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小城三月》言情小說讀書心得

2023年10月31日

- txt下載

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小城三月》言情小說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小城三月》言情小說讀書心得1
蕭紅的小說《小城三月》以一個少女的角度講述了翠姨的悲劇愛情故事。翠姨是與「我」年齡相仿的親戚,常住在「我」家,與「我」十分親密。翠姨的家人為她定了一門親事,而她卻愛上了「我」的堂哥,可是性格含蓄內向的她不敢將這「秘密」說出口。隨著婚期越來越近,翠姨愈加消瘦,最終一病不起香消玉殞。
翠姨的悲哀令人動容,小說中作者兩次暗示了她的命運結局,第一次出現在對於時尚面冷心熱的翠姨執意要去買已經流行過了的絨繩鞋的時候,冒著漫天大雪,翠姨和「我」一家家商店挨個問過去最後也沒有買到,她的願望終究是落空了,此時她對自己的命運做出了判斷:「我的命,不會好的。」買不到的絨繩鞋就像是翠姨心中所期待的愛情:有的時候,她止步不前,等到沒有了,她只剩遺憾。第二次是由伯父口說出的,愛美的翠姨為了面對自己愛的人精心打扮,早飯時遲遲不肯到位,伯父調侃她是林黛玉。翠姨與林黛玉的確有相似之處,兩人都弱不禁風,寄居在他人籬下,都是有著敏感內心和愛情期許的少女。在林黛玉的啟發下,翠姨請了先生在家讀書,「念了書,不多日子,人就開始咳嗽,而且成天悶悶不樂」,最終翠姨病死,她的命運軌跡和林黛玉重疊在了一起。蕭紅在小說的結尾寫到:「春天的命運就是這麼短。」這可以說是對翠姨命運的總結,翠姨是一個美好的生命,卻也是短暫的,令人惋惜。
翠姨的人物總體形象是美好的,她身姿窈窕,像個大家閨秀,生在在相同環境的妹妹卻不修邊幅、俗氣十足,在此對比下更是凸顯了翠姨的沉靜端莊。在美好的表象下,翠姨的性格中卻有著矛盾與病態的因素,她極度自卑,這首先是受她出身的影響,她是「寡婦的兒子」,母親又二嫁;其次,外祖母為她提婚被拒絕對她而言也是一個莫大的打擊;還有一個原因是她對於教育的缺失,她沒有讀過書,心中對讀書人有著嚮往與艷羨,所以她才會喜歡「我」,認為不管想什麼「我」都比她明白,事事同「我」商量,在她心中讀書人似乎是高人一等的。這促使她潛意識中對自我進行了否定,她愛戀堂哥卻極度不自信不敢告知對方,直到死前才將情緒爆發出來。這也體現在她對於時尚的態度上,女孩子愛美,追求時髦是天性,從翠姨與「我」的夜談的內容和逛街時買許多好看卻無用的花邊的行為看來,翠姨無疑是具備這種天性特徵的少女,可「不管什麼新樣的東西到了,她總不是很快地就去買了來,也許她心裡邊早已經喜歡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對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她行動的滯後是由於她卻刻意的壓制自己的天性與慾望,翠姨的彆扭也使她在面對愛情的時候止步不前。她的性格中更是有著憂鬱怯懦的成分,她羨慕知識青年,也請了老師來學習,卻不敢於反抗家庭,沒有抗爭的勇氣,最終病郁而死。
在《小城三月》的文本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人物性格而導致的任務命運悲劇,但對於社會環境導致悲劇這一層面,文本卻缺乏猛烈的批判。《小城三月》通篇的言語十分節制,其間不但沒有設置激烈的衝突,更有著一些關於家庭的溫馨的色彩,小說充斥著作家的回憶氣息,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小說的批判性色彩。
