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哮病的中醫醫史文獻探析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作者:韓雨桐 臧明月 譚會 蘭吉慶
【摘要】 本文從 文獻 研究的角度系統地對古代哮喘病的中醫文獻進行收集梳理、發掘和研究,力求從整體上認識哮病的病因病機、證治方藥 規律 和其他 治療 方法,以此揭示中醫對哮病的治療特點和成效,期望拓展臨床思路,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 哮病 醫史文獻 研究分析
哮病是一種常見的反覆發作的肺系疾患,症見發作性的呼吸困難,喉間哮鳴有聲,甚則喘息不能平臥者。哮病常反覆發作,經年累月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古今無數醫家都對哮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處方用藥等方面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
一、病名溯源
「哮病」是中醫學對肺系疾病中一種病變的命名。《內經》最先對其有所認識,稱之為「喘鳴」、「喘呼」。《素問·逆調論》說:「夫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素問·玉機真髒論》有「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喘。」金元以前,哮證與喘證統屬於喘促一門,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開始明確將哮喘作為獨立病名。「哮」與「喘」證分開論述源自明代《醫學正傳》「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間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臥息者謂之喘。」「哮病」作為病名見於文獻,大約在明代,朝鮮·許浚撰寫《東醫寶鑑》有「哮病氣實者……」的記載,以後秦景明的《症因脈治》一書便對哮病有了系統的闡述[1]。為了使病名更加統一、規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1995年頒布了《中醫病證的診斷療效標準》,將本病正式命名為哮病。
二、病因病機
(一)先天遺傳
宋《普濟本事方·卷一》「凡遇天陰欲作雨,便發……甚至坐臥不得,飲食不進,此乃肺竅中有冷痰,乘天陰寒氣從背、口鼻而入,則肺脹作聲。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母子相傳者」其中的「母子相傳」即為 現代 所說的遺傳。清·龔延賢《萬病回春》「凡過天氣欲作雨,便發齁喘,甚至坐臥不得……此病有苦至終身者,亦有子母相傳者……」清·葉天士稱兒童哮喘為「幼稚天哮」,即指哮病乃是與遺傳有關的疾病。
(二)外邪侵襲,壅阻肺氣
1.風邪外襲 風邪侵襲,肺失宣發肅降,礙其通調水道之功,導致津液凝聚成痰。痰又可阻礙肺氣,風痰相搏,阻滯於氣道,使氣道攣急引發哮喘。曾世榮《活幼口議·病證疑難·風痰隱久》云:「風者,肝主之,肝稍有不和,則風所由縱……痰之與風……流行於經絡之由,傳變他疾。所有風痰相襲,或作喘,或作喘息……臨於肺則咳嗽。」清代蔣寶素在其所著的《問齋醫案卷三·肺部中》及哮喘的發病機制時,亦十分重視風邪在發病中的致病作用,常從「風伏肺金」、「肺風深伏」立論,提出「哮病屢發,以治風為主」,十分切合臨床治哮之旨。
2.火邪致病 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有「喘,火氣甚……熱乎為陽,主乎急數」的記載。張景岳則提出「火盛傷金為喘」,《景岳全書》云:「實喘之證,以邪在肺也,非之實邪,非風寒之火邪耳……火之熾盛,金必受傷,故亦以病。……治火熱之實喘,治以寒涼。肺而為喘。」沈金鰲認為,肺氣盛余,以火入肺,火灼真陰,而致喘,《雜病源流犀燭論》曰:「《內經》論喘之因甚多,獨諸病喘滿,皆屬乎熱一語,足為綱領。……氣盛有餘便是火……肺氣果盛有餘,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其火入肺,炎鑠真陰,氣衰不足故喘。」[2]
3.寒邪為患 《素問·咳論篇》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清代葉天士曰:「宿哮,沉痼之疾……寒入背俞,內合肺系……宿邪阻肺阻痰,病發喘不得臥。」陳修園在《時方妙用》中則概括為「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一發則肺俞之寒氣與肺膜之濁痰,狼狽相依,窒塞關隘,不容呼吸。」哮證之宿根為痰,就其性質而論,屬於陰邪,更容易為同類之陰邪所引動觸發,故風寒、寒濕、寒飲、寒濁等陰寒邪氣最易引動「膈上宿痰」而發哮喘[3]。
(三)情志內傷,氣機逆亂
《素問·經脈別論》云:「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有所驚恐,喘出於肺」,《內科摘要》曰:「喘急之證,有因暴驚觸心」《醫貫》亦曰:「或七情內傷,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現代醫家也發現情志失調可產生風盛、氣逆、痰阻、血瘀等變化,導致哮病的發作。憂思郁慮、憤懣惱怒等不良精神刺激,可使肝氣不舒,肝失調達,導致氣機不暢,肝肺升降失常,肺氣上逆而發哮病。「氣有餘便是火」,肝氣鬱久化火,木火刑金,肺失肅降,以致氣逆而哮病陣作。肝鬱氣滯,氣血失調,血行不暢,瘀血內停更致樞機不利,肺氣出納受阻,上逆亦發哮病[4]。
(四)飲食不節
有三方面聯繫:一飲食不節直接刺激可引起哮病。《赤水全珠全集·哮喘辯》記載「哮發之原有三……有食咸酸嗆喉而得者。」《證治準繩·哮》亦有「若味不節,其胸中未盡之痰,復與新味相結,哮必更作……」二長期飲食不節可形成伏飲留於體內。《醫宗必讀·喘》曰:「別有哮證,……,或因酸咸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避風寒,節厚味。」三若素有哮證,飲食不節可成為哮病發作的誘因。如《證因脈治·哮病論》「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則哮喘之證作」。
《陳修園醫書·哮證》曰:「哮喘之病,寒邪伏於肺俞,痰窠結於肺膜,內外相應……傷酒傷食亦發……」。
(五)瘀血內阻,肺氣壅滯
肺為氣之主,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肺氣不利則百脈不暢,致肺絡血瘀;而瘀血阻滯、血脈壅塞則又可致氣機不利,津液停滯而生痰。從哮喘中痰與瘀的關係而言,痰可釀瘀,而肺絡瘀阻亦可生痰,肺之宣肅失常,則氣逆而喘,哮喘頓作。《內經》曰:「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證治準繩》中說產後「惡露不快散,血停凝,上熏於肺致喘」。《血證論》中曰:「蓋人身氣道,不可阻滯……內有痕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此都說明瘀血可致哮病的發生。
(六)虛為根本
哮喘反覆發作更取決於肺腎不足,沈金鰲《沈氏尊生書》中說:「喘因雖多,而其原未有不由虛者。」《景岳全書·虛喘證治》云:「凡虛喘之證無非由氣虛耳。氣虛之喘,十居七八……若脾肺氣虛者,不過在中上之焦,化源未虧,其病猶淺。若肝腎氣虛則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則深;此當速救其根已助真氣。」肺主氣,司呼吸,肺氣虛則氣失所主,少氣不足以息而令人喘;腎主納氣,腎精不足,則「出納升降失常,斯喘作矣」。且肺虛不能通調水道,布散津液,聚液成痰;腎虛不能主水,津液不歸正化,亦可化而為痰。痰既已生,阻於肺系,則可因痰致病,發為哮喘[2]。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