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城鄉兒童不同學前教育環境下的發展特點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1 問題提出。
學前兒童學校適應是衡量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指標,其結果反映為兒童初入基礎教育階段期間在學業、情感和社會性各方面的發展狀況[1].研究表明,兒童的學校適應水平將顯著促進學業發展,而且對兒童的個性及情緒發展乃至成年後的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預測作用[2].
研究表明,入學準備不足的兒童在基礎教育初期容易出現適應不良的各種表現,從而導致學習困難。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因素中,學前教育質量是其中重要的因素。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彌補家庭環境中負面因素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促進兒童的入學適應和認知能力的發展[3].此外,適當年限的學前教育經歷使學齡前兒童具備各種關鍵特徵和基礎條件,能夠快速適應基礎教育,為兒童提供良好的入學準備。
江西省很多地區經濟較為貧困,農村由祖輩或親友照看的留守兒童數量更多。生源地的不同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由早年學前教育經歷的區別,延伸至往後的教育機會和教育環境的差距。本研究從農村地區兒童入學準備的角度,比較城鄉兒童學校適應的水平,探討城鄉兒童在不同學前教育環境下的早期發展特點。
2 研究方法。
2. 1 樣本選擇。
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綜合考慮文化、經濟和環境等因素,抽取江西省內 6 個縣市區。在 6 個縣市區中採用按比例抽樣的方法,在南昌市青山湖區以及九江市潯陽區抽取 2 所公立小學一年級新生 350名兒童為城市樣本,在九江市永修縣、修水縣、武寧縣、都昌縣抽取 4 所公立小學一年級新生 420 名兒童為農村樣本。測查當月所有兒童的平均年齡為83. 57 ± 0. 35 個月,獲得有效樣本共 732 名( 有效率為 95. 06%) ,其中城市樣本 337 名( 46. 04%) ,農村樣本 395 名( 53. 96%) ,男生 429 名( 55. 71%) ,女生 303 名( 41. 39%) ; 其中父母單方或雙方在外地工作的留守兒童 589 名( 77. 40%) ,父母離異的兒童 165 名( 22. 54%) .
2. 2 研究工具。
( 1) 一般情況調查表: 該表包括個體基本人口學變量( 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 ,家庭環境問卷( 家庭成員構成、兒童的主要撫養人、家庭月收入) ,兒童學前教育質量( 早期教育類型、學前教育年限) .
( 2) 學校適應問卷: 對唐浪等編制的教師---兒童評定量表進行修訂,修訂後的量表共 32 個題項分為任務取向、行為控制、自表能力和同輩社交能力4 個維度。量表採用 5 點計分,總分越高表明學校適應水平越好。
2. 3 施測過程。
兒童入學後第二個月末,在受測教師知情同意的基礎上,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填寫評定量表,施測前向教師說明問卷嚴格保密,要求其結合兒童實際情況作答,郵寄收回並致謝,通過 SPSS20. 0 對有效數據錄入整理及分析。
3 研究結果。
3. 1 城鄉兒童學校適應水平的初步比較。
將樣本學校適應分數轉化為 Z 分數( 以 0 為平均數,以 1 為標準差) ,採用獨立樣本 t 檢驗對城鄉兒童的學校適應水平總分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農村兒童的學校適應水平顯著低於城市兒童( t ( 1,730) = - 8. 64,p < 0. 01) ,如表 1 所示:
結果發現,81. 3% 的農村兒童學校適應水平較落後,86. 8%的城市兒童學校適應水平較為理想,農村兒童學校適應整體水平落後於城市兒童。農村兒童僅在同輩社交能力優於城市兒童( t ( 1,730) =0. 68,p > 0. 05) ; 在任務取向、行為控制、自表能力等方面的得分顯著低於城市兒童( p <0. 01) .
3. 2 群組研究被試基本特徵。
結果發現,439 名兒童( 占總比 59. 97%) 為祖輩隔代撫養,142 名兒童( 占總比 19. 40%) 為父母和祖輩共同撫養,151 名兒童( 占總比 20. 63%) 為父親或母親為主要撫養。從家庭成員構成來看,隔代家庭( 幼兒僅與祖輩同住) 比例最高,其次為三代家庭( 幼兒與父母和祖輩同住) ,核心家庭( 幼兒僅與父母同住) 比例最低。
3. 3 不同學前教育經歷的小學生在學校適應各指標的差異比較。
將學前教育年限和學前教育質量作為學前教育經歷的量化指標,將學前教育年限劃分為 2 年及以上、1 年左右以及不超過半年三類,學前教育質量以兒童入讀的幼兒園是否為示範性幼兒園來衡量,以此對城鄉兒童的學校適應水平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學前教育年限、學前教育質量對兒童學校適應水平影響顯著( 見表 2) .接受學前教育不超過半年的兒童與學前教育 2 年以上的兒童在任務取向、自表能力差異顯著( p < 0. 05) ,入讀非示範園的兒童與入讀示範園的兒童在任務取向和行為控制差異顯著( p <0. 05) .
