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相互保險在中國適用性的分析和思考

2023年10月04日

- txt下載

提要 相互保險是保險業的主要形式之一,約占據了全球保險市場份額的五分之二,但是在我國幾乎是一片空白。本文旨在相互保險在的適用性。全文先對中國保險市場總體情況進行分析,然後具體分析了相互保險在我國壽險和非壽險市場特別是在農業保險和特殊行業保險的適用性。最後得出結論:相互保險在中國具有巨大的空間,是改善我國保險市場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 相互保險 適用性
一、概述
相互保險是當今世界保險市場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是指由一些對同一危險有某種保障要求的人所組成的組織,以互相幫助為目的,實行「共享收益,共攤風險」。集團成員交納保費形成基金,發生災害損失時用這筆基金來彌補災害損失。相互保險主要有相互保險社、保險合作社、交互保險社和相互保險公司四種形式。其中,發展最成熟的是相互保險公司——所有參加保險的人為自己辦理保險而合作成立的法人組織。相互保險公司悠久,起源於中世紀歐洲的基爾特組織——為組織會員及其家庭成員在生老或病亡時提供保障的行會。相互保險公司是保險業特有的組織形態,它沒有股東,投保人根據公司章程的規定向公司交納保險費後成為作為法人的組成人員(會員),公司根據合同約定進行賠付,從事相互保險活動。公司會員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統一體,當保險合同終止時,會員與公司的保險關係隨之消失。
相互保險在全球保險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Sigma雜誌1997年統計,在美、日、英、德、法這五個最重要的保險市場上,相互保險公司占了日本保險市場份額的近四分之三,美國的三分之一,法國的六分之一,英國的四分之一。總體而言,相互保險公司總共承保了世界頭五大保險市場42%的份額,擁有約五分之二的全球市場份額。相互保險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業績主要在於和股份保險公司相比,它擁有以下優勢:
相互保險採用「自己投保自己承保」的方式,將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身份合一,從而規避了投保人和所有者之間的矛盾,降低運行成本。
相互保險組織作為一個互助性團體,成員往往對該團體的風險比較了解,能很好地克服信息不對稱。此外,成員之間彼此了解、利益相關,產生道德風險的可能性也相對較低。
經營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為了讓股東得到滿意的財務結果,股份保險公司往往注重短期行為,放棄一些可能給股東帶來收益但不會立即獲利的長期投資項目。相互保險公司不發行股票,也就沒有這樣的壓力,因此具有更大的經營靈活性。
保費繳納優惠。相互保險公司由於上述的優點使得其營運成本較低,從而可以制定出較低的保費率。然而股份制保險公司由於營利性的要求,保費率相應的較高。與股份保險公司相比,相互保險公司不僅投資回報率、業務收入增長率、賠付率都較高,而且綜合成本率相對較低。
二、引入相互保險是我國保險業的必然選擇
(一)總體分析
自1979年我國保險業開展國內業務以來,保費收入由1980年的4.6億元增長到2003年的388.4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超過30%。這不僅超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也遠遠高於世界平均保費的增長速度,顯示了我國的保險行業的巨大發展潛力。但是由於保險市場基礎薄弱,我國保險的各項衡量指標和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是衡量一個國家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保險密度是指人均保費額的高低,保險深度是指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國的人均保費越高,保險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越大,說明該國的保險業相對越發達。2003年我國保險密度只有34.7美元(按現行匯率進行折算),世界平均水平已達422.9美元,而排名世界第一的瑞士達到5660.3美元,化國家保險密度平均為2764美元,大約是中國的68.9倍。就保險深度來看,2003年我國只有3.33%,世界平均水平達8.14%,排名第一的南非達到15.88%,而工業化國家保險深度的平均水平為9.2%,大約是我國的2.7倍。相關資料顯示,英國和加拿大在1950年保險深度就已分別達到4.80%和4.32% [①],所以現階段我國保險業僅相當於發達國有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
