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朱光潛美學教育思想分析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一、教育,朱光潛一生事業的起點
作為美學大師的朱光潛先生早已為世人所熟知,但作為一個長期對教育同樣傾注熱情的教育家朱光潛先生則往往為人所忽視,事實上朱光潛先生的教育思想同樣值得後人關注,這不僅是因為他早年就讀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後又在英法留學過多年做過多年的學生,在吳淞的中國公學、上虞的春暉中學當過教師;更因為他的成名作是寫給學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這本小冊子太著名了以至於還有人用“朱光潸”的名字寫了《給青年的十三封信》來模仿[1]418-422———而非後來大家所熟知的美學巨著,並從這個點開始,作者在美學道路上前行的同時依然不忘對於教育的關注。筆者根據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卷版的《朱光潛全集》(本文所採用的文字皆出自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996間出版的《朱光潛全集》,未採用中華書局的2012《朱光潛全集(新編增訂本)》版)粗略統計了一下,與教育有關的較為系統的作品有:《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美》、《談修養》、《談美書簡》,其餘一些有關教育的文字則以談話計劃等方式出現,如《在“道爾頓制”中怎樣應用設計教學法》、《私人創校計劃》、《談出洋留學》等二十餘篇,這還不包括作者專門對語文及文學的專門論著,如《談文學》等文章。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代學者周紅髮現了未被收錄在全集中的四篇朱光潛先生的佚文竟全部都是與教育有關。[2]95-97從寫於20世紀20年代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到寫於作者晚年80年代初的《談美書簡》為止,作者對於教育的關注度至少長達一個甲子的時間,所以,朱光潛先生也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或者確切地說是美學教育家。
二、讀書,彌補個體人生不足的良方
一般而言,教育本該具有兩大功能:對社會的批判功能,即柏拉圖所說的“牛虻”作用;對於個體精神的引領升華,以保持對於物慾化的世俗社會的距離與抵抗。當然在教育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育對象作為一個個獨立的主體存在在參與教育活動時也表現出不同的適應性和排斥性,這種能力的來源自然是多渠道的,通過讀書以便在一定程度上修復教育的傳統功能就是渠道之一。這在傳統教育模式與影響日漸衰退、社會轉型加劇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所以關注教育對象尤其是青年學生的讀書習慣成為了一個值得思索的時代命題。因此,當身處社會巨大轉型期的我們在面臨諸多的教育困惑時,重新關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朱光潛先生的一系列關於教育問題尤其是關於青年學子讀書的思考時,我們依然會有新的收穫與啟迪。基於對朱光潛先生博大精深著作的膚淺認識,筆者想借其理論對目前我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現象進行分析研究。
1.距離感與人生
由於當今教育中所不可迴避的以應試教育、文字書本課堂等為中心、實用職業為導向的評價模式的客觀存在,易導致學生對於教育本質和對生活本質的單一膚淺認識,從而忽視了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多樣性、多元性,將自己的生活簡單化,導致了一些青年學生尤其是愛鑽牛角尖心胸不很開闊的學生,其情緒常為一些平面化、抽象化、符號化的分數、獎項所左右,為實用的功利價值取向所引導,這些現象成為了困擾當今教育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然而,教師如果懂得朱光潛先生的一些關於藝術與人生的睿智見解,尤其是藝術對於生活的積極作用的論述,或許可以化解一些稚氣未脫學子的內心困惑。
作為美學家的朱光潛先生認為藝術是一種精神活動,所以要用人的精神創造力量來彌補自然的缺陷尤其是現實世界的不足,要替人生造出一個避風息涼的處所以獲得精神的愉悅和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朱光潛先生說:“凡是文藝都是根據現實世界而鑄成的另一超現實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現實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對現實人生的超脫。”[3]161換句話說,文藝雖然是現實人生的寫照,但它是把現實的人生放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去觀照。
