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全市農業園區建設的調研報告

2023年11月13日

- txt下載

當前,我國已進入新時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階段,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是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省委省政府立足**實際,著力推進川糧油、川豬等10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夯實現代種業、現代農業裝備和現代農業烘乾冷鏈物流3大先導性產業支撐,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全國領先的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將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村改革的「試驗田」、農業技術的「推廣站」、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孵化器」、現代農業的「樣板區」,加快推動**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發展,不斷擦亮**農業這塊金字招牌。**作為農業大市,當前已進入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變的關鍵階段。但從整體看,**市農業還存在部分農產品結構性失衡、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競爭力不強、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等問題,只有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重點突破、梯次實現、全面推進,才能推動全市農業發展動力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結構優化,發揮好農業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大戰略中的積極作用,為建設現代農業強市貢獻現代農業園區的力量。
一、國內外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可資借鑑的模式和經驗
從國外已開發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園區的情況看,他們普遍起步較早,配套政策完備,農業技術領先,組織方式先進,主要有四種模式:德國的以生態種養和精深加工為核心的生態產業化農業園區模式;荷蘭、以色列的以設施農業和集約化種養的智能化農業園區模式;美國的以科研基地配套規模種養的產研融合大型農業園區模式;日本的以精細農業和觀光農園的農旅融合精緻農業園區模式。從國內園區發展模式看,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充分汲取了國外農業園區建設的先進經驗,主要形成了精深加工企業引領型、規模基地帶動型、科技引領發展型三大模式,目前全國累計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個。國內外農業園區發展概括起來有以下四條寶貴經驗可資借鑑。
(一)政府主導政策引導多元投入建園區
農業是弱勢產業,已開發國家對農業始終堅持給予農業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國外可借鑑日本的休閒農業園區模式,政府建基礎搭台,統籌規劃,統一建設,具體產業基地租給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引導主體投入開展市場化經營。國內可借鑑南充對晚熟柑橘產業基地建設分級獎補辦法,通過強力措施激勵各級各主體形成合力,迅速壯大園區核心產業基地,激發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
(二)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產學研合作對接建園區
國外可借鑑德國生態農業園區建設經驗為科技創新提供基礎支持,土地由政府劃撥,引進專家、學者無償使用,按照主導產業發展要求對科研平台進行建設和管理,園區內專門劃出10%的土地用於學者、高校及投資者進行高端農業技術實驗,可有效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國內可借鑑旺蒼縣茶葉現代種業園區黃茶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和黃茶產業化結合經驗,邀請省農科院茶研所在園區開展黃茶種質資源保護、培育,廣元茶葉集團建設研發種苗培育基礎設施,既解決品種保護問題,也做到對外提供優質茶種,快速成為全省唯一茶種業園區的模式經驗,在壯大尤其是「川紅茶葉」方面,鼓勵、引導農業園區與科研機構、大學、院士專家團隊建立緊密的產學研聯盟,形成資源保護、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快速通道。
(三)全產業鏈建設促進經營主體集群發展輻射帶動建園區