由政府主導的保險、以股份保險公司為主的商業保險和相互保險是世界保險業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三者由於特點不同,是相互競爭而又互為補充的。我國自80年代初恢復保險業務以來,依靠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極大地推動了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但事實證明,由於這兩種保險形式固有的缺陷,現階段僅僅依靠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遠遠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我國保險業較為落後的現狀。
社會保險:社會保險是我國立法規定的,由政府主導的一種全民保障形式。政府在決策的過程中由於信息不對稱、官員的尋租行為和政府機構辦事效率低下等原因,往往造成社會保險的「政府失靈」。政府決策時依照「中間投票人定理」,只能滿足大多數人的普遍需求,有特殊偏好的少數的人保險需求則無法滿足。最重要的是,社會保險的資金主要來源於財政收入,雖然近年來我國的財政收入逐年攀升,但是財政支出規模也逐年擴大,2003年財政赤字就達到2934.7億。再加上經濟落後的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國土面積和我國人口基數大,要想完全依靠國家財政來解決13億人的社會保險問題根本不可能。
商業保險:股份制商業保險是借鑑國外成熟經驗而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產物。保險作為一種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品,完全依靠市場進行調節必定不能成功。此外,相互保險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投保人與股東的利益衝突不可避免,而且它的「逐利性」意味著它必然不會涉足微利甚至是無利的保險領域,如高風險、低收益的農業保險。而這恰恰是現階段我國最迫切需要發展的險種。
作為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最重要的補充形式,引入相互保險是現階段改善我國保險市場的必然選擇:
1.非營利性的相互保險可以在「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時發揮作用。經濟學表明,解決雙重失靈,既不能拋棄市場機制,也不能放棄政府作用,而要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相互保險不是為了利潤最大化,而是為組織成員提供保險服務,這種非營利性決定了它既能像政府部門那樣,以提高投保人利益為宗旨,又能夠採取類似於的方式運行,突出效率目標,發揮競爭優勢。
2.相互保險可以豐富保險市場主體,增加競爭。由於保險業的開放程度相對較低,我國保險市場長期處於寡頭壟斷狀態。據資料顯示,2000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太平洋保險公司幾乎占據了96%的市場份額;2003年,人壽保險兩大巨頭(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在壽險市場的份額分別為53.82%和19.56%;在財險市場,中國人保始終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占據市場份額的66.8%。競爭不足導致我國保險業總體經營效率低下,盈利水平不佳。2003年,中國最大的兩家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0.47%,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資產利潤率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險公司中資產利潤率最低的也達到了4% [②]。引入相互保險可以極大地豐富市場主體,消除壟斷,快速有效地形成多元化的市場結構,並能有效地改善保險服務質量。
3.相互保險可以增加我國保險市場的有效供給。從保險公司數量來看,美國人口兩億,保險公司有6000多家;人口規模與廣州相仿的香港有229家;我國13億人口只有數十家保險公司而已,而這其中又只有中保等少數公司可以在全國開展業務,許多城市和地區至今只有兩三家保險公司。從險種來看,雖然各保險公司都比較重視新產品的開發,但這些產品中很大部分是照搬照抄已開發國家,真正具有生命力、適銷對路的保險品種並不多。另外,受專業化程度限制,保險公司對於很多陌生、高風險行業都不敢輕易涉足,存在著大量的市場空白。上述情況直接導致了中國保險市場有效供給不足。引入相互保險,不僅可以增加我國保險公司的數量,而且憑藉相互保險在壽險市場、農業保險和特殊保險市場的獨特優勢,可以快速增加這些險種的有效供給。
