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漢語歇後語的模型推導機制與實踐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一、心理模型理論述評
美國心理學家 Kenneth Craik 在其著作 “TheNature of Explanation” 中 首次 提 出 心 理 模 型 (Mental Model) 的概念。他認為,心理模型是一種知識的表征圖式,是心智對真實的或想像的情景和事態的表征,人們運用這樣的表征來理解、解釋已發生的現象並對未發生的情景加以預測和推理,用以達到認知世界之目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心理模型理論又出現兩種代表性觀點:一種是 Gentner 和Stevens 提出的心理模型是長期記憶中的知識表征;另一種是 Johnson-Laird 等學者所關注的短期工作記憶任務在心理模型理論中的作用。隨著理論的發展 Johnson-Laird 也在不斷修正自己對心理模型理論的認識。
二、漢語歇後語的模型推導機制
一般來說,歇後語的認知結構可以總結為如下兩種觀點:
第一,凝聚了人們的觀察方式和存在經歷。歇後語來源於真實的日常生活,作為一種認知圖式存儲於人類知識結構中,並逐漸轉變為一種認知模式。它們凝聚了人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以及他們現存的認知經歷,這些經歷不僅是固有的,也是習俗化和高度集中化的。作為人們以認真觀察世界、詳盡地區分和反覆確認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習語,歇後語隱約地反應了數量龐大且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顯現了深奧的邏輯與因果。比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一滴水在石頭上打出一個洞---不是一天的努力),“地球圍著太陽轉---周而復始” (地球圍繞著太陽轉動--- 一圈又一圈),“兔子尾巴---長不了” (一條兔子的尾巴---不會一直變長)。
第二,幫助將新經歷帶入到舊的語境概要中。一旦歇後語概念性的概要在人的思維中構建,它們就成為一種認知模型。人們使用歇後語的過程就是認知的過程:人們充分利用存儲於長期記憶中的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包裝的存在經歷來解決新事件和新經歷,把新經歷導入固有的模型中,這樣不僅新事件和經歷可以被開始了解,思維的浪費也可以減少。因此,事件通常這樣發展:當人們打算介紹小說、奇怪的事件,或者想要傳達十分抽象的概念時,人們會訴諸於歇後語。這樣,不僅讓說話者清楚容易地表達他們的想法,也使聽者毫不費力地就能理解他們。例如,一個人想要強調事情正變得越來越好,可能會在他的表達中使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來實現交流的目標。
我們將以上兩點概括為:第一部分作為一系列的概要存儲於人類的長期記憶中,這是理解歇後語的基礎。第二部分由短期記憶決定,然後人們可以創造並擴展他們所需要的。在理解的進程中,當長期記憶補全了各自小型模型的第一特徵的全部信息,短期記憶開始匹配這些信息用以獲得真實的社交意義,用一句話來說,就是重新組建新的大型的心理模型。
歇後語還有兩種較特殊的模式變化:“同樣的導入部分,不同的解釋部分”;和“不同的導入部分,同樣的解釋部分”.不論是普通的歇後語還是以上兩種特殊的歇後語。我們研究的關鍵都是模型之間的認知匹配的建構。
三、應用心理模型推導特殊認知結構的歇後語
在相同的概要中,存在許多突出的特徵。因此,在認知的過程中,人們會有不同的結論或評論;結果取決於短期記憶如何匹配不同的突出特徵或者根據交流目標的需要或藍本的影響。
對於大多數漢語歇後語來說,一個“介紹”搭配一個“解釋”.只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說漢語歇後語的結構是穩定的。但對有的漢語歇後語來講,一個“介紹”可以很好地搭配若干個“解釋”,反之亦然。在這樣的關係下,我們說漢語歇後語的結構是靈活的。對於第二種類型,我們會在下文中加以討論。關於一個“介紹”,但是有多個“解釋”的歇後語,選擇哪一個“解釋”取決於當時的情景,換一種方式來說,它是情景決定的。出現在“介紹”中是對象有不同的屬性,因此“解釋”的選擇也是取決於發言人給出的具體情景。
首先,我們先研究歇後語“同樣的介紹,不同的解釋”的情況。例子用下列的插圖來說明:
例①“他呀! 嘿,能文能武,文章寫得很流暢,還會刻寫一手好字。” 編輯部主任呵呵笑道:“人們都說他是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哩!”