各類經營主體是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發展精深加工必須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可借鑑河南省漯河市肉類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經驗,該園區依託雙匯食品、平平食品等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組供應鏈,打造了「三鏈同構·農食融合」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傳統養殖業向現代園區化的垂直整合。可借鑑閬中市三國文化產業園的建設理念和模式,通過消費者在文化體驗中心的切身體驗,參觀加工中心展示先進的工藝和技術,銷售中心為他們提供購買產品的平台,讓消費者既品嘗美食也汲取文化,最大程度激發消費慾望。
(四)做實利益聯結協同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建園區
以農為本是我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的特色,農民增收是根本目的,始終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核心位置,發揮高素質農民隊伍作用,培育成長型農業園區。可借鑑達州市開江縣稻漁現代農業園區經驗,園區採用「稻田+」模式,組建「稻田+」項目農業開發公司,依託黨建引領,園區成立「稻鱉黨支部」「稻蝦黨支部」等組織細胞認領責任田,每個團隊開發50至200畝不等的效益單元,招引創客40餘人參與經營,採取「飛地發展、資金託管、固定收益、逐年返本」方式,落實「土地入股固定分紅+二次分紅」利益分享機制,實現地方政府、經營主體、廣大農戶共生共享共成長。
二、**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積極圍繞「5+2」特色農業產業(竹、茶、釀酒專用糧、蠶桑、油樟、生豬、水產)及肉牛、家禽、水果、中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以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創建和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為引領,建成了一批特色鮮明、要素聚集、發展綠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級現代農(林)業園區為**個,基本形成了省、市、縣梯次發展體系,為助推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和脫貧攻堅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1.特色主導產業不斷壯大。目前,全市縣級以上農(林)業園區主導產業總面積達***萬畝,輻射帶動發展***萬畝,農產品總產量***萬噸,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個,優質農產品比重顯著提高。如:**縣糧油園區發展稻蝦種養,品牌稻米價格是市場普通大米價格的*倍以上,金秋湖、大雁嶺茶葉園區農文旅、農工旅精深加工全產業鏈體系逐漸成形。
2.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吸引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進駐園區,培育農民合作社***個,家庭農場***家,大批新品種、新技術通過園區示範推廣,有效帶動了縣域優勢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鄉村休閒旅遊、農民「創業創新」等發展。如:**區南域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由原來的「橘香小鎮」先後建成了左灣釀酒專用糧基地、高橋竹村、安石酒香漁美示範區、形成了優質的宜長興現代農業示範帶。
3.效益提升增收效果顯著。園區產地初加工設施設備不斷完善,建成了一批分揀分級、烘乾冷鏈、倉儲物流等設施,各類園區總體農產品初加工率達到**%,農產品綜合總產值達到***億元,平均綜合產值達到*億元。在農產品綜合總產值中,農業總產值約為**億元,平均值約為*億元,產業效益明顯高於園外區域。園區帶動農民**萬人,大量農村勞動力在園區企業就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萬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萬元。
(二)存在問題
1.農業園區發展思路不夠清晰,認識上有一定偏差。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未能有機結合。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振興,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平台和載體認識不足,在鄉村振興示範區建設中對產業振興有所忽視,農業園區建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二是對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與推進農業現代化認識不夠。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平台認識不充分,缺少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要素需求,持續推進農業園區建設的韌勁和堅持。區縣對現有產業園區建設需求沒有系統謀劃,**市目前除竹產業在基地、加工、科技、園區方面有專項振興政策外,其他特色農業產業缺少持續推進的政策支持。三是科學界定農業園區功能作用認識不足。部分區縣對園區的功能定位不清晰,未根據實際情況按照產業鏈加工型、物流商貿型、科研創新型、農旅融合型對園區進行準確定位,自身發展方向不明確。四是農民主體地位認識不清。農業園區姓「農」,農民是主體,園區對農民的組織和引導不足,農民專合社作用不強,農機、技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民土地「一租了之」,與園區其他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繫鬆散,主人翁意識淡泊。
