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不同年代的人都是怎么喝茶的?

2023年10月13日

- txt下載

茶,靜默不語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生息不止,為人類所用。讓我們跟隨這片葉子穿越時空,去感受下古人的喝茶方式吧!
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後,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鬥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我們大致可以把這個過程簡單的梳理成一個時間表
一、神農時代:神農時代利用含嚼茶葉鮮葉,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二、西周、東周:開始把茶葉當菜食。
三、秦代: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
四、漢代:茶開始商業化,茶葉的簡單加工出現,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
五、唐代:受經濟、文化的影響,唐代飲茶文化盛行。
六、宋代:把品香、鬥茶、插花、掛畫,稱為四大雅事
七、明代:因為朱元璋廢團改散,出現了大量的散茶
八、清代:喜用蓋碗喝茶,在明代的基礎上進行了升華。
歷史上有記載的吃茶鼻祖是上古時期的神農氏。《神農本草》有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裡的荼就是我們所認為的茶了。
先秦時代的人在神農氏的引導下,估計是拿茶當作一種保健食品來吃,他們會把茶葉直接放進嘴裡嚼,雖然入口苦苦的,但到後面竟然可以生津,而且可以消除勞累之後的疲乏。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開始採摘茶樹枝條和芽葉,一起放在水中燒煮,然後將茶湯一飲而盡,這就是古人說的粥茶法,即把茶葉像煮菜葉一樣煮成菜湯。
別誤會,不是把茶葉和米放在一起熬粥哦。《膳夫經手錄》有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
到了西漢時期,人們覺得之前的那種茶湯飲起來比較苦澀,於是想著怎麼改良粥茶法。他們會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和茶葉一起熬煮,用這些佐料和刺激性調味品的氣味來掩蓋茶葉的苦澀,其實就是加了些調味品的粥茶法。
這讓崑崙想起了現代還在飲用的擂茶,主要流傳於益陽安化、桃江、常德等地,起於漢,盛於明清。擂茶一般以大米、花生、芝麻、綠豆、食鹽、茶葉、山蒼子、生薑等為原料,用擂缽搗爛成糊狀,沖入開水和勻,加上炒米,清香可口。
很少有人知道,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記載茶葉從種植到品飲的文章叫《荈賦》,誕生於晉代,是由品茶大神杜育所寫。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看看這句美輪美奐的句子,不把茶葉碾成粉末熬煮怎麼出來這個效果呢?從此,飲茶之風慢慢進入上流社會,孫皓、桓溫、左思、劉琨等都留下了與飲茶有關的軼事。
茶就這麼走進了唐代,時代也成就了一位茶聖陸羽和他寫的《茶經》。書中記載了煎茶法,即先在風爐上的茶釜中煮水,等水微沸之後,就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即刻用特製的竹笑攪動,可以適當加入鹽來調和茶的苦澀味,等到茶沫滿溢之後,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
用煎茶法飲茶時,以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如果不是為了口渴而飲,那就可以作罷了。
在《茶經》中,陸羽開始說了不少器皿,尤其是他所設計的風爐。其狀如古鼎,有三足兩耳,多為銅或鐵鑄造。爐內為泥壁,爐腹有三具窗口,用以通風,因而稱為風爐。
在制茶方面,唐朝人開始玩新花樣了,製作一款茶樣要經過七道工序,分為采、蒸、搗、拍、焙、穿、封。
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陽還沒升起,露水未乾之時,采’’下茶口十,放進專用的甑釜中蒸煮,隨後將蒸好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成團餅焙乾,最後將茶餅穿起,封存。
唐朝拍制茶餅,必須使用相應的模具,稱為規承。這其中,規為鐵制,形狀為圓或方,承也稱台,一般用石頭做成。如此複雜的工藝,稱為貢茶,就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喝的。
到了唐代後期,一種更為新穎的飲茶方法被創造了出來,就是將茶末置於茶盞之中,另在茶瓶之中煮水,待水煮沸後,再持茶瓶注入茶盞中沖點,此法被稱為點茶法。
點茶法格外重視點湯的技法,強調注水時水流的通暢、水量的適度和落水點的精準。在點茶的過程中,還要用特定的工具不停地擊拂,以求生成濃郁而懸浮的泡沫,如細膩的積雪般覆蓋在茶麵上,經久不散。
我們看宋代的一些古畫,如宋徽宗的《文會圖》,就重現了當時宮廷盛行點茶的種種畫面,繼而在宋代民間上流社會、文人雅士之中流行一種叫鬥茶的茶事活動遊戲。
當然,那時的鬥茶和我們現在所說的鬥茶完全是兩個概念。現代人拿著來自不同地方的昂貴的茶,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的所謂斗,最後往往以價格和稀缺成了斗之結果。
而古人鬥茶比的是三昧手、安靜心和在這個基礎上的點茶技術:一比茶湯表面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越白越厚越好;
二比湯花與盞內壁相接處出現水痕的快慢,湯花緊貼盞壁不散退叫咬盞,湯花散退後在盞壁留下水痕叫雲腳散,為了延長咬盞時間,茶人必須掌握高超的點茶技巧,使茶與水交融似乳。
誰先現水痕便輸了一水,比賽規則一般是三局二勝。以上兩條標準以第二條更為重要。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於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
清道光年間,還先後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並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黃、烏龍、黑茶。
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
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誇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就拿清宮皇帝最喜歡飲用普洱貢茶來說,主要採取兩種清茶飲法,即普洱茶與水的融合,這與宮內飲綠茶、花茶等茶品一樣,只需沸水沖泡、帝後日常生活中,由御茶房或后妃等人各自茶房的太監,預先備開水與茶葉,傳喚後隨即烹茶以侍奉主人飲茶。《宮女談往錄》中提到:
老太后進屋坐在條山炕的東邊,敬茶的先敬上一盞普洱茶,可知這就是飲清茶。
有時,皇帝親自將普洱茶烹成清茶而飲。乾隆登基不久,在一次試茗活動中用雪水烹制普洱茶,邊飲邊吟詩作賦,字裡行間對普洱茶讚賞有加就是一例。
清茶的飲法,也常見於宮內舉行活動,皇帝賜茶之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圓明園舉行的萬壽慶典,一些外國使臣有幸安排看戲,當他們正興致勃勃觀看著戲劇時,皇帝對入宴者賞賜吃食與茶葉。
其中朝鮮使節臣仁點、臣浩修各賜蘋果一碟,普洱茶一壺,茶膏一匣;臣百亨賜苹,普洱茶一壺。普洱茶是可以帶走的賞賜物,無需現場飲用。
清宮飲普洱茶的多樣方式,使普洱茶的品質、功效得到進一步的發揮,也為後人合理、多重地使用普洱茶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作為清宮特有的茶品,普洱茶一直在此扮演著重要角色,加上清朝皇帝深受漢文化薰陶,很快飲茶就上升為茶文化活動。
至此可以說,我們如今的泡茶方式,已經是把茶的生活化、大眾化和品飲藝術結合為一體了。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