小說總體就瀰漫著濃濃的回憶性色彩。文章在開頭部分就進行了交代:「我有一個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戀愛了。」小說中翠姨將對堂哥的愛戀當做一個「秘密」藏在心裡並未告人,主人公一家應該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我」的母親也是在後來才對翠姨和堂哥之間的關係產生了猜測,所以說出這句話的時間點最早也是在翠姨不肯出嫁之後引起了家人的懷疑的時候。翠姨與堂哥之間的「戀愛」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戀愛,兩人並未建立戀愛關係,對於對方的心意也沒有明確,因此,面對翠姨死前的訴說,堂哥「茫然地不知道說什麼」並且「不知翠姨為什麼死」,準確來說,兩人之間的關係應是曖昧而不是戀愛。「我」用了「大概」這個詞來描述翠姨和堂哥之間的情感聯繫,可以推斷出這應該是作為旁觀者在旁觀了整件事情的始末之後做出的結論:「大概是戀愛了。」所以,我們可以說小說是從一個少女敘事者的視角出發,交代翠姨故事的始末,整篇小說就是「我」的回憶敘事。
小說的許多部分對於「我」的家庭的組成、活動,以及「我」的家鄉的習慣、風俗進行了描寫,其中的某些描寫交代對於情節的發展推動並無關係。在小說的前半部分,「我」與翠姨坐馬車去買絨繩鞋,「我們辭退了馬車,進了第一家店鋪。」作者在接下來的一段中特意交代了「辭退馬車」這一家鄉特有的習慣:「在別的大城市裡沒有這種情況,而在我的家鄉里往往是這樣,坐了馬車雖然是付了錢,讓他自由去兜攬生意,但是他常常還依舊等候在鋪子的門外,等一出來,他依舊請你坐他的車。」對於「辭退馬車」這一家鄉特有習慣的交代可以說是與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節的推動毫無關係,如果我們把這一段去掉也不會對文意有所影響,可是作者卻偏偏要進行交代,並且語言間洋溢著對於家鄉車夫的一種褒義的評價,家鄉車夫願意多花一點時間來等待前面的顧客而並非急匆匆去接下一個客拉下一個活兒,乘客也無需再費心再叫車了。小說中還涉及到了許多女性特有的話題,「我」與翠姨的夜談,談論「衣服怎樣穿,穿什麼樣的顏色,穿什麼樣的料子。」人人都有的各色大披肩、高跟鞋、盛行一時的絨繩鞋,逛街時囉里囉嗦買些無用卻漂亮引人的花邊,買完了過後卻會心虛。對時尚的追求,對漂亮卻無用的小玩意兒的喜愛等等,這些都是一些十分典型的女性心理,尤其是對於少女而言。這些描寫生動的體現出了「我」與翠姨的少女形象,而作者在進行描寫的時候也十分得心應手,這其中無疑是有自己的感觸在其中的,也許就是作者少女時期的心理再現,寄託著作者對於少女時代的回憶。這種回憶的氣息最明顯體現在作者對於「我」的家庭的描寫和交代之中,「我」出生於一個富裕的大家庭,家族中的叔叔哥哥都去大城市讀書,父親參與過國民黨,可以不分男女逛公園看花燈,組建家庭音樂會,還建了網球場打網球。小說中對於家庭的描寫某些程度上來自於蕭紅的原生家庭,蕭紅出生於一個大家庭,也像文中的「我」那樣被送去學堂讀書,翠姨被家庭安排訂婚也是蕭紅本人的經歷,不同的是蕭紅選擇了反抗。《小城三月》中對於家庭的描寫與蕭紅的其他小說很不一樣,在蕭紅的一生中,家是她傷痛的來源之一,所以她時常表現出對於家庭的厭惡態度,可小說中「我」的家庭是溫馨的,儘管不能說是真正民主的卻是較為開放的。這可能與蕭紅的心理狀態有關,寫作《小城三月》的時候蕭紅已經到達了香港,並且備受失眠咳嗽等病痛折磨,此時她三十一歲,距離她逝世只有不到半年的時間。身居異鄉的她,在經歷了感情、生活上的種種艱難之後,再回想起家庭,也許會產生一種複雜的情感,讓她選擇去回憶起家庭生活中曾有過的溫馨的部分,並對家庭產生想像。在小說中,作者似乎也陷入這種種回憶與想像之中了,「我」與翠姨夜談,談著談著,由翠姨轉到了「我」的家庭環境,「我」的家庭是開放而又充滿溫情的,叔叔哥哥們在大地方讀書,有著不同於小縣城鄉民的眼界,父親參加過國民黨,整個家庭都「咸於維新」起來,一切都很隨便,可以男女不分一起逛公園,正月十五看花燈,還設置了網球場,「一天到晚地打網球,親戚家的男孩子來了,我們也一起打。」作者也發現了自己對於這種回憶與想像的一發不可收拾,便說:「這都不談,仍舊來談翠姨」,把視線又拉回翠姨的身上。
