媒體的便捷,教師在備課時又下足了工夫,搜集到許多背景知識,但介紹時卻不加選擇,將作者的人生履歷、創作概況、政治思想等一一連結,這種介紹變成了一種非常淺層和公式化的鋪陳,沒有教師本人的個人評價和選擇,這種信息對於理解文本就沒有多大價值,而且會顯得非常乏味。其實面對浩繁的背景知識,教師的作用在於取其精華,為己所用。畢竟每篇文本都有大的創作歷史背景和小的創作環境,每位作者的創作也涉及不同的階段和風格,只解讀一篇文章的話,對於相關的背景知識就不必過多,過全,只要能為解讀文本提供幫助,哪怕一個點、一個片斷就夠了。可見,介紹背景知識,不在篇幅長短,不在內容多少,貴在適當。那種認為只有信息量大才能體現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傳統的教學手段拋棄,整節課演示課件,甚至將一些與本課關聯不大的聲頻、視頻等內容引入課堂,則屬於濫用和誤用,應該堅決擯棄,它只會使學生難以消化,會將語文教學引入歧途。
3.適可而止。任何事情做到適當的程度就應該停止,有所節制。多媒體教學也不例外,它的運用也應恰到好處,切忌疊床架屋。筆者曾聽一位教師講《鴻門宴》,通過幾個提綱挈領的主問題,輔以多媒體的適當運用,帶領學生細讀文本,逐漸領略了這篇傳記的精微之處,這個時候,如果戛然而止,適當留白,或者適度拓展,應該是比較圓滿地實現了長文短教的目的。沒有料到的是後面竟如此拓展起來:屏顯了「楚漢相爭」的歷史資料,連結了「項羽本紀」「劉邦本紀」的部分選文,還有後人關於項、劉人物的詩詞曲的賞析,其間插播了幾段視頻,十分熱鬧,以至於下課的音樂聲都沒有聽見。這不是「名著導讀」課,而是節選的單篇課文,應當只做適當的延伸,這種延伸還要能夠回到教學的主線上。
可見,運用多媒體語文教學開展課內外知識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在信息的選擇上首先要與文本緊密聯繫,要圍繞教學目標,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教師不能一廂情願地賣弄知識。
多媒體課件實在是個好東西,可以把學生帶進現場、帶進奇幻的世界。但是,這樣的好東西畢竟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多媒體用得好是畫龍點睛,用得不好就是畫蛇添足了。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信息化與教學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教學思想貫穿在課堂的各個環節,既不讓多媒體過於沉寂,也不讓其喧賓奪主。
總之,語文教學是用不著炫的,它更多的是需要師生沉潛於文本之中,去朗讀、去品咂、去涵泳、去推敲、去鑑賞……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是語文課的根本任務;多媒體教學一定要圍繞這個根本任務,發揮好輔助作用,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尹玉英.多媒體教學亟待矯枉十宗錯[N].中國教育報,2008-6-23(5).
[2]蔣光明.閱讀教學中背景知識的引入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05,(3).
(編輯:易繼斌)
教育部: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
日前,教育部印發了《嚴禁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並就有償補課專項治理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教育部指出,治理有償補課是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規範中小學校辦學行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堅決糾正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教育行風問題的有力舉措。
《規定》就中小學校和在職中小學教師有償補課行為作出六條禁令:一是嚴禁中小學校組織、要求學生參加有償補課;二是嚴禁中小學校與校外培訓機構聯合進行有償補課;三是嚴禁中小學校為校外培訓機構有償補課提供教育教學設施或學生信息;四是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組織、推薦和誘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有償補課;五是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參加校外培訓機構或由其他教師、家長、家長委員會等組織的有償補課;六是嚴禁在職中小學教師為校外培訓機構和他人介紹生源、提供相關信息。
教育部強調,各省級教育部門是治理有償補課工作的責任主體,對監管不力、問題頻發、社會反響強烈的地區,將嚴格追究教育部門主要負責人的責任。
摘自:中國教育新聞網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