“一般人迫於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於是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於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4]17朱光潛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己擺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裡,我把我自己擺在後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5]57所以保持一個觀照者的地位,吸納這個世界裡的一切變化,使它們在眼中成為可以欣賞的畫面,在欣賞中實現自我。藝術既是欣賞又是創造。欣賞文學作品是要求青年學子以超脫的精神觀照自己的人生,更要求以超脫的精神去創造人生。“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舍。”[4]93-94所以,人要想從現實的功利主義的環境中突圍、超脫,必須具備一定的審美藝術才能。因為藝術是人類一切有價值的經驗的積澱、貯存和推廣,人可以在藝術的生活中反觀自己的生存處境和個體在歷史時空中的確切坐標,從而不至於斤斤計較於有限的個體得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自暴自棄;既不過於對生活進行一廂情願的烏托邦構建,而忽視了人世間客觀存在的殘缺,也不忽視人性及人類社會中客觀存在的真善美。所以,當現實生活讓人走入疲憊和庸碌之中時,我們的藝術思維就必須實現其對人生的替代和補償。同樣,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藝術才能,個體才能從狹隘的自身環境中超脫開來,走出狹小的洞穴世界。這種將生活藝術化後與客觀現實世界保持一定距離的既藝術又理性的思維對於世人尤其是對於充滿著人生理想、稚氣未脫的青年人來說尤為重要。
朱光潛先生說,“‘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5]50,所以一切畏首畏尾、徘徊歧路的苦惱,其根源也無非是缺乏對於生活的藝術思維,不能超脫地生活,這樣的日積月累常常使心境既多苦痛,而學業也不能成就,一直停留於一葉障目的狀態。這就需要一線的教師在日常的感性教育教學活動時能思考到朱光潛先生的過人遠見,將其與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作一個有機滲透,或許可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劇發生。
2.移情審美與生活
如果說距離能夠讓人從自身的局限中獲得相對的時空來使自己反觀自身的處境,那麼移情審美則是對距離感的進一步補充,因為過於遙遠的距離雖則可使自己擺脫功利的限制,但也往往使人對自身處境產生麻木感。所以,移情後詩意地觀照生活是對距離的情感滲透與補充,在作為客體的大千世界與作為主體的個體間架起了一座情感橋樑。朱光潛先生認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4]91一句話,就是要藝術地生活,特別是藝術地欣賞生活。
那麼怎樣去欣賞呢尤其是如何詩意地去欣賞呢朱光潛先生認為關鍵在於不以理智的態度,而以情的態度、感的方式看待自然和人生,“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5]46。生活包羅萬象,大千世界也包含著千奇百怪,對此在弄懂其中真相的同時,更多的是還要去感受,感受那些內在的情感世界,因為人之所以成為人,首先就在於其內在的豐富情感世界與體驗,並將其投射到外在的無情感事物上。所以,春花秋月、風花雪月、大江東去、北雁南飛……這些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在中國的文化中承載著別樣的文化內涵。相反,當世人過於理智時,將其見山是山地冷靜對待,自然也就無形之中喪失了一種文化的氣息,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缺乏詩意的平庸化。
所以,一個有著豐富詩意情趣的人在其本質上是一個十足的生活藝術家,他們能在日常的忙碌中擺脫功利的束縛,依然可以盡享人生百態的多姿風趣;他們有著一顆情感豐富、充滿創造力的心靈,能從廣博的生活和文化傳統中汲取源頭活水來滋養豐潤現世的生活。因此,這些人不但擁有完滿的精神生活,而且更具有健康旺盛的生命活力。反之,一個沒有任何生活情趣的人,終日只將自己的眼光停留在物質的層面時,他們會對所有的非功利性事物不感興趣,更不要說去探尋生活的趣味了,花花世界在他的眼裡永遠不過是一個無趣的牢籠。所以說,詩意情趣越豐富,生活就越完美,人生就越有價值,內涵也就更有意義。朱光潛先生總結道:“‘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是你對於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地自由,一樣有福。”[4]96朱光潛先生對於缺乏詩意的當代人的生存困境似乎早有預見,他說:“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理智沒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縱使理智支配情感,而理勝於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5]46。據於此,他認為美和藝術最重要的功能就在於彌補人生的缺陷,使人超越自然的限制和實際人生的羈絆,從而獲得個體心靈的自由和解放。他告誡在物慾中苦苦掙扎的現代人“慢慢走,欣賞啊!”這句至理名言,用一種帶有情感的眼光去欣賞生活、在詩意中去觀照自然宇宙,這樣才能發現大地山河能歡笑,鳥獸蟲魚能訴苦……人心不再冷漠無比,一切都會變得溫暖而多情。而這一切的培養只能在人生的早期培養起來,一旦錯過這個時機便會有終身的遺憾。
