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決討好型人格

2023年10月30日

- txt下載

關於討好型人格,我們首先應該明白一點:討好型人格不斷討好的動力是恐懼。
因為自身的自卑導致了「被人討厭」所帶來的傷害無限擴大。
「一旦被討厭了,一切就完蛋了,世界就毀滅了。」之類的災難性想法會讓他們難以拒絕別人。
因為「被人討厭約等於死亡」所以「討好」便成為了一種本能一般的生存策略。
對大部分討好型的人而言,採用謙卑的姿態順從他人,主要目的是避免被討厭,就像動物競爭之間露出肚皮以示自己認輸和無害一樣。
我們都清楚,在人類的文明社會,被人討厭並不會死。討好型人格自己也清楚這一點,但為什麼他們仍然會被恐懼支配呢?為什麼他們清楚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卻仍然總是在無意識中不自覺地去迎合別人呢?
因為決定你的選擇的,更多源於你的經歷,而非經驗。
當一個從小便是生活中的「配角」時,他們便會因為自身的脆弱無力而時時恐懼。
身為「主角位」的孩子會被一種全能自戀感包圍,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全能的主角,世界圍繞自己而存在,哭就有人哄,叫就有吃的,尿褲子就有人換……於是他們任性、自我、認為一切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與之相對的,處於配角位的孩子,則會整日為自己的生存而發愁,他們會將注意力放在他們需要依賴的人身上,需要察言觀色,認為自己隨時面對」被遺棄「的風險,所以需要不斷討好他人,讓他人滿意。
如果要去爭,去打,就又會再次體驗到那種「無比可怕」的感受。所以他主動示弱(就像小時候挨打時大聲哭出來一樣),主動讚揚對手,貶低自己,主動逃避和退出,以避免面臨衝突的可能。
所以這種動物般的」死亡恐懼「便跟隨著成長而延續到了成年以及人類社會中。
所以生活中的討好看似是一個一個的小問題,但對討好型的人而言,實則是聯繫著生死的大事。因為潛在的恐懼,所以每一次都只能無意識的、下意識的選擇討好,形成一種強迫性重複。
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問題,是因為我們長期處於焦慮難過等負面情緒中,逐漸形成一種強迫性驅動力,即是——在面臨一些相符合的事情時,就會被強迫性的做出相應的回應或者出現相應的情緒。
隨後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行為而進行合理性解釋,比如別人要求你,你很為難,但是仍然接受了,為對方完成了這件事,做這件事的時候你雖然很辛苦,但是你會想:「沒關係,與人為善嘛,我幫了別人別人也會幫我……」
當你向自己解釋的時候,你不會意識到解釋這個行為是你的經歷強迫塞給你的選擇,而認為這是你自己主動的選擇。甚至以此對自我進行道德美化,認為自己就是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老好人。
因為自卑,因為身為配角,因為無關緊要,所以對他們而言,幫助他人和滿足他人的過程中,也讓他們感受到了一種」被需要「的正向感覺,以至於他們為了這種」獎勵「而樂此不疲。
所以討好型人格往往容易失去自己的個性,我們可以看出來,大部分討好型人格,尤其是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一般,毫無任何個性可言。
他們作為生活中的配角,總是希望成為一種」附屬品「的樣子。渴望被喜歡、被認可、被需要。他們無私、自我犧牲、無欲無求……
但事實上,很殘忍的一點是:他們往往越是合理化解釋,認為人們都是善良友好,值得信任的,他們就越會容易失望和不斷受到傷害。同樣的,不加區別的滿足他人,也同樣讓他們缺乏趣味,以至於得不到他人真正的友誼和善意。
如果說不加區分的討好是社交層面上的失策,那麼以恐懼作為動力的討好,則更加失去了道德美好的內核。那就像一個統一模樣的面具,將所有可能深入的人拒之千里。
所以,更殘忍的一點是,討好者必須要全面的打破自己的合理化解釋,從自己的道德美化中徹底脫離出來。
不加區分的全面討好,不僅僅是生存策略上的下策,更是對美德的褻瀆。討好者全無條件的付出可能會剝奪另一方成長的能力,他們會因為恐懼而討好某個混蛋,在自我憐憫和」被需要「的獎賞遊戲中失去尊嚴。他們的生活完全以別人為導向,根據別人的看法和言論來看待自己,因此變得脆弱且無趣。
