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語文教師怎樣與文本「對話」

2023年09月15日

- txt下載

最近聽了一節初三語文課,內容是作家周國平的哲理散文《家》。這節課上得並不成功,教師只是幫助學生把課文內容梳理了一遍,告訴他們作者把家比喻為船、港灣和岸。教師缺乏激情,學生似懂非懂,整節課收效甚微。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於教師沒有讀懂文本,沒有與文本深入「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理論認為,作者與讀者之間,實際上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繫,閱讀行為也就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確立一種對話交流的關係,這種對話與交流是雙向的、互動的、互為依存條件的關係」(《語文教學實施指南》趙福祺、李菀主編)。教師是聯繫課程和學生的紐帶,只有讀懂文本,才能順利進行教學設計,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可惜的是,許多教師沒有走進文本,迷信「教學參考書」或「優秀教案」,教學設計幾乎千篇一律;學生則言聽計從,不敢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獨到見解,得到的只是教師灌輸的「唯一正確答案」。
與文本「對話」首先要求教師與作者「對話」,包括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了解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思想狀況,把握其寫作動機,研究其創作風格和藝術追求。有些教師不屑於此,只是滿足於粗略的「作者和時代背景簡介」,結果影響了對作品的深度理解。
其次,教師要與作品「對話」。教師要精讀文本,讀懂作品所表達的深刻意蘊,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表現手法,並在關鍵處融入自己對文本的見解。在這一階段,教師要有文學評論家的眼光、作家的情懷、教育家的氣質。教師可以廣泛占有資料,也可以參考名家對作品的解讀,關鍵是抱定一種批判的態度,將別人的東西內化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再次,教師要與學生對話。教師要了解學生初讀作品時的感受和想法,並將共性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歸納梳理,然後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相比照,發現學生閱讀時閃現的火花,並將它們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源。有時候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比教師還要深刻,一些課堂之所以效率低,原因就在於教師不了解學情,缺乏教的針對性。只有準確掌握學生學的信息,教師的教學才能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