反思這些年來發生在校園中,甚至在一些國內由大家公認的好學生構成的頂級名校的諸多暴力事件,其構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對於學生情感培養的忽視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對於一些長期缺乏情感養護的學生而言,只有“同窗”而沒有“之情”了,甚至“同窗”也被完全符號化了而不再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了。不斷發生的校園暴力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教育培養學生藝術且有情感地生活、詩意地觀照人生的必要性。
3.讀書與審美
如果說,距離定位與審美移情這兩種美學思維是診療平庸生活的良方,那麼讀書則是獲得該良方的一個重要途徑。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首篇就談讀書,尤其要求青年人多讀課外書。
他認為很多青年人“能否在讀課外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的問題”。[5]5所以關鍵是要學會擠時間且要有恆心,因為許多人的學問都是在忙中做成的,他列舉了富蘭克林、孫中山的例子,說明為事業忙碌的偉人尚且如此勤奮,我等更需努力。
當然,讀書並不是來者皆善來者不拒的態度,尤其不能追趕時髦,朱光潛先生告誡學子“因為許多流行的書籍只是迎合一時社會心理,實在毫無價值,經過時代淘汰而巍然獨存的書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讀一遍兩遍以至於無數遍”。“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唯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5]7所以,讀書要多讀有價值的書,多讀經典,讀經典不但可以獲得比較真切的知識,而且可以於無形中吸收到大學者治學的精神和方法。
然而較之於其他學者們一般泛泛而談的讀書法和讀書的意義,朱光潛先生則從更高的社會學層面來看待青年人的讀書。在朱光潛先生看來,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得教養的途徑,更首先是一種抵禦不良習俗入侵的有效方法,他敏銳地觀察到許多不讀書的學生將來很有可能因為沒有良好的讀書趣味而會在不自覺中成長為他們現在本人所厭惡的對象,“你不看見現在許多叉麻雀抽鴉片的官僚紳商們乃至於教員們,不大半由學生出身麼你慢些鄙視他們,臨到你來,再看看你的成就罷!”[5]6所以,他語重心長地說:“你如果沒有一種正常的嗜好,沒有一種在閒暇時可以寄託心神的東西,將來離開學校去做事,說不定要被惡習慣所引誘。”興趣要早些培養,“這種興趣你現在找尋不出,將來永遠也不會尋找出的,凡是人都是越老越麻木……”[5]6所以說興趣愛好尤其是讀書學習的興趣愛好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甚至提前為不良習俗所侵占。
這些看似平常的告誡,無不包含了一個有智慧、對青年人關切的長者的肺腑之言。“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如果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能夠早一點認識到朱光潛先生的遠見,不僅自己能多讀書,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也能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學習指導和興趣培養,那麼我們彼此雙方在各自的未來人生中,尤其在人生閒暇之餘就不會覺得無趣、落寞或者抑鬱,同樣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早夭的生命祭於天堂,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生悲劇發生。
況且文藝本身就是表現情感的,具有亞里斯多德所謂的“catharsis”(凈化)的功能,歌德因失戀而想自殺,結果寫成了《少年維特之煩惱》而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就是一個明證。
朱光潛先生甚至認為如果當自學的習慣養成後,可以採用“少上課,多讀書,多運思”[6]86的教育方法。他認為,教育的本源在於啟發人性中固有的本性、求知與愛好,使其能夠可持續的發展和完善。
過度的教學使得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主動學習,最終會妨礙了學生自學能力的養成,而疲於應對考試,只知以課堂為中心,絲毫沒有收穫可言。雖然朱光潛先生談的是幾十年前的民國教育,但是反觀當下的中國教育,同樣也適用,一大批不會自學不愛學習的學生每年都在被現今的學校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他們一到社會上便只有束手投降的份了。
其實,藥方就在這些簡單的告誡中,教育不是以課堂考試為中心的,教育是以“人”的獨立成長為原點的。
