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綜合性:中等教育發展趨勢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原文出處】特區教育:綜合教育版
【原刊地名】深圳
【原刊期號】199701
【原刊頁號】19-20
【分 類 號】G3
【分 類 名】中小學教育
【複印期號】199704
【 標 題】綜合性:中等教育發展趨勢
【 作 者】李雅玫
【編 者 按】教育結構改革,在當前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出路。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最近指出:「從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實際需要出發,調整教育結構,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教育工作的大局」。中等教育結構、內容、機制相對單一狹窄的問題,是中國教育改革的薄弱環節。本刊選發這篇文章,期待讀者和教育專家參與討論。
【 正 文】
  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教育,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教育領域的許多難題都突出地反映在中學階段:諸如基礎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問題,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問題,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問題,甚至辦學體制改革問題,教育投入問題,高校招生制度和考試製度改革問題,都與中等教育密不可分。曾有教育專家指出,中學教育是當代中國教育焦點的「焦點」,是教育事業現實的「瓶頸」。筆者認為,透視焦點有多種視角,克服「瓶頸效應」的有效對策是積極發展和創辦綜合性高中與初中,穩妥紮實地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從而為基礎教育的轉軌提供條件。
      一、綜合性,是走出中等教育困境的現實出路
  80年代中期以來,教育領域開始出現「優化中等教育結構」的呼聲,《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已明確提出「各類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數相當於普通高中的招生數」的要求,中學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的結構開始由傳統的「一元模式」向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二元模式」轉變,目前全國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發展到1.7萬所,在校生人數達到939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總人數的57.4%),這不僅說明我國職業學校教育有了空前的繁榮與發展,也反映出了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可喜成就。中學階段的「二元結構」,相對於單純為高等教育的應試選擇做準備的「一元結構」,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歷史進步。從總體上看,這種結構變化,也反映出了教育事業的規模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歷史趨勢。然而,中學教育包括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的辦學效益,與其辦學規模不相匹配,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筆者曾在湖北、江蘇、山東、陝西、河南、廣東等省的縣(區)級中學做過大量調查,89%的普通中學校長反映「日子不好過」,他們反映的問題綜合起來有:1)教育經費嚴重短缺,地方政府對中學教育的投入分配不合理,重點中學的經費往往是普通中學的好幾倍;2)中青年骨幹教師「流失」嚴重,教學業務能力強的教師紛紛流入重點中學和經濟發達地區;3)招生、鞏固在校生工作極為艱難,學生被招進普通中學特別是職業中學後,感到升大學無望,紛紛輟學;4)教育督導評估及社會評價較低,校長辦學無積極性……同時,縣(區)級重點中學校長深感「社會壓力太大」,政府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辦一所重點中學,如果培養不出幾百名大學生則「無法交待」。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往往職業技術教育也欠發達,職業學校教育注意到了學生數量的擴張,而忽略了學生勞動技術素質的實質性提高,中學教育的投資效益低下,教育資源浪費嚴重。
  有人將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商品經濟浪潮衝擊和教育改革雙重作用的結果」,筆者認為這種論斷缺乏必要的理論思維,過於簡單化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必然要打破「一元模式」的中學靜態結構,中等教育引進職業教育內容後,日趨成為龐大的動態體系。本質的問題是,「二元結構模式」仍然滿足不了中學教育改革的需要,仍然適應不了社會經濟日益增長的要求。
  中學教育現階段的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雙軌」運行,相互之間缺乏溝通與融合,在客觀上加劇了應試教育的矛盾,不利於職業教育的發展,也不利於普通中學自身的改革。深圳市自1991年起試辦「2+1」分段高中,青島市與澳大利亞霍爾姆斯學院聯辦青島霍爾姆斯綜合中學,全國各地紛紛創辦農村綜合試驗初中,顯示出了綜合性中學蓬勃的生命力,開闢了中學教育改革的新路。普通中學、職業中學、綜合性中學這種「三元結構模式」的出現,使中學教育結構改革在教育觀念和形而上實現了對「一元結構」模式的雙重超越。