4.相互保險可以有效地維護投保人的利益。我國的專業保險機構成立的時間並不長,經驗、能力都比較欠缺,還難以有效監管保險公司的行為,維護投保人的利益。相互保險將投保人和股東合二為一,避免了二者的利益衝突,可以切實維護投保人的利益不受損害。
5.相互保險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資金缺乏的弊端。資金不足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瓶頸。相互保險組織形式靈活多樣,相互保險社、保險合作社、交互保險社的組織規模較小,運營資本規模也不高。和有嚴格資本約束的股份保險公司相比,相互保險公司在融資上要求也相對較低,有利於資金的積累。
(二)具體分析
國際經驗表明,相互保險在壽險領域優勢明顯,在非壽險領域,特別是農業保險和特殊行業保險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人壽/健康保險領域
我國人壽/健康保險自1980年開始,到1997年保費收入首次超過財產險收入。2003年底,壽險保費收入占全部保費收入的77.59%。從增長速度來看,1990-2003年均增長率達到45.94%,比世界同期水平高出近11倍。我國人均保費收入雖然從1999年到2003年翻了幾番,但2003年也只有25美元左右,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67美元的約1/10。
壽險是保障老百姓生活質量和穩定的重要因素。依靠社會保障體系解決13億人口的人壽保險是根本不現實的,同樣,我國極低的壽險投保率也表明依靠商業保險不能全面地解決這一問題。
我們可以借鑑國外壽險市場發展的經驗。從表2中可以看出,相互保險在五大保險市場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997年美國相互保險公司在人身/健康類保險份額占到35%,日本更是達到了89%。
表1 1997年五大已開發國家相互保險公司的保費份額(%)
相互保險公司保費份額%
人壽/健康險 財產/意外險
美國 35 33
日本 89 3
英國 33 8
德國 26 16
法國 5 37
資料來源:由sigma No.3/2004,No.9/2000整理得出
壽險是一份長期合同,可能持續幾十年,如此長時間的跨度使不確定性因素陡增,風險較大。而且長期的保單對於利率的變化非常的不敏感,從而可能使保險公司蒙受損失。我國1999年開始的7次降息就給壽險公司帶來了重大虧損,有關資料表明,1999年6月30日以前的長期保單利差損失率在2%左右。可見,利差損是保險公司制定保險費率的最大挑戰,也是許多保險公司在人壽保險上謹慎涉足的重要原因;加上的精算水平低,很難制定出既能盈利又能吸引投保人的保費率。面對這一困境,相互保險就顯示出了其獨特的優勢。相互保險在制定保費率上有較大的靈活性,能根據具體的利率行情合理、適當的調整保費的標準,從而能夠在長期中很好的應變風險。
現階段壽險中最困難的一部分是人壽保險問題,「因病致病」和「老無所養」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社會保障的不力造成我國農村壽險市場有效供給嚴重不足;商業保險的高保費又使得廣大農民無法承受,從而抑制保險需求。這樣,全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都存在著保險的有效供給和需求雙不足的現狀。所以,迅速發展相互保險來彌補壽險市場上的保障問題顯得十分迫切。
2.財產/意外損失類保險領域
1990-2003年間,我國財產保險費收入增加了8倍,年平均增長率19.87%,高於世界2.7%的平均水平。2003年,我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869.4億元人民幣,居世界第8位。但是從人均財險保費來看,2003年我國人均財險保費僅有11美元,只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1/20。然而在國外財險市場上,股份保險公司和相互保險公司在保險份額上幾乎是平分秋色。從表1可以看出,有美國和法國占的份額都相當高,分別達到33%和37%。
與股份制保險公司相比,相互保險公司的競爭優勢來自於信息的對稱性。大多數財產/ 意外類相互保險公司是由某一特定地區或行業中的某些人或公司創辦的,他們通常被認為可以通過集中專業風險而繳納較傳統保險更低的費用。他們熟知行業的內部風險,從而可以降低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相互保險公司的成員大多是同行業的相關人員,這就使他們能更加有效地維護財產的安全,降低風險發生率。
瑞士保險權威雜誌sigma的統計數據表明,在財產/損失類保險領域,相互保險公司的賠付率一般比股份保險公司高出3到6個百分點;同時,相互保險公司的成本率較低,因為它們將經營重點放在諸如職業群體等特殊的客戶類型上,通過與專業協會合作,進行營銷。
