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記不住上一次是什麼時候的男人,一定有事...

2023年09月06日

- txt下載

壹心理主筆團 | 笛子
看了一部義大利電影,《夫妻之間》。
丈夫安德里亞是一名傑出的腦科醫生,同時在做一項神奇的腦神經研究,妻子索菲亞是個兩性節目的主持人。
兩人工作都很忙碌,感情慢慢出現裂痕,一見面要麼冷戰,要麼爭吵不斷,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
他們來到婚姻諮詢室,想知道他們之間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不愛了?
諮詢師說,當你問自己「我怎麼會愛上這個人」的時候,關鍵要知道,是什麼讓你們之間有了隔閡。
她問他們:「夫妻生活和諧嗎?」
丈夫說:「噢,天啊,上一次夫妻生活在一年之前吧,我不記得了。」
妻子反駁:「最多兩個月。」
丈夫堅持是一年前,妻子得到了電視台工作機會,終於開心了,他覺得妻子肯定想享受一下魚水之歡。
因為之前妻子懷孕後覺得自己胖了,總是鬱鬱寡歡,不情願過夫妻生活,但他覺得妻子一點也不胖……

丈夫說話的時候,妻子一直不耐煩地插嘴。
她說自己激素水平下降了,夫妻生活的確一點也不和諧,因為懷孕胖了 20 磅,她不喜歡自己了……
同樣,妻子說話的時候,丈夫也在不停地插嘴。
諮詢師讓他們暫時放下爭吵,想想:如果要對對方敞開心扉說心裡話,想說點什麼?
他們又開始吵架:
妻子失望地說:「跟一個我再也不了解的人共處一室,很奇怪。是誰不跟我說話來著?」
丈夫辯解:「我很樂意和她溝通,但根本行不通,她總是怒氣沖沖,對我做的事情永遠不滿意。」
妻子:「如果你能多站在我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就開心了。你從來不支持我。」
丈夫:「我怎麼支持?我每天下班都累死了,她還把孩子推給我管,自己去打電話或者玩電腦。」
妻子生氣:「能讓我把話說完嗎?早上我把孩子送去學校,去演播室還要做現場直播,參加編輯會議,然後下班接孩子放學,回家,吃點快餐,做功課,洗澡,這個那個……」
……
這對夫妻說的話特別多,但是你發現了嗎?他們一味沉浸在「我要說完我想說的」,根本沒聽進去對方說了什麼。
他們都在渴求對方多理解一點「我」,強調「我」付出了多少。
而沒有去嘗試理解對方,去看見「你」經歷了什麼、付出了什麼,「你」的痛苦、無助、努力、掙扎……
於是,懷疑對方的愛,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懷疑這段關係是否還有必要維繫,仿佛只有分手、離婚,才能切斷這份痛苦。
諮詢師建議夫妻二人,學學彼此傾聽,用一顆同理心去理解對方:
「一段關係的質量,取決於你感同身受的能力,你能否真正理解對方的需求和主要的慾望。」
但兩人完全聽不進去,同理心是什麼?他們無法感知,當晚在又一次爭吵後決定離婚。
但,出了個意外。
這個意外,讓他們真正開始理解對方。
丈夫請求妻子幫他試驗一下他的腦神經研究成果,結果兩人意外地靈魂互換,變成了對方。
他們不得不以對方的身份、思想、行為生活去工作、生活。
身體是女性、靈魂是男性的索菲亞,穿上性感但勒到不能呼吸的裙子、擠到腳疼的高跟鞋、畫著精緻的妝容在直播間做新聞,鬧了很多笑話:
「她」用男人習慣的坐姿豪邁地張開雙腿坐著,被批坐姿粗魯;
「她」說了一個詞「混蛋」,被指責言語不優雅;
「她」穿裙子不小心露了底,被男人色眯眯地邊看邊取笑;
甚至因此被一位女嘉賓指責「是女人中的敗筆」、「沒有自尊」。
他才知道,妻子一直在承受著這個社會對所謂「正常」的現代女性的惡意:「女性應該怎樣怎樣……」。
他終於理解了妻子的壓力和焦慮。
妻子會因為兒子一次不小心受傷,就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媽媽。
因為丈夫沉迷工作,忽略自己,就覺得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她努力工作,好不容易有了成績,回家興沖沖跟丈夫報喜,卻被他冷淡回應。
熱情被一盆冷水澆滅,妻子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能胡亂猜測是因為自己生完孩子之後身材變形,失去了吸引力,所以丈夫不愛她了。
於是她拚命減肥成功,穿上性感睡衣等待丈夫回家,結果他深夜回來一聲不吭就睡了,自己一個人在一邊流淚……
而妻子也在變成丈夫之後,才知道丈夫沒日沒夜地工作,是因為嫌棄自己「掙得不夠多」,覺得自己很沒用。
他把所有的錢投到自己的研究中,是因為他太想成功了,因為妻子總是什麼都做得比他好,處處贏他。
他選擇做妻子認為「瘋狂不實際的」腦神經科學研究,是因為想用科技保留住兒子6歲以前的記憶。
但,他總是失敗。
越失敗,越沒價值感,就越沒辦法面對妻子,只能對她的情感需求「沉默」,冷淡回應,逃避自己的脆弱。
而妻子面對丈夫的「冷淡」,得不到回應,就自我懷疑,委屈地改變自己、憤怒地質問他「為什麼看不到我的付出」,每次溝通都帶著怒氣。
於是,他們各自都很委屈,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變得無法好好溝通。
這些委屈層層積累,把愛漸漸消磨,他們都忘記了和對方曾有過的美好。
直到他們換位思考,理解了彼此的壓力和不容易,他們的內心才真正有了聯結,開始重新審視彼此的關係,終於挽回了破碎的婚姻。