此外,459 名兒童( 占總比例 62. 70%) 接受學前教育的年限在 2 年及以上,其中城市兒童 336 名( 占總比例 73. 20%) ,學前教育經歷對任務取向影響顯著( p < 0. 01) ,表明 2 年以上的學前教育經歷對兒童的入學準備有顯著促進。接受 1 年學前教育經歷的兒童有 189 名( 占總比例的 25. 82%) ,不超過半年學前教育經歷的 84 名兒童全部來自農村樣本,這兩者學校適應水平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3. 4 兒童學校適應的人口學影響因素。
結果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任務取向和同輩交往差異顯著( p < 0. 05) .生源地指標上,城鄉兒童在任務取向上差異顯著( p < 0. 05) ,行為控制上差異邊緣顯著( p =0. 66)
進一步統計表明( 1) 性別差異僅在任務取向上達到顯著( p < 0. 05) ,在行為控制、自表能力、同輩社交能力及學校適應總分上差異均未達到顯著。
( 2) 是否獨生這一變量表現出同樣的趨勢,僅在任務取向上達到顯著( p < 0. 05) ,其他維度及總分差異均未達到顯著。
獨立樣本 t 檢驗表明: 城鄉兒童在學校適應總分及各指標上表現均為顯著性差異( p <0. 05) .農村非父母撫養的情況比城市兒童更加顯著( p < 0.05) .父母主要撫養的兒童與非父母撫養的兒童在學校適應能力上的差異達到顯著( p <0. 05) .
4 討論與分析。
4. 1 城鄉兒童撫養方式的群體差異。
研究顯示,農村兒童學校適應整體水平較落後,農村兒童僅在同輩社交能力上略優於城市兒童,其餘各維度則均顯著落後。農村父母長期在外導致兒童淪為“留守兒童”,父母的缺位使祖輩成為主要撫養者。研究發現,隔代撫養兒童問題行為檢出率高於親代撫養兒童。因此,撫養方式和家庭結構的區別是導致城鄉兒童學校適應差異的重要影響因素。
社會等級理論為這一結論提供了證據,來自父母雙方直接的管教和約束對子女學校適應有積極的影響,而隔代撫養的家庭受到祖輩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及教育觀念的影響,易形成不良的撫養方式和互動模式,對兒童的學習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產生消極的影響。新近研究也提出了類似觀點,父母雙方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有效促進兒童優良品質的形成。
4. 2 城鄉兒童學校適應的群體差異。
研究表明,農村兒童的任務取向、行為控制、自表能力與城市兒童相比都顯著更低,究其原因是不同群體接受學前教育質量不均衡,農村學前教育場所無論從教學環境、師資力量還是教育資源,都較城市教育場所更差。同時,社會經濟地位不利的家庭為兒童提供的教育刺激較貧乏,致使兒童的發展較為落後。農村兒童在學校生涯起點上的不利地位與農村教育條件的匱乏相疊加,使農村兒童的發展面臨嚴重的局限[4].
4. 3 不同學前教育經歷的兒童在學校適應各指標的差異。
從教育與家庭相互作用的角度而言,學前教育機構能夠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父母養育技巧促進兒童發展。以往研究表明,規範化的學前教育可顯著地促進兒童行為控制的發展以及意志力的培養。
4. 4 城鄉兒童在學校適應各指標的差異。
學校適應的各指標中,城市兒童由於早期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在規則意識的建立以及適應學校環境顯著優於農村兒童。農村樣本中留守兒童比例更高,隔代撫養中往往缺乏充分有效的親子交流,而城市父母常直接參與兒童的教育,還能在規範的學前教育中獲得積極的教育理念,兒童自表能力因此得到發展。
綜上,可以通過多角度家園共育,健全農村教育體系,重視農村學前教育質量的監測,縮小城鄉學前教育差距,針對性開設專題輔導,對於較普遍的學習適應困擾進行教育干預,以此改善農村小學新生的學校適應水平。
參考文獻:
[1]蓋笑松,張向葵。 兒童入學準備狀態的理論模型與干預途徑[J]. 心理科學進展,2005,13( 5) .
[2]Hamre B K,Pianta R C . Early teacher - child relationshipand the trajectory of children ' s school outcome through eighthgrade[J]. Child Development,2001,72: 625 ~ 628.
[3]孫蕾,呂正欣。 環境與兒童入學準備: 國外兒童入學準備教育實踐的生態化取向及其啟示[J]. 外國教育研究,2007,34 ( 5) .
[4]王智超。 農民工子女就學制度性障礙與建議[J]. 東北師大學報( 哲社科學版) ,2007,( 6) .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