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防治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根據近幾年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對小麥赤霉病的病原、症狀、侵染循環規律進行闡述,並提出了其防治措施,以期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病原;症狀;侵染循環;防治措施
  
  赤霉病是小麥的重要病害之一,小麥赤霉病又名紅頭瘴、爛麥頭,在全國各麥區都有發生。尤其是長江下游地區,其中濱湖地區危害最重[1-2]。大流行年份產量損失可達5~6成。其寄主範圍廣泛,可在很多植物產品或殘體上營腐生生活,能夠侵染許多野生植物及栽培作物,寄主主要包括大麥、小麥、水稻、玉米、甘蔗、谷、高粱、栗、燕麥等,能在49科125種植物殘體上腐生並形成子囊殼。
  近年來隨著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抗銹矮稈良種的推廣、化肥氮素水平及複種指數的提高,灌區水澆面積的擴大以及全球變暖等異常變化加劇,赤霉病為害的地區逐漸擴大。赤霉病不僅可直接引起水稻的減產,還會嚴重影響麥粒的品質及利用價值,其可使病麥的澱粉含量降低,還原糖成分增多,可溶性氮素及脂肪酸含量增加,若作種用,一般不易發芽,其發芽率比正常無病的麥種低24%~65%,即使部分病麥種能夠發芽,幼苗也發育不良,菌源病害侵染幾率有所增加,收穫後的麵粉商品價值降低,具體表現為:質量差、色澤灰暗、出粉率低、麵筋含量減少[3-4]。
  1病原
  赤霉病由多種鐮刀菌引起,主要有禾穀鐮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燕麥鐮孢(F.aue-naceum(Fr.)sacc.),黃色鐮孢(F.culmorum(W.G.Smith)sacc),串珠鐮孢(F.mon-iliforme sheld.),銳頂鐮孢(F.acuminatum(ELL.et.Ev)Wr.)等,都屬於半知菌亞門真菌。優勢種為禾穀鐮孢,其大型分生孢子呈鐮刀形,有隔膜3~7個,頂端鈍圓,基部足細胞明顯,單個孢子無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紅色粘稠狀,小型孢子很少產生。有性態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一般聚生或散生於寄主組織的表面,略內嵌於子座中,為梨形,具孔口,頂部呈龐狀突起,紫紅或紫藍至紫黑色。子囊為棍棒狀,無色,大小為(100 ~250)μm×(15~150)μm,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為無色,紡錘形,兩端鈍圓,多為3個隔膜,大小為(16~33)μm×(3~6)μm。
  2發病症狀
  赤霉病自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生,可引起苗枯、基腐、稈腐和穗腐,其中發生最為嚴重和普通為穗腐,一般在小麥抽穗後至成熟階段在穗部呈現出症狀。發病初期在小穗穎殼基部及小花上產生水漬狀病斑,為淡褐色,以後逐步變為青枯狀或黃褐色並擴展至整個小穗,在氣候較為潮濕時,病小穗的穎殼接縫處或基部著生出黏膠狀霉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分生孢子團,為玫瑰紅色或橘紅色,其可以通過風雨等途徑傳播,再次成為侵染源。在環境較為乾燥時,僅小穗表現枯黃。若病菌已入侵穗軸,可阻礙維管束系統中營養物質及水分的運輸,導致病部以上穗發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綠,使麥粒乾枯干秕,對產量產生極大影響。若穗頸節受到病菌的侵染,則表現為全穗枯黃,不結實。赤霉病在發生後期,若遇溫度適宜及多雨天氣時,則在產生分生孢子霉層的病部上會產生有光澤的藍黑色顆粒或顆粒堆,多時可集結在一起呈塊狀,用手觸摸有明顯的突起,不能抹去,該突起即為赤黴菌子囊殼。
  3侵染循環
  一般植物殘體上的子囊孢子(少數為分生孢子)、土表的帶菌作物可引起麥類赤霉病,其為穗腐的初次侵染源,主要來自於玉米及稻麥輪作區、小麥一熟區。春季散落在田間的玉米秸杆、稻樁殘體、病麥組織和雜草是赤霉病病菌的主要來源。當遇雨水頻繁、氣溫升高時,子囊殼逐漸成熟,不斷向空中釋放子囊孢子,主動釋放的高度為3~5 cm,可通過風雨等途徑傳播到麥穗上。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孢子即可萌發並侵入花器,侵入小穗內部的路徑主要從花葯經過花絲。子囊孢子還可以殘存於小麥穎殼內的花粉囊作為侵入的繁霉層及培養基。經風雨的傳播,可引起再侵染。一般多雨的天氣還會加重赤霉病害再侵染髮生的程度。
  4防治措施
  4.1農業防治
  在赤霉病常年流行麥區的防治策略是以農業防治措施為基礎,以選育和推廣抗、耐病性、優質良種為主體,在預測預報配合下,採用高效、安全藥劑進行穗期保護,把赤霉病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以下,以提高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採用農業防治措施,改善小麥生長環境和提高抗逆性,深耕滅岔,因地制宜適時播種,合理施肥,適時、合理排灌,做到科學栽培,科學管理,以減輕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和危害。
  4.2藥劑防治
  防治穗腐(枯)較為關鍵的措施是適時、適量地在小麥揚花期間進行噴藥。藥劑防治的施藥時期對赤霉病的發生影響很大。因此,藥劑防治應適時,一般情況在始花期(10%麥穗開花)施藥最好,第1次噴藥可選擇在10%小麥抽穗至
  (下轉第201頁)
  (上接第198頁)
  揚花初期進行,感病品種或適宜發病年份1周後補噴1次。選用優質防治藥劑,防治赤霉病的藥劑可選擇80%多菌靈超微粉750 g/hm2,或80%多菌靈超微粉450 g/hm2加15%粉銹寧750 g/hm2,或40%多菌靈膠懸劑2.25 L/hm2,對水600 kg噴霧;也可選擇硫菌靈(托布津)及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等藥劑適量進行防治,防效可達80%以上,也可選擇福美雙進行防治,防治效果約為70%。應對準小麥穗部均勻進行噴霧,使用機動噴霧器對水225 kg/hm2,使用手動噴霧器對水600 kg/hm2,于晴天或陰天進行噴霧。如果使用粉銹寧防治,則不能在盛花期噴藥,以避免影響小麥結實。
  5參考文獻
  [1] 耿豐華,宋彥濤,孫小平,等.鎮平縣小麥赤霉病發生原因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3):182.
  [2] 程東強,毛瑞玲,孫丹平,等.豫南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家參謀,2010(12):8.
  [3] 楊榮明.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方法[J].農家致富,2010(24):38.
  [4] 陳香華,汪立新,熊
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戰之,等.徐淮地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21):200-201.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