2.總體看量小體弱質不優。一是規模小產業聚集度低。全市地形主要以丘陵、低山為主,地形破碎,可利用土地資源分散,制約了種植類園區的發展。「5+2」等特色產業碎片化嚴重,區縣各自發展形成多個「產業孤島」,規模效應低,主導產業相對集中連片規模在10萬畝以上的只有金秋湖川茶園區和樟海鎮油樟林業園區*個、占比僅*%;面積在1萬畝以上10萬畝以下的有**個、占比**%;面積在1萬畝以下的有**個、占比達**%。因此,全市園區總產值在**億元以上的僅有*個,規模和產值分別低於全省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規模達**萬畝和平均產值**億元的水平,缺少規模效益。二是建設運營結構不合理,龍頭企業帶動不夠。目前,全市現代農業園區按照發展主導模式可分為:政府主導型**個、龍頭企業帶動型*個、傳統產區聚合型*個、科研型0個,政府主導型占比高達**%,科研型園區缺失,在技術疊代、品質提升、應用推廣等方面缺少載體和平台,帶動力不強。以釀酒專用糧園區為例,儘管**市在**區左灣、**區仙臨建有釀酒專用糧基地,但產銷雙方合作大多停留在訂單、採購等表面層次,企業深度參與基地建設少。如面對***多萬畝釀酒專用糧基地和產能,**公司收購專用糧覆蓋率不到**%,不及郎酒、茅台等酒企收購量。蠶桑、油樟、水果、肉牛、水產等產業園區主體帶動弱,其中水果園區無一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帶動,品牌發展滯後,自有品牌和加入**市區域公共品牌的園區僅有**個,另外的**個園區農產品無品牌,市場競爭力弱。三是大部分園區未構建協同運作機制。除創省五星級的**區釀酒專用糧現代農業園區成立了園區管委會、筠連縣依託工業園區管委會對農業園區進行管理外,其他區縣均未成立獨立的園區管理運營機構。區縣領導重視程度參差不齊,領導小組辦公室掛在農業農村部門,落實「園長制」流於形式,推進力度不強,未形成合力推動園區建設,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園區科技化、智能化、集約化的發展要求。部分區縣政府、國有農業投資公司、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戶之間的「責權利」不清晰,運營可持續性不強。四是園區質量普遍不高,檔次較低。在全省**個國家級(創建)園區、**個省五星級園區列表中,**無席位。截至2022年底,**市縣級以上農業園區有**個,其中:省四星級園區*個,省三星級園區*個,相比全省或川南四市均處於中下水平。
3.政策激勵支持不夠,部門配合不密切。一是資金支持政策不夠。目前,**市現代農業園區產業功能弱化,與鄉村振興示範區模糊不清,大量資金用於風貌改造、鄉村旅遊、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儘管現代農業園區設立有建設標準、評定辦法及獎補激勵政策,但由於鄉村振興示範區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脫節,存在兩套標準兩套政策兩張皮,使得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獎補兌現困難,導致區縣、鄉鎮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用地支持政策力度不夠。多個園區建設反映用地指標緊缺,加工、農旅、文創等設施缺少建設指標,配套設施建設用地指標爭取難。三是激勵基層幹部在園區建設中幹事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在幹部提拔任用的指標中,農業園區建設實績未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對在成功創建省星級、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基層幹部提拔重用、獎勵激勵辦法不明確。四是園區建設部門協同推進不強。目前,**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沒有根據職能職責建立發展改革、自然資源、農林水利、文化和旅遊、交通運輸、科技、財政等部門的協同推進機制,各自為戰,向園區傾斜優先安排資金、項目、土地力度還不強,未達到全方位、精細化的服務要求。
4.精深加工能力弱,融合發展水平不高。一是農產品精深加工酒類一家獨大。**市農產品加工業在「**」的帶領下,202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以下簡稱比值)為*∶*,高於全省的比值*∶*,低於全國的比值*∶*,除去**股份公司的酒類收入***億元後,**市的比值僅為*∶*,其他特色產業的精深加工水平低。二是園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層次低。全市園區農產品主要是作為原材料和加工初級產品,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落後,除釀酒專用糧、茶葉、林竹、油樟有部分精深加工企業入駐外,其他產業均是以產地初加工為主。其中茶產業園區涉及精深加工的茶企有*家,精深加工產品有茶食品、茶用品、茶飲品、抹茶等,但市場覆蓋滲透率低,收益貢獻小。油樟產業園區全市僅有兩家加工企業(**石平香料公司和川匯香料公司),其加工技術和能力比較初級,主要銷售初級樟油,產品附加值低。生豬、肉牛、蠶桑、水果、水產品的產業園區,以生鮮、繅絲銷售為主,特色農業產業的精深加工能力亟待提升。三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低。部分園區融合發展方向不明確,在基礎不牢、技術不強、加工不精、品牌不優、市場不穩的情況下,就傾力發展主題公園、農旅設施,旅遊觀光,缺乏產業和運營體系支撐,園區融合發展難以持續。