很多原本很恩愛的情侶、夫妻瀕臨關係破裂,正是因為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也稱共情力,即一種理解他人觀點和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
在缺乏同理心的關係里,你的世界很小,小到只看得到自己,很自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不到別人。
理所當然地認為,親密關係里的另一半,理應懂你所想,知你所需,無條件滿足自己。
如果不是,就是不愛,對方變了,自己愛錯了。
不傾聽,不願或者無法好好溝通。
沒有溝通的親密關係,兩顆心會漸行漸遠。
日劇《四重奏》中,卷先生對拉小提琴的真紀,一見鍾情。
戀愛沒多久後走進婚姻,卷先生慢慢發現婚姻生活打破了他的幻想。
真紀最吸引他的,是拉小提琴的樣子。但婚後真紀不再拉小提琴,選擇做一名家庭主婦,真紀覺得這是一個好太太應該做的。
卷先生心裡很不希望真紀放棄自己的事業,但問都不問真紀的真實想法,就只說了一句「做你想做的就好」,
她每天早上送卷先生出門上班,白天在家做家務,晚上做好飯菜等他下班回家,和他分享自己看的電視劇,嘮叨家長里短。卷先生都假裝很認真地聽著,她覺得很幸福。
但,卷先生卻越來越覺得,真紀和自己有諸多「三觀不合」。
他曾送給真紀的一本自己摯愛的詩集做定情禮物,真紀看都不看,一直扔在雜物箱裡封塵,甚至拿來當鍋墊。
卷先生租了一套喜歡的影碟和真紀一起看,但沒想到,真紀根本看不懂,當他看到動情落淚處,她卻睡著了。
他約真紀散步去新開的咖啡廳坐坐,真紀卻說「家裡也有咖啡啊」。
卷先生最討厭在炸雞上擠檸檬汁,真紀不知道,每次都往炸雞上加檸檬汁,卷先生還大讚「好吃」。
卷先生對真紀的行為、態度很不滿,但他從來不是嘗試理解和溝通,而是一直掩飾自己,在內心裡積怨。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
「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 」
最後,他帶著對婚姻的徹底失望,離家出走。
而真紀在知道卷先生一直對她很不滿,但從未溝通的事情之後,也對這段關係徹底失望,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和朋友們組樂隊拉小提琴。
他們在關係里都缺乏同理心。
卷先生覺得妻子理應懂他期望婚後依然可以像戀人一樣相處的心愿,就算他不說,妻子也理應懂他喜歡吃什麼、喜歡做什麼、彼此志趣相投。
你理應知道我想要什麼,這是一種流氓邏輯。誰是誰肚子裡的蛔蟲呢?不公平。
而真紀也做得不太對,她常常忽略卷先生的感受。
比如卷先生想去咖啡廳,她直接用一句「家裡也有咖啡」堵住了卷先生的情緒出口;卷先生送他心愛的詩集,她不愛看,也可以和卷先生直接說,而不是無視到把他的心意拿來當鍋墊。
當伴侶提出自己想法時,否定和無視,都會傷害到對方。
如果嘗試帶著同理心處去溝通這些「三觀不合」、矛盾,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批判、嫌棄、干涉,境遇也許會不一樣。
在生活中,如果不能如實告訴對方我們真實的感受,就不要過多的指望他人能理解我們。很多時候表達出來的都未必能得到理解,更何況什麼都不說呢?
當彼此帶著一顆同理心真誠去溝通,你會透過現象,去看到對方背後的悲傷、痛苦、幸福、失望……並和 Ta 站在一起,達成真正的理解。
紀錄片《幸福定格》中有一對教授夫妻,結婚 30 年,有兩個孩子。
有一段時間,因為丈夫的父親得了癌症,他們要照顧父母,要照顧不聽話的小孩,剛好妻子的工作又到了晉升的關鍵時期,累到心力交瘁,甚至想過從樓上跳下去。
一次吵架,丈夫在太太面前,突然拿起一把椅子直接摔爛了。
那一刻,妻子很錯愕。她不知道丈夫的情緒已經累積到那樣一個極點。
但她沒有發怒和反擊,而是靜靜地陪在他身邊。
她感受到了,那個失控的「摔東西」的發怒行為,是丈夫的「呼救」。
他是在說:我真的需要你,需要你的的理解,你的安撫,你的愛。
妻子覺得,即使丈夫摔東西,也不是一個不堪的行為。因為是在最親密的她面前,丈夫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展現最真實的自己,他不會在別人面前這樣做。
這些深切的理解,是基於愛的理解,是建立在雙方長期的了解和溝通之上積累的經驗做出的下意識判斷。
婚姻的意義是什麼呢?
導演沈尚可花八年拍完這七對夫妻的紀錄片之後,有了一個信念:
「我現在相信婚姻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夥伴關係,相信自己是對方的唯一夥伴,你們要非常誠實,試著接受不完美的彼此,用朋友的方式去相處。
通過對談和溝通,了解彼此,共同成長,這才是婚姻的意義。」
後來他每天回到家看到自己的老婆,就一直在心裡對自己說:她不是我老婆,她是我朋友。
「如果她是我朋友的話,你不會希望朋友一定會要做什麼,你不會覺得朋友非要做什麼才是對的。你會覺得朋友需要什麼,我會聽,我能幫就幫。」
像朋友般的去理解對方,比每天說「我愛你」重要多了。
再浪漫的愛情也會歸於柴米油鹽的平淡,帶著同理心的溝通理解,哪怕日子平淡如水,也能甘之如飴。
而這,可能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