所以你必須清楚明確的知道這件事,全無條件的討好對自己毫無益處,是下策中的下策。但這都不是你的錯,不需要因此而陷入全面的自我否認中。
討好者總是對他人抱有虧欠之情,認為自己應該遵循公平原則,比如」如果我幫了A,那麼我也應該滿足B。「但事實上,他們往往忽視了自己,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受到公平的對待,除了」我「,這是多麼可悲啊。
事實上,我們很多問題都在「強迫性重複+合理化解釋」的組合下融入我們生活中,以至於我們甘願給自己系上鎖鏈。所以討好者才需要在理性上完全認清自己對討好行為虛擬的美化。
擁有傷害他人的能力,並不意味著你需要這樣做。但沒有傷害他人的能力,則意味著他可能被每一個人傷害。
所以,想要改變討好型人格,只需要做幾件事。
第一件是最簡單粗暴,只要你執行就絕對有效的辦法。
對抗性的運動,比如自由搏擊,當你穿好護具跟對方走進八角籠,面對像動物生死相搏般的處境時,你會猶豫,會恐懼,會不敢出拳,會收力。但是拳頭會一下下打在你的臉上,你會閉眼睛,會想逃跑,但是你的腎上腺素會飆升,你的心臟會狂跳,你會顫抖著出拳反擊,由試探直到癲狂。當一個討好者將拳頭狠狠打在另一個人臉上,並且體會過戰鬥後跟對手和平碰拳的感受後,很多東西都會開始變得不一樣。
你不會死。
你不會輕易的被討厭。
每個人的安全區遠比你想像的大。
……
這些直觀的感受會像暴露療法一樣簡單粗暴的改變你。
當然,除了直接的搏擊以外,拳擊、柔道、擊劍等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但是越直接的效果越好。
第二件是恢復對自己的知覺。
討好者往往在觀察他人的過程中屏蔽自己,以至於失去了對世界和自我的知覺。所以自我討好的重點是將注意力移回自己身上。
甚至可以與他人進行全面的物理隔離,比如對我而言:」因為太過孤僻,所以無從當配角。「
就像失去過味覺的人重新開始品嘗食物,理解酸甜苦辣一樣。
他們需要從基礎的身體感受開始,搭配一定的冥想訓練效果更佳。
從我感受到餓了我要吃東西,我感受到睏了要睡覺。到,我喜歡的顏色是什麼、在這個電影中,我出現的情緒是什麼、喜歡什麼風格的衣服、愛聽什麼類型的音樂……他們需要細心全面的了解自己,就像去了解一個非常喜歡的異性那樣。
討好者往往對自己過於苛刻,而認為自己的喜好和條件都是」麻煩「,所以為了不給人添麻煩,才逐漸屏蔽了自己,直到麻木,失去知覺。
但請你記住,什麼都說」隨便「的人真的很無趣欸。
人們固然討厭麻煩的人,但人們更會忽視無趣之人。
人要從變得麻煩開始變得」豐富「,從喜惡到思想,再到擁有成為主角的勇氣。
你要在吃到喜歡吃的東西時好好品嘗,要在做喜歡做的事情時咧嘴大笑,在觸動內心時放肆流淚……
要知道,正是因為我們大費周章,所以我們才能歡樂如斯。
第三則是對安全感的營造。
人類在人際關係中造成的損傷往往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即是糟糕的體驗導致了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認知再次導致了現實的不幸,這種不幸又加深了對於錯誤認知的深信不疑。
理論上來說,無論是討好型人格還是自卑等問題,只要有一個老師帶著來學習,在理論與實踐的分析講解中就能逐漸得到改變。
所謂安全感的營造,即是用一種新的經歷和感受覆蓋那些舊的經驗感受,在從這個過程中扭轉舊的思維方式。我們過去總會對」關係「乃至於」愛「產生一種虛幻的誤解。認為一個缺愛的人想要改變,就要得到一個神仙般的人的百分之百的,無條件的愛。這樣才能彌補內心的缺口,恢復自信來。
但事實上,真正的安全感首先要拋棄的就是對於美好的愛的虛幻想像。而是從自我、生活、人際等方面進行思考和訓練,獲得更多維度的掌控感。
所謂安全感,正是像堆積木一樣一層層的疊加上去。一個人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觀,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好友和親密關係,有自己同好的群體和社會支持……這些東西就像堡壘一樣讓他們變得堅不可摧,讓他們即使遭受挫折也不會失去安全感,比虛幻縹緲的從天而降的完美的愛靠譜得多。
所以作為討好者,即使沒有得到幫助,也可以選擇成為自己的老師,不斷學習和成長。體會將」打亂的人生逐漸理順「的樂趣。
最後想說的一點是,改變不是百分之百的。
加以區分的討好即是人們心中美好的私愛。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