5.科技創新不足,三大支撐先導產業應用差。一是園區科技創新平台不完善。全市各類園區中,僅有**個與省級以上技術團隊建立了聯繫,占比為**%;有**個與市級技術團隊建立了聯繫,占比為**%;其餘的園區未與市級以上技術團隊建立聯繫或建立科研平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引領示範效應不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農業產業高新技術示範區規劃與**區南域糧經復合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契合度不高,科技園區自身無具體的智慧農業、現代農機裝備、特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應用等項目,全靠區縣建設,僅掛了個科技園區名號,未見先進技術運用。二是現代農業「四新五良」(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制,良種、良法、良壤、良制、良機)成果應用還需提升。宜機化品種占比不高,種養循環設施設備不配套,綠色種養流於形式。農田宜機化改造水平低,耕作道路不配套農機難以進入。現代農業機械研發、推廣慢,市農科院農機所未在園區中發揮好現代農機裝備的優先示範推廣作用。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健全,大部分園區未建立「園區+專家指導組+社會化服務組織+業主」的聯動機制,園區機械化程度低,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僅有**%,遠低於全國**%和全省**%的水平。三是先導支撐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現代烘乾冷鏈物流體系比較落後,截至2022年底,全市烘乾設施日烘乾能力僅****噸/日,僅釀酒專用糧年產**萬噸,收割期日需烘乾****噸/日,烘乾設施不足,大量農戶還處於靠天曬乾,品質參差不齊;全市已建成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數量***個,冷藏(氣調)庫、冷凍庫靜態庫容量約*萬噸,離*萬噸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全市缺少統一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四是現代種業發展配套不足。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創新能力低較低,如本地特色的高粱、玉米育種每年臨時分散「打游擊」,市農科院南繁在海南三亞市高粱*個地點、玉米有*個地點,沒有固定,市內育種基地水稻僅****畝、高粱***畝,分散在*個區縣,且受三江新區等工業化建設逐漸萎縮。畜禽繁育場缺失,以豬為例,全市僅有二級擴繁場,未建有原種場和一級擴繁場。
三、現代農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提高站位,理清思路明確方向目標
要提高對農業園區建設是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平台的認識,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方向目標任務。**市處於雲貴高原末端向**盆地底端延伸的過渡地帶,山區多,立體氣候明顯,特色農業產業優勢突出,但規模不大、效益不高,是農業大市,但大而不強。應根據這一特殊市情,進一步理清**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思路,明確發展目標任務和要求。圍繞全省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及**「5+2」及肉牛、家禽、水果等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按照「一核兩區」(一核:「宜長興」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區,兩區:「沿江平丘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和「南部山區特色農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的產業布局,堅持政府引導、主體推進,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分類指導、因園施策,市場運作、農民主體,裝備現代、科技創新的原則,打造建設高標準、治理集約化、產業鏈條化、主體集群化的產業興旺引領區;整合信息、資本、人才等要素打造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推進產加銷、科工貿、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區;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