特別地,相互保險在解決農業保險和特殊行業保險問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農業保險
從世界範圍來看,農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多是在社會發展到以工養農的階段。我國以反哺農業才剛剛開始,農業人口接近8億,國家財力無法承擔為整個農業提供保險的重擔。此外,農業是典型的高風險行業,商業性質的農業保險費率較高,我國一些地方農作物險種的保險費率甚至達到了9-10%,阻礙了相當一部分潛在的客戶進行投保。儘管如此,高達80%以上的賠付率仍使商業保險公司無法盈利,這是導致我國農業保險市場嚴重萎縮的重要原因。1993年我國農業保費收入約6億元,但到2003年卻已下降到4.32億元,僅占保費收入總額的0.081%,財險收入的0.5%,人均更是不足2元 [③]。同時,農業險種也由最多時的60多個下降到的不足30個。所以依靠股份制保險公司很難解決我國廣大農村的保險問題。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相互保險在解決農村風險保障中有著很好的作用。目前正在推行農業保險的40多個主要市場國家中,大多數選擇了相互保險形式,而且成效不錯,較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和法國。首先,農業相互保險不以營利為目的,又省去了中間代理的環節,保險成本相對較低。這對於我國高需求價格彈性的農業保險尤其重要。我國農業生產以小規模個體農戶分散經營為主,地域分散,而現有的保險公司則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農村地區建立較多的分支機構無疑會增加開展業務的組織成本、交易成本,會降低保險公司的贏利性。然而,農民互助的相互保險合作社,不僅資金要求較少,手續也大大減化,由此帶來的成本下降有利於吸引廣大農民的參與。其次,相互保險更符合中國農村的互助合作傳統,反映了農村幾千年的大同文化,易於被廣大農戶接受。2005年1月經中國保監會批准成立的第一家農業相互保險公司——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運行至今,業績非常好這也從實踐上印證了相互保險的優勢。
特殊行業保險
相互保險公司對於發展特定的新興領域和高風險行業也有積極的作用。我國經濟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很多新興領域不斷湧現,由於缺乏及時的統計數據,加之未來的發展前景也不明朗,很多風險得不到傳統保險公司的承保;對於高風險行業,信息的不對稱性和我國的保險公司精算水平有限,商業保險公司都不輕易涉足。相互保險公司由於對於行業自身的風險了解比較全面,制定價格水平相對合理;而且,相互保險的運行機制利於防止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一旦出現索賠事項,對於賠償額的也會相對容易。所以,相互保險在新興行業和高風險領域也非常具有發展潛力。
三、結論
綜上所述,相互保險在我國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這其中既有相互保險制度本身的優勢,同時也是我國基本國情的迫切要求。尤其在現階段,我國財政力度不夠、效率低下導致了社會保險的難以真正惠及全體社會成員;同時商業保險的覆蓋面又很低的情況下,發展相互保險是我國最好的選擇。這一方面能夠迅速彌補許多領域風險保障的空白;另一方面又有利於形成投保人防災減損的內部激勵動機,降低道德風險。所以,發展相互保險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初級階段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
[1] Sigma No.3/2004,No.9/2000
[2] 姚海明、趙錦城. 合作保險:我國農業保險模式的理性選擇[J]. 農業經濟問題.2004 (9)
[3] 劉娟、李詠. 中國保險市場的比較[J]. 廣西.2005(3)
[4] 張柯. 相互保險公司與股份保險公司的比較分析[J]. 上海保險. 2005(5)
[5] 周穎、朱麗萍.互助保險公司的引入與監管[J].中國保險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 (6)
[6] 劉娟、李詠. 中國保險市場的比較分析[J]. 廣西金融研究.2005(3)
[7] 王國棟. 入世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D]..新疆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8] 丁艷珺.中國保險業現狀及對策分析[D].東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9] 馬海峰.中國保險業市場結構有其優化[D].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