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教育有責任幫助學生逃離恐懼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兒童權益法中明確規定,兒童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問題是成人都違法而不自知。反思一下,我們的孩子生下來有多少不生活在恐嚇之中的?嬰幼兒不聽話,我們會用大灰狼來了恐嚇他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人們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人,總有恐懼的時候,何況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小學生?教育需要做的重要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試圖幫助每一個人看到自己身上的恐懼、挫敗感,並努力找逃離恐懼、挫敗的工具與路徑。
問題是,現如今的學校,除了教授枯燥的書本知識和應試技巧這些實際課程之外,似乎已經看不到孩子們本當有的走動、跑動、嬉戲、吵鬧,尤其是作為人生存必須的那些學校本應該開設而實際上卻沒有開設的空無課程,所以會有不少學生總是生活在一種企圖擺脫、逃避這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情緒中。
要幫助學生消除恐懼,就要釐清恐懼的源頭。如果說,恐懼源於老師、源於學校,那麼要消除恐懼,就要從老師的教育行為、從學校的管理行為入手;而另一方則可能源於學生本身——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在某些方面缺乏適應和鍛鍊而產生恐懼。要消除這種恐懼,就要去尋求心靈的慰藉,或者加強對某些方面的能力加以培養與強化。因此,今日之學校需要更努力的恐怕是如何將「課堂空間,教室空間,延伸到學校操場以及整個學校的周邊區域」。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就有評價,有評價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有各種各樣的心理落差。其實,不僅僅是成績暫時不太靠前的孩子,就算是成績拔尖的孩子,對學習總也有這樣和那樣的擔憂,處理不好,就有可能轉而成為恐懼。比如,這一次考得好了,會擔心下一次考得不好。而對於成績暫時不是很好的孩子,則面臨如何把成績提高的問題,也或者在努力之後反而對自己更加失望的情形。其實,如果我們能從多元智能理論出發,正視每個孩子不同方面的擅長與缺陷,就會明白對不同的孩子用同一個標準來評價和比較,是不科學的,更是不公平的。教育需要做的是幫助每一個孩子選擇自己擅長的、迴避自己的薄弱的,並創造機會讓他們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培養自己學習的自信和學習的勇氣。
人生在世,人際關係與交往是必須面對的,每個人都想做個討人喜歡的人,可是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擁有交往的智慧。人際交往中所遭遇的挫折,往往給孩子的在校生活帶來擔憂,也就是交往的恐懼了。要解除這一恐懼,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教給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智慧。其實,人際交往的智慧,就是要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問題、學會辯證的把握人生,最後還要實現自利與利人的互動,還有一點重要的是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只是這樣的智慧或能力,孩子不是一天或者兩天就能學會的。但是,並不能因此而不去讓孩子面對。只要孩子有交往的需要,就有交往的壓力,也或者說是交往的恐懼,那麼人際交往的智慧就是孩子所需要的。
至少學校不能總是像某些「考試工廠」的作息表那樣,總是將學生的時間排得滿滿的,多少還是要給學生留一點自由的空間,神經繃得太緊,自然難逃恐懼;比如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摻雜一點謀生的技能,生活的樂趣和情趣,甚至給孩子們提供點時間發發獃……另一方面,是不是可以在有意無意之中為學生提供生存技能的教育,比如如何獨處與群居,如何排解與勸慰,如何溝通與發泄等,尤其是要在學生需要的時候指導他們應對眼下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應知應會的基本生活能力,同時還有責任告知他們將來走上社會而需要的那些生活和工作的能力。須知,當一個人無法獨立應對當下生活中的困難的時候,當他無法想像自己如何應對未來生活的時候,恐懼自然也是難免的。學校教育如果能將這些空無課程轉為實際課程的話,或許孩子們的恐懼會少一點,至少當他們一旦身陷煩惱之中時,能夠坦然面對,積極排解。
有人說,「在沒有上帝的時候,讀書會給我們救贖。」我的理解是,豐富的課外閱讀,或許也是逃離恐懼的一種選擇。讀一本好書,其實就是在與一位品德高尚的智者在交談,不知不覺中會受他影響。為師者需要提醒學生的是,求學,並不單單是學習課本上的課程,更為豐富的課程往往是課本之外的那些智慧之書(包括那些無字之書)。每一本智慧之書,都能打開一扇思維之門,問題是在閱讀中要把自己融進作品的思想當中,如此才可能從中找到逃離恐懼的智慧,哪怕一點慰藉。
如果真要幫助學生逃離恐懼,需從將生存必須的空無課程(如生活常識、生存技能、人際交往、情緒排解等)轉為實際課程入手。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