多主體作用,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建設創業創新孵化區;發展立體循環綠色農業,提升園區效益和競爭力,建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到2025年,全市按照省、市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因地制宜建成縣級以上園區150個,其中:力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林)業園區2個,省星級現代農(林)業園區27個,培育市級現代農(林)業園區66個;到2030年,建成縣級以上園區260個,其中:力爭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林)業園區5個,省星級現代農(林)業園區40個,培育市級現代農(林)業園區100個;到2035年,基本實現全域產業園區化,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突出規劃引領,聚焦提檔升級
推進《**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實施,指導區縣完善縣級園區發展規劃。市縣兩級要對標國家級省星級、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標準,逐年制定創建方案。著力克服縣域、鎮域行政界線的束縛,將各「產業孤島」整體連片成規模打造大型主導產業基地,提升產業聚集度上狠下功夫,重點發展產業集聚型全產業鏈園區。明確園區產業、功能定位,分析發展前景,分門別類確定新興培育型、提升創建型、轉型發展型園區,壓茬推進,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闊片成帶、集帶成面,形成集群化發展的新格局。以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為目標的園區,要圍繞主導產業綜合產值達到30億元以上、園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於等於全縣平均水平30%、產地初加工率達到80%以上等指標,布局精深加工、創新創業、科研孵化、電商物流、營銷展示為主的核心區;布局農旅融合、文化康養為主題的特色體驗區;打造設施高標準、產業立體綠色循環、「四新五良」技術應用健全,讓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為展現農業產業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示範樣板。
(三)延伸加工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用工業理念做優園區農產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建立完善**市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體系。產業基地就近配套農產品初加工,保障初級產品供應;重點引進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明確入駐園區享受招商引資政策支持,填補重大發展項目空白,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予以特別優惠政策;推廣三江新區「雙城」發展中「交鑰匙」的建設模式,為精深加工企業解決建廠困難;指導配合企業做好環評等工作,為企業創建服好務。發揮酒、竹、茶等「5+2」特色農業產業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如釀酒專用糧產業重點以建設**工業園區為基礎,在**區、**區、江安縣、長寧縣、**縣等打造專用糧種植釀酒旅遊產業體系,形成一產專用糧種植,二產白酒加工,三產田間農耕體驗、白酒製作工藝觀摩格局。茶產業以建設金秋湖茶葉特色小鎮、川紅小鎮、早白尖園區等為基礎,茶傳統加工業、精深加工業、文化休閒旅遊業「三位一體」的茶業與茶旅產業體系。竹產業以建設**區長江竹產品科技園、**區裴石竹漿紙工業園,竹海鎮、雙河鎮、僰王山鎮、仁和鎮、商州鎮、龍華鎮等工業園區和特色小鎮為基礎,建設一產現代竹林基地、二產粗加工及精深加工園區、三產竹生態旅遊的竹林、竹工、竹旅產業體系。蠶桑產業以珙縣蠶桑現代農業園區和高縣嘉樂鎮、**縣周家鎮等特色小鎮作為發展基礎,一產桑樹種植、蠶養殖;二產蠶絲纖維、紡織品精深加工;三產蠶桑宴、生態旅遊、服裝製作觀摩,形成桑繭絲綢服旅一體化產業體系。油樟產業以環金秋湖現代林業園區和特色小鎮樟海鎮為發展基礎,利用好「**油樟」國家地理標誌,圍繞「樟之宜」品牌發展一產油樟種植、二產綠色加工、三產康養旅遊,構建樟林樟工樟旅產業體系。生豬產業以推進**區德康300萬頭生豬養殖及肉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為重點,彙集巨星集團、正邦科技、溫氏集團等龍頭帶動,構建生豬種養循環綠色發展體系。水產產業以江安縣水產現代農業園區和特色種苗選育基地與擴繁基地為發展基礎,一產生態養殖、二產分級篩選包裝、三產康養餐飲、博物文旅等,構建水產養殖加工休閒旅遊產業體系。肉牛、家禽、水果、中藥材等區域性特色產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差異化、專業化實施產業鏈建設。
(四)加強龍頭培育,強化經營主體帶動作用