      二、綜合性,是國際中等教育改革的趨勢
  也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就開始思考並實施面向21世紀的教育對策。尊重個性,發展個性,打破原有教育的劃一性、封閉性,實現後期中等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彈性化,是日本教育改革的一個顯著特點。傳統的日本高中教育分為普通科和職業科兩大科,類似於中國高中的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雙軌制」,其文部省針對這種模式的缺陷,決定在高中設置綜合學校,給學生提供自謀出路與自主學習的選擇機會,內容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
  美國、德國和法國的中等教育結構,都經歷過幾次大的調整,調整的背景與內容、原則各不一樣,但共同的特點和趨勢是:綜合性強,學生在中學階段選擇學習課程與未來職業方向的自由度和餘地較大。西方許多國家都允許中學生選修課程和中途轉學。如法國的中等教育學制靈活多樣,教育內容和組織形式不斷調整,學生的分流通過「方向指導」進行;以「雙元制」為職業技術教育主體的德國,其中等教育的學制體系也是縱橫貫通的,不適合或不願意讀大學的中學生中途可以改變學習方向,已經接受職業教育的中學生也可以回到「應試教育」的軌道上去;美國的中等教育更是複雜多樣,學分制高中和中學生選修自己愛好的課程在大部分州里早已存在,其聯邦教育法案並無硬性的統一規定。
  綜合性,在當今國際中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不僅體現在教育結構的多元化上,更重要的是教育內容的豐富多樣,中學生出路前景廣闊。面臨21世紀的到來,西方各國都在積極調整教育發展思路,著眼於國民綜合素質與綜合國力的提高。
      三、綜合性,是發展我國中等教育的必然選擇
  中國的中等教育在廣闊的層面上出現了結構趨向多元化的局面,但在學生中學階段分流的過程中,非此即彼、「一分為二」的現象仍比較嚴重,結構調整的任務還遠沒有完成,教育內容的相對單一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觀。調整與優化中等教育結構,加強中學教育結構及教育內容的綜合性,對於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雙重槓桿作用,首先是為中等教育包括中學教育走出困境找到了現實的出路。其意義在於——
  1.有效遏制小學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的「擇校生」現象,積極促進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學生和學生家長「擇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學的「渠道」單一,在中學階段選擇的餘地越來越小,「穿皮鞋還是穿草鞋」的憂慮日甚一日,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不了千軍萬馬擠往「獨木橋」的現象。因此,中等教育在結構和內容、機制方面都必須構築運行靈活、縱橫相通、開放多樣的中學「立交橋」。
  2.為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創造條件。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模式的影響,職業學校教育專業設置過於狹窄,學生專業基礎不寬,過於強調「面向市場」,其結果是人才培養的規模、質量、專業方向永遠滯後於市場的變化。我國職業技術教育起步較早的蘇浙地區,職業高中和職業中專都遇到了畢業生分配難的困惑。某些地方將高中的職教部硬性分離出去,單獨設置職業高中,反而壓抑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勢頭。職業高中和普通高中都難認辦出特色,二者「界線」分明,互不連貫,不能不說是一種教訓。目前,國內的教育專家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有識之士,都在慎重思考職業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從過去強調專業化回到注重寬基礎、提高綜合性、適應性的思路上來,以利於職業學校培養的中初級技術人才適應未來的競爭與合理流動。可以預見,從城市到農村,綜合性的中學或職業學校在中等教育結構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3.為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據新聞媒介報道,許多大學都在積極改革辦學體制的同時,擴大高校專業口徑,增開邊緣學科、新興學科和綜合性課程,以期培養大批適應未來科學技術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但是,為數眾多的大學教師反映從中學教育中選拔出來的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知識面狹窄、能力結構單一、人文素質不高的問題。從大學回過頭去看中等教育,我們會充分認識改革中等教育、拓寬辦學思路的必要性與必然性。
  國內外都有專家指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是高度分化歸於高度綜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甚至提出了「大成智慧學」的概念,「泛系理論」也成為中外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看來,中國中等教育的改革要融合於國際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之中,必須走「綜合性」辦學之路。如果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教育改革的意義,我們在理論研究和辦學實踐中加強中等教育的綜合性問題,就更為重要而緊迫。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