朱光潛先生看重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認為閱讀文學作品需要對其文字背後的理解力培養的同時,也是該作品對人格的無形薰陶的過程,因為“凡是第一流藝術作品大半都沒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響……它們或是安慰情感,或是啟發性靈,或是洗滌胸襟,或是表現對於人生的深廣的觀照”[5]319。更何況文學尤其是詩歌在其對字詞的錘鍊時也是在培養對生活的敏感度,因為“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種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絕不會覺得人生是一件乾枯的東西”[7]354。遺憾的是,教育的現實似乎離這樣的理想教育境界有些距離,依然停留於形而下的文字層面而忽視了文學、文化於人的情感養護。這幾年關於高中階段是否文理分科的討論沸沸揚揚,許多人包括教育圈內的一些人似乎也忽略了青年學生的成長究竟需要哪些精神養料,“倘若先沒有多方面的寬大自由(Liberaieducation)教育做根底,則職業教育的流弊,在個人方面,常使生活單調乏味,在社會方面,常使文化膚淺褊狹”[5]33。只要回味朱光潛先生的告誡就不能不佩服他的遠見。
三、審美教育,教育的終極目標
一般而言,一個偉大的思想(包括教育思想)來源於其所在的時代,又超越其時代,具有一種普世的指導價值作用。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教育思想顯然也具有此生命力。在目前這樣一個價值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教育也不例外,但正如秦暉所說的那樣,“教育有問題,但不是‘教育問題’”[8]。所以,對待教育問題,我們的思路或許當跳出教育看教育,這樣才能獲得一個全方位的視角來考慮。因此,重新審視朱光潛先生等前賢的教育理論思想,或許能解今之困惑一二。朱光潛先生在不同類型的學校中的教育經驗使其理論思想根植於一線的感性實踐而避免了紙上談兵的不足。這一點使他較之於今之許多只會理論的教育工作者為勝。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5]32-33這些文字何嘗只是針對數十年前的教育現狀而發的!
所以,如果教育過程中能堅持做到通過讀書(教師自己讀書,學生也讀書)來獲得一種豁達的超越自身局限的能力,將個體置放於開闊的時空之中,對待社會與個體問題時採用一種正確的距離、恰當的詩意觀照,保持一顆平常心,最終實現生活的藝術化,用藝術來統領生活尤其是學生時代,那麼,教育對於人生的積極作用就會得以放大,學生的未來也會在一種濃厚的人文精神引領下獲得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鼓勵青年學子讀書並不是意味著讓學生絕緣於社會之外,恰恰是因為讀書也是一個凈化心靈從而達到改善外部社會環境的重要途徑,所以即便是在內外交困、國難當頭的1932年,朱光潛先生依然寫道:“我堅信中國社會鬧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是大半由於人心太壞。……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一定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等等之外,別有較高尚、較純潔的企求。要求人心凈化,先要求人生美化。”[4]6通過讀書來凈化人的靈魂,並以“人”為出發點真正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今人也已經認識到了朱光潛先生在教育尤其是美學視野下的教育上的貢獻和歷史地位,閻國忠這樣總結朱光潛先生的教育地位:“朱光潛雖以絕大部分精力討論文藝創造與欣賞問題,但其真正的落腳點卻在審美教育,他的著述,從《給青年的十二封信》開始,幾乎篇篇都離不開審美教育。”[9]159或許在這樣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轉型期,世人應該把目光轉向前賢以獲取前行的新的力量;這也是朱光潛先生美學視野下的教育思想的積極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8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2]周紅.新發現的四篇朱光潛佚文[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3]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4]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5]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6]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9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7]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3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8]秦暉.教育有問題,但不是“教育問題”[EB/OL].
[9]閻國忠.朱光潛美學思想及其理論體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