我們可以看出,在「我」這個敘事者的背後,隱藏著的是作家本人。小說中充滿著作家對於自己家鄉、少女時代以及家庭的種種回憶,並且作者有一種衝動將這些回憶一一付諸於紙面。但這些偏向於溫情的回憶與作家在過程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從某些程度上沖淡了小說的批判性,因此,《小城三月》本應該有的對於封建禮教的激烈的批評性被消解了,這也體現了蕭紅寫作的邊緣化,不能深入切題的缺點,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卻能感受到一個一生飽受磨礪的女性作家獨特的敏感與情感的流露。
《小城三月》言情小說讀書心得2
「假若春天稍稍在什麼地方留連了一下,就會誤了不少的生命。春來為什麼它不早一點來,來到我們這城裡多住一些日子。而後再慢慢地到另外的一個城裡去,在另外一個城也多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運就是這麼短。」
仿佛是孩童般天真的抱怨,讀起來卻不免嘆惋,於是腦袋裡立刻也想像出那幅場景,馬車上載著年輕的姑娘們經過,笑聲依舊,唯獨卻不再會有載著翠姨的那一輛,她的樣子,漸漸會模糊成對那雙鞋的執念,也許只在每年又購置新衣時想起。
短暫的,就像是被春稍稍流連,卻又匆匆拋下的柳絮,迎風起,隨風去。
春再久一些多好。
春天意味著翠姨婉轉深埋的思念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滋長,意味著她機會去萌發對知識對未來的盼頭。
不過我更願意把這裡的春天理解為新的文化與思潮,如同那些美好的情愫一樣,雖已生根發芽,卻還沒有足夠的積累,去擴大它的枝葉,去學會成熟坦然地面對這個世界,就要被舊的陰影壓抑的喘不過氣,然後匆匆叛離。
多麼可惜。
那馬車上沒有了翠姨。
多麼可惜。
如今的春天就算換了名頭,褪去了封建的外衣,
也還是一樣短暫。
時代雖不同了,可新的「自由」也真正來臨了麼?
《小城三月》言情小說讀書心得3
最先喜歡的是名字。
小城,是青磚白瓦的小城,黛色的河不寬不窄,自城南貫穿至城北,流動的是城中人的安靜與熱鬧;三月,是春天的呼喚里被桃紅柳綠裝滿的三月,帶著七分的生動,三分的柔軟。
蒲公英發芽了,羊咩咩的叫,烏鴉繞著楊樹林子飛。
天氣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而後我張眼看身處的這座大城市在三月裡面沉睡。置身於這其中很久依舊難以和它親近。
於是相比之下更加喜歡小城,仿佛一眼就能看見它的全部,聽見它輕言細語,了解它所珍藏的每一段故事。
而這小城三月的愛情,純真又哀愁,竟讓這小城也染上了如此的氣質。春天裡淡淡地,悄然地縈繞在人心上,久久地,倒是很難忘卻了。
《小城三月》言情小說讀書心得4
因為喵姑娘約稿,想要把寫318的那篇拆成兩篇,一直沒找到什麼新奇巧妙的辦法(或者說書寫的新鮮感已經過掉了),這幾天都過得很鬱悶。
去翻蕭紅,希望借點靈感。她寫人寫事多情而富於趣味,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故事是她寫的:行文的方式和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情緒不可能是別人。
讀了篇《小城三月》。寫一個年輕姑娘,蕭紅的遠房小姨,樣貌和心地美好而純凈,許了個富家兒子,又暗戀自己的小輩:蕭紅的堂哥。堂哥雖說是個小輩,年紀也和她差不多。這兩個年輕人,只有叫翠姨的小姨知道自己怎麼了,然後就慢慢瘦了,慢慢病了,慢慢地死去。翠姨死掉後,堂哥哭了很多次,卻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
寫得好厲害哇!
這篇小說里,蕭紅以一個章節的篇幅鋪陳東北的春天來了,樹如何綠,草如何綠,風如何暖,姑娘們如何乘著馬車去選衣料,做春衣。最後一句:「只是不見載著翠姨的馬車來。」
真是好厲害哇!