例②幾句話,把個馬連福說得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後脊背蘇蘇地冒涼氣。
例③李鎖龍憑著兩手和肩膀,指揮水面配合,好容易地把鐵銷對準了洞孔,開始穿銷。但是潛水員上不著水,下不著地,中間無依靠,全憑浮力,一使勁就東晃西搖,弄得李鎖龍象張飛穿針---有勁無處使。
同樣的“介紹”“張飛穿針” (張飛將線穿過針眼) 可以搭配三種完全不同的“解釋”.為什麼同樣的“介紹”可以完美地搭配三種“解釋”呢?
這是因為使用者強調並巧妙地關聯了“張飛”和“穿針”這個行為的不同的特徵。在第一個例子中(張飛穿針---粗中有細),這個著名的莽夫精明、耐心的一面---穿針得以被突出。
與第一則例子相比較,第二則例子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增強表現了張飛的一對大眼睛與細小的針眼。第三則例子 (張飛穿針---有勁無處使) 強調了張飛的巨大力量和穿針所需的熟練經驗。在中國,有許多這樣的歇後語。要是事物的分類特點在“介紹”中的排列能夠聯合在一起組成明顯的語義完全和連貫的整體,那麼這則漢語歇後語就成了“一種介紹,多種解釋”的歇後語。【1】
這就是所謂的漢語歇後語結構靈活的一面。下面我們會探究漢語歇後語結構靈活的另一面。我們來研究漢語歇後語“不同的介紹,同樣的解釋”的情況。
與上訴所講的漢語歇後語結構的靈活性相反的是,一個“解釋”可以搭配歇後語靈活的“介紹”,這是另一個結構特點。考慮到漢語歇後語在思維上承載了厚重的中國文化和俗語,我們不應對此過度地大驚小怪。文化會受到語言的衝擊,特別是在這種文化關聯語言學形式上。漢語歇後語被人們從繁多的地域和不同的行業中創造出來。從相同地域來的人們有相似的基本社會經歷,共享了許多非語言學知識。相對比的是,從不同地域來的人們表達相似的概念有形形色色的方言。結果就是,同樣的“解釋”可以和許多“介紹”相關聯,這賦予了漢語歇後語多種變化,與此同時,增加了譯員在解釋方面的困難。下面列舉了幾個例子:“三月的蠶豆---黑了心”、“花椒熟了---黑了心”、“吃了木炭---黑了心”.由於區域的不同,同樣的“解釋”可以有多種“介紹”.專業差別是另一種因素可以來解釋多種“介紹”-種“解釋”.從不同行業來的人們更願意用他們所熟悉的術語或專業詞語去實現他們想要的形象化、幽默化的表達。例如,“商鞅變法---自作自受”、“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鐵匠戴鐐銬---自作自受”.對那些專業詞語不熟悉的人來說,很難感受到漢語歇後語的幽默和生動效果。使事情變得更糟糕的是,對他們來說,不大可能從“介紹”中分析出“解釋”.因此,這樣的漢語歇後語的使用一定要小心謹慎。最好使用人們所熟知的專業用語,否則人們會感到困惑,一點也感受不到相呼應的幽默和一語雙關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盛桓。 語用推理的認知研究[J]. 中國外語,2005(5):10-11.
[2] 蔣向勇。 漢語歇後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 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6:12-13.
[3] 王曉娜。 歇後語與漢文化[M]. 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23-24.
[4] 趙艷芳。 認知語言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70-73.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