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蘇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又名《談創造性思維》,是羅迦·費·因格寫作的一篇議論文。本文論述了培養創造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問題,突破過去人們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蘇教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案
[自讀導言]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作者針對現實生活中很多「我」常常局限於「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認識,提出了相反的觀點,獨闢蹊徑,很富有思辨色彩。教師應啟發學生認識到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的思維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特立獨行的創新思維。
自讀要求
1.根據書下注釋並利用工具書解決有關字詞問題。
2.認真讀幾遍課文,整體感知作者的寫作意圖。
3.結合「自讀提示」和課後習題,理解下面的問題:
①文章的開頭有什麼特點?
②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③完成課後習題。
4.完成相關遷移訓練。
學習重點
1.本文的論證方式及其方法。
2.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重大意義。
(解說:確定自讀要求的目的在於:一是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如何及時處理文中傳遞出的現有信息,從而克服學習中常常犯有的「捨近求遠」的毛病。而學習重點的凸現旨在誘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並深入思考。)
[自讀程序]
1.初讀課文。
①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和寫法。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鍥而不捨 約翰
②掌握下列詞語的含義(注意加點詞的意思)。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汲取 一事無成
持之以恆 推敲 不言而喻
輕而易舉 鍥而不捨
2.細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文的結構如何劃分?
②本文的開頭有什麼特點?
③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採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證明論點?
3.熟讀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解說:自讀程序分三步體現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師在幫助解釋「推敲」一詞時可涉及到相關典故;在解釋「鍥而不捨」時可涉及到荀子的有關名言。劃分本文結構可以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實戰演習」。本文中心論點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適時適度點撥。課後練習一、二應指導學生主要從文中找答案,應鼓勵學生多開闢回答途徑。遷移訓練旨在讓學生認識創造性思維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自讀點撥]
1.關於「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九引《劉公嘉話》:「島(賈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練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之尹前,島具對所得詞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
2. 關於「鍥而不捨」的出處:
《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3.關於本文結構:
應注意下面的兩點:
第一,第5自然段和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過渡作用;
第二,末段在全文中的總結作用。
4.關於本文的開頭:
可從三個方面去考慮:從生活中的現象談開去;為後面「放矢」和「樹的」;與《談骨氣》開頭的開門見山作比較。
5.關於本文的中心論點:
要點:提醒學生注意兩個段落和一道習題:第7自然段和第14自然段(末段);習題二。
6.關於本文的論證方法:
(1)例證法:約翰·古登貝爾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羅蘭·布歇爾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從自然科學方面設例。
(2)引證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7.關於課後習題:
(1)習題一:
第一問答案見第4自然段中的有關文字。
第二問答案見6、7、14自然段中的有關文字,可歸納為三點:其一,積累知識;其二,活用知識;其三,發展知識。
第三問答案見第13自然段。
(2)習題二:
第一問如前所述。
第二問為開放性題目,要鼓勵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指觀點與材料)結合起來。
(3)習題三:
現成答案當然在段末,但應引導學生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層次地思考問題。
(解說:這裡的點拔都是粗線條的,應該說與本文寫作意圖是相吻合的:不能用所謂的正確答案來束縛學生的思維。)
[自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後的問題:
最後一課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漫遊世界,十年間,他們遊歷了許多國家,拜訪了許多有學問的人,現在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哲學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說:「十年遊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什麼地方?」弟子們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里。」哲學家又問:「曠野里長著什麼?」弟子們答:「曠野里長著野草。」哲學家說:「對,曠野里長滿雜苹,現在我想知道該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心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用鏟子鏟掉就夠了。」哲學家搖搖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辦法。」哲學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
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裡,你們回去以後,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雜草,一年後,我們再來相聚。」
一年後,他們都來了,不過原來相聚的地方不再是雜草叢生,它變成了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谷地坐下,等待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
幾十年後,哲學家去世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私自在最後補了一章: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 ;同樣,要想讓靈魂凈潔,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領它。
1.根據文意,在最後一段的兩處橫線上填上恰當的詞語。(每處4個字以內)
2.對哲學家「如何除掉這些雜草」的提問,為什么弟子們的回答都不正確?
3.根據上下文的提示,該怎樣正確地回答哲學家「如何正確地除掉雜草」的問題?
4.文中說原來相聚的地方已變成了一片莊稼地。它是怎樣「變成一片長滿穀子的莊稼地」的?
5.一年後,哲學家為什麼始終沒有來赴約?
6.用自己的語言簡潔準確地概括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
參考答案
1.種上莊棘 用美德2.無論是從表面上除去雜草,還是連根挖出雜萆,都只是暫時性的,而不能徹底永久地除掉這些雜草。3.要徹底永久地除掉這些雜草,就要把它改變成良田,種上莊稼。4.是哲學家用一年時間把荒地開墾成農田種上的穀子。5.因為哲學家把曠野改造成農田,已用行動和事實給學生們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約作口頭回答了。6.要除掉頭腦中錯誤的、骯髒的思想,只有用正確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裝。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札記
在教學活動中,我鼓勵學生敢於「突發奇想」,敢於「標新立異」,敢於「越軌」。提倡學生走上講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異想天開,提倡大膽爭論。
在教學《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課文的導入時,我問:大家喜歡看小品嗎?喜歡看小品《賣車》嗎?想不想現在來一段?(學生此時已經歡呼雀躍了)接著我就用多媒體播放了小品《賣車》片段。看完之後,我問:小品中的范偉答錯了嗎?生回答說:沒答錯!我又接著問:為什麼范偉的答案與趙本山的總是不一樣呢?生紛紛議論最終得出結論:思考的角度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范偉的思路太狹窄了,想法也太老套。我於是引導,看來,我們只要調整一下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就會「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異乎尋常的答案。
這個環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正是基於這個環節,在感知完課文後,以小組為單位以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閱讀收穫時,有個小組的展示就很有創意,他們模仿中央10台的「人物」欄目嗎,大膽嘗試,做了一期人物訪談活動,過了一把當主持人的「癮」。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張開了想像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從而點燃學生心靈中創新的火花。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教學反思
執教本課後,我充分感受到了現在的學生思維是如此敏捷,知識是如此豐富,表達是如此流暢……真讓人欣喜高興。欣喜高興之一,孩子們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課中充分體現了,他們拿到文本、問題後,不是簡單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這隻有對問題理解透徹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興之二,在分組學習、全班討論時,他們能那樣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張,看得出這群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認識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興之三,孩子們能大膽地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而且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興之四,孩子們有較強的合作意識。
覺得有些遺憾的是:連結生活完成得不夠理想。。學生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決辦法不止一個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說服力不夠充分。另外,對文本語言的嚴密、準確探究不夠。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