讀最後一章時,想起沈從文,他寫湘西有種很奇詭的風俗,叫做「落洞」,「落洞」的都是些年輕未出嫁的姑娘,獨自在水邊洗衣服或者山林里拾柴,被山神、樹神或龍王看中,落了洞的姑娘於是就病了,慢慢地瘦了,慢慢地死去。這種死法,就叫做「落洞」,大體上是被神秘力量娶走的意思。
記得沈從文也分析了這種神秘的「姻緣」,大意是,年輕姑娘敏感而富於幻想,「落洞」的真實原因可能是抑鬱症。
《小城三月》里的翠姨,也仿佛是「落洞」了。
沈和蕭,都好神奇。
看得我眼淚汪汪的。
《小城三月》言情小說讀書心得5
《小城三月》是蕭紅最後的一部作品,當有人問我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時,我只會說不過一場忸怩畸形的苦戀罷了。
我時常在想,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到底想傳達給讀者什麼?是我們反覆推敲的字詞,還是直擊心靈的語句,亦或是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如果作者當真如此創作得出的不過是一本語錄或一個故事,而並非一部作品。但每每拜讀蕭紅的文字時,我總能感覺到她是用她堆積的心血一氣呵成的創作。她的飢餓並非一時的飢餓,她的寒冷並非一刻的寒冷,她寫一件事也並非光寫一件事,她寫翠姨並非只寫翠姨。
「哥哥後來提起翠姨常常落淚,他不知道翠姨為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是的,翠姨為什麼死呢?翠姨定完親後不是還身體硬朗的到處逛街置辦嫁妝嗎?然而讀了書後,反而整天悶悶不樂,開始咳嗽,嫌棄自己的未婚夫,但是假如他們說,一定不願意嫁,不嫁也可以的,那又為什麼,到最後竟然就這樣死了呢?哥哥不知道,我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可能翠姨自己也不知道。
有人說她死在了封建的,腐朽的束縛里,有人說她死在了憧憬愛,追逐愛的路途里。然而翠姨不是念了書後才開始害病的嗎?翠姨死在了書里,死在了知識里,死在了自己的懷裡。
翠姨長得窈窕,走起路來沉靜而且漂亮,講起話來清楚的帶著一種平靜的感情,她伸手拿櫻桃吃的時候,好像她的指尖對那櫻桃十分可憐的樣子,她怕把它觸壞了似的輕輕捏著。梳頭梳的是很慢的,必定梳的一絲不亂,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認為滿意為止,這樣的行為舉止也好,似乎準備把所有的秘密都帶到墳墓里,永遠都不說出口的性格命運也好。無處不滲透著一種東方古典女子的氣息。難怪伯父說她是林黛玉,但是在經歷初春到盛夏到晚秋再到寒冬的林黛玉怎能比在早春就被扼殺的翠姨更為淒婉呢?沒有心靈的撞擊,沒有拆散的苦楚,窒息於心底一顆春種隨著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去逝。翠姨活倒了四季,在春後就和林黛玉一切長眠於冬。但林黛玉是因無法愛而死,她因不敢愛而死。
翠姨就如《沉淪》中的他一樣卡在東西文化的夾縫中一樣。封建桎梏是一隻鳥,翠姨還給它關進了自由解放的籠子中。她一面毫不抵抗的訂了親,一面說女子結婚太早是不好的。她一面清清楚楚的記得自己是出了嫁的寡婦的女兒,一面要像一個女學生一樣去學文化。一面注重著和「我的哥哥」的名分大小,一面又拉住他的手。
翠姨憧憬愛情,但卻不敢去愛,因為她知道自己不配。只有擺脫迷信和封建的牢籠,讓自己煥然一新她才有膽量去愛別人,去表達自己的愛。但是她就算讀了書,接受了新文化,卻更無法從自身下手。因為她骨子裡就是一個封建的產物,所以她羨慕那些有文化的人,他們說的都是對的,所以當她知道迷信中說,病新娘娶過來一衝,就沖好了時,拚命的糟蹋自己的身體,想死的越快一點兒越好。因為她獲得愛的資格的唯一辦法就是死。她一生沒有抗拒過別人,抗爭過現實,只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