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客家民俗:福建永定湖坑作大福

2023年08月06日 - txt下載
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土樓之鄉」。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四處充滿傳奇色彩。李姓是湖坑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至此的一族大姓,他們每3年,在重陽節後的農曆九月十一至十六都要舉行一屆「作大福」的民間迎神盛會,遠近聞名。清朝康熙之前稱為「打醮」。
相傳,明朝末年,湖坑瘟疫流行,死者甚多,村裡請道士打醮,可瘟疫依舊橫行。有一天,湖坑有五個小孩下河洗澡,突然都身附靈氣,跳起神來,一直跳到小溪邊的馬額宮前,口中還念念有詞,說要請保生大帝九月十五出宮降疫,必須先齋戒五日。於是,村民們依此而行,瘟疫得以控制。為報答保生大帝滅災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陽節後,村民們開始敬神演戲,以謝神靈,保佑合境平安。至清乾隆54年(1789年)開始,李氏家族確定每3年舉辦一次規模空前的「作大福」民俗活動。二百多年來,這一活動從未間斷過,2005年的「大福」已是第72屆。
「作大福」是千家萬戶的頭等大事,比過春節還更重要。這一民間活動自有一套行規。臨大福之年,「頭家」(總理)們分工籌劃,聯繫戲班、收取經費、清理場地、搭神廠戲台、籌劃迎神事宜,有頭有序。大福經費來源:一是按人頭分攤,二是自願認捐,不足部分由「頭家」墊,「頭家」(總理)一般是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士擔任。由於忙於大福,湖坑李姓也就不過重陽節了。
九月初十,各村開始齋戒,家家素食,守規守矩。農曆九月十一日上午八時半,各村的「公王」先到馬額宮匯齊。馬額宮為一小廟,端立在湖坑集鎮西南一緩坡,有兩曲清澈山溪交匯於宮側,繞宮西行半圈緩緩向西南而去;近為碧水田園環拱,遠處重巒疊嶂屏護,後山如馬額,故得名。宮中主供「康太保劉漢公王」神位。
約莫九點鐘,三聲銃響,各路公王依次起轎以整齊雄壯的隊列前往大福場。剎時,鼓樂喧天,火銃、鞭炮震天動地,隊伍浩浩蕩蕩,旌旗遮天蔽日,圍看熱鬧的熙熙攘攘。走在最前頭的是幾十名穿著整齊的銃隊,一路銃炮連天,驚天動地。接著是姑娘們扛著一塊高大的「福」牌為前導,寓意著湖坑大福,福滿湖坑。抬神轎的年輕人,黃衣藍褲,扎紅腰帶,裹紅頭巾。吹打的、放銃的、扛大旗的、搖小旗的、抬「故事」的、舞獅的、提香籃的……一村一隊,跟著神轎緩緩而行。
行陣中,大旗是最壯觀的。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3丈高。旗有紅、黃、白等顏色,上畫各種吉祥圖案,形態逼真;扛大旗的個個是強壯後生,三五個侍奉一槓旗,大小旗幟幾百面。
各村還有「裝故事」。裝扮「故事」人物的,是經挑選的聰明伶俐的童男童女。他們有的坐「轎」,有的乘「船」,有的騎「馬」,有的駕「車」。這些轎船車馬精工雕琢,裝飾豪華,實為炫耀人才與技藝。
大福場設在南溪中心壩上的一座方土樓前。東頭是神台,神台中置一屏風,此為湖坑李姓清代名賢恩賜之品,屏前為「康太保劉漢公王」神位。西頭搭起一座大戲台,南邊設有吹唱班和木偶班演出的場所,北面豎起2槓用於放電影。中間是供場。
上供是大福的主要活動。上供祭祀分為齋葷二種。從十一至十四日均為齋供,供品大多為水果、糖果、乾果、米糕等。十四日晚,大福籌委會派人到坎市鎮保生大帝尊位處割香。九月十五一早,從坎市迎來的保生大帝一進入湖坑鎮就受到沿路群眾的隆重禮遇,這時作大福達到最高潮。路上,迎接的喇叭、嗩吶、打鼓、鑼,吹打不停。一到大福場「三把連」震耳欲聾,鞭炮聲此起彼伏,滾滾濃煙中透出殺豬的嚎叫,這是開齋戒,行葷腥之祭。各村同時上供,主供全豬全羊全雞全鴨,是「頭家」們籌辦的。供場擺滿600多張桌子,供桌上豬頭、肝花、雞鴨魚酒糕、糖果水果,應有盡有。各家婦女也在此大顯身手,上供的雞鴨各具神態,盤中的糕堆疊的象座寶塔,雜色的糖果在盤中拼出「福祿壽全」之類的吉祥圖案,真是「千雙巧手競技藝,一片誠心敬神靈」。
經過打八仙、接太子、道士讀賜章、禮生唱禮等傳統的民間祭祀活動後,大約12點鐘,各家各戶便將自己帶來的供品收回,開始大擺宴席,熱情款待來自各方的親朋好友,甚至陌生遊客,他們都以客多為榮,歡樂是福。
大福期間,夜夜演戲,大班戲、木偶戲、電影、唱班同時獻演。大福場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足有上萬餘人,熱鬧非常。
十六日上午,舉行隆重的送神儀式,將各村片的神送回原處神壇安奉,這時才宣告作大福圓滿結束。
如今,隨著時代進步,作大福這種古老的風俗也逐漸增添了新的內容,除了祈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外,還推崇正義,提倡真善美,加強鄉親情誼,鼓勵勤勞致富的內涵,也越來越為人們重視。這正是作大福在民間流傳不絕的生命力之所在。近些年來,港澳台僑胞回鄉尋根謁祖的越來越多,有的觀看了作大福,重溫鄉土風情,越發思鄉情結,慷慨解囊,捐資興辦公益事業,為家鄉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又為作大福增添了色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