整合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力量,尤其是**、**紙業、川茶集團等國家級、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與園區建設深度融合,履行好企業的社會責任,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形成一批全產業鏈型現代農業園區。以實施「排頭兵」工程、品牌戰略、提高開拓市場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為重點,著力扶持「5+2」特色產業的龍頭企業,形成「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戶」特色農業市場主體格局,構建九大特色農業企業集群。抓實**帶頭建設釀酒專用糧園區;做強**龍鳳竹業、盛園食品等,大力發展林竹製品、食品精深加工;加強川茶集團、川紅茶業集團等創新研發市場開拓;加強智溢絲綢、立華蠶繭公司等做強繭絲綢,開發新產品;加強石平香料公司等樟油精深加工;加快德康集團生豬精深加工新品開發和市場開拓;抓好江安鰻魚、群星漁業等特色水產企業培育,推動龍頭企業的提檔升級,促進**市現代農業園區由市級躍升省級、省級躍升國家級,擴大影響力。
(五)突出市場開拓和品牌創建,提升園區效益
加強農業品牌商標、標識、域名的監管和依法保護力度。以「省級公共品牌+市級公共品牌+特色產業品牌+企業知名品牌」重點打造**早茶、**紅茶、李莊白肉、筠連肉牛、**油樟等品牌企業,提高企業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重點推進酒、竹、茶園區的市場宣傳,強化園區農產品品牌的整合宣傳推廣,實施「走出去」戰略,逐步在華東(上海)、華北(北京)、華南(深圳)等地建立**農產品品牌宣傳營銷中心,擴大**農產品的知名度。由各園區提供全竹宴、全牛宴、全魚宴等地道食材,組織開展「**味道」品牌標準化推廣活動。積極利用國際(**)茶業年會、竹產業國際交易會等重大活動,利用農村電子商務、視頻直播、高端定製、團體體驗等新模式、新業態,帶動園區農產品銷售,將產品文化優勢轉變為產業經濟優勢,擦亮一批「川字號」「宜字頭」的農產品品牌。
(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園區現代化水平
大力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業園區設施現代化。一是在交通運輸規劃項目落實上,著力把現代農業園區與區域中心縣市及各區縣特色小鎮和高速公路、高鐵、航空、航運串聯形成大環線,大力推進村道優化尤其是園區窄路加寬和產業路、生產便道、鄉村旅遊路等項目落地,加強農機下田、林區道路布局和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及農產品高效運輸保障能力,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二是大力發展先導性支撐產業。加強園區冷鏈、冷藏、烘乾等設施建設,開展需求調查和測算,逐年布局烘乾冷鏈加工體系。依託**市農科院、先正達公司合作為基礎,大力發展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品種研發和應用,發展現代種業。大力推廣丘陵、山區小型農業機械的改進、示範、推廣和應用,對園區經營主體購置現代農機裝備,給予適當補貼。三是加強園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旱能灌、澇能排的防災減災能力,夯實水利基礎。四是在園區先行先試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5G等數字「新基建」,打造通暢、可信、透明的農產品生產鏈、農資供給鏈、產品流通鏈、銀企金融鏈,推動園區與鄉村的深度融合,農業生產、鄉村治理、農民生活全面提升。
(七)深化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充分激發內生動力
一是深化運營機制創新,完善園區利益聯結機制。圍繞「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區域大循環」,探索國有農業投資平台公司入股和村集體經濟入股園區合作模式,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政府主導、企業引領、協會聯接、農戶參與、金融支持、基金兜底」六方合作機制,形成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把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製作為項目支持的前提條件,強化利益聯結,讓園區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二是建立特色農業發展綜合協調機制,協調解決生態保護與特色農業發展的問題。如協調解決長寧縣竹海自然保護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及竹林的開發利用問題;油樟產業優勢區公益林與商品林的屬性問題;創新探索資源保護與適度開發利用模式,正確處理好特色水產養殖與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十年禁捕」之間的問題;基本農田保護與特色產業發展之間的問題、生豬肉牛發展與環境面源污染等重要問題。三是建立特色農業加工企業與原材料供應企業及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機制。強化經濟合同嚴肅性,建立相應仲裁機制和調控機制,切實解決如**釀酒專用糧生產企業與釀酒企業嚴重脫節等問題,以達到用**優質專用糧釀優質**酒的目的。繼續深化土地流轉、集體經濟發展及宅基地改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