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黃淮平原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技術研究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根據黃淮平原的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狀況、品種表現和生產條件等,以商丘為例系統開展了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技術研究,遵循生態適宜性原則,篩選出了生育期適中、抗逆性強、成產結構協調、適合該區域自然與生產條件的節水高產小麥品種和玉米品種組合,提出了小麥玉米品種組合、水肥統籌的一體化均衡增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技術
  黃淮平原農業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宜一年兩熟種植,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小麥玉米連作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400萬hm2左右,單產水平不斷提高,但小麥玉米一年兩熟要獲得更高的產量,二者的均衡增產是關鍵。目前影響小麥玉米均衡增產的主要問題有:小麥玉米節水高產品種選配不當、品種接茬錯位、良種良法不配套、水肥運籌技術不適、良種的節水高產效應未能充分發揮等[1-10]。本研究根據黃淮平原的自然條件,以節水、高產為目標,通過引進和篩選優良品種,開展水肥統籌等關鍵性技術研究,組裝配套形成符合區域生產實際的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技術模式,以期帶動區域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概況
  試驗設在河南商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試驗地土質為潮土類壤土。供試小麥品種為周麥18、新麥18,玉米品種為鄭單958、浚單20。
  1.2試驗設計
  20082010年採用3因素3水平正交回歸旋轉設計,選取小麥不同播種量(x1)、玉米不同密度(x2)、不同施肥量(x3)3個因子進行編碼。試驗因素與水平編碼見表1。試驗設計綜合考慮了當前品種利用、施肥水平等農業生產實際。試驗設9個小區,小區面積為66.7 m2,小區之間隔埂,避免肥料串用。
  1.3試驗實施
  10月10日播種小麥、第2年6月5日收穫小麥,6月8日播種玉米,9月30日收穫玉米。小麥玉米組合搭配為周麥18和鄭單958、新麥18和浚單20。肥料施用雲峰牌復合肥(16-16-16),基肥∶追肥為6∶4,土壤含水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75%。
  1.4試驗方法
  統計分析商丘野外站自動氣象站20082010年和商丘市30年(19712000年)溫度、降水、日照氣象記錄資料,採集化驗分析試驗田耕層土壤養分含量;烘乾法定期測試1 m土體含水量;記載小麥玉米生育期植株性狀,收穫測產。試驗數據採用Excel 2003和SPSS 10.0等進行處理和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自然生態條件分析
  2.1.1氣象資料分析。商丘站20082010年小麥玉米連作種植的氣象資料見表2。由表2可知,商丘30年(19712000年)的平均降水量700.6 mm,年平均日照時數2 508.7 h,年平均氣溫14.2 ℃。小麥生長期間平均氣溫為8.6 ℃(-0.4~26.9 ℃),日照時數為1 557.6 h,降水量為200~300 mm,小麥生育期間缺少降水。玉米生育期間氣候溫和,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平均氣溫24.4 ℃,生長期(69月)月降水量均超過100 mm,與玉米的生長發育需求基本吻合。20082010年的相關資料與平均值相比,年份間產生一些離差,但是總體上與平均值差異不顯著。光溫水熱的季節分布不同,特別是降水的季節分布特徵對作物產生不同的影響,雨熱同步有利於作物生長發育和獲得高產。
  2.1.2作物用水供需平衡分析。根據作物需水特徵和需水量,統計試驗基地多年作物生育期的降水分布,結果見表3。由表3可知,年際間冬小麥生育期自然降水較少,其生長季節只能得到232~289 mm的自然降水,降水量占小麥需水量的48.3%~50.7%,特別是小麥返青拔節期需水缺口較大,不能滿足冬小麥此期生長所需要水量,常需補充灌溉1次(750 m3/hm2)。夏玉米生長期間的降水總量可基本滿足所需要的水量,但是各生育階段降水量不均,生產上也容易造成玉米生長大喇叭口期的卡脖子乾旱。
  2.1.3土壤肥力狀況分析。多點隨機選取耕層土樣,經河南商丘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化驗室分析,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鹼解氮略有富餘,有效磷相對虧缺,速效鉀含量基本持平。小麥玉米一體化生產中,應注意穩氮、增磷、補鉀。
  2.1.4自然生態條件綜合評價。以上分析表明,黃淮平原氣候溫和,土質良好,自然環境條件基本滿足小麥玉米一體化生產要求,適宜研究推廣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栽培技術。
  2.2小麥播種量、玉米密度和總施肥量對年產量的影響
  2.2.1成產因素關聯度分析。試驗結果(表5)各處理的實際產量經方差分析,求得Fx1=5.61,Fx2=4.58,Fx3=4.64,且Fx1、Fx2、Fx3>F0.1=4.54,在α=0.1水平上顯著。在設置的3個因素中,影響總產量的因素依次為小麥播種量>大田施氮量>玉米密度。3個因素中小麥播種量、大田施肥量與總產量呈負相關,而玉米密度與總產量呈正相關。這說明試驗設計的小麥播種量和大田施肥量已經較高,再有增加將會導致減產;而玉米密度則處於較低的水平,適當增加玉米密度是增加總產量的關鍵措施。
  擬合度檢驗F=0.019。查表得F0.1(1,4)=4.54,F=0.019<F0.1(1,4),差異不顯著,說明試驗結果真實地反映了總產量與小麥播種量、玉米密度、施肥量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表明,以處理6x1=-1,x2=+1,x3=-1,即小麥播種量127.5 kg/hm2、玉米密度6.00萬株/hm2、大田施肥525 kg/hm2組合的產量最高,與其他處理的差異達極顯著水平,是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技術的關鍵措施。
  2.2.2小麥播種量、玉米密度、施肥量3因素效益分析。成本和效益分析結果(表6)表明,處理6組合的投入(種子、化肥等)最節省,僅為2 772.0元/hm2,而效益高達31 533.0元/hm2,與其他處理的差異也達到極顯著水平,其水分利用效率也達到最高水平1.63 kg/m3。
  3結論與討論
  黃淮平原地區農業資源豐富,潮土類土壤,土層深厚,適宜發展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生產。從均衡增產角度出發,適宜種植播期彈性大、抗耐旱性能好的小麥新品種;玉米適宜種植生育期適中、耐密度的品種。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技術的關鍵[11]:一是選配適宜的小麥玉米節水高產品種組合,試驗結果初步表明周麥18與鄭單958、新麥18與浚單20搭配效果較好,這些品種生育期適中、抗逆性強、節水增產、成產結構協調[12];二是調整播量,小麥應比常規播種量減少,周麥18的適宜播種量[13]為90~135 kg/hm2、新麥18為112.5 kg/hm2左右,玉米應比常規播種增加,鄭單958的適宜密度為6.0萬~7.5萬株/hm2、浚單20為6萬株/hm2左右。三是調整土壤氮磷鉀肥的均衡性,將N-P-K由原來的20-10-10調整到16-16-16,適當減少氮肥、增加磷肥和補充鉀肥。本試驗中影響年度糧食總產量的因素權重為玉米密度>小麥播種量>大田施肥量。提高玉米種植密度、減少小麥播量、適當減氮增磷補鉀是提高小麥玉米一體化均衡增產的重要途徑。 中國論文聯